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渗透混凝土墙板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4: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混凝土 墙板 渗透


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墙板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渗透混凝土墙板。


背景技术:

2.在建筑工地加工制成供建筑装配用的加筋混凝土板型构件,简称混凝土墙板。
3.如专利公告号为cn2690488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一种竹筋混凝土墙板,它由竹筋板,混凝土板组成,两竹筋板布置在混凝土板之中。
4.采用上述混凝土墙板,运输时需要运输车多次来回运输才能将混凝土墙板运完,运输成本较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混凝土墙板运输成本较高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渗透混凝土墙板。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渗透混凝土墙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防渗透混凝土墙板,包括墙板本体,所述墙板本体包括板体和盖板,所述板体和所述盖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板体和所述盖板拼接形成有用于混凝土灌注的灌注腔,所述板体上开设有第一灌注口和第二灌注口,所述第一灌注口和所述第二灌注口分别位于所述板体的上下两端,且所述第一灌注口和所述第二灌注口均与所述灌注腔连通,所述第一灌注口和相邻所述板体上的所述第二灌注口连通。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板体、盖板、灌注腔、第一灌注口和第二灌注口,降低了混凝土墙板整体的重量,使得运输车在其有效承重内每次能运送更多的混凝土墙板,进而减少了运输车运完混凝土墙板的次数,使得运输车运完混凝土墙板所消耗的总能源减少,从而降低了混凝土墙板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混凝土墙板整体的重量降低,使得运输车每次在有限空间内运送的混凝土墙板的总重量降低,进而减少了运输车每次运送的能耗,从而可降低混凝土墙板的运输成本。
8.当堆砌墙体时,将盖板和板体拼接好,然后将各个墙板本体拼接好,通过往位于最上方的板体上的第一灌注口内灌注混凝土,混凝土进入位于最上方的灌注腔内并向下流动以灌注各个灌注腔,从而实现墙体的堆砌,无需分别灌注每个灌注腔,再对灌注好的墙板本体进行堆砌,提高了墙体堆砌的效率。
9.可选的,所述第一灌注口和所述第二灌注口对齐设置,所述板体上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一灌注口的相对两侧并位于所述板体外侧,且所述限位板卡入相邻所述板体上的所述第二灌注口内并抵接于所述第二灌注口的内壁。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限位板,通过限位板抵接于相邻板体上第二灌注口的内壁从而实现相邻两个板体之间的相对定位,减少了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相邻两个板体之间发生错位导致墙体堆砌效果不佳的情况,使得混凝土灌注效果更好、墙体堆砌效果更佳。
11.可选的,所述限位板铰接于所述第一灌注口内,所述第一灌注口的内壁上插接有
定位件,当两个所述限位板翻转位于所述第一灌注口时,所述定位件穿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板并定位两个所述限位板,每个所述限位板上均开设有限位槽,当两个所述限位板均翻转远离所述第一灌注口时,所述定位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卡入两个所述限位板上的所述限位槽内并定位两个所述限位板。