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滑块式拼合旋切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18: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模具 拼合 滑块


1.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滑块式拼合旋切模具。


背景技术:

2.参见图4,为一种在连续拉伸级进模中进行加工的桶状工件30,其包括围板31及位于围板31顶部的面板32,面板32边缘和围板31之间加工并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双层叠边部33,对桶状工件30的围板31进行切割时,切割位置(或称切割线34位于双层叠边部33的下方),因此,切割模具对桶状工件30的围板31进行切割时,相应的切割机构需要避开双层叠边部33后,再对桶状工件30的围板31进行切割。有鉴于此,就需要设计一种具有避让双层叠边部33功能的切割结构的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块式拼合旋切模具,其上滑块的刃口能够避让双层叠边部。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滑块式拼合旋切模具,包括上模装置及与上模装置相配合的下模装置;
6.所述上模装置包括止挡板、均设置在止挡板底部的上压料块、位于上压料块外侧的上滑块、位于上滑块外侧的上脱料板及用于带动上滑块向外侧移动的弹性驱动组件,上滑块内侧的下部设有向内凸出的刃口;
7.所述下模装置包括下模座、设置在下模座上的下垫板、设置在下垫板上的下退料板、设置在下模座和下退料板之间的下弹簧、设置在下退料板内侧并用于定位工件且与上滑块对应的凸模定位块及设置在下模座上且向上延伸并用于带动上滑块向内侧移动的下斜楔。
8.所述弹性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止挡板和上滑块之间的横向弹簧;
9.所述横向弹簧内侧与止挡板抵靠连接,横向弹簧外侧与上滑块抵靠连接。
10.所述上滑块外侧的下部和下斜楔内侧的上部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传动斜部和第二传动斜部。
11.所述上模装置包括设置在止挡板上部的上夹板、设置在上夹板上部的上垫板及设置在上垫板上部的上模座。
12.所述下模装置包括设置在凸模定位块底部的凸模座、固接在凸模座底部的主体座、设置在下模座底部的垫脚、设置在垫脚底部的基板、设置在基板和主体座之间并用于驱动主体座向上移动的第一弹簧、固接在下垫板上且位于下退料板内侧并用于带动主体座横向移动的驱动块。
13.所述下模装置包括设置在主体座底部的第一耐磨板、设置在第一耐磨板底部的下夹板及设置在下夹板底部的第二耐磨板;
14.所述第一耐磨板和下夹板均位于下模座和下垫板内侧,第二耐磨板位于下模座内
侧,第一弹簧位于基板和下夹板之间。
15.所述主体座、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通过螺栓连接。
16.所述驱动块内侧设有第一凸部;
17.所述主体座侧部设有与第一凸部相配合的第二凸部及第一凹部,第二凸部和第一凹部之间沿竖向排布。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9.本滑块式拼合旋切模具加工过程中,避免了上滑块的刃口与双层叠边部发生碰撞,实现上滑块与双层叠边部的避让。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a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料带和桶状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参见图1

4,本滑块式拼合旋切模具,包括上模装置及与上模装置相配合的下模装置;
