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冷却性能良好的长滴管吹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08: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滴管 模具 吹塑 特指 冷却


1.本实用新型属于吹塑模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冷却性能良好的长滴管吹塑模具。


背景技术:

2.塑料滴管是有pe,pet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是实验室,食品研究,医药等行业不可缺少的一种实验耗材。具有有低成本,使用简单等优点。
3.而由于核酸检测需要用到塑料滴管,从而对塑料滴管的需求变得更大了,但是传统的圆滴管成型模具的冷却时间长,从而加长了生产的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冷却性能良好的长滴管吹塑模具。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却性能良好的长滴管吹塑模具,包括上模架、下模架、上模板及下模板,上模板的端面形成有上模腔,下模板的端面上形成有下模腔,所述的上模板包括上支撑板、换热板及下支撑板,上模腔形成在下支撑板的端面上,下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换热板的下端,上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换热板的上端;换热板的位于下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安置孔,安置孔内插设有换热柱,且在每个安置孔的周围均匀分布有换热孔道;在所述的上支撑板内设置有用于为换热孔道均匀分配冷却液的辅助流道,辅助流道与换热孔道相通,且下支撑板对换热孔道的下端及安置孔进行密封;且在上支撑板的两侧设置有与辅助流道连通的冷却进端及冷却出端。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换热柱由高导热石墨材料制成。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换热孔道包括上流孔道、下流孔道和承接孔道,上流孔道与下流孔道通过承接孔道连接,所述的上流孔道和下流孔道间隔垂直设置且均匀分布在安置孔的周围。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外设的冷却恒温装置,冷却恒温装置包括活水冷却槽,活水冷却槽内设置有冷却水槽,冷却水槽内壁的一侧壁上沿直行均匀分布有右挡板,冷却水槽内壁、相对右挡板所在侧壁的另一侧壁上沿直行均匀分布有左挡板,且右挡板于左挡板交错分布;所述的右挡板及左挡板均为导热板,且右挡板及左挡板均贯穿冷却水槽并延伸入活水冷却槽内;并在右挡板及在挡板所在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冷却水槽的两侧设置有延伸出活水冷却槽的进水管道与出水管道,进水管道与冷却出端连接,出水管道与冷却进端连接。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活水冷却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活水进端口与活水出端口。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辅助流道包括分流入流道、分流出流道、分流入子流道及分流出子流道;分流入流道与分流入子流道相通,分流出流道与分流出子流道相通;分流入流道与分流出流道在上支撑板上互不连通且分流入子流道与分流出子流道在上
支撑板上互不连通;所述的分流入子流道与上流孔道连通,所述的分流出子流道与下流孔道连通。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述分流入流道的流道截面积沿着冷却液流动的方向变小,分流入子流道的流道截面积沿着冷却液流动的方向变小。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活水进端口经管道连接有第一真空泵,在出水管道与冷却进端之间进管道连接有第二真空泵。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冷却恒温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连接,第一真空泵及第二真空泵均有控制器编程控制。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上模板由上支撑板、换热板及下支撑板三个独立部分固定二层,从而能便于各结构的成型,且确保上模板内部结构的整体性及使用安全性;通过辅助流道与换热孔道的配合,确保了上模板整体的散热性能,且在换热柱的配合下能进一步提高散热的效果;
15.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感应进出模具中冷却液的温度,以便于控制器能合理得控制真空泵的输出功率,从而确保了冷却液进入模具中的的流速与流量,并通过双层结构的冷却恒温装置提高散热的效果与效果,进而确保了模具整体的散热性。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模板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部件名称:1

