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容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2021-10-06 09: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容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工作流体的容量进行可变控制的容量控制阀,例如,涉及一种根据压力对汽车的空调系统中使用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排出量进行控制的容量控制阀。

背景技术

汽车等的空调系统中使用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具备:由发动机进行旋转驱动的旋转轴、倾斜角度可变地与旋转轴连结的斜板、以及与斜板连结的压缩用活塞等,通过使斜板的倾斜角度变化,来使活塞的行程量变化以控制流体的排出量。使用由电磁力进行开闭驱动的容量控制阀,利用吸入流体的吸入室的吸入压力Ps、排出由活塞加压的流体的排出室的排出压力Pd、以及收纳了斜板的控制室的控制压力Pc,并对控制室内的压力进行适当控制,由此,该斜板的倾斜角度能够连续地变化。

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连续驱动时,容量控制阀进行了如下正常控制:通过控制计算机进行通电控制,通过由螺线管产生的电磁力使阀芯沿轴向移动,开闭主阀以调整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控制室的控制压力Pc。

在容量控制阀的正常控制时,适当控制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中的控制室的压力,并使斜板相对于旋转轴的倾斜角度连续地变化,从而使活塞的行程量变化,来控制流体相对于排出室的排出量,将空调系统调整至所希望的制冷能力。

另外,杆状的阀芯相对于供其插通的引导孔可滑动地插通,隔着滑动区域划分出供控制压力的控制流体通过的控制口与供吸入压力的吸入流体通过的吸入口(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42062号公报(第4页、图2)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容量控制阀中,在与阀芯一起移动的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环状槽,在滑动区域中,在引导孔的内周面与轴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由此,隔着滑动区域以密封状划分出控制流体和吸入流体,但进入到轴的外周面与引导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的污染物等有时会残留在滑动区域内,有可能出现轴相对于引导孔的滑动阻力增大、阀芯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另外,为了抑制滑动区域内的污染物等的残留,如果缩短滑动区域的轴向长度且增大间隙来提高滑动区域的低压侧的流体的流速,则存在泄漏到比滑动区域靠低压侧的流体增多、由容量控制阀控制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压缩效率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流体向比滑动区域靠低压侧的泄漏并提高耐异物性的容量控制阀。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具备:

阀壳体,其形成有供排出压力的排出流体通过的排出口、供吸入压力的吸入流体通过的吸入口、以及供控制压力的控制流体通过的控制口;以及

阀芯,其通过螺线管的驱动力与阀座接触或分离而对所述控制口与所述排出口的连通或所述控制口与所述吸入口的连通进行开闭,

所述阀壳体的内周面和所述阀芯的外周面形成滑动区域,

其中,在所述阀壳体的内周面或所述阀芯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槽,

所述滑动区域构成为,通过在所述阀壳体的内周面与所述阀芯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中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流体,在所述槽内产生涡流。

由此,通过在滑动区域中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流体,在槽内产生涡流,因此成为针对在滑动区域中沿轴向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流体的流体阻力部,能够减少从高压侧向比滑动区域靠低压侧泄漏的流体。因此,即使通过缩短滑动区域的轴向长度且增大滑动区域的间隙来提高在滑动区域中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流体的流速,也能够减少流体向比滑动区域靠低压侧的泄漏并抑制滑动区域内的污染物等的残留、堆积而提高耐异物性。

也可以是,所述间隙的径向长度为所述滑动区域的轴向长度的1/10~1/300的范围。

由此,能够由在滑动区域中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流体产生涡流,减少向比滑动区域靠低压侧泄漏的流体。

也可以是,所述径向长度为5μm~20μm的范围。

由此,能够由在滑动区域中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流体产生涡流,减少向比滑动区域靠低压侧泄漏的流体。

也可以是,所述槽比所述径向长度深。

由此,能够将在滑动区域的间隙中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流体可靠地引导至槽内,因此容易产生涡流,并且能够通过涡流将污染物等引入槽内,因此能够防止污染物等残留、堆积于滑动区域的间隙。

