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风机的减震保护套、风机安装结构和通气治疗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9-22 21: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护套 风机 通气 减震 包括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气治疗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风机的减震保护套、包括该减震保护套的风机安装结构以及包括该风机安装结构的通气治疗设备。


背景技术:

2.在通气治疗设备,例如呼吸机中,风机用于提供高压气源,由于风机中的转动部(例如叶片)在加工制造时会存在或大或小的不平衡,导致风机在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震动,而震动向外传递会导致呼吸机产生噪音,因此在安装风机时需要考虑降低甚至消除风机的震动。另外,为了避免呼吸机在受到异常外力时风机在机器内部造成损坏,影响呼吸机的功能实现和性能保证,在安装风机时还需要对风机进行保护。
3.但是,现有的呼吸机对风机的减震和保护无法很好的兼顾,而且用于风机减震的结构和用于风机保护的结构独立设置,使得风机安装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风机的减震保护套、包括该减震保护套的风机安装结构以及包括该风机安装结构的通气治疗设备,所述减震保护套能够同时实现风机的减震和保护。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风机的减震保护套,所述减震保护套为弹性体,包括第一吸能部和呈筒状的减震部,所述减震部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一吸能部下方,所述第一吸能部的上部设置有供风机的支脚同轴插设的第一插槽,所述减震部的筒壁设置为能够沿轴向变形。
6.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部呈柱状。
7.可选地,所述减震部的筒壁的直径向下成增大趋势。
8.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部的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插槽的周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环形凹槽,多个所述环形凹槽沿所述第一吸能部的轴向间隔排布。
9.可选地,所述减震部的筒壁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吸能部的所述周壁的厚度。
10.可选地,所述环形凹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多个所述环形凹槽相互均匀地间隔设置,并使所述周壁的外周面形成为沿其轴向延伸的波纹状。
11.可选地,所述减震部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吸能部设置的波纹段和背离所述第一吸能部设置的喇叭段,所述喇叭段的直径设置为向下逐渐增大,所述喇叭段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波纹段的最大外径。
12.可选地,所述波纹段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吸能部的最大外径。
13.可选地,所述减震保护套还包括第二吸能部,所述第二吸能部设置为从所述第一吸能部的底部向下延伸,且位于所述减震部的筒腔内,所述第二吸能部的底端面位于所述减震部的底端面上方。
14.可选地,所述第二吸能部为半球体或柱体。
15.可选地,所述第二吸能部的上部设置有供所述支脚插设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与所述第一插槽同轴连通。
16.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风机安装结构,包括风机和以上所述的用于风机的减震保护套,所述风机包括主壳体和从所述主壳体的底面向下延伸的支脚,所述支脚插设于所述减震保护套内。
17.可选地,所述风机安装结构包括风机安装腔、用于限定所述风机安装腔的底壁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壁上的供所述减震保护套安装的安装部。
18.可选地,所述安装部为从所述底壁向上延伸的筒状结构,所述减震保护套部分地插设于所述安装部内。
19.可选地,所述风机安装结构包括用于限定所述风机安装腔的顶壁以及用于将所述风机的上部定位于所述顶壁的定位结构。
20.可选地,所述减震部的底端面与所述安装部的底面零间隙配合,所述减震部的部分外周面与所述安装部的内周面零间隙或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吸能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安装部的内周面间隙配合。
21.可选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从所述主壳体的顶面向上延伸的定位柱、从所述顶壁的底面向下延伸的筒状定位部以及安装于所述定位部内的柔性定位圈,所述定位圈的下部设置有供所述定位柱安装的定位槽。
22.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气治疗设备,包括以上所述的风机安装结构。
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一个部件,即减震保护套,同时实现风机的减震和保护功能,占用空间小且成本低;在使用时,减震保护套的减震部能够通过变形吸收风机产生的震动,防止震动外传而产生噪音,减震保护套的第一吸能部能够在风机受到剧烈冲击时吸收冲击能,对风机进行保护。
24.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减震保护套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27.图2是图1中减震保护套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28.图3是图1中减震保护套的又一视角的立体图;
29.图4是图1中减震保护套的纵向剖视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风机安装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31.图6是图5中风机安装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32.图7是图5中风机安装结构的爆炸图;
33.图8是图5中风机安装结构的另一纵向剖视图;
34.图9是图7中下壳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35.图10是图7中上壳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36.图11是图7中定位圈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37.图12是图7中定位圈的又一视角的立体图;
38.图13是图12中定位圈的纵向剖视图;
39.图14是图7中风机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40.图15是图7中风机的又一视角的立体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0

