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输送和拆卸的瓣膜夹及其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0 00: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瓣膜 拆卸 输送 医疗器械 输送系统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输送和拆卸的瓣膜夹及其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2.二尖瓣解剖结构复杂,包含瓣叶、瓣环、腱索与乳头肌,分别对左、右心室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任何影响到瓣叶、瓣环、腱索、乳头肌和左心室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的疾病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可引起左心室衰竭、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脑卒中和死亡。根据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大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占首位的瓣膜病类型是二尖瓣反流。目前,我国虽然还没有权威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我国二尖瓣反流患者的数量之庞大是毋庸置疑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分退行性mr和功能性mr,退行性mr是由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的1项或以上发生病理学改变引起;功能性mr通常为左心室功能异常,例如瓣环扩大,但二尖瓣瓣膜通常是正常的。
3.目前,mr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症状,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外科手术主要是瓣膜修复术或瓣膜置换术,被公认为是二尖瓣反流的首选治疗方法,已被证实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及延长其寿命。然而对于很多高龄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危患者,手术风险高,生存获益少,根据欧洲数据显示,此类患者的外科手术成功率仅50%,重度功能性mr患者的外科手术成功率更是低至16%。因此,经导管介入二尖瓣修复及置换理论上可使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高危患者获益。介入治疗是将人工植入物在体外装载至输送系统上,沿血管路径或穿刺心尖送达二尖瓣瓣环处,然后释放并固定以完全或部分替代自体瓣膜的功能。当前,二尖瓣介入治疗已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众多产品均在研发中。但因二尖瓣本身及周边结构复杂等问题,二尖瓣介入器械的发展面临许多特殊困难。
4.专利201280044346.0提供一种固定组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可植入固定装置,其包括一对固定元件,每个固定元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对的自由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和自由端部之间以结合组织的扣接表面,第一端部可动地联接在一起,使得固定元件能够在闭合位置和第一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闭合位置,扣接表面彼此面对,在第一打开位置,扣接表面彼此远离定位,该输送系统与瓣膜夹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在实际操作时会出现释放困难等情况。
5.专利cn201880066104.9公开了一种可瓣膜夹装置包括间隔件构件,间隔件构件被配置为被布置在位于心脏的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天然心脏瓣膜的小叶之间。假体装置进一步包括多个锚定部构件,多个锚定部构件被耦接至间隔件构件并被配置以将小叶捕获在各自的锚定部构件和间隔件构件之间,使得假体装置被保持在小叶之间。当小叶被捕获在锚定部构件和间隔件构件之间时,间隔件构件被配置以提供在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通过假体装置的流动路径,使得血液可以通过间隔件构件从第二腔反流地流到第一腔;该专利中
瓣膜夹被植入到目标位置后,输送系统需要先将内管旋转,使得内管与瓣膜夹上的螺纹脱离,然后将内管向近端撤离,随后又将可拆卸构件向近端拨动,使其与瓣膜夹分离;其操作步骤较为繁琐,同时,可拆卸构件的结构设计复杂,对装配工艺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
6.专利cn202011506767.3公开了一种可一体拆卸的瓣膜夹及其输送系统,包括控制手柄、与控制手柄连接的输送导管、与输送导管连接的瓣膜夹,瓣膜夹上设有内管、外连管,内管和外连管均设有可拆卸连接机构,输送导管包括第一输送管、中控件以及第二输送管,第一输送管的远端部分和第二输送管的远端部分均设有与可拆卸连接机构相配合的可解脱连接机构,预装时,内管上的可拆卸连接机构通过中控件与第一输送管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连接,为第一拆卸部,外连管上的可拆卸连接机构通过中控件与第二输送管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连接,为第二拆卸部,当中控件移离第一、第二拆卸部时,第一输送管与内管,第二输送管与外连管解脱分离;而该技术方案虽然能利用一个部件同时控制两个连接位置的可控释放,然而在实际手术操作时,第一输送管与第二输送管之间需要有足够多的空隙才能使得第一拆卸部在拆卸时有足够的径向空间可以摆动进行拆卸,而且在拆卸时需要晃动瓣膜夹以错开周向上的连接,如此会影响瓣膜夹在心内的稳固,操作风险较大,同时瓣膜夹上的外连管的直径需要设计的比较大,导致器械的体积增大,不利于在血管内的输送,另外,增大体积也势必增加瓣膜夹的重量,不利于长期植入。
