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高透气性口罩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4: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口罩 透气性 工业


1.本技术涉及工业口罩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透气性口罩。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的工业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大批的加工制造型工厂,在工厂的加工和生产中,防护用口罩成了工人必备的日用品。
3.在工厂内口罩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工厂厂房内部的机械设备较多,温度也较高,再加上工人在厂房内需要进行一定的体力劳动,因此工人往往容易出汗,呼吸速率也比较块,长时间佩戴口罩时,口罩的内侧较为潮湿,工人容易感到不适,给口罩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的缺陷在于:目前的口罩存在有透气性较差的问题,导致工人长时间使用口罩后,口罩的内侧被工人呼出的水汽打湿,影响了口罩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口罩佩戴时内侧的水汽,本技术提供一种高透气性口罩,能够吸收口罩内侧部分湿气的同时将口罩内侧的空气单向排出至外界,从而提高了佩戴口罩时的舒适度。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透气性口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高透气性口罩,包括:口罩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口罩壳体近脸侧的无纺纤维布,所述口罩壳体上设置有除湿件,所述除湿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口罩近脸侧的冷凝管;开设在所述冷凝管上的进气孔;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凝管远脸侧内壁上的金属条,其中,所述口罩上设置有呼吸阀。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口罩佩戴者呼出的气体通过进气孔进入到冷凝管内,在呼出的水汽与金属条相接触时,由于金属条的温度低于人体呼出气体的温度,因此呼出气体中的水汽液化成水珠并吸附在金属条的表面,当金属条上的水珠积聚到一定大小时,水珠沿金属条下滑至冷凝管的底部,由于金属的导热性较好,因此金属条能够将水汽中的大部分热量排走,从而有效增加咋金属条液化的水汽量,提高了佩戴口罩时的舒适度。
9.优选的,所述呼吸阀包括:开设在所述口罩壳体上的出气口;活动安装在所述出气口内壁处的瓣膜;设置在所述出气口输入端一侧的限位架,其中,所述冷凝管环设在所述出气口输入端的开口周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口罩佩戴者呼出的气体将瓣膜吹开,从而将口罩壳体内侧的空气通过出气口排出至外界。在口罩佩戴者吸气时,口罩壳体内侧形成负压,此时瓣膜与位于出气口输入端的限位架相抵接,从而使瓣膜将出气口关闭,从而实现呼吸阀的单向排气,提高了口罩的透气性。
11.优选的,所述限位架包括:交叉设置在所述出气口内壁处的固定杆。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交叉设置的固定杆使限位架的结构更加稳定,同时遮挡
范围更大,提高了对于瓣膜的限制效果。
13.优选的,所述瓣膜的外缘顶部粘接在所述出气口内壁处,所述出气口输出端一侧设置有挡罩,所述挡罩的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出气口相连通的通气口。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口罩佩戴者呼出的气体能够将瓣膜的下端吹起,同时,呼出的气体通过瓣膜下端与出气口之间的缝隙以及挡罩底部的通气口排出口罩壳体,从而有效解决了口罩佩戴者呼出的气体与他人面部相对的问题,提高了口罩的卫生性。
15.优选的,所述口罩壳体上设置有头耳两用口罩带。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头耳两用口罩带能够同时满足头戴式与耳戴式的佩戴需求,提高了口罩的适用性。
17.优选的,所述头耳两用口罩带包括:设置在所述口罩壳体两侧的口罩基带,其中,所述口罩基带两两对称设置在所述口罩壳体的两侧,所述口罩基带端部设置有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扣相邻的所述口罩基带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相适配的第二卡扣。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口罩基带端部的第一卡扣与水平同侧或竖直同侧口罩基带的第二卡扣相配合,能够组成分别组成头戴式与耳戴式两种佩戴款式,从而满足更多的佩戴需求。
19.优选的,所述口罩基带为弹性伸缩棉带。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伸缩棉带使口罩的基带具备一定长度的调节功能,进而满足不同头形的佩戴需求。
21.优选的,所述金属条表面贴设有疏水膜。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疏水膜有效避免了在金属条上液化的水汽平铺在金属条表面的情况,有效减少了水珠的二次蒸发,同时有利于水珠的聚集融合,从而便于水珠沿金属条下落。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冷凝管以及冷凝管内的金属条能够使口罩佩戴者呼出的气体被金属条液化成水珠,水珠最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在冷凝管的底部积聚,从而减少了口罩壳体内侧的水汽,提高了口罩佩戴时的舒适性,同时由于金属条的导热性良好,因此能够加快金属条热量的散发,使金属条表面达到更低的温度以利于水汽的液化;