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定位件和限位槽,当运输时,将定位件从第一灌注口的内壁上取出,然后翻转两个限位板使两个限位板均位于第一灌注口,然后将定位件穿设于两个限位板并插接于第一灌注口的内壁上,即可实现两个限位板和板体之间的相对定位,减少了运输过程中限位板位于板体外侧导致限位板被损坏的情况;当堆砌墙体时,将定位件从限位板上取出,然后朝远离第一灌注口的方向翻转两个限位板,再将定位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卡入两个限位板上的限位槽内,通过定位件的端部抵接于对应限位槽的内壁从而对两个限位板进行定位,使得限位板一直抵接于相邻板体上第二灌注口的内壁,提高了相邻板体之间定位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板体上还设置有抵接板,所述抵接板位于所述第二灌注口的相对两侧并位于所述灌注腔内,所述抵接板与所述限位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抵接板抵接于所述第二灌注口内的对应所述限位板;所述板体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位于所述第一灌注口与所述限位板相邻的一侧,所述盖板滑移连接于所述滑槽内,所述抵接板的一端位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盖板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供所述抵接板位于所述滑槽内的端部卡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抵接板和卡槽,通过抵接板抵接于限位板进而对限位板进行支撑,减少了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混凝土冲击限位板使得限位板发生损坏的情况,从而提高了相邻板体之间定位的稳定性;当拼接墙板本体时,将盖板滑移卡入滑槽内,使得盖板上的卡槽和抵接板位于滑槽内的端部对齐,然后朝靠近抵接板的方向移动盖板,使得抵接板位于滑槽内的端部卡入卡槽内,即可对盖板进行限位,减少了盖板与板体之间发生相对移动的情况,提高了墙板本体整体的稳定性,使得墙体的堆砌效果更佳。
15.可选的,所述抵接板滑移连接于所述板体上,所述抵接板的滑移方向朝靠近或远离所述滑槽设置,所述抵接板上设置有卡块,所述限位板上开设有插槽,当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一灌注口内时,所述插槽供所述定位件卡入,当所述限位板抵接于相邻所述板体上的所述第二灌注口的内壁时,所述插槽供所述卡块卡入,所述插槽的内壁上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抵接于所述插槽内的所述卡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卡块、插槽和挡块,当盖板移动至其上卡槽和抵接板位于滑槽内的端部对齐,朝靠近抵接板的方向移动盖板,抵接板位于滑槽内的端部卡入卡槽内并抵接于卡槽的槽底内壁,随着盖板的继续移动,卡槽的槽底内壁推动抵接板朝远离滑槽的方向移动,使得抵接板上的卡块卡入插槽内,通过卡块抵接于挡块,从而实现相邻板体之间的定位,减少了相邻板体因晃动等外力作用发生脱离的情况,提高了相邻板体之间定位的稳定性,使得混凝土的灌注效果更好、墙体堆砌效果更佳。
17.可选的,所述卡块上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位于所述卡块靠近所述第二灌注口的一侧,且所述倾斜面朝靠近所述第二灌注口的方向靠近对应所述抵接板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倾斜面,当限位板卡入相邻板体上的第二灌注口内时,限位板抵接于倾斜面并通过倾斜面推动抵接板移动,使得限位板能卡入第二灌注口内,减少了限位板卡入相邻板体上的第二灌注口内的过程中被卡块卡住的情况,无需人工手动
移动抵接板,使得拼接相邻板体更加方便。
19.可选的,所述定位件包括限位部和连接部,所述限位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端,且所述限位部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所述插槽供所述限位部卡入,所述挡块抵接于所述连接部。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限位部和连接部,提高了定位件整体的结构强度,使得定位件在混凝土冲击下不易发生断裂,从而间接提高了相邻板体之间定位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位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板体的一侧,所述防水层的相对两个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嵌块,所述嵌块朝远离所述盖板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相邻所述盖板上的所述防水层上的所述嵌块相互嵌合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防水层和嵌块,当下雨时,通过防水层对雨水进行阻挡,减少了雨水渗透盖板进而影响混凝土墙板整体结构强度的情况,当雨水通过相邻防水层之间的空隙渗入时,渗入的雨水会顺着嵌块的表面朝远离盖板的方向滑落,进而减少了雨水对堆砌好的墙体的渗透,减少了对墙体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影响,提高了混凝土墙板和采用混凝土墙板堆砌的墙体的防渗透效果。