减震保护套,11

第一吸能部,111

第一插槽,112

环形凹槽,12

第二吸能部,121

第二插槽,13

减震部,131

波纹段,132

喇叭段,20

风机,21

主壳体,22

支脚,221

第一支脚部,222

第二支脚部,23

出气管,24

第一卡接结构,25

安装件,251

安装口,252

第二卡接结构,253

第三凹槽,26

定位柱,27

定位圈,271

定位槽,30

风机安装腔,31

上壳体,311

定位部,32

下壳体,321

安装部,322

出气口,323

进气口,324

第三凸缘,33

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44.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指安装使用状态下的方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
45.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风机的减震保护套,减震保护套10为弹性体,包括第一吸能部11(可以呈柱状)和呈筒状的减震部13,减震部13同轴连接于第一吸能部11下方,第一吸能部11的上部设置有供风机20的支脚22同轴插设的第一插槽111,减震部13的筒壁设置为能够沿轴向变形。
46.其中,减震保护套10可采用任意适当的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胶、硅胶等。减震部13的上端周沿可以与第一吸能部11的底端周沿对应连接,例如图4所示。减震部13的筒壁厚度最好小于第一吸能部11的用于限定第一插槽111的周壁的厚度,减震部13的较小的筒壁厚度可以利于其沿轴向的变形,以更好的吸收震动。为了保证减震部13能够更好的兼顾支撑和吸收震动的作用,减震部13的筒壁厚度优选为0.3mm

5mm,进一步优选为0.8mm

1.5mm。
47.在使用时,减震保护套10套设并支撑于风机20的支脚22下方,减震部13可吸收风机20产生的震动,从而起到减震作用;当风机20受到剧烈冲击时,第一吸能部11可吸收冲击能而将风机20保持在原来位置,防止风机20损坏。
48.本实用新型的减震保护套10通过设置第一吸能部11和减震部13,能够同时实现对风机20的减震和保护,而且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成本低。
49.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吸能部11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圆形、方形等,优选为圆形。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第一吸能部11可以是圆柱状、圆台状等,优选为圆柱状(参见图1