7.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输送系统与瓣膜夹之间的拆卸连接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对装配工艺要求较高,复杂的结构进一步使得其操作流程变得繁琐,在拆卸操作时存在较高的失误率,同时,瓣膜夹的体积设计较大,空间优化不够,导致在血管内输送出现较多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8.鉴于以上以及其它更多的构思而提出了本技术。
9.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例如输送系统与瓣膜夹之间的拆卸连接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对装配工艺要求较高,复杂的结构进一步使得其操作流程变得繁琐,在拆卸操作时存在较高的失误率,同时,瓣膜夹的体积设计较大,空间优化不够,导致在血管内输送出现较多的困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便于输送和拆卸的瓣膜夹及其输送系统。
1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便于输送和拆卸的瓣膜夹及其输送系统,包括:输送导管、瓣膜夹;其中,所述输送导管包括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和拆卸控制件,所述第一输送管设置在第二输送管内,所述拆卸控制件设置在第一输送管内;并且所述瓣膜夹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输送管可拆卸连接的内锁件、与所述第二输送管可拆卸连接的外连杆;预装时,所述拆卸控制件配合所述第一输送管实现与所述内锁件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输送管配合所述第二输送管实现与外连杆的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拆卸控制件相对所述第一输送管向近端移动时,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内锁件解脱;当所述第一输送管相对所述第二输送管向近端移动时,所述第二输送管与所述外连杆解脱。
11.根据一实施例,所述瓣膜夹的外连杆的近端部设有大体上呈“s”型的切口,所述第二输送管的远端部设有大体上呈倒“s”型的切口,并且,在预装时,所述外连杆的近端部和所述第二输送管的远端部啮合,同时,第一输送管设置在第二输送管内,使其没有摆脱(拆卸)的径向空间,当第一输送管从第二输送管内撤离后,所述外连杆的近端部和所述第二输
送管的远端有了径向晃动的空间,此时,轻微地晃动输送管便能使得第二输送管与外连杆脱离。
12.根据一实施例,所述拆卸控制件可限制所述第一输送管和所述内锁件之间发生相对旋转;并且当所述内锁件相对所述外连杆发生轴向位移时,所述拆卸控制件与所述第一输送管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当所述内锁件相对所述外连杆发生轴向位移时,可控制瓣膜夹的开闭,而所述拆卸控制件与所述第一输送管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可以保证瓣膜夹在开闭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输送管与内锁件不会被提前拆卸。
13.根据一实施例,所述拆卸控制件为丝或杆。
14.根据一实施例,预装时,所述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可分别向所述内锁件和所述外连杆传递扭矩和推送力。
15.根据一实施例,所述瓣膜夹还包括衔接件、第一夹合臂、第二夹合臂、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其中,所述第一夹合臂和第二夹合臂与所述衔接件铰接并被设置在所述外连杆的左右两侧,所述衔接件与所述内锁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夹合臂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另一端与所述外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夹合臂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另一端与所述外连杆连接。
16.根据一实施例,所述内锁件的近端设有锁定头,所述夹合臂包括长臂和短臂,所述短臂的一端设置有锁定部,操作所述第一输送管相对所述第二输送管轴向向远端移动,可使得所述第一夹合臂的长臂和第二夹合臂的长臂张角变大呈张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夹合臂上的锁定部与所述第二夹合臂上的锁定部部分呈错位配合状态;操作所述第一输送管相对所述第二输送管轴向向近端移动,可使得所述第一夹合臂的长臂和第二夹合臂的长臂张角变小呈闭合状态时,移动所述自内锁件使得所述锁定头与所述锁定部实现配合并锁定。
17.根据一实施例,所述内锁件与所述衔接件为螺纹连接,当旋转第一输送管时,可带动内锁件旋转,使得锁定头向远端移动直至与所述锁定部实现配合并锁定。
