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鞋底及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2021-09-15 07: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鞋底 运动鞋 鞋子


1.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鞋底及运动鞋。


背景技术:

2.很多人在买鞋时不仅注重鞋子的样式是否美观,更多的是关注其舒适性,长期穿不舒适的鞋子走路容易对脚部造成一定伤害。运动鞋由于鞋底平坦,富有弹性,穿着舒适,很受人们欢迎。近年来,运动鞋的发展随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展,新兴运动的不断兴起,加之旅游业成为生活的时尚,运动鞋种类越来越多,款式不断翻新。现在市场上的运动鞋底材料主要有聚氨酯(pu)底,聚氯乙烯(pvc)塑料底及md橡胶底材料。据大数据显示,平均每人每年产生鞋品垃圾4.9千克。运动鞋报废后,不容易分解,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现有市场上也有环保型的运动鞋底材料,如bpu材料,其是一种改性新型聚氨酯材料,虽然该材料易降解,但材料的硬度高,难以保证穿着的舒适性体验。而运动过程中鞋底要承受总重量等同于人体体重2

4倍的压力,使用者对于运动鞋的舒适性有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舒适性高的运动鞋。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鞋底,包括底层和弹性层,所述底层具有底壁及围绕所述底壁一周的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围合成适于容纳所述弹性层的空腔,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孔洞,所述弹性层包括对应于脚趾、脚掌及脚跟处的第一弹性体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弹性体的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弹性体适于被挤压至所述孔洞内。
5.较佳地,对应于脚趾处的所述第一弹性体包括多个第一小弹性体,各所述第一小弹性体适于分别与每个脚趾对应,对应于脚掌处的所述第一弹性体设置有进气口以及适于覆盖所述进气口的第一盖体。
6.较佳地,所述底层由热塑性橡胶材料制成的硬质透明层。
7.较佳地,所述侧壁上还设置有适于覆盖所述孔洞的第二盖体,且所述第二盖体适于在所述第一弹性体的挤压作用下被打开,并在所述第一弹性体从所述孔洞中回缩时关闭。
8.较佳地,所述侧壁具有内侧壁和外侧壁,自所述内侧壁至所述外侧壁方向,所述孔洞的孔径逐渐变小。
9.较佳地,所述底层包括与前脚掌对应的前脚掌底层和与后脚掌对应的后脚掌底层,所述孔洞包括设置于所述前脚掌底层对应的侧壁上的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自前至后方向孔径逐渐变大。
10.较佳地,所述孔洞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脚掌底层对应的侧壁上的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孔洞沿上下方向均匀排成两行。
11.较佳地,还包括第二弹性体,所述底层的与地面接触的壁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弹性体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第二弹性适于凸出于所述底层的壁面设置。
12.较佳地,所述第二弹性体包括多个第二小弹性体,多个所述第二小弹性体呈环形排列在所述凹槽内。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鞋底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鞋底,通过在底层上设置包括多个第一弹性体的弹性层,并在底层侧壁上设置孔洞,利用第一弹性体柔软高弹且可充气的特性,使得第一弹性体在形变时适于从孔洞中挤出,从而实现鞋底的抗冲击减震功能,提升穿着舒适性,且根据用户对鞋底踩踏力度的不同,第一弹性体被挤出形态不同,从而在脚底呈现不同的形态,增加趣味性。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运动鞋,包括如上所述的鞋底。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动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与鞋底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运动鞋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运动鞋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
底层;11