也可以是,在所述阀芯的行程范围内,所述槽露出到比所述滑动区域靠低压侧。

由此,能够将引入到槽内的污染物等排出到比滑动区域靠低压侧。

也可以是,所述槽的从槽入口开始一圈的量的螺距大于所述滑动区域的轴向长度。

由此,槽以从槽入口开始一圈的量的较短的距离露出到比滑动区域靠低压侧,因此能够更容易排出引入到槽内的污染物等。

也可以是,所述槽为多头螺旋槽。

由此,流体在多个螺旋槽内附带着流速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因此容易将引入到槽内的污染物等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组装有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的斜板式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在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的非通电状态下主阀打开且副阀关闭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的非通电状态下的主副阀芯的外周面与阀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滑动区域的图2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的通电状态下的主副阀芯的外周面与阀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滑动区域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示出主副阀芯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槽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6(a)是说明在容量控制阀的通电状态下通过在滑动区域中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流体在槽内产生涡流的情况的图,(b)是示出在槽内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涡流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2的容量控制阀的通电状态下的主副阀芯的外周面与阀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滑动区域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3的容量控制阀的通电状态下的主副阀芯的外周面与阀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滑动区域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4的容量控制阀的通电状态下的主副阀芯的外周面与阀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滑动区域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6对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进行说明。以下,将从图2的正面侧观察时的左右侧作为容量控制阀的左右侧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V组装在汽车等的空调系统使用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中,通过对制冷剂即工作流体(以下简称为“流体”)的压力进行可变控制,来控制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排出量,将空调系统调整至所希望的制冷能力。

首先,对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具有外壳1,该外壳1具备排出室2、吸入室3、控制室4和多个缸体4a。另外,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中设置有将控制室4与吸入室3直接连通的未图示的连通路,在该连通路中设置有用于对吸入室3和控制室4的压力进行平衡调整的固定节流孔。

另外,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具备:旋转轴5,其由设置在外壳1的外部的未图示的发动机进行旋转驱动;斜板6,其在控制室4内通过铰链机构8以偏心状态连结于旋转轴5;以及多个活塞7,其与斜板6连结,且往复移动自如地嵌合在各缸体4a内,其中,使用由电磁力进行开闭驱动的容量控制阀V,利用吸入流体的吸入室3的吸入压力Ps、排出由活塞7加压的流体的排出室2的排出压力Pd、以及收纳了斜板6的控制室4的控制压力Pc,并对控制室4内的压力进行适当控制,来使斜板6的倾斜角度连续地变化,从而使活塞7的行程量变化以控制流体的排出量。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中,省略了组装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中的容量控制阀V的图示。

具体地,控制室4内的控制压力Pc越高,斜板6相对于旋转轴5的倾斜角度越小,活塞7的行程量减少,但当成为一定以上的压力时,斜板6相对于旋转轴5成为大致垂直状态、即与垂直相比略微倾斜的状态。此时,活塞7的行程量成为最小,活塞7对缸体4a内的流体的加压成为最小,由此,流体向排出室2的排出量减少,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成为最小。另一方面,控制室4内的控制压力Pc越低,斜板6相对于旋转轴5的倾斜角度越大,活塞7的行程量增加,但当成为一定以下的压力时,斜板6相对于旋转轴5成为最大倾斜角度。此时,活塞7的行程量成为最大,活塞7对缸体4a内的流体的加压成为最大,由此,流体向排出室2的排出量增加,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成为最大。

如图2所示,组装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中的容量控制阀V调整对构成螺线管80的线圈86通电的电流,进行容量控制阀V中的主阀50和副阀53的开闭控制,并且通过中间连通路55中的吸入压力Ps进行压敏阀54的开闭控制,控制流入控制室4内或从控制室4流出的流体,从而对控制室4内的控制压力Pc进行可变控制。另外,中间连通路55通过连接形成在作为阀芯的主副阀芯51和压敏阀部件52的内部的中空孔而在整个轴向上贯通,构成用于排出液体制冷剂的流路。详细而言,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在停止状态下长时间放置,可能会导致在控制室4中处于高压的流体液化,而通过起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并使容量控制阀V成为通电状态,主阀50关闭且副阀53打开,进而压敏体61由于中间连通路55中的较高的吸入压力Ps而收缩,压敏阀54打开,由此能够在短时间内经由中间连通路55将控制室4的液体制冷剂排出至吸入室3。

在本实施例中,主阀50由主副阀芯51和形成在阀壳体10上的作为阀座的主阀座10a构成,主阀50通过主副阀芯51的轴向左端51a与主阀座10a接触或分离而进行开闭。副阀53由主副阀芯51和形成在固定铁芯82的开口端面即轴向左端面的内径侧的副阀座82a构成,副阀53通过主副阀芯51的轴向右端51b与副阀座82a接触或分离而进行开闭。压敏阀54由构成压敏体61的盖70和形成在压敏阀部件52的轴向左端的环状的压敏阀座52a构成,压敏阀54通过形成在盖70的轴向右端的外径侧的密封面70a与压敏阀座52a接触或分离而进行开闭。