18.根据一实施例,所述内锁件的近端设有可拆卸连接部,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远端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具有预设形态;并且 预装时,所述拆卸控制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管内并撑开所述限位部,使得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可拆卸连接部配合连接,此时,通过第一输送管可向内锁件传递扭矩,旋转第一输送管可带动内锁件旋转,并对瓣膜夹进行锁定;当所述拆卸控制件相对所述第一输送管向近端移动时,所述限位部恢复为预设形态并与所述拆卸连接部分离解脱。
19.根据一实施例,所述限位部采用记忆金属合金制成,如镍钛合金;其限位部在自然状态下的周向直径小于所述可拆卸连接部的周向直径,而当拆卸控制件撑开所述限位部后,限位部与可拆卸连接部配合连接,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当拆卸控制件相对第一输送管向近端撤离时,限位部回弹并恢复为预设形态,所述内锁件和所述第一输送管即完成拆卸解脱。
2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远端部与所述内锁件的近端部为螺纹连接;其中,所述拆卸控制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管和所述内锁件的内部,并且,所述拆卸控制件的远端与所述内锁件配合使得所述内锁件与所述第一输送管不能发生相对旋转。
21.根据一实施例,所述拆卸控制件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构造,所述第一输送管内至少远端部和所述内锁件至少近端部分别设有与所述拆卸控制件匹配的通道;其多边形构造包
括但不限于三角形,矩形,棱形,梯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形态。
22.根据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远端部与所述内锁件的近端部为反旋螺纹连接,并且所述内锁件与所述衔接件采用正旋螺纹连接,当瓣膜夹需要锁定时,可通过旋转第一输送管带动内锁件旋转,其内锁件向远端移动,而第一输送管反向向近端移动,实现边锁定边解脱的效果,设计非常巧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3.根据一实施例,所述内锁件的通道内和所述拆卸控制件的远端部分别设有永磁件;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预装以及输送操作时,所述拆卸控制件的远端部分不会从所述内锁件的通道内脱离,保证其操作的稳定性。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优点至少包括如下:现有专利cn202011506767.3中,控制拆卸的中控件需要设置在两根输送管之间(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并且两根输送管之间还需要预留一定的径向空间,才能使得内管径向摆动以解脱瓣膜夹与输送导管之间的连接,而如此设计的缺陷在于:极大的增加了输送管以及瓣膜夹的体积,同时也增加了瓣膜夹的重量,既不利于临床手术的操作,又不利于瓣膜夹在心内的锚固,而本技术技术方案节省了中控件的管径以及两根输送管之间的径向空间,将拆卸控制件设置在第一输送管内,同时利用第一输送管紧贴第二输送管来实现可控拆卸的设计,不仅拆卸的操作极为便捷,而且极大限度的优化了器械的空间,也减小了瓣膜夹的体积和重量,设计非常精巧,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2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构思,拆卸控制件采用记忆金属合金制成并穿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管内并撑开所述限位部,使得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可拆卸连接部配合连接,而拆卸时至需要抽离拆卸控制件即可实现解脱,其操作便捷,且解脱的成功率非常高。
2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构思,第一输送管的远端部与内锁件的近端部为反旋螺纹连接,并且内锁件与衔接件采用正旋螺纹连接,当瓣膜夹需要锁定时,可通过旋转第一输送管带动内锁件旋转,其内锁件向远端移动,而第一输送管反向向近端移动,实现边锁定边解脱的效果,设计非常巧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7.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实现其它未一一列出的有利技术效果,这些其它的技术效果在下文中可能有部分描述,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阅读了本技术后是可以预期和理解的。
附图说明
28.通过参考下文的描述连同附图,这些实施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及其他特征和优点以及实现它们的方式将更显而易见,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输送导管与瓣膜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a~2e为本发明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内锁件、外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a~3e为输送导管进入心脏的过程示意图。
31.图4a~4c为本发明瓣膜夹在左心房打开的过程示意图。
32.图5a~5f为本发明瓣膜夹运动至最佳捕捉瓣膜位置的过程示意图。
33.图6a~6b为本发明拆卸控制件、内锁件与第一输送管配合拆卸的另一实施方式。
34.图7a~7d为本发明瓣膜夹与输送导管的拆卸过程示意图的另一实施方式。
35.附图中各数字所指代的特征如下:
1