侧壁;12

孔洞;121

第一孔洞;122

第二孔洞;2

弹性层;21

第一弹性体;22

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3]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包括底层1和弹性层2,底层1具有底壁及围绕底壁一周的侧壁11,底壁与侧壁11围合成适于容纳弹性层2的空腔,侧壁11上设置有孔洞12,弹性层2包括对应于脚趾、脚掌及脚跟处的第一弹性体21以及用于连通第一弹性体21的气流通道,第一弹性体21适于被挤压至孔洞12内。
[0024]
本实施例的鞋底,底层1作为大底,采用热塑性橡胶(tpr)材料制成,为硬质透明层,以支撑弹性层2,且透过透明的底层1可以看到主要由弹性层2构成的中底,弹性层2主要由分布在底层1空腔内的第一弹性体21组成,各第一弹性体21之间通过气流通道连通。第一弹性体21在空腔内呈猫爪肉垫式分布,即在对应于脚趾、脚掌及脚跟的部位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体21,其中对应于脚趾处的第一弹性体21可由多个第一小弹性体1构成,各第一小弹性体适于分别与每个脚趾对应。由于人们行走时,脚趾、脚掌及脚跟处受力较大,因此在对应于脚趾、脚掌及脚跟的三处分别设置第一弹性体21,利用第一弹性体21的高弹特性,使得接触在第一弹性体21的脚部具有舒适弹性感,提高鞋底的避震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处的第一弹性体21可以是依次连通,也可以是相互连通,比如采用软气管依次连通对应于脚趾、脚掌及脚跟处的第一弹性体21,只要使得各第一弹性体21之间形成连通的腔体即可,如此,只需在其中一处第一弹性体21上设置进气口,即可实现对各第一弹性体21的充气。
[0025]
如图1所示,对应于脚掌处的第一弹性体21设置有进气口22以及适于覆盖进气口
22的第一盖体,其中,图1中的双向箭头方向表示第一盖体打开和关闭的方向。由此,可以通过外连充气装置,对第一弹性体21进行充气,使得气体充满整个弹性层2。将进气口22设置于位于脚掌处的第一弹性体21,即位于跖骨的内侧,以避免进气口22的设置对跖骨造成损伤。
[0026]
如图2所示,图2为鞋底被踩踏时的状态示意图,踩踏鞋底时,第一弹性体21被挤压,受压变形的第一弹性体21将踩踏鞋底时的动能吸收,且当鞋底受力较大时,第一弹性体21适于从底层1侧壁11的孔洞12中被挤出,如图1所示,图1中鞋底周边的虚线圆孔表示第一弹性体21的部分从孔洞12中被挤出时所呈现的状态;如图3所示,图3为脚部抬起,鞋底不受力时鞋底状态示意图,鞋底周边被挤出的第一弹性体21回缩,第一弹性体21形状恢复并将能量还给穿着者,从而达到能量会输的效果,大大提升穿着者脚部的舒适性。
[0027]
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底,在底层1上设置包括多个第一弹性体21的弹性层2,并在底层1侧壁11设置适于被挤压变形的第一弹性体21延伸的孔洞12,从而实现鞋底的抗冲击减震功能,且根据踩踏力度的不同,第一弹性体21被挤出的形态也不同,在脚底呈现的形态也有所差异,通过透明底层1的可视化设计,增加穿着体验的乐趣性。
[0028]
优选地,在底层1的侧壁11上,具体是在外侧壁上,还设置有适于覆盖孔洞的第二盖体,第二盖体的一侧固定于外侧壁,由此第二盖体适于在第一弹性体21的挤压作用下打开,并适于在第一弹性体21从孔洞12中回缩时关闭。应当理解,第一弹性体21首先被挤压至孔洞12内,第一弹性体21进一步被挤压,使得第一弹性体21推动第二盖体打开。如此,行走过程中,随着脚部抬起和落下,第二盖体关闭和打开交替循环的过程,使得鞋底具有动态变化,进一步增加了穿着体验的乐趣性。
[0029]
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底层1侧壁11具有内侧壁和外侧壁,孔洞12贯穿于侧壁11设置,且孔洞12自内侧壁至外侧壁孔径逐渐变小。由此,底层1空腔内的第一弹性体21被挤压时向孔洞12方向延伸,且很容易被挤入孔洞12内,但随着孔洞12的直径减小,第一弹性体21不易从孔洞12中伸出底层1外侧壁,只有当踩踏力度较大时,第一弹性体21才有可能从孔洞12中被挤出。
[0030]
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体21与底层1的底壁连接,为了提高第一弹性体21在底层1空腔内的稳定性,第一弹性体21与底层1之间设置多处连接点,防止第一弹性体21被挤压时向一侧偏斜。另外,第一弹性体21上分布有若干个凸状体,具体地,在第一弹性体21的未与底层1接触的一面设置凸状体,脚部与鞋底接触时,凸状体对脚部按摩,提高脚部舒适性。
[0031]
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底层1包括与前脚掌对应的前脚掌底层和与后脚掌对应的后脚掌底层,前脚掌底层的侧壁11的高度低于后脚掌底层的侧壁11的高度。孔洞12包括设置于前脚掌底层的侧壁11上的第一孔洞121和设置于后脚掌底层的侧壁11上的第二孔洞122,其中,第一孔洞121自前至后方向孔径逐渐变大,第二孔洞122自前至后方向孔径的孔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一种方式中,第二孔洞122在后脚掌底层的侧壁11上沿上下方向均匀排列成两行,且两行的第二孔洞122交错设置,当第一弹性体21被挤至孔洞12时,从透明底层1的外侧可以看到第一弹性体21在鞋底侧壁11上交错伸缩,增加穿着互动体验的乐趣。
[0032]
为了进一步提高脚部舒适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鞋底的与地面接触的一面上
还设置有弹性垫层,以降低鞋底面与地面间的直接冲击。具体地,鞋底还包括第二弹性体,底层1的适于与地面接触的壁面设置有凹槽,第二弹性体设置于凹槽内,且第二弹性体凸出于底层1的壁面设置。如此,当鞋底接触地面时,第二弹性体先接触地面,第二弹性体发生形变,以减缓鞋底接触地面时的冲击力。优选地,第二弹性体包括若干个小弹性体,为了与前述第一弹性体区分,此处的小弹性体为第二小弹性体,第二小弹性体呈环形排列在凹槽内。第二小弹性体环形排列的设置,当鞋底与地面接触时,第二小弹性体发生扭转形变,从而减缓旋转摩擦力,保护脚踝。
[0033]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