26.所述上模装置包括止挡板1、均设置在止挡板1底部的上压料块2、位于上压料块2外侧的上滑块3、位于上滑块3外侧的上脱料板4及用于带动上滑块3向外侧移动的弹性驱动组件,上滑块3内侧的下部设有向内凸出的刃口5;
27.所述上压料块2外侧的前、后、左和右侧均分别设有上滑块3,四组上滑块3的刃口5构成环状,对桶状工件30的围板31进行环切。
28.所述下模装置包括下模座6、设置在下模座6上的下垫板7、设置在下垫板7上的下退料板8、设置在下模座6和下退料板8之间的下弹簧、设置在下退料板8内侧并用于定位工件且与上滑块3对应的凸模定位块9及设置在下模座6上且向上延伸并用于带动上滑块3向内侧移动的下斜楔10。
29.所述下退料板8中心设有用于凸模定位块9上下穿过的通道。
30.所述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处于非压合状态时,下弹簧驱动下退料板8向上移动,下退料板8高于凸模定位块9。
31.本滑块式拼合旋切模具为连续级进冲压模中的其中一个加工工序结构,料带35送入连续级进冲压模中并依次进行冲压加工;
32.所述料带35加工至本滑块式拼合旋切模具前时,料带35上具有桶状工件30,桶状工件30围板31的上部边缘具有向外延伸并呈环形状的双层叠边部33;
33.所述料带35继续输送,使待加工的桶状工件30移动至与上压料块2和凸模定位块9对应;
34.本滑块式拼合旋切模具运行时,所述上模装置向下移动,上滑块3和上脱料板4将料带35下压至下退料板8上,上滑块3的刃口5已下移至桶状工件30的双层叠边部33的下方,上压料块2下压在桶状工件30的面板32上,下退料板8高于凸模定位块9;
35.在此过程中,上滑块3与下斜楔10未接触,弹性驱动组件使上滑块3处于最外侧的位置,上滑块3刃口5远离桶状工件30的双层叠边部33,避免刃口5与双层叠边部33发生碰撞,实现上滑块3与双层叠边部33的避让;
36.所述上模装置继续下行,使桶状工件30的围板31和面板32套装在凸模定位块9上,凸模定位块9高于下退料板8;
37.同时,所述下斜楔10与上滑块3接触并驱动上滑块3向内侧移动并使刃口5切向桶状工件30的围板31侧部;
38.所述上模装置继续下行,后述主体座18侧部的第二凸部28和第一凹部29与后述驱动块22的第一凸部27相互传动接触,使主体座18被横向推动,相当于凸模定位块9上的桶状工件30被横向推动,桶状工件30被推向刃口5处实现围板31的切割;
39.所述上模装置完成下行后,上模装置向上复位,在上模装置向上复位的初始阶段中,下退料板8在下弹簧的驱动下仍保持将料带35上顶在上滑块3和上脱料板4底部,后述凸模定位块9在后述第一弹簧的驱动下仍保持将桶状工件30上顶在上压料块2底部,下斜楔10首先与上滑块3分离,上滑块3在弹性驱动组件的作用下向外侧移动并远离桶状工件30的双层叠边部33;
40.所述上模装置继续上行,上滑块3和上脱料板4与下退料板8分离,上压料块2与桶状工件30分离,下退料板8在下弹簧的驱动下将桶状工件30向上顶出凸模定位块9。
41.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止挡板1和上滑块3之间的横向弹簧11;
42.所述横向弹簧11内侧与止挡板1抵靠连接,横向弹簧11外侧与上滑块3抵靠连接。
43.所述止挡板1的底部和上滑块3的顶部均设有用于容纳横向弹簧11的槽位。
44.所述止挡板1的底部对应上滑块3设有上导轨,上滑块3设置在上导轨上。
45.所述上模装置向上复位过程中,所述下斜楔10与上滑块3分离,横向弹簧11驱动上滑块3向外侧横移并远离凸模定位块9,便于料带35和桶状工件30的脱模,实现上滑块3刃口5避让桶状工件30的双层叠边部33。
46.进一步地,所述上滑块3外侧的下部和下斜楔10内侧的上部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传动斜部12和第二传动斜部13。
47.所述第一传动斜部12和第二传动斜部13与对应下斜楔10外侧面的水平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增大。
48.所述上模装置下行过程中,下斜楔10通过第一传动斜部12和第二传动斜部13的配合带动上滑块3向内侧移动并使上滑块3的刃口5抵靠在桶状工件30的围板31侧部。