输送导管,11

第一输送管,111

限位部,12

第二输送管,13

拆卸控制件,2

瓣膜夹,21

内锁件,211

可拆卸连接部,212

永磁件,213

锁定头,22

外连杆,23

衔接件,24

第一夹合臂,25

第二夹合臂,26

第一联动杆,27

第二联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36.在以下对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阐述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从这些描述、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中,可以清楚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
37.应当理解,所图示和描述的实施例在应用中不限于在以下描述中阐明或在附图中图示的构件的构造和布置的细节。所图示的实施例可以是其它的实施例,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施或执行。各示例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限制的方式来提供。实际上,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背离本技术公开的范围或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型。例如,作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而图示或描述的特征,可以与另一实施例一起使用,以仍然产生另外的实施例。因此,本技术公开涵盖属于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要素范围内的这样的修改和变型。
38.同样,可以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词组和用语是出于描述的目的,而不应当被认为是限制性的。本文中的“包括”、“包含”或“具有”及其变型的使用,旨在开放式地包括其后列出的项及其等同项以及附加的项。
39.下面将参考本技术的若干方面的不同的实施例和示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40.在本技术中,术语“近端”或“近侧”是指离手术操作者较近的一端或一侧,“远端”或“远侧”是指离手术操作者较远的一端或一侧。
41.现有技术中,输送系统与瓣膜夹之间的拆卸连接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对装配工艺要求较高,复杂的结构进一步使得其操作流程变得繁琐,在拆卸操作时存在较高的失误率,同时,瓣膜夹的体积设计较大,空间优化不够,导致在血管内输送出现较多的困难。
42.以下所述的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旨在解决上述缺陷,以及其它问题。
43.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图示了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便于输送和拆卸的瓣膜夹及其输送系统,包括:输送导管1、瓣膜夹2;其中,所述输送导管1包括第一输送管11、第二输送管12和拆卸控制件13,所述第一输送管11设置在第二输送管12内,所述拆卸控制件13设置在第一输送管11内;并且所述瓣膜夹2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输送管11可拆卸连接的内锁件21、与所述第二输送管12可拆卸连接的外连杆22;预装时,所述拆卸控制件13配合所述第一输送管11实现与所述内锁件21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输送管11配合所述第二输送管12实现与外连杆22的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拆卸控制件13相对所述第一输送管11向近端移动时,所述第一输送管11与所述内锁件21解脱;当所述第一输送管11相对所述第二输送管12向近端移动时,所述第二输送管12与所述外连杆22解脱。
44.本实施例一中,所述瓣膜夹2的外连杆22的近端部设有大体上呈“s”型的切口,所述第二输送管12的远端部设有大体上呈倒“s”型的切口,如图2a所示,并且,在预装时,所述外连杆22的近端部和所述第二输送管12的远端部啮合,同时,第一输送管11设置在第二输送管12内,使其没有摆脱(拆卸)的径向空间,当第一输送管11从第二输送管12内撤离后,所
述外连杆22的近端部和所述第二输送管12的远端有了径向晃动的空间,此时,轻微地晃动输送管便能使得第二输送管12与外连杆22脱离。