接着,对容量控制阀V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容量控制阀V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阀壳体10,其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形成;主副阀芯51和压敏阀部件52,它们沿轴向往复移动自如地配置在阀壳体10内;压敏体61,其根据中间连通路55中的吸入压力Ps对主副阀芯51和压敏阀部件52施加向轴向右方的作用力;以及螺线管80,其与阀壳体10连接,对主副阀芯51和压敏阀部件52施加驱动力。

如图2所示,螺线管80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外壳81,其具有向轴向左方打开的开口部81a;大致圆筒形状的固定铁芯82,其从轴向左方插入到外壳81的开口部81a中,且固定在外壳81的内径侧;驱动杆83,其插通到固定铁芯82中,沿轴向往复移动自如,且其轴向左端部插嵌固定于主副阀芯51;可动铁芯84,其供驱动杆83的轴向右端部插嵌固定;螺旋弹簧85,其设置在固定铁芯82与可动铁芯84之间,对可动铁芯84向主阀50的开阀方向即轴向右方施力;以及励磁用线圈86,其经由绕线架卷绕于固定铁芯82的外侧。

在外壳81上形成有轴向左端的内径侧向轴向右方凹陷的凹部81b,在该凹部81b中以大致密封状插嵌固定有阀壳体10的轴向右端部。

固定铁芯82由铁、硅钢等磁性材料的刚体形成,其具备:圆筒部82b,其形成有沿轴向延伸并供驱动杆83插通的插通孔82c;以及环状的凸缘部82d,其从圆筒部82b的轴向左端部的外周面向外径方向延伸,其中,在固定铁芯82的开口端面的内径侧、即圆筒部82b的轴向左端面上形成有副阀座82a。

另外,在使凸缘部82d的轴向右端面与外壳81的凹部81b的底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铁芯82以大致密封状插嵌固定在凹部10b中,该凹部10b是在插嵌固定在外壳81的凹部81b中的阀壳体10的轴向右端的内径侧向轴向左方凹陷的凹部。

接着,对阀壳体1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阀壳体10上形成有:作为排出口的Pd口12,其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排出室2连通;作为吸入口的Ps口13,其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吸入室3连通;以及作为控制口的Pc口14,其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控制室4连通。

另外,阀壳体10通过在其轴向左端部以大致密封状压入分隔调整部件71而呈有底大致圆筒形状。另外,分隔调整部件71能够通过调整阀壳体10的轴向上的设置位置来调整压敏体61的作用力。

另外,在阀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阀室20,其与Pd口12连通且配置有主副阀芯51的轴向左端部;第二阀室30,其与Ps口13连通且配置有主副阀芯51的轴向右端部;以及压敏室60,其与Pc口14连通且配置有压敏体61。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阀壳体10的内部,沿轴向往复移动自如地配置有主副阀芯51和连接于该主副阀芯51的压敏阀部件52,在阀壳体1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从轴向上的Pd口12与Ps口13之间向内径方向突出的环状的凸部11,通过该凸部11的内周面11a形成有能够供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滑动的小径的引导孔10c。另外,凸部11由以下部件形成为截面梯形:内周面11a,其构成能够与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滑动的引导孔10c并沿轴向延伸;侧面11b,其在第一阀室20侧与轴向正交地延伸;以及锥形状的侧面11c,其在第二阀室30侧朝轴向右方逐渐扩径。

这样,在阀壳体10的内部,第一阀室20和第二阀室30通过分别沿轴向平行地延伸的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和构成引导孔10c的凸部11的内周面11a以密封状分隔开。另外,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与构成引导孔10c的凸部11的内周面11a之间沿径向略微分离而形成有微小的间隙C(参照图6(a)),主副阀芯51能够相对于阀壳体10沿轴向顺利地相对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将构成引导孔10c的凸部11的内周面11a与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的滑动部分作为滑动区域S进行说明。另外,滑动区域S的轴向长度L1相当于构成引导孔10c的凸部11的内周面11a的轴向长度。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滑动区域S的轴向长度L1被设定为0.3mm,间隙C的径向长度被设定为10μm。即,间隙C的径向长度形成在滑动区域S的轴向长度L1的1/10~1/300的范围内。另外,滑动区域S的轴向长度L1优选为0.2mm~1.5mm的范围,间隙C的径向长度优选为5μm~20μm的范围。