23.可选的,所述防水层上设置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位于所述防水层靠近所述盖板的一侧并位于所述防水层的下端,所述导向斜面朝远离所述盖板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导向斜面,当雨水从相邻防水层上未设置有嵌块处之间的空隙渗入时,通过导向斜面对渗入的雨水进行导向,使得雨水顺着导向斜面流出,减少了雨水渗透混凝土墙板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混凝土墙板的防渗透效果。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板体、盖板、灌注腔、第一灌注口和第二灌注口,降低了混凝土墙板整体的重量,使得运输车在其有效承重内每次能运送更多的混凝土墙板,进而减少了运输车运完混凝土墙板的次数,另一方面,使得运输车每次在有限空间内运送的混凝土墙板的总重量降低,进而减少了运输车运送的能耗,从而降低了混凝土墙板的运输成本;2.通过设置抵接板、限位板、定位件、卡块、插槽和挡块,当运输混凝土墙板时,可通过定位件、插槽和限位板的配合实现限位板的收纳,减少了运输过程中限位板位于板体外侧导致限位板被损坏的情况,当拼接墙板本体时,可通过抵接板、盖板、卡块、插槽和挡块的配合,实现盖板与板体之间的相对定位以及相邻板体之间的相对定位,提高了墙板本体的整体稳定性和相邻墙板本体之间定位的稳定性,使得混凝土的灌注效果更好、墙体堆砌效果更佳;3.通过设置防水层、嵌块和导向斜面,当下雨时,通过防水层对雨水进行阻挡,减少了雨水渗透盖板进而影响混凝土墙板整体结构强度的情况,当雨水通过相邻防水层之间的空隙渗入时,通过嵌块和导向斜面对渗入的雨水进行导向,使雨水流出防水层,减少了雨水渗透混凝土墙板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混凝土墙板的防渗透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爆炸结构图,主要展示灌注腔的结构;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嵌块的结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堆砌时的状态图;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限位槽的结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局部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定位件与限位板之间的定位关系;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堆砌时局部的状态图;图8为图7中c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相邻板体之间的限位关系;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堆砌时在其中一个墙板本体处剖开的结构图;图10为图9中d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卡块与插槽之间的配合关系;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局部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倾斜面的结构。
27.附图标记说明:1、墙板本体;11、板体;111、第一灌注口;1111、容纳槽;112、第二灌注口;113、滑槽;1131、凸块;12、盖板;121、滑移部;1211、卡槽;122、过渡部;123;抵接部;2、灌注腔;3、凹槽;4、防水层;41、嵌块;42、导向斜面;5、限位板;51、插槽;511、挡块;52、限位槽;6、定位件;61、连接部;62、限位部;7、抵接板;71、移动部;72、卡入部;721、卡块;8、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

1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渗透混凝土墙板。参见图1,防渗透混凝土墙板包括墙板本体1,墙板本体1包括板体11和盖板12,盖板12位于板体11的一侧并与板体11可拆卸连接。