45.本实施例一中,所述拆卸控制件13可限制所述第一输送管11和所述内锁件21之间发生相对旋转,如图2b和2c所示;并且当所述内锁件21相对所述外连杆22发生轴向位移时,所述拆卸控制件13与所述第一输送管11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当所述内锁件21相对所述外连杆22发生轴向位移时,可控制瓣膜夹2的开闭,而所述拆卸控制件13与所述第一输送管11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可以保证瓣膜夹2在开闭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输送管11与内锁件21不会被提前拆卸。
46.本实施例一中,所述拆卸控制件13为丝或杆。
47.本实施例一中,瓣膜夹2上内锁件21的管径为0.8~1.1mm,外连杆22的管径为1.2~1.5mm,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管径数值1.4mm和2.8mm有很大幅度的缩小,极大的优化了瓣膜夹2和输送管的空间,有利于在血管内的输送。
48.本实施例一中,预装时,所述第一输送管11和第二输送管12可分别向所述内锁件21和所述外连杆22传递扭矩和推送力。
49.本实施例一中,所述瓣膜夹2还包括衔接件23、第一夹合臂24、第二夹合臂25、第一联动杆26和第二联动杆27;其中,所述第一夹合臂24和第二夹合臂25与所述衔接件23铰接并被设置在所述外连杆22的左右两侧,所述衔接件23与所述内锁件2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26一端与所述第一夹合臂24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26另一端与所述外连杆22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27一端与所述第二夹合臂25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27另一端与所述外连杆22连接。
50.本实施例一中,所述内锁件21的近端设有可拆卸连接部211,如图2d和2e所示,所述第一输送管11的远端设有限位部111,所述限位部111具有预设形态;并且 预装时,所述拆卸控制件13穿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管11内并撑开所述限位部111,使得所述限位部111与所述可拆卸连接部211配合连接,此时,通过第一输送管11可向内锁件21传递扭矩,旋转第一输送管11可带动内锁件21旋转,并对瓣膜夹2进行锁定;当所述拆卸控制件13相对所述第一输送管11向近端移动时,所述限位部111恢复为预设形态并与所述拆卸连接部211分离解脱。
51.本实施例一中,所述限位部111采用记忆金属合金制成,如镍钛合金;其限位部111在自然状态下的周向直径小于所述可拆卸连接部211的周向直径,如图7d所示,而当拆卸控制件13撑开所述限位部111后,限位部111与可拆卸连接部211配合连接,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当拆卸控制件13相对第一输送管11向近端撤离时,限位部111回弹并恢复为预设形态,所述内锁件21和所述第一输送管11即完成拆卸解脱。
52.本实施例一的一种便于输送和拆卸的瓣膜夹2及其输送系统的一个示范性的修复二尖瓣瓣膜的操作过程如下:1.操作所述瓣膜夹2输送导管1从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随后操作输送导管1使得所述瓣膜夹2穿过房间隔,如图3a~3c所示;继续操作所述输送导管1弯曲使得所述瓣膜夹2正对二尖瓣,如图3d和3e所示;2.操作瓣膜输送导管1控制手柄使得外鞘后撤使得瓣膜夹2暴露在左心房内,操作控制手柄使得第一夹合臂24和第二夹合臂25张角最大处,如图4a~4c所示;
3.操作控制手柄使瓣膜夹2穿过二尖瓣,如图5a所示,通过影像判断所述瓣膜夹2是否位于最佳瓣膜夹2合位置,若为最佳位置,则直接按步骤5进行;若非最佳位置,按步骤4进行。
53.4.操作控制手柄将瓣膜夹2拉动至左心房,如图5b和5c所示,所述夹合臂与所述联动杆呈钝角符合生理结构,不会伤害心内腱索等组织;操作控制手柄旋转、输送瓣膜夹2至最佳瓣膜夹2合位置,如图5d~5f所示;5.操作控制手柄使得联动杆向外连杆22收拢,直至瓣叶被夹闭在联动杆与外连杆22之间;6.操作所述拆卸控制件13相对所述第一输送管11向近端移动,使得第一输送管11的限位部111恢复为预设的形态,限位部111与可拆卸连接部211解脱,并进一步操作第一输送管11相对第二输送管12向近端撤离,使得第二输送管12与外连杆22解脱,实现瓣膜夹2与输送导管1的拆卸.实施例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大体上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实施例中内锁件21与第一输送管11的连接方式以及拆卸解脱方式。