49.进一步地,所述上模装置包括设置在止挡板1上部的上夹板14、设置在上夹板14上部的上垫板15及设置在上垫板15上部的上模座16,上模座16和止挡板1之间设有上弹簧,构成上模装置。
50.进一步地,所述下模装置包括设置在凸模定位块9底部的凸模座17、固接在凸模座17底部的主体座18、设置在下模座6底部的垫脚19、设置在垫脚19底部的基板20、设置在基板20和主体座18之间并用于驱动主体座18向上移动的第一弹簧21、固接在下垫板7上且位
于下退料板8内侧并用于带动主体座18横向移动的驱动块22。
51.所述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处于非压合状态时,第一弹簧21驱动主体座18向上移动,使凸模定位块9、凸模座17和主体座18处于最高位置,但此时凸模定位块9并不高于下退料板8。
52.所述主体座18上设有用于向上顶出桶状工件30以使桶状工件30脱离凸模定位块9的弹性顶针组件。
53.所述凸模座17和主体座18位于下垫板7和下退料板8的内侧。
54.进一步地,所述下模装置包括设置在主体座18底部的第一耐磨板23、设置在第一耐磨板23底部的下夹板24及设置在下夹板24底部的第二耐磨板25,构成下模装置;
55.所述第一耐磨板23和下夹板24均位于下模座6和下垫板7内侧,第二耐磨板25位于下模座6内侧,第一弹簧21位于基板20和下夹板24之间。
56.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座18、第一耐磨板23和第二耐磨板25通过螺栓26连接,下夹板24内设有用于螺栓26横向移动的第一活动槽,螺栓26穿过下夹板24的第一活动槽,
57.所述第一弹簧21可采用氮气缸弹簧,第二耐磨板25内同样设有用于氮气缸弹簧横向移动的第二活动槽。
58.所述主体座18横向移动时,第一耐磨板23和第二耐磨板25亦相对于下夹板24进行横向移动,即下夹板24起到导向的作用,提高主体座18移动的稳定性。
59.所述第一耐磨板23和第二耐磨板25由耐磨金属制造而成。
60.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块22内侧设有第一凸部27;
61.所述主体座18侧部设有与第一凸部27相配合的第二凸部28及第一凹部29,第二凸部28和第一凹部29之间沿竖向排布。
62.所述主体座18下行过程中,主体座18侧部的第一凸部27与驱动块22的第一凸部27接触时,则主体座18被推向远离驱动块22第一凸部27的位置上。
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块22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位于主体座18的前、后、左和右部。
64.所述主体座18的前、后、左和右侧上均设有第二凸部28和第一凹部29;
65.参见图1和3,主体座18左侧的第二凸部28连接在第一凹部29上方,主体座18右侧的第一凹部29连接在第二凸部28上方;
66.所述主体座18左侧的第二凸部28与右侧的第一凹部29相对,主体座18左侧的第一凹部29与右侧的第二凸部28相对;
67.同样地,主体座18前侧的第二凸部28与后侧的第一凹部29相对,主体座18前侧的第一凹部29与后侧的第二凸部28相对,主体座18前侧的第二凸部28连接在第一凹部29上方,主体座18后侧的第一凹部29连接在第二凸部28上方;
68.所述主体座18下行,且主体座18左侧的第二凸部28与左侧的驱动块22相对,主体座18右侧的第一凹部29与右侧的驱动块22相对时,主体座18能够向右侧移动,将桶状工件30推动至右侧的上滑块3刃口5上;
69.所述主体座18继续下行,主体座18左侧的第一凹部29和右侧的第二凸部28分别与对应的驱动块22相对,使主体座18能够向左侧移动,将桶状工件30推动至左侧的上滑块3刃口5上;
70.所述主体座18前、后侧的第二凸部28和第一凹部29位于主体座18左、右侧的第二凸部28和第一凹部29的下方,即主体座18首先被左、右侧的驱动块22带动并进行左右横移,再被前、后侧的驱动块22带动并进行前后横移,最终实现桶状工件30的围板31环形切割。
71.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