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型折线梁易拆卸组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折线 组合 预制构件 拆卸 模具


1.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构件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新型折线梁易拆卸组合模具。


背景技术:

2.传统桥梁预制梁板的生产工艺中,立模采用的钢模,轻则一百多公斤,重则四五吨,采用人工拼装非常吃力,一般采用龙门吊加人工的方式对模板进行拼装,但效率仍然不高,速度很慢,按照这种施工工艺统计,当生产一个大吨量的折线梁时,需要配备8个人工拼装模板,一天只能拼装出5套模板。而在拼装完模板后,每次都需要人工量尺寸、调角度、调平,因此无法保证每次拼装出来的模板完全一样,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并且在梁板成型后需要将传统的模板拆卸才能轻松取出,这样就造成了预制梁板时,需要重新制作模板,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的浪费和梁板制作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出新型折线梁易拆卸组合模具,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在预制梁板时需要将原有的模板拆除而引起的梁板制造效率不高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折线梁易拆卸组合模具,包括底板、多个下挡板和多个上挡板,多个所述上挡板和多个所述下挡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上挡板设于所述下挡板上,所述下挡板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上挡板、所述下挡板和所述底板形成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被注入灌浆料后形成折线梁;还包括连接件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预顶杆,两个所述预顶杆一端均转动设于所述底板上,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接触;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杆,所述连杆一端设于所述下挡板上,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
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组装件,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的外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组装件包括:
6.连板,呈u型,所述连板的两端分别探入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的凹槽内,所述连板开设有穿透孔;
7.卡板,一端设于所述上挡板上,另一端穿过所述卡板,所述卡板的穿出端开设有贯穿孔;
8.插板,一端大,另一端小,所述插板的小端穿过所述贯穿孔且卡设在贯穿孔内。
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插板的一侧为平面,相对侧为斜面,所述平面与所述连板的外侧面接触,所述斜面与所述贯穿孔的内侧面接触。
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板具有第一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开设有第一转孔,所述预顶杆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转孔,所述第一转孔和所述第二转孔借助第一销轴同轴设置,所述预顶杆与所述底板借助所述第一销轴转动连接。
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预顶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卡轴,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均设置有凸板,所述凸板开设有置物槽,所述卡轴置于所述置物槽内实现所述预顶杆
顶紧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
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板还具有第二耳板,所述第二耳板开设有第三转孔,所述连杆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下挡板上,另一端开设有第四转孔,所述第三转孔和所述第四转孔借助第二销轴同轴设置,所述连杆和所述底板借助所述第二销轴转动连接。
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杆呈l型。
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支撑件均为多个且交叉间隔设置。
1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下挡板设置在底板上,上挡板设置在下挡板上,通过这样的方式组成了预制梁的成型模具,下挡板、上挡板和底板形成容纳槽,连接件内设置了连杆,连杆一端与下挡板连接,另一端与底板转动连接,下挡板借助连接件中的连杆与底板转动连接,支撑件包括了两个预顶杆,预顶杆的一端与底板转动连接,另一端分别顶住上挡板和下挡板,这样就能实现一个预顶杆用于支撑上挡板,另外一个预顶杆用于支撑下挡板,当向容纳槽内注入灌浆料后,灌浆料会推着上挡板和下挡板有往外的趋势,此时预顶杆会起到支撑的作用,当灌浆料凝固成型后,先将预顶杆抽出,然后拿走上挡板,在借助连杆使下挡板发生转动,然后将成型后的折线梁完全暴露在底板上,再通过其他工具取走即可,方便了对成型后的折线梁进行取走。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a

