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复位的防碰撞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3:2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背光 模组 复位 碰撞 特别


1.本发明属于背光模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复位的防碰撞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2.现如今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具有发光特性,因而为调整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需要给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模组,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匀的光束。
3.目前,现有的背光模组塑料外框并不具有较强的防摔能力,一但受到外部的撞击力,就会使得内部各组件发生损坏或形变,并且形变以后难以复位。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复位的防碰撞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模组框、导光板、led组件、下扩散板、增光组件、上扩散板、lcd面板、复位组件和反射板;
5.所述模组框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框体固定机构和上限位框;所述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为对称式结构,且所述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的开口一侧通过框体固定机构活动卡接;所述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的内壁中均设置有第一内中空层;所述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可构成独立腔体,所述独立腔体顶部为开放式结构;所述上限位框固定安装在所述独立腔体的开口边缘处,所述上限位框的内壁中设置有第二内中空层;所述第一内中空层和第二内中空层中均设置有若干组缓冲机构;
6.所述复位组件的两组调整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独立腔体的两侧内壁上;所述反射板安装在所述独立腔体的底部内壁上,且所述反射板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组调光网点;所述导光板安装在所述反射板顶部;所述led组件安装在所述导光板一侧壁上,所述下扩散板安装在所述导光板顶部;所述增光组件的壳体安装在所述下扩散板顶部;所述上扩散板安装在所述增光组件壳体的顶部;所述lcd面板的壳体安装在所述上扩散板的顶部,所述lcd面板壳体顶部贴合在所述上限位框上。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框体的一侧壁上开设有散热孔,所述独立腔体一侧内壁上连通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孔连通;
8.所述独立腔体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若干组面板卡块,所述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可通过面板卡块与所述lcd面板的固定机构活动卡接;
9.所述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的结合处设置有密封条;
10.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安装在所述独立腔体的底部内壁上,且所述反射板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组调光网点。
11.进一步的,所述复位组件包括连接杆、弹簧杆、复位板安装块、复位板和复位板限位块;
12.所述独立腔体两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两组复位板升降槽,所述复位板升降槽一侧设置有滑道,所述滑道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一端贯穿至所述独立腔体外部,且固定安
装有拨动块;所述滑块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贯穿至所述独立腔体内,且与所述复位板限位块固定连接;所述复位板限位块顶部面设置为斜面,且靠近连接杆的一侧要低于另一侧;所述斜面靠近连接杆的一侧顶部开设有复位板卡槽;所述弹簧杆一端安装在所述独立腔体内壁上,且所述弹簧杆位于所述复位板升降槽正上方;所述弹簧杆另一端与所述复位板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复位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复位板安装块远离弹簧杆的一侧壁上,所述弹簧杆上套装有弹簧;所述复位板安装块底部安装有复位板卡块,所述复位板卡块可活动卡接在所述复位板卡槽内。