图4)。
50.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提高第一吸能部11的吸能效果,可在第一吸能部11的用于限定第一插槽111的周壁的外周面上设置多个环形凹槽112,多个环形凹槽112沿第一吸能部11的轴向间隔排布。
51.进一步地,可使环形凹槽112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多个环形凹槽112相互均匀地间隔设置,并使第一吸能部11的用于限定第一插槽111的周壁的外周面形成为沿其轴向延
伸的波纹状(如图4所示)。
52.本实用新型中,减震部13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圆形、方形等,优选为圆形,即减震部13为圆筒状。进一步地,减震部13可以是直筒状、喇叭状、波纹状、s状等。当减震部13为直筒状时,为了利于其沿轴向变形,可将筒壁设置为相对较薄,以能够弯曲变形;当减震部13为直径向下成增大趋势的喇叭状、波纹状、s状等时,由于该种形状本身利于变形,筒壁的厚度相比直筒状可较厚。
53.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筒壁的直径代表外径和内径,也就是说,当筒壁的直径变化时,筒壁的外径和内径一起变化,如图4所示。
54.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减震部13包括靠近第一吸能部11设置的波纹段131和背离第一吸能部11设置的喇叭段132,喇叭段132的直径设置为向下逐渐增大,喇叭段132的最大外径(即喇叭段132底端的外径)大于波纹段131的最大外径(即波纹段131中向外的凸部的外径)。在将该种实施方式的减震部13安装于风机安装结构的安装部321(将在下文介绍)中时(参见图6),在喇叭段132的底端外周面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零间隙配合的情况下,波纹段131的外周面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为间隙配合,这样在保证与安装部321可靠安装的同时还能利于波纹段131的变形,从而使得减震部13具有更好的支撑和吸收震动的效果。
55.其中,可将波纹段131的最大外径设置为大于第一吸能部11的最大外径。这样在安装于安装部321时,参见图6,第一吸能部11的外周面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为间隙配合,且该间隙c大于波纹段131的外周面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b,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第一吸能部11在正常安装状态下与安装部321接触而传递震动。其中,c优选为大于0.2mm,b优选为大于0.1mm。
56.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减震保护套10的吸能效果,如图4所示,减震保护套10还可包括第二吸能部12,第二吸能部12设置为从第一吸能部11的底部向下延伸,且位于减震部13的筒腔内,第二吸能部12的底端面位于减震部13底端面的上方。其中,通过使第二吸能部12的底端面位于减震部13底端面的上方,在安装于安装部321中时,第二吸能部12的底端面不与安装部321的底面接触,这样可防止风机20的震动经第二吸能部12向安装部321传递。而且,在风机20受到剧烈冲击时,第二吸能部12可以向下挤压减震部13使其产生较大变形而支撑于安装部321的底面,吸收冲击能,实现对风机的异常冲击保护。
57.其中,第二吸能部12可以是半球体,也可以是具有任意横截面形状的柱体,例如,直径向下逐渐减小的圆台体或锥体(参见图2和图4)。其中,第二吸能部12可以是空心的,也可以是实心的。
58.其中,第二吸能部12的底端面与减震部13的底端面之间的间距d优选为大于等于0.2mm。
59.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提高减震保护套10与风机20的支脚22装配的可靠性,第二吸能部12的上部可设置有供支脚22插设的第二插槽121,第二插槽121与第一插槽111同轴连通。
60.具体地,风机20的支脚22可包括第一支脚部221和同轴连接于第一支脚部221下方的第二支脚部222,第一支脚部221和第二支脚部222均为柱体,且第一支脚部221的直径大于第二支脚部222的直径(参见图14)。第二插槽121与第二支脚部222适配,供第二支脚部
222插设;第一插槽111与第一支脚部221适配,供第一支脚部221插设。
61.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风机安装结构,包括风机20和减震保护套10,风机20包括主壳体21和从主壳体21的底面向下延伸的支脚22,支脚22插设于减震保护套10内。
62.其中,风机20可包括多个支脚22,相应地,减震保护套10可以为多个,与多个支脚22一一对应。如图7所示,风机安装结构优选包括三个支脚22和三个减震保护套10,三个支脚22成三角形排布。
63.本实用新型中,风机安装结构还可包括风机安装腔30、用于限定风机安装腔30的底壁以及设置在底壁上的供减震保护套10安装的安装部321。也就是说,在安装时,将减震保护套10安装于支脚22后,再将减震保护套10安装于安装部321,从而实现减震保护套10以及风机的安装限位。
64.如图6和图9所示,安装部321可以为从所述底壁向上延伸的筒状结构,减震保护套10部分地插设于安装部321内。也就是说,减震保护套10的顶端伸出安装部321外,这样可以防止风机受到冲击向下移动时,风机20的主壳体21的底面与安装部321接触碰撞。
65.在减震保护套10安装于安装部321后,减震部13的底端面与安装部321的底面零间隙配合,减震部13的部分外周面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零间隙(即两者尺寸匹配)或过盈(即减震部13的外周面尺寸略大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尺寸)配合,以提高减震保护套10与安装部321安装的可靠性,同时提高减震部13的支撑和吸收震动的效果。第一吸能部11的外周面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间隙配合,以防止在正常状态下第一吸能部11与安装部321接触而将风机的震动传递给安装部321。
66.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实现对风机20上部的定位,所述风机安装结构可包括用于限定风机安装腔30的顶壁以及用于将风机20的上部定位于所述顶壁的定位结构。
67.上述定位结构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定位结构可包括从风机20的主壳体21的顶面向上延伸的定位柱26(参见图15)、从所述顶壁的底面向下延伸的筒状定位部311(参见图8和图10)以及安装于定位部311内的柔性定位圈27(参见图8、图11和图12),定位圈27的下部设置有供定位柱26安装的定位槽271(参见图8和图13)。
68.其中,定位圈27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柔性材料制成,例如硅胶、吸音棉,以避免定位柱26与定位部311之间进行硬性接触,实现对风机20上部的柔性限位,同时避免风机20的震动传递至定位部311。
69.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风机安装结构还可包括用于限定风机安装腔30的侧壁,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出气口322,风机20包括从主壳体21的周部向外延伸的出气管23,所述风机安装结构包括柔性安装件25,出气管23通过安装件25安装于出气口322处(参见图6)。
70.其中,出气管23用于将风机20输出的气体通至通气治疗设备的湿化装置或者患者使用端,通过采用柔性安装件25将出气管23安装于出气口322处,能够实现对风机20的柔性固定,保护风机不受损坏,同时防止风机20的震动传递至所述侧壁。
71.其中,出气管23和安装件25可通过任意适当的方式安装。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出气管23的出气端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24,安装件25上设置有供出气管23的出气端安装的安装口251以及与第一卡接结构24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252。
72.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第一卡接结构24包括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凸缘以及
位于两个第一凸缘之间的第一凹槽;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卡接结构252包括分别与两个第一凸缘卡接的两个第二凹槽以及与第一凹槽卡接的第二凸缘。
73.安装件25与出气口322可通过任意适当的方式安装。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安装件25与出气口322通过第三卡接结构安装,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三卡接结构可包括设置于安装件25和出气口322中的一者上的第三凸缘324和设置于安装件25和出气口322中的另一者上的第三凹槽253。
7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风机安装结构可包括壳体组件,风机安装腔30可由壳体组件限定形成,所述顶壁、底壁和侧壁均为壳体组件的壁。壳体组件上还可设置有与风机安装腔30连通的进气口323。
75.具体地,如图5