另外,如图4所示,在容量控制阀V的通电状态下,主副阀芯51通过螺线管80的驱动力向轴向左方移动,主副阀芯51的轴向左端51a落座于形成于阀壳体10的主阀座10a,主阀50关闭,从第一阀室20流向压敏室60的流体的流动被阻断(参照图4的虚线箭头),因此,由于从Pd口12供给排出压力Pd的第一阀室20内和从Ps口13供给吸入压力Ps的第二阀室30内的压力差(Pd>Ps),产生朝向滑动区域S的流体的流动(参照图4的实线箭头)。另外,如图3所示,在容量控制阀V的非通电状态下,主副阀芯51的轴向左端51a从形成于阀壳体10的主阀座10a分离,主阀50打开,由此,第一阀室20与从Pc口14供给控制压力Pc的压敏室60连通,由于第一阀室20内与压敏室60内的压力差(Pd>Pc),流体从第一阀室20流向压敏室60(参照图3的实线箭头),因此,第一阀室20内与第二阀室30内的压力差变小,几乎不产生朝向滑动区域S的流体的流动。

接着,对主副阀芯5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主副阀芯51构成为圆筒形状,在主副阀芯51的轴向右端部上经由接合器87插嵌固定有构成螺线管80的驱动杆83的轴向左端部,并且在主副阀芯51的轴向左端部上以大致密封状插嵌固定有构成为大致圆筒形状且从侧面观察呈大致炮台形状的独立的压敏阀部件52,并且它们能够一起沿轴向移动。

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上形成有槽56。槽56由两条螺旋槽57、58构成,两条螺旋槽57、58在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上分别沿轴向倾斜着绕一圈半,并且周向上的相位彼此错开180度。即,槽56构成为所谓的双头螺旋槽。另外,螺旋槽57、58不限于在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上绕一圈半,螺旋槽57、58的圈数可以自由地构成,但为了将槽56构成为环状,优选为一圈以上。并且,槽56不限于构成为双头螺旋槽,槽56也可以由三条以上的螺旋槽构成为所谓的多头螺旋槽。另外,图2至图4中的主副阀芯51,为了示出槽56而图示了外周面51c的一部分。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附图中,为了区别两条螺旋槽,有时也对一方的螺旋槽附加点。

另外,特别是,如图5所示,螺旋槽57、58的槽截面形成为大致等腰梯形,槽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50μm~500μm的范围,深度尺寸被设定为50μm~500μm的范围,螺距分别被设定为0.3mm~2.0mm的范围,槽侧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45度以上且小于90度的范围。另外,螺旋槽57、58的深度尺寸大于滑动区域S中的间隙C的径向长度。进一步地,螺旋槽57、58的槽截面的形状不限于大致等腰梯形,也可以由槽侧面的倾斜角度不同的梯形、矩形、圆弧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构成。

另外,螺旋槽57、58的轴向左端即槽入口57a、58a和轴向右端即槽出口57b、58b分别在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上形成在相同的轴向位置上。另外,螺旋槽57、58形成为,槽入口57a、58a与槽出口57b、58b之间的卷绕部57c、58c的延伸尺寸相同,一圈的量的螺距的轴向长度L2(参照图3)也相同。另外,如图3所示,螺旋槽57、58的一圈的量的螺距的轴向长度L2大于滑动区域S的轴向长度L1(L2>L1)。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主副阀芯51的行程范围内,螺旋槽57、58的槽入口57a、58a位于滑动区域S内,槽出口57b、58b露出到阀壳体10的与凸部11中的锥形状的侧面11c对应的轴向位置、即比滑动区域S靠低压侧的第二阀室30内。另外,槽出口57b、58b不限于始终露出到第二阀室30内,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伴随着将容量控制阀V从通电状态控制为非通电状态的主副阀芯51的行程,槽出口57b、58b从滑动区域S内露出到第二阀室30内。

如上所述,在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上形成有由沿轴向倾斜的两条螺旋槽57、58构成的槽56,由此,如图6(a)所示,通过在滑动区域S中从高压侧即第一阀室20流向低压侧即第二阀室30的流体,在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的整个周向上形成沿着螺旋槽57、58的槽截面的涡流W,因此成为针对在滑动区域S中沿轴向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流体的流体阻力部,能够减少从高压侧向比滑动区域S靠低压侧泄漏的流体。因此,通过缩短滑动区域S的轴向长度L1且增大滑动区域S的间隙C,能够通过涡流W减少向比滑动区域S靠低压侧泄漏的流体并抑制滑动区域S内的污染物等的残留、堆积而提高耐异物性。另外,通过对滑动区域S的轴向长度L1、滑动区域S的间隙C进行优化,能够产生涡流W,减少向比滑动区域S靠低压侧泄漏的流体。另外,螺旋槽57、58内形成的涡流W的一部分会波及到螺旋槽57、58之外的间隙C,由此,作为在滑动区域S的间隙C中沿轴向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轴向流X的流体阻力部进行干涉。