25.2.通过活动拆卸式的口罩基带使口罩满足不同人群以及工作需求,提高了口罩的适用性,同时由于口罩基带采用弹性伸缩面带,使口罩基带能够适配不同的大小的头型。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高透气性口罩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口罩壳体内侧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口罩壳体内侧结构爆炸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冷静管局部剖视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挡罩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1、口罩壳体;12、无纺纤维布;21、包边;22、挡罩;221、通气口;23、限位杆;24、瓣膜;31、口罩基带;32、第一卡扣;33、第二卡扣;34、冷凝管;35、进气孔;36、金属条。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透气性口罩。
34.参照图1以及图2,一种高透气性口罩,包括有口罩壳体11,所述口罩壳体11的内侧布设有无纺纤维布12。
35.在口罩壳体11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人体呼出的水汽集中在口罩壳体11与人体面部之间形成的狭小空间内,给口罩的佩戴者带来了不适。
36.参照图3以及图4,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在口罩壳体11上加装有除湿件,具体地,除湿件包括有冷凝管34,冷凝管34形状呈环状,且冷凝管34固定在口罩壳体11的近脸侧内壁上。同时,在冷凝管34的近脸侧开设有进气孔35,进气孔35沿冷凝管34的延伸方向均布开设。此外,在冷凝管34内壁的远脸侧上环设有金属条36,在金属条36的表面贴设有疏水膜。
37.当人体呼出的气体通过进气孔35与金属条36相接触时,由于金属条36的温度低于人体呼出的气体温度,因此呼出的水蒸气会在金属条36的疏水膜上液化形成水珠,在疏水膜的作用下液化的水珠不易分散,减少了水珠的二次蒸发,同时有利于水珠的积聚合流。积聚的水珠在重力作用下沿金属条36下滑,下滑过程中将沿途金属条36上由于体积较小而尚未开始下落的水珠一并吸收,随后汇集在冷凝管34的底部。同时由于金属的导热性较强,因此在口罩被摘下时能够快速散热,从而在人体下一次佩戴时继续保持较低的初始温度以便于水汽的液化。综上,金属条36能够有效减少口罩内部的水汽,提高了口罩佩戴时的舒适度。
38.为进一步减少口罩壳体内侧的水汽,在本实施例中,在口罩壳体11上安装有呼吸阀,呼吸阀能够在人体呼气时将阀门自动打开,在人体吸气时将阀门自动关闭,从而在保证口罩过滤效果的同时提高口罩壳体11的透气性。
39.具体地,呼吸阀包括有出气口,出气口开设在冷凝管34的中部环形区域内,同时,在出气口的内壁覆盖有包边21,在包边21的内壁处安装有限位架,限位架由交叉固定的固定杆组成,此外,在包边21的内壁上粘接有瓣膜24,瓣膜24形状与包边21内壁相适配,具体地,瓣膜24顶部粘接在包边21的内壁上,且瓣膜24紧贴在固定杆靠近出气口输出端的一侧。
40.当口罩佩戴者呼气时,呼出的气体穿过出气口,同时,气体将遮盖在包边21内壁上的瓣膜24下端吹开一条缝隙,从而排出口罩壳体11的内侧空气,此外,由于上述缝隙位于出气口的开口下端,因此呼出的气体斜向下排出出气口,在口罩的佩戴者与他人接触时,有效减少了呼出的气体被对方吸入的情况,提高了口罩的卫生性。
41.当口罩佩戴者吸气时,口罩壳体11的内侧形成负压,此时瓣膜24紧贴在交叉固定的固定杆上,外部气体只能通过口罩壳体11以及无纺纤维布12的过滤后方能进入人体口鼻,有效保证了口罩的防护效果。
42.参照图1以及图5,为进一步避免从出气口排出的气体与他人的面部直接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在出气口的输出端开口一侧安装有挡罩22,在挡罩22的底部开设有通气口221,在通气口221的内壁安装有支撑杆,从而提高了挡罩22的结构稳定性。
43.为满足不同人群的佩戴习惯,在口罩壳体11上安装有头耳两用口罩带,具体地,头耳两用口罩带包括有口罩基带31,口罩基带31采用伸缩弹性棉绳制成,口罩基带31的数量
为四条,四条口罩基带31两两对称固定在口罩壳体11的两侧,且同侧的口罩基带31沿竖直方向分布。
44.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侧的口罩基带31端部自上而下分别安装有第一卡扣32与第二卡扣33,且第一卡扣32与第二卡扣33相适配。对侧的口罩基带31自上而下分别安装有第二卡扣33与第一卡扣32。将相邻的口罩基带31两两组合,能够组合成头戴式与耳戴式两种佩戴方式的口罩,从而适配不同人群的佩戴习惯。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透气性口罩的实施原理为:
46.工人将该口罩组装成头戴式或者耳戴式口罩后进行佩戴,当工人呼出的水汽通过进气孔35进入到冷凝管34内后,水汽在金属条36的表面疏水膜上液化形成水珠,随着液化水珠的增多,水珠开始汇聚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沿金属条36下滑至冷凝管34底部。
47.同时,呼出的气体将出气口内的瓣膜24下端吹开,随后气体通过挡罩22上的通气口221排出口罩壳体11。
48.在工人吸气时,瓣膜24紧贴在固定杆上,此时出气口的开口关闭,外界空气通过口罩壳体11以及口罩壳体11内侧的无纺纤维布12进入人体的呼吸道。
49.重复上述步骤完成工人在佩戴口罩时的呼吸过程。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做出的解释,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