a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部分三维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3中ⅰ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3中ⅱ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图3中ⅲ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图4的部分爆炸视图;
24.图8为图6的部分爆炸视图;
25.图中:
26.1、底板,2、下挡板,3、上挡板,4、容纳槽,5、连接件,6、支撑件,7、预顶杆,8、连杆,9、组装件,10、凹槽,11、连板,12、卡板,13、插板,14、第一耳板,15、第一销轴,16、卡轴,17、置物槽,18、第二耳板,19、第二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新型折线梁易拆卸组合模具,包括底板1、多个下挡板2和多个上挡板3,多个上挡板3和多个下挡板2一一对应设置,上挡板3设于下挡板2上,下挡板2设于底板1上,上挡板3、下挡板2和底板1形成容纳槽4,容纳槽4用于被注入
灌浆料后形成折线梁;还包括连接件5和支撑件6,支撑件6包括两个预顶杆7,两个预顶杆7一端均转动设于底板1上,另一端分别与上挡板3和下挡板2接触;连接件5包括连杆8,连杆8一端设于下挡板2上,另一端与底板1转动连接。
29.本实施例中,下挡板2设置在底板1上,上挡板3设置在下挡板2上,通过这样的方式组成了预制梁的成型模具,下挡板2、上挡板3和底板1形成容纳槽4,连接件5内设置了连杆8,连杆8一端与下挡板2连接,另一端与底板1转动连接,下挡板2借助连接件5中的连杆8与底板1转动连接,支撑件6包括了两个预顶杆7,预顶杆7的一端与底板1转动连接,另一端分别顶住上挡板3和下挡板2,这样就能实现一个预顶杆7用于支撑上挡板3,另外一个预顶杆7用于支撑下挡板2,当向容纳槽4内注入灌浆料后,灌浆料会推着上挡板3和下挡板2有往外的趋势,此时预顶杆7会起到支撑的作用,当灌浆料凝固成型后,先将预顶杆7抽出,然后拿走上挡板3,在借助连杆8使下挡板2发生转动,然后将成型后的折线梁完全暴露在底板1上,再通过其他工具取走即可,方便了对成型后的折线梁进行取走。
30.如图3~图4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还包括组装件9,上挡板3和下挡板2的外侧均开设有凹槽10,组装件9包括:
31.连板11,呈u型,连板11的两端分别探入上挡板3和下挡板2的凹槽10内,连板11开设有穿透孔;
32.卡板12,一端设于上挡板3上,另一端穿过卡板12,卡板12的穿出端开设有贯穿孔;
33.插板13,一端大,另一端小,插板13的小端穿过贯穿孔且卡设在贯穿孔内。
34.本实施例中,整个装置内还设置了组装件9,上挡板3和下挡板2的外侧都开设了凹槽10,组装件9内包括了连杆8、卡板12和插板13,连杆8呈u型并且两端分别伸入到上挡板3和下挡板2的凹槽10内,连杆8两端的端部都与凹槽10的内壁接触,连杆8上开设有穿透孔,卡板12一端设置在挡板上,另一端借助穿透孔穿过卡板12,并且卡板12的穿出端开设了贯穿孔,插板13穿过贯穿孔,并且插板13设置成一端大一端小的形式,小的一端穿过贯穿孔后插板13卡设在贯穿孔内,这样连板11的两端能抵住上挡板3和下挡板2的外侧,插板13起到卡设的作用,保证了上挡板3和下挡板2之间的稳定连接。
35.如图3~图4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插板13的一侧为平面,相对侧为斜面,平面与连板11的外侧面接触,斜面与贯穿孔的内侧面接触。
36.本实施例中,插板13的一侧为平面,这一侧的相对侧为斜面,插板13的平面与连板11的外侧面保持接触,插板13的斜面与贯穿孔的内侧面保持接触,这样就能起到榫接的作用,将上挡板3和下挡板2借助插板13连接在一起。
37.如图3~图6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底板1具有第一耳板14,第一耳板14开设有第一转孔,预顶杆7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转孔,第一转孔和第二转孔借助第一销轴15同轴设置,预顶杆7与底板1借助第一销轴15转动连接。
38.本实施例中,底板1上设置了第一耳板14,在第一耳板14上开设第一转孔,预顶杆7的一端设置第二转孔,第一转孔和第二转孔内穿入第一销轴15,预顶杆7与底板1之间通过第一销轴15实现转动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不仅简单并且可靠。
39.如图3~图6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预顶杆7的另一端设置有卡轴16,上挡板3和下挡板2均设置有凸板,凸板开设有置物槽17,卡轴16置于置物槽17内实现预顶杆7顶紧上挡板3和下挡板2。
40.本实施例中,在预顶杆7的另一端设置卡轴16,在上挡板3和下挡板2之间设置凸板,凸板上设置置物槽17,卡轴16上可以放置到容置槽内,这样就能实现预顶杆7顶紧上挡板3和下挡板2,这样的设置方式人进行操作的便利性,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
41.如图3~图6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底板1还具有第二耳板18,第二耳板18开设有第三转孔,连杆8一端固定设置在下挡板2上,另一端开设有第四转孔,第三转孔和第四转孔借助第二销轴19同轴设置,连杆8和底板1借助第二销轴19转动连接。
42.本实施例中,底板1上设置第二耳板18,第二耳板18开设了第三转孔,连杆8一端固定设置在下挡板2上,另一端设置了第四转孔,第三转孔和第四转孔内同时穿入第二销轴19,连杆8和底板1借助第二销轴19实现转动连接,这样的设置形式降低了生成的成本,并且还容易进行更换。
43.如图3~图5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连杆8呈l型。
44.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将连杆8设置呈l型,这样的连杆8能提供稳定的连接。
45.如图3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连接件5和支撑件6均为多个且交叉间隔设置。
46.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整个装置在注入灌浆料的时候保持稳定,并且适应大尺寸的折线梁,可以设置多个连接件5和支撑件6,连接件5和支撑件6间隔设置,保证稳定。
4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