另外,如图6(b)所示,在螺旋槽57、58内从螺旋槽57、58的槽入口57a、58a流向槽出口57b、58b的涡流W形成由沿着螺旋槽57、58的槽截面的轮廓的分量和沿着螺旋槽57、58的延伸方向的分量构成的龙卷流,因此,涡流W稳定地形成在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的整个周向上。

另外,滑动区域S的间隙C通过与轴向平行地延伸的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和构成引导孔10c的凸部11的内周面11a而形成为沿轴向平行地延伸,因此,在滑动区域S内,能够容易地使螺旋槽57、58产生涡流W。

另外,在滑动区域S中,在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上形成有深度尺寸大于滑动区域S的间隙C的径向长度的螺旋槽57、58,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在滑动区域S的间隙C中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的流体引导至螺旋槽57、58的卷绕部57c、58c内,因此,容易产生涡流W并能够通过该涡流W将与流体一起进入滑动区域S的污染物等引入到螺旋槽57、58内,因此,能够防止污染物等残留、堆积于滑动区域S的间隙C而提高耐异物性。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主副阀芯51的行程范围内,螺旋槽57、58的槽入口57a、58a位于滑动区域S内,槽出口57b、58b露出到比滑动区域S靠低压侧的第二阀室30内,因此,容易将通过涡流W引入到螺旋槽57、58内的污染物等排出到第二阀室30。另外,引入到螺旋槽57、58内的污染物等并非全部都从槽出口57b、58b排出到第二阀室30,如图6(a)所示,例如在位于滑动区域S之外且露出到第二阀室30内的螺旋槽57的卷绕部57c中,由于涡流W的势头变弱,因此也存在引入到螺旋槽57、58内的污染物等的一部分从卷绕部57c、58c排出到第二阀室30的情况。

另外,槽56由两条螺旋槽57、58构成为所谓的多头螺旋槽,由此,流体在多条螺旋槽57、58内附带着流速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因此,更容易将引入到螺旋槽57、58内的污染物等排出。另外,由于形成有多个槽入口57a、58a和槽出口57b、58b,因此容易将流体导入槽56内,容易产生涡流W。另外,能够使污染物等分散于多个螺旋槽57、58,因此能够防止在螺旋槽57、58内的污染物等的残留、堆积。进而,槽56是由两条螺旋槽57、58构成的双头螺旋槽,由此,能够分别缩短螺旋槽57、58的一圈的量的螺距的轴向长度L2,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滑动区域S的轴向长度L1(L2>L1)。

另外,螺旋槽57、58的槽入口57a、58a位于滑动区域S内,未露出到比滑动区域S靠高压侧的第一阀室20内,因此,第一阀室20与第二阀室30没有通过螺旋槽57、58直接连通,流体向比滑动区域S靠低压侧的第二阀室30的泄漏减少。另外,构成槽56的螺旋槽57、58的一圈的量的螺距的轴向长度L2形成为大于滑动区域S的轴向长度L1,因此,在槽入口57a、58a位于滑动区域S内的状态下,能够使槽出口57b、58b和卷绕部57c、58c的一部分可靠地露出到比滑动区域S靠低压侧的第二阀室30内。另外,卷绕部57c、58c的一部分以从槽入口57a、58a开始一圈的量的短距离露出到比滑动区域S靠低压侧的第二阀室30,因此,螺旋槽57、58能够更容易将引入到螺旋槽57、58内的污染物等排出。

另外,槽56形成在主副阀芯51的外周面51c上,因此容易进行用于形成槽56的加工。

另外,构成槽56的多个螺旋槽不限于由相同结构的槽构成,也可以组合截面形状、宽度尺寸、深度尺寸、延伸尺寸等不同的槽。

另外,通过将螺旋槽57、58的槽出口57b、58b的宽度尺寸构成为大于槽入口57a、58a的宽度尺寸,也可以容易将通过涡流W引入到螺旋槽57、58内的污染物等从槽出口57b、58b排出到第二阀室30。