13.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硅胶囊、若干组硅胶柱和若干组弹簧片;
14.所述硅胶囊两侧外壁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内中空层或第二内中空层的两侧内壁上;所述硅胶囊内开设有内腔,若干组所述硅胶柱等间距分布在所述内腔中,且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内腔两侧内壁上,每组所述硅胶柱上均设置有一组硅胶球;若干组所述弹簧片等间距分布在所述内腔一侧壁上,且若干组所述弹簧片与若干组所述硅胶柱为交错设置。
15.进一步的,所述框体固定机构包括框体固定块和弹片;
16.所述第一框体开口一侧壁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水平设置有框体固定杆,所述框体固定杆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固定槽与开口处垂直的两侧壁上;所述框体固定块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框体开口一侧壁上,所述弹片一端安装在所述框体固定块上,所述弹片与所述框体固定块之间为倾斜设置,且夹角角度小于九十度。
17.进一步的,所述弹片靠近框体固定块的一侧壁上设置有固定杆卡块,所述固定杆卡块为扇环形结构,且所述固定杆卡块可活动卡接在所述框体固定杆上;所述固定槽靠近独立腔体的一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上铰接有固定槽上盖板。
18.进一步的,所述led组件包括反射罩、灯管固定架、冷阴极灯管和导热板;
19.所述反射罩一端为开放式结构,且所述反射罩开口一侧安装在所述导光板靠近导热管的一侧壁上;所述灯管固定架位于所述反射罩内,所述冷阴极灯管固定安装在所述灯管固定架上;所述反射罩远离导光板的一侧壁上开设有导热口,所述导热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导热口内;所述导热板和导热口的尺寸相同,且所述导热板的外壁四周紧密贴合在所述导热口的内壁上;所述导热板一端位于所述反射罩内,且另一端位于所述独立腔体内,且抵触在所述导热管上;所述导热板两端外壁上均设置为波纹面。
20.进一步的,所述增光组件包括集光板固定框和集光板本体;
21.所述集光板固定框固定安装在所述下扩散板的顶部;所述集光板固定框两侧壁顶部边缘处对称设置有两组第一弧面,且所述集光板固定框的顶部边缘处开设有若干组集光板卡槽;所述集光板本体为弧形结构,所述集光板本体的弧度与所述第一弧面的弧度相同,且所述集光板本体底部可完全贴合在所述集光板固定框的顶部。
22.进一步的,所述集光板本体顶部设置有若干组集光棱镜,所述集光棱镜为多边形结构,且数量不少于五组;所述集光板本体下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组集光板卡块,所述集光板卡块与所述集光板卡槽数量相同,且每组所述集光板卡块均可活动卡接在与其相对应的一组集光板卡槽内。
23.进一步的,所述lcd面板包括面板安装框和面板本体;
24.所述面板安装框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上扩散板的顶部,且所述面板安装框的顶部
贴合在所述上限位框底部;所述面板本体固定安装在所述面板安装框内;所述面板安装框两侧外壁上对称设置有若干组面板固定块,所述面板固定块的数量与所述面板卡块的数量相同,每组所述面板卡块均可活动卡接在与其相对应的一组面板固定块内。
2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6.1、在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内开设内中空层,并在内中空层中设置硅胶囊,当遭受撞击时,通过硅胶囊、硅胶柱和硅胶球将撞击力吸收,并利用硅胶材质自身的弹力将形变的硅胶囊复位。当撞击力过强而导致硅胶囊、硅胶柱和硅胶球的形变力度过大时,再通过弹簧片对硅胶囊形成反弹力,使其复位,增加了模组框的防撞能力。
27.2、通过蜂窝状排列的若干组多边形光棱镜提高了光线采集效率,并且由于集光板本体底部为弧形结构,使其在光线采集过程中,可以更加集中,进一步提高了光线的清晰度。
28.3、当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对接固定完毕后,将每组面板卡块均卡接在相对应的一组面板固定块中,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固定性。
29.4、通过导热板将冷阴极灯管工作产生的热量导出,并通过导热管导至散热孔内,再由散热孔散发出去。并且导热板两端均为波纹面,以此分别增加了导热板与反射罩内腔和导热管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导热效率。
30.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33.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视示意图;
34.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组框的剖视示意图;
