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08: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模具 水路 应用于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型芯,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使用的型芯深水井进出水结构,易出现死水现象,造成产品尺寸不稳定,生产周期过长。如公开专利cn201872303u,其公开的注塑模具中的水路结构是采用在水井中间打铁片形式来形成一个回路,水井越深,隔水片密封性就越差,从而形成水路不能从水井底部形成循环,使水井底部形成死水现象,造成型芯发热与冷却不均匀,造成产品尺寸不稳定,生产周期长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该种新型水路结构杜绝水井内死水现象的出现,保证水路畅通,使型芯发热与冷却均匀,从而稳定产品尺寸,缩短生产周期。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包括型芯本体,所述型芯本体内设有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所述型芯本体的底部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上设有分别对应插入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所述分流板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铜管相通,所述第一水井与所述第二水井的底部相通,所述第二铜管与所述第三铜管相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水井的底部相通。
6.本实用新型水路结构的水流循环过程为:水流从进水口进入第一铜管,由第一铜管的顶部流出到第一水井内,并从第一水井的底部流入第二水井内,一直漫上到第二水井的顶部,并流入第二铜管内,再从第二铜管的顶部流入第三铜管的底部,之后由第三铜管的底部漫上顶部并流出第三水井内,最后水流由第三水井的底部流入出水口进行流出。本实用新型的水路结构形成一个活水循环,解决水井底部形成死水现象。
7.进一步,所述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的末端分别直达到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顶部。
8.进一步,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高度依次降低。
9.进一步,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内径比所述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的内径大5mm

10mm。
10.进一步,所述型芯本体的底部设有凹腔,所述分流板镶入所述凹腔内。
11.进一步,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顶部均为伞状。
12.进一步,所述分流板内设有通腔,所述第二铜管与所述第三铜管通过所述通腔进行连通。
13.进一步,所述型芯本体的顶部设有把手。
14.进一步,所述分流板一体成型。
15.进一步,所述分流板采用钢材。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本实用新型的水路结构,通过在型芯底部增加一块分流板,在分流板上镶入铜管,铜管长度直达到水井底部,水流从铜管内进入到达底部,再从水井内流出到下一个水井,直至从最后一个水井内流出,形成一个活水循环,解决死水现象,保证水路畅通,使型芯发热与冷却均匀,从而稳定产品尺寸,缩短生产周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具有很好的推广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流循环示意图;
20.图中:型芯本体1、第一水井2、第二水井3、第三水井4、分流板5、第一铜管6、第二铜管7、第三铜管8、进水口9、出水口10、通腔11、把手12。
具体实施方式
21.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2.实施例1:
23.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包括型芯本体1,型芯本体1内设有第一水井2、第二水井3、第三水井4,从左到右,第一水井2、第二水井3、第三水井4的高度依次降低,型芯本体1的底部设有凹腔,分流板5镶入凹腔内,分流板5上设有分别对应插入第一水井2、第二水井3、第三水井4的第一铜管6、第二铜管7、第三铜管8,第一铜管6、第二铜管7、第三铜管8的末端分别直达到第一水井2、第二水井3、第三水井4的顶部,分流板5设有进水口9和出水口10,进水口9与第一铜管6相通,第一水井2与第二水井3的底部相通,分流板5内设有通腔11,第二铜管7与第三铜管8通过通腔11进行连通,出水口10与第三水井4的底部相通。
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井2、第二水井3、第三水井4的内径比第一铜管6、第二铜管7、第三铜管8的内径大5mm

10mm,便于铜管快速插入水井内。
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井2、第二水井3、第三水井4的顶部均为伞状。
26.在本实施例中,型芯本体1的顶部设有把手12,便于握拿。
27.在本实施例中,分流板5采用钢材一体成型。
28.本实用新型水路结构的水流循环过程为:
29.如图2所示,图中箭头为水流方向:水流从进水口9进入第一铜管6,由第一铜管6的顶部流出到第一水井2内,并从第一水井2的底部流入第二水井3内,一直漫上到第二水井3的顶部,并流入第二铜管7内,再从第二铜管7的顶部流入第三铜管8的底部,之后由第三铜管8的底部漫上顶部并流出第三水井4内,最后水流由第三水井4的底部流入出水口10进行流出。
30.本实用新型的水路结构从第一水井开始,水流活动流通在三个水井之间,形成一个活水循环,解决水井底部形成死水现象,保证水路畅通,使型芯发热与冷却均匀,从而稳定产品尺寸,缩短生产周期。
31.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包括型芯本体,所述型芯本体内设有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芯本体的底部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上设有分别对应插入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所述分流板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铜管相通,所述第一水井与所述第二水井的底部相通,所述第二铜管与所述第三铜管相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水井的底部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的末端分别直达到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高度依次降低。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内径比所述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的内径大5mm

1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芯本体的底部设有凹腔,所述分流板镶入所述凹腔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顶部均为伞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内设有通腔,所述第二铜管与所述第三铜管通过所述通腔进行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芯本体的顶部设有把手。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一体成型。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采用钢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型芯,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包括型芯本体,所述型芯本体内设有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所述型芯本体的底部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上设有分别对应插入所述第一水井、第二水井、第三水井的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所述分流板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铜管相通,所述第一水井与所述第二水井的底部相通,所述第二铜管与所述第三铜管相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水井的底部相通。本实用新型的水路结构杜绝水井内死水现象的出现,保证水路畅通,使型芯发热与冷却均匀,从而稳定产品尺寸,缩短生产周期。缩短生产周期。缩短生产周期。


技术研发人员:许华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05
技术公布日:2021/10/2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