实施例2

接着,参照图7对实施例2的容量控制阀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前述实施例1中所示的构成部分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对实施例2中的容量控制阀V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2中,在作为阀芯的主副阀芯151的外周面151c上形成有槽156。槽156由在主副阀芯151的外周面151c上沿轴向倾斜着绕一圈半的一条螺旋槽157构成为所谓的单头螺旋槽。由此,槽156在主副阀芯151的外周面151c上构成为单头螺旋槽,因此容易进行用于形成槽156的加工。

实施例3

接着,参照图8对实施例3的容量控制阀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前述实施例1中所示的构成部分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对实施例3中的容量控制阀V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3中,在作为阀芯的主副阀芯251的外周面251c上形成有槽256。槽256由绕主副阀芯251的外周面251c一周的环状的环状槽257构成。由此,流体不易沿着槽256的延伸方向流动,能够减少从滑动区域S泄漏到第二阀室30的流体。另外,在容量控制阀V的非通电状态下,在主副阀芯251向轴向右方移动时,环状槽257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露出到比滑动区域S靠低压侧的第二阀室30内,由此,也可以容易将通过涡流W(参照图6)引入到环状槽257内的污染物等排出到第二阀室30。

另外,构成槽256的环状槽257也可以在轴向上设置有多个。

实施例4

接着,参照图9对实施例4的容量控制阀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前述实施例1中所示的构成部分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对实施例4中的容量控制阀V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4中,作为阀芯的主副阀芯351的外周面351c呈平坦状的曲面,在该曲面上未设置槽。

另外,如图9所示,在阀壳体31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从轴向上的Pd口12与Ps口13之间向内径方向突出的环状的凸部311,通过该凸部311的内周面311a形成有能够供主副阀芯351的外周面351c滑动的小径的引导孔310c。另外,在凸部311的内周面311a上形成有槽356。槽356由在凸部311的内周面311a上沿轴向倾斜着绕一圈半的一条螺旋槽357构成为所谓单头螺旋槽。另外,凸部311的内周面311a上形成的槽356不限于由单头螺旋槽构成,也可以由如上述实施例1中那样的双头螺旋槽等多头螺旋槽、上述实施例3中那样的环状的环状槽构成。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即便有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的变更、追加,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副阀53,主副阀芯的轴向右端只要作为承受轴向载荷的支承部件发挥作用即可,不一定需要密闭功能。

另外,虽然对独立地构成主副阀芯和压敏阀部件5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两者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另外,虽然对独立地构成驱动杆83和主副阀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两者也可以一体地形成。进而,主副阀芯、压敏阀部件52和驱动杆83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将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控制室4与吸入室3直接连通的连通路和固定节流孔。

另外,槽也可以是将上述实施例1、上述实施例2中那样的螺旋槽与上述实施例3中那样的环状槽组合而构成的部件。另外,也可以在主副阀芯的外周面和阀壳体的内周面上都形成槽。

另外,设置在阀壳体的内周面上的凸部也可以不具有锥形状的侧面,还可以形成为截面矩形状。

另外,主副阀芯不限于在整个轴向上形成为相同直径,例如也可以形成为除了槽的形成范围以外部分缩径,此时,滑动区域的轴向长度也可以形成为小于阀壳体的构成引导孔的凸部的内周面的轴向长度。

另外,在本发明中,阀芯是指通过螺线管的驱动力在轴向上往复运动并与阀壳体的引导孔滑动、并且具有与主阀座接触或分离的功能的部件,在上述实施例1~4中,以主副阀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例如若上述实施例1~4中的驱动杆与阀壳体的引导孔滑动,则驱动杆与主副阀芯一起构成阀芯。

符号说明

1:外壳;2:排出室;3:吸入室;4:控制室;10:阀壳体;10a:主阀座(阀座);10c:引导孔;11:凸部;11a:内周面;12:Pd口(排出口);13:Ps口(吸入口);14:Pc口(控制口);20:第一阀室;30:第二阀室;50:主阀;51:主副阀芯(阀芯);51c:外周面;56:槽;57、58:螺旋槽;57a、58a:槽入口;57b、58b:槽出口;57c、58c:卷绕部;60:压敏室;61:压敏体;80:螺线管;151:主副阀芯(阀芯);151c:外周面;156:槽;157:螺旋槽;251:主副阀芯(阀芯);251c:外周面;256:槽;257:环状槽;310:阀壳体;310c:引导孔;311:凸部;311a:内周面;351:主副阀芯(阀芯);351c:外周面;356:槽;357:螺旋槽;C:间隙;S:滑动区域;V:容量控制阀;W:涡流;X:轴向流。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