54.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便于输送和拆卸的瓣膜夹2及其输送系统,如图6a所示,包括:输送导管1、瓣膜夹2;其中,所述输送导管1包括第一输送管11、第二输送管12和拆卸控制件13,所述第一输送管11设置在第二输送管12内,所述拆卸控制件13设置在第一输送管11内,如图6a所示;并且所述瓣膜夹2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输送管11可拆卸连接的内锁件21、与所述第二输送管12可拆卸连接的外连杆22;预装时,所述拆卸控制件13配合所述第一输送管11实现与所述内锁件21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输送管11配合所述第二输送管12实现与外连杆22的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拆卸控制件13相对所述第一输送管11向近端移动时,所述第一输送管11与所述内锁件21解脱;当所述第一输送管11相对所述第二输送管12向近端移动时,所述第二输送管12与所述外连杆22解脱。
5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管11的远端部与所述内锁件21的近端部为螺纹连接;其中,所述拆卸控制件13穿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管11和所述内锁件21的内部,并且,所述拆卸控制件13的远端与所述内锁件21配合使得所述内锁件21与所述第一输送管11不能发生相对旋转。
5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拆卸控制件13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构造,如图6b所示,所述第一输送管11内至少远端部和所述内锁件21至少近端部分别设有与所述拆卸控制件13匹配的通道;其多边形构造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矩形,棱形,梯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形态。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管11的远端部与所述内锁件21的近端部为反旋螺纹连接,并且所述内锁件21与所述衔接件23采用正旋螺纹连接,如图7a所示当瓣膜夹2需要锁定时,可通过旋转第一输送管11带动内锁件21旋转,其内锁件21向远端移动,而第一输送管11反向向近端移动,如图7b所示,实现边锁定边解脱的效果,设计非常巧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锁件21的通道内和所述拆卸控制件13的远端部分别设有永磁件212;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预装以及输送操作时,所述拆卸控制件13的远端部分不会从所述内锁件21的通道内脱离,保证其操作的稳定性。
59.本实施例二的一种便于输送和拆卸的瓣膜夹2及其输送系统的一个示范性的修复二尖瓣瓣膜的操作过程如下:1.操作所述瓣膜夹2输送导管1从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随后操作输送导管1使得所述瓣膜夹2穿过房间隔,如图3a~3c所示;继续操作所述输送导管1弯曲使得所述瓣膜夹2正对二尖瓣,如图3d和3e所示;2.操作瓣膜输送导管1控制手柄使得外鞘后撤使得瓣膜夹2暴露在左心房内,操作控制手柄使得第一夹合臂24和第二夹合臂25张角最大处,如图4a~4c所示;3.操作控制手柄使瓣膜夹2穿过二尖瓣,如图5a所示,通过影像判断所述瓣膜夹2是否位于最佳瓣膜夹2合位置,若为最佳位置,则直接按步骤5进行;若非最佳位置,按步骤4进行。
60.4.操作控制手柄将瓣膜夹2拉动至左心房,如图5b和5c所示,所述夹合臂与所述联动杆呈钝角符合生理结构,不会伤害心内腱索等组织;操作控制手柄旋转、输送瓣膜夹2至最佳瓣膜夹2合位置,如图5d~5f所示;5.操作控制手柄使得联动杆向外连杆22收拢,直至瓣叶被夹闭在联动杆与外连杆22之间;6. 将拆卸控制件13相对第一输送管11向近端抽离,如图6a和7a所示,然后旋转第一输送管11可带动内锁件21旋转,并使得内锁件21沿着所述衔接件23轴向朝远端移动直至所述锁定头213与锁定部291配合,实现瓣膜夹2的锁定,而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一输送管11的远端部与内锁件21的近端部为反旋螺纹连接,因此在锁定的过程中第一输送管11与内锁件21也实现了解脱,如图7b~7d所示;就此而言,实施例二的相关构造和构思类似于实施例一,因此在这里不再重复描述。
61.出于说明的目的而提出了对本技术的对若干个实施例的前文描述。所述前文描述并非意图是穷举的,也并非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精确配置、构造和/或步骤,显然,根据上文的教导,可作出许多修改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和所有的等同者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