30.参见图2,板体11和盖板12拼接形成有灌注腔2,灌注腔2用于混凝土灌注,板体11上开设有第一灌注口111和第二灌注口112,第一灌注口111和第二灌注口112分别位于板体11的上下两端,且第一灌注口111位于第二灌注口112的上方并与第二灌注口112对齐设置,第一灌注口111和第二灌注口112均与灌注腔2连通,竖直方向上,第一灌注口111和相邻板体11上的第二灌注口112连通。
31.参见图2,板体11上开设有滑槽113,滑槽113位于第一灌注口111靠近盖板12的一侧并沿竖向贯穿板体11设置,且滑槽113与第一灌注口111、第二灌注口112和灌注腔2连通。滑槽113朝远离第一灌注口111的方向贯穿板体11设置,滑槽113的内壁上固定有两个凸块1131,两个凸块1131分别位于滑槽113的相对两侧,且两个凸块1131均位于滑槽113的槽口。本实施例中,凸块1131和板体11呈一体设置。
32.参见图1和图2,盖板12包括滑移部121、过渡部122和抵接部123,滑移部121沿竖向滑移连接于滑槽113内,过渡部122位于滑移部121远离第一灌注口111的一侧并与滑移部121固定连接,且过渡部122位于两个凸块1131之间,抵接部123位于过渡部122远离滑移部121的一侧并与过渡部122固定连接,且抵接部123位于凸块1131远离第一灌注口111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滑移部121、过渡部122和抵接部123呈一体设置。
33.参见图1和图2,抵接部123靠近过渡部122的外侧壁、滑移部121靠近过渡部122的外侧壁以及过渡部122拼接形成有两个凹槽3,两个凹槽3分别位于过渡部122的相对两侧并与两个凸块1131一一对应设置,凹槽3供对应凸块1131卡入。
34.参见图2和图3,抵接部123的外侧壁上固定有防水层4,防水层4位于抵接部123远
离板体11的一侧,防水层4沿滑移部121滑移方向的相对两个外侧壁上均固定有若干嵌块41,每个外侧壁上的若干嵌块41均沿竖向呈均匀间隔分布,且每个嵌块41均朝远离抵接部123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35.参见图3和图4,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侧的若干嵌块41中,位于下方的嵌块41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嵌块41的下端平齐或高于位于上方的嵌块41的下端设置。水平方向上,相邻两个防水层4上相互靠近的两个外侧壁上的若干嵌块41相互嵌合设置。
36.参见图3和图4,防水层4的外侧壁上还加工形成有导向斜面42,导向斜面42位于防水层4靠近抵接部123的一侧并位于防水层4的下端,且导向斜面42朝远离抵接部123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防水层4远离其上导向斜面42的一端贴合相邻抵接部123上防水层4上的导向斜面42设置。
37.参见图5,板体11上铰接有两个限位板5,两个限位板5均铰接于第一灌注口111内,两个限位板5分别位于第一灌注口111沿滑移部121滑移方向的相对两侧,且两个限位板5的铰接轴分别位于第一灌注口111沿滑移部121滑移方向的相对两端。两个限位板5均位于第一灌注口111与滑槽113相邻的一侧,且两个限位板5的铰接轴线均垂直于滑移部121的滑移方向并相互平行设置。当两个限位板5朝远离第一灌注口111的方向翻转时,两个限位板5远离铰接轴线的端部均位于板体11外侧。
38.参见图5和图6,每个限位板5远离其铰接轴线的端面均开设有插槽51,插槽51沿对应限位板5的铰接轴线贯穿对应限位板5设置。当两个限位板5翻转至位于第一灌注口111内、且两个限位板5远离其铰接轴线的端部对齐时,两个限位板5上的插槽51对齐设置。每个插槽51沿对应限位板5铰接轴线的相对两个内壁上均固定有挡块511,两个挡块511均位于对应插槽51的槽口设置。
39.参见图5和图6,第一灌注口111的内壁上开设有容纳槽1111,容纳槽1111位于两个限位板5的铰接轴线之间并位于第一灌注口111远离滑槽113的一侧,容纳槽1111内插接有定位件6,定位件6包括连接部61和两个限位部62,两个限位部62分别位于连接部61的相对两端并与连接部61固定连接,且两个限位部62的厚度均大于连接部61的厚度设置。
40.在实际使用中,将定位件6从容纳槽1111内取出,然后翻转两个限位板5使其位于第一灌注口111内,再将两个限位部62分别卡入两个插槽51内,此时,连接部61的一端位于其中一个插槽51的两个挡块511之间,连接部61的另一端位于另一个插槽51的两个挡块511之间,两个插槽51内的挡块511均抵接于连接部61从而对两个限位板5进行限位,至连接部61和两个限位部62靠近容纳槽1111的一端均卡入容纳槽1111内,即可实现两个限位板5和板体11之间的相对定位,进而实现两个限位板5的收纳。