图8所示,壳体组件可包括上壳体31、下壳体32以及密封圈33,上壳体31盖设于下壳体32上并与下壳体32一起限定形成风机安装腔30,密封圈33密封夹设于上壳体31与下壳体32之间以密封风机安装腔30,安装部321设置在下壳体32的底壁上。
76.参照图6

图8,在安装风机20时,可先把安装件25安装在风机20出气管23上,然后把减震保护套10安装在风机20的支脚22上,再将减震保护套10安装在下壳体32的安装部321内,接下来把密封圈33安装在下壳体32上,把定位圈27安装在风机20的定位柱26上,最后把上壳体31盖设在下壳体32上方,并使定位圈27安装于定位部311内。
77.其中,如图6所示,支脚22插入减震保护套10中的长度大于减震保护套10长度的二分之一,这样可有效防止支脚22脱离减震保护套10。支脚22的第一支脚部221插入安装部321的长度a大于1mm,优选为大于3mm,以防止支脚22从安装部321中脱出,从而有效支撑风机20。减震保护套10的底端外周面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零间隙或过盈配合,以固定风机20与下壳体32的相对位置。减震保护套10的底端面与安装部321的底面零间隙配合,以支撑风机20在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中的相对位置。减震保护套10的波纹段131的外周面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间隙配合,即间距b,b优选为大于0.1mm,以利于减震部13变形。减震保护套10的第一吸能部11的外周面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间隙配合,即间距c,c优选为大于0.2mm,且比间距b大,与间距b形成间隙差,有效避免风机20正常工作时的震动传递到下壳体32。第二吸能部12的底端面与安装部321的底面间隙配合,即间距d,避免风机20正常工作时的震动传递到下壳体32。
78.风机20在正常工作时,风机20的震动由减震保护套10的减震部13进行吸收,避免把震动传递到下壳体32。当风机20受到异常外力撞击时,减震部13会产生大的变形,一方面,间距d会变小,第二吸能部12的底端面与安装部321的底面接触,风机20继续下移时,第二吸能部12与安装部321的底面发生挤压,吸收风机20运动产生的冲击能,避免风机20因受到撞击而从装配中脱开;另一方面,间距c会变小,第一吸能部11与安装部321的内周面发生挤压,吸收风机20运动产生的冲击能,避免风机20因受到撞击而从装配中脱开。
79.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定位圈27、减震保护套10以及安装件25分别实现风机20的顶部柔性固定、底部柔性固定以及侧部柔性固定,能够可靠地将风机20安装限位于壳体组件内,同时与壳体组件柔性接触,避免风机20的震动传递至壳体组件,并保护风机不受异常冲击影响。
80.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气治疗设备,包括所述风机安装结构。
81.其中,所述通气治疗设备可以是呼吸机、氧疗仪等,所述风机安装结构可安装在通
气治疗设备的主机内。
82.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83.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84.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