35.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缓冲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36.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框体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led组件的左视剖视示意图;
38.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增光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39.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lcd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复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中:1、模组框;101、第一框体;102、第二框体;103、第一内中空层;104、缓冲机构;1041、硅胶囊;1042、内腔;1043、硅胶柱;1044、硅胶球;1045、弹簧片;105、框体固定机构;1051、框体固定块;1052、弹片;1053、固定杆卡块;1054、框体固定杆;1055、固定槽上盖板;106、上限位框;107、第二内中空层;108、导热管;109、固定槽;110、面板卡块;2、导光板;3、led组件;301、反射罩;302、灯管固定架;303、冷阴极灯管;304、导热口;305、导热板;306、
波纹面;4、下扩散板;5、增光组件;501、集光板固定框;502、集光板卡槽;503、第一弧面;504、集光板本体;505、集光棱镜;506、集光板卡块;6、上扩散板;7、lcd面板;701、面板安装框;702、面板本体;703、面板固定块;8、散热孔;9、复位组件;901、滑道;902、滑块;903、拨动块;904、连接杆;905、弹簧杆;906、弹簧;907、复位板安装块;908、复位板;909、复位板卡块;910、复位板限位块;911、复位板卡槽;10、反射板;11、调光网点;12、密封条;13、复位板升降槽。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复位的防碰撞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模组框1、导光板2、led组件3、下扩散板4、增光组件5、上扩散板6、lcd面板7和反射板10。示例性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模组框1壳体内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顶部为开放式结构。模组框1用于固定和保护背光模组的各结构。
44.所述反射板10安装在所述腔体的底部内壁上,且所述反射板10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组调光网点11。反射板10利用扩散反射原理,增加光线可利用率,提高导光板2的工作效率。
45.所述导光板2安装在所述反射板10顶部。导光板2用于将辐射面积有限的点光源和线光源转换成面光源,使得光传输更加均匀。
46.所述led组件3固定安装在所述导光板2一侧壁上,且所述led组件3的壳体内腔与所述导光板2的外壁连通。led组件3用于为模组提供光源。
47.所述下扩散板4安装在所述导光板2顶部。下扩散板4用于将来自于导光板2的光线扩散均匀。
48.所述增光组件5的壳体安装在所述下扩散板4顶部。增光组件5用于将分散的光线集中于一定角度范围内射出,以此提高图像或光线清晰度。
49.所述上扩散板6安装在所述增光组件5壳体的顶部。上扩散板6用于将来自于增光组件5的光线扩散均匀。
50.所述lcd面板7的壳体安装在所述上扩散板6的顶部,且所述lcd面板7的固定机构与所述模组框1的固定机构活动卡接。所述lcd面板7壳体顶部贴合在所述模组框1腔体顶部的内壁上。lcd面板7用于对背光模组的各部件提供保护。
51.所述模组框1壳体的外壁上开设有散热孔8,所述散热孔8与所述led组件3的散热机构连通。
52.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复位组件9,所述复位组件9的两组调整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腔体的两侧内壁上。复位组件9用于防止背光模组各组件在遭受撞击而发生位移时,帮助其复位。
53.所述模组框1包括第一框体101、第二框体102、框体固定机构105和上限位框106。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框体101和第二框体102为对称式结构,且所述第一框体101
和第二框体102的开口一侧通过框体固定机构105活动卡接。所述第一框体101和第二框体102的内壁中均设置有第一内中空层103。所述第一框体101和第二框体102可构成独立腔体,所述独立腔体顶部为开放式结构。所述上限位框106固定安装在所述独立腔体的开口边缘处,所述上限位框106的内壁中设置有第二内中空层107。所述第一内中空层103和第二内中空层107中均设置有若干组缓冲机构104。所述独立腔体靠近散热孔8的一侧内壁上连通有导热管108,所述导热管108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孔8连通。所述独立腔体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若干组面板卡块110,所述第一框体101和第二框体102可通过面板卡块110与所述lcd面板7的固定机构活动卡接。