41.参见图5,每个限位板5远离其铰接轴线的端面上还开设有限位槽52,当两个限位板5朝远离第一灌注口111的方向翻转至与板体11的外侧壁垂直时,限位槽52位于对应限位板5上的插槽51靠近另一个限位板5的一侧,此时,限位槽52供连接部61和两个限位部62的同一端卡入,即当两个限位板5翻转至与板体11的外侧壁垂直时,连接部61和两个限位部62的同一端卡入其中一个限位槽52内,连接部61和两个限位部62的另一端卡入另一个限位槽52内,通过连接部61和两个限位部62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对应限位槽52的内壁,即可实现两个限位板5之间的相对定位,使得两个限位板5一直维持与板体11的外侧壁垂直的状态。
42.参见图7和图8,板体11上还滑移连接有两个抵接板7,两个抵接板7均位于灌注腔2内,且两个抵接板7分别位于第二灌注口112的相对两侧,两个抵接板7与两个限位板5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抵接板7均包括移动部71和卡入部72,移动部71滑移连接于板体11上,移动部71的滑移方向朝靠近或远离滑槽113设置,卡入部72位于移动部71靠近滑槽113的一端并位于滑槽113内,且卡入部72与移动部7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卡入部72与移动部71呈一体设置。
43.参见图9和图10,滑移部121靠近第二灌注口112的端面上开设有卡槽1211,卡槽1211与卡入部72一一对应设置,且卡槽1211供对应卡入部72卡入。卡槽1211的槽深小于或等于卡入部72沿移动部71移动方向的长度设置。
44.参见图8和图11,卡入部72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卡块721,卡块721位于卡入部72靠近移动部71的一侧,且卡块721位于对应移动部71靠近另一个移动部71的一侧。卡块721的外侧壁上加工形成有倾斜面8,倾斜面8位于卡块721靠近第二灌注口112的一侧并位于卡块721远离卡入部72的一端,且倾斜面8朝靠近滑槽113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45.需要指出的是,用于灌注的混凝土可以是普通混凝土,也可以是泡沫混凝土。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渗透混凝土墙板的实施原理为:当两个限位板5朝远离第一灌注口111的方向翻转至与板体11的外侧壁垂直、并将连接部61和两个限位部62的相对两端分别卡入两个限位槽52内后,竖直方向上,移动板体11使板体11上的两个限位板5卡入相邻板体11上的第二灌注口112内,两个限位板5分别抵接于上述第二灌注口112的相对两个内壁从而实现相邻两个板体11之间的相对定位,且相邻板体11上的两个移动部71分别抵接于第二灌注口112内的对应限位板5从而对限位板5进行支撑。
47.同时,限位板5移动过程中抵接于相邻板体11上对应卡入部72上的卡块721上的倾斜面8,并顺着倾斜面8推动对应卡块721带动对应卡入部72朝靠近滑槽113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板5能卡入上述第二灌注口112内,至相邻两个板体11相互抵接后,此时,限位板5上的插槽51与相邻板体11上对应卡入部72上的卡块721对齐设置。
48.接着将滑移部121滑移卡入滑槽113内,至滑移部121上的卡槽1211与卡入部72对准,然后朝靠近卡入部72的方向移动滑移部121,使卡入部72卡入对应卡槽1211内并抵接于对应卡槽1211的槽底内壁,随着滑移部121的继续移动,卡槽1211的槽底内壁推动卡入部72带动移动部71朝远离滑槽113的方向移动,使得卡入部72上的卡块721卡入对应插槽51内,此时,插槽51内的挡块511抵接于插槽51内的卡块721从而对卡块721进行限位,即可实现相邻板体11之间的拼接定位,减少了相邻板体11之间脱离的情况。
49.需要指出的是,当卡入部72卡入对应卡槽1211内、且卡入部72上的卡块721卡入对应插槽51内后,可在抵接部123与凸块1131之间涂抹混凝土以对抵接部123进行粘接限位,从而减少滑移部121移动使得卡入部72脱离卡槽1211的情况。
50.当堆砌墙体时,通过抵接板7和盖板12的配合实现盖板12和板体11的拼接并定位,然后通过限位板5、抵接板7、卡块721和盖板12的配合将各个墙板本体1拼接好并定位,通过往位于最上方的板体11上的第一灌注口111内灌注混凝土,混凝土进入位于最上方的灌注腔2内并向下流动以灌注各个灌注腔2,并往滑移部121和凸块1131之间的空隙处灌入混凝土,从而实现竖直方向上墙体的堆砌,水平方向上的各个墙板本体1之间通过混凝土涂覆粘
接固定,无需分别灌注每个灌注腔2、再对灌注好的墙板本体1进行堆砌,提高了墙体堆砌的效率。
51.本技术通过设置板体11、盖板12、灌注腔2、第一灌注口111和第二灌注口112,降低了混凝土墙板整体的重量,使得运输车在其有效承重内每次能运送更多的混凝土墙板,进而减少了运输车运完混凝土墙板的次数,使得运输车运完混凝土墙板所消耗的总能源减少,另一方面,混凝土墙板整体的重量降低,使得运输车每次在有限空间内运送的混凝土墙板的总重量降低,进而减少了运输车每次运送的能耗,从而综合降低了混凝土墙板的运输成本。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