上模架、2

下模架、3

下模板、4

上支撑板、5

换热板、6

下支撑板、7

冷却进端、8

冷却出端、9

上流孔道、10

下流孔道、11

承接孔道、12

冷却水槽、13

右挡板、14

左挡板、15

进水管道、16

出水管道、17

分流入流道、18

分流出流道、19

分流入子流道、20

分流出子流道、21

第一真空泵、22

第二真空泵、23

活水冷却槽、24

换热柱。
具体实施方式
20.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21.一种冷却性能良好的长滴管吹塑模具,包括上模架1、下模架2、上模板及下模板3,上模板的端面形成有上模腔,下模板3的端面上形成有下模腔,所述的上模板包括上支撑板4、换热板5及下支撑板6,上模腔形成在下支撑板6的端面上,下支撑板6固定设置在换热板5的下端,上支撑板4固定设置在换热板5的上端;换热板5的位于下支撑板6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安置孔,安置孔内插设有换热柱24,且在每个安置孔的周围均匀分布有换热孔道;在所述的上支撑板4内设置有用于为换热孔道均匀分配冷却液的辅助流道,辅助流道与换热孔道相通,且下支撑板6对换热孔道的下端及安置孔进行密封;且在上支撑板4的两侧设置有与辅助流道连通的冷却进端7及冷却出端8。
22.进一步:所述的换热柱24由高导热石墨材料制成。
23.进一步:所述的换热孔道包括上流孔道9、下流孔道10和承接孔道11,上流孔道9与下流孔道10通过承接孔道11连接,所述的上流孔道9和下流孔道10间隔垂直设置且均匀分
布在安置孔的周围。
24.进一步:还包括外设的冷却恒温装置,冷却恒温装置包括活水冷却槽23,活水冷却槽23内设置有冷却水槽12,冷却水槽12内壁的一侧壁上沿直行均匀分布有右挡板13,冷却水槽12内壁、相对右挡板13所在侧壁的另一侧壁上沿直行均匀分布有左挡板14,且右挡板13于左挡板14交错分布;所述的右挡板13及左挡板14均为导热板,且右挡板13及左挡板14均贯穿冷却水槽12并延伸入活水冷却槽23内;并在右挡板13及在挡板所在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冷却水槽12的两侧设置有延伸出活水冷却槽23的进水管道15与出水管道16,进水管道15与冷却出端8连接,出水管道16与冷却进端7连接。
25.冷却液在右挡板13于左挡板14的配合下呈s型的折线路线流动,从而能确保冷却液的冷却效果,且通过活水冷却槽23的设置能对冷却水槽12提供良好的冷却效果,进而确保了冷却恒温装置能对模具进行恒温冷却。
26.进一步:在活水冷却槽2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活水进端口与活水出端口。
27.进一步:所述的辅助流道包括分流入流道17、分流出流道18、分流入子流道19及分流出子流道20;分流入流道17与分流入子流道19相通,分流出流道18与分流出子流道20相通;分流入流道17与分流出流道18在上支撑板4上互不连通且分流入子流道19与分流出子流道20在上支撑板4上互不连通;所述的分流入子流道19与上流孔道9连通,所述的分流出子流道20与下流孔道10连通。
28.上述结构有利于对换热柱24的冷却,使上模具整体的的温度分布均匀性。
29.进一步:述分流入流道17的流道截面积沿着冷却液流动的方向变小,分流入子流道19的流道截面积沿着冷却液流动的方向变小。
30.进一步:所述的活水进端口经管道连接有第一真空泵21,在出水管道16与冷却进端7之间进管道连接有第二真空泵22,活水出端口经管道将水排放至外设的冷却池中。
31.进一步:冷却恒温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连接,第一真空泵21及第二真空泵22均有控制器编程控制。
32.上模板由上支撑板4、换热板5及下支撑板6三个独立部分固定二层,从而能便于各结构的成型,且确保上模板内部结构的整体性及使用安全性;通过辅助流道与换热孔道的配合,确保了上模板整体的散热性能,且在换热柱24的配合下能进一步提高散热的效果;
33.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感应进出模具中冷却液的温度,以便于控制器能合理得控制真空泵的输出功率,从而确保了冷却液进入模具中的的流速与流量,并通过双层结构的冷却恒温装置提高散热的效果与效果,进而确保了模具整体的散热性。
34.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