54.所述缓冲机构104包括硅胶囊1041、若干组硅胶柱1043和若干组弹簧片1045。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所述硅胶囊1041两侧外壁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内中空层103或第二内中空层107的两侧内壁上。所述硅胶囊1041内开设有内腔1042,若干组所述硅胶柱1043等间距分布在所述内腔1042中,且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内腔1042两侧内壁上,每组所述硅胶柱1043上均设置有一组硅胶球1044。若干组所述弹簧片1045等间距分布在所述内腔1042一侧壁上,且若干组所述弹簧片1045与若干组所述硅胶柱1043为交错设置。
55.所述框体固定机构105包括框体固定块1051和弹片1052。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框体101开口一侧壁上开设有固定槽109,所述固定槽109内水平设置有框体固定杆1054,所述框体固定杆1054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固定槽109与开口处垂直的两侧壁上。所述框体固定块1051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框体102开口一侧壁上,所述弹片1052一端安装在所述框体固定块1051上,所述弹片1052与所述框体固定块1051之间为倾斜设置,且夹角角度小于九十度。所述弹片1052靠近框体固定块1051的一侧壁上设置有固定杆卡块1053,所述固定杆卡块1053为扇环形结构,且所述固定杆卡块1053可活动卡接在所述框体固定杆1054上。所述固定槽109靠近独立腔体的一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上铰接有固定槽上盖板1055。
56.所述第一框体101和第二框体102的结合处设置有密封条12。
57.将模组框1分为第一框体101和第二框体102两组尺寸完全相同的结构,并以此“分体式”结构,提高了背光模组安装的便利性。在安装时,首先将第一框体101和第二框体102分离,然后将背光模组放置在第一框体101内。再把第二框体102贴合在第一框体101上,使得框体固定块1051可以贯穿至固定槽109内,并使得固定杆卡块1053可以卡接在框体固定杆1054上。即可完成对模组框1的整体安装工作,方便快捷,提高了安装效率。
58.当第一框体101和第二框体102外壁遭受撞击时,其撞击力会首先作用到硅胶囊1041上,并且在力的作用下,硅胶囊1041的侧壁会挤压硅胶柱1043,使得硅胶柱1043发生形变,并将力传导至硅胶球1044上。通过硅胶柱1043和硅胶球1044自身的弹力将撞击力抵消,形成缓冲,并利用其弹力实现第一框体101和第二框体102的自动复位。当撞击力过大时,硅胶囊1041在挤压硅胶柱1043和硅胶球1044的同时,还会抵触在弹簧片1045上,然后通过弹簧片1045的弹力将剩余的撞击力抵消,增加了模组框1的防撞能力。
59.所述led组件3包括反射罩301、灯管固定架302、冷阴极灯管303和导热板305。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所述反射罩301一端为开放式结构,且所述反射罩301开口一侧安装在所述导光板2靠近导热管108的一侧壁上。所述灯管固定架302位于所述反射罩301内,所述冷阴极灯管303固定安装在所述灯管固定架302上。所述反射罩301远离导光板2的一侧壁上开
设有导热口304,所述导热板305固定安装在所述导热口304内。所述导热板305和导热口304的尺寸相同,且所述导热板305的外壁四周紧密贴合在所述导热口304的内壁上。所述导热板305一端位于所述反射罩301内,且另一端位于所述独立腔体内,且抵触在所述导热管108上。所述导热板305两端外壁上均设置为波纹面306。
60.通过导热板305将冷阴极灯管303工作产生的热量导出,并通过导热管108导至散热孔8内,再由散热孔8散发出去。并且导热板305两端均为波纹面306,以此分别增加了导热板305与反射罩301内腔和导热管108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导热效率。
61.所述增光组件5包括集光板固定框501和集光板本体504。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所述集光板固定框501固定安装在所述下扩散板4的顶部。所述集光板固定框501两侧壁顶部边缘处对称设置有两组第一弧面503,且所述集光板固定框501的顶部边缘处开设有若干组集光板卡槽502。所述集光板本体504为弧形结构,所述集光板本体504的弧度与所述第一弧面503的弧度相同,且所述集光板本体504底部可完全贴合在所述集光板固定框501的顶部。所述集光板本体504顶部呈蜂窝状排列有若干组集光棱镜505,所述集光棱镜505为多边形结构,且数量不少于五组。所述集光板本体504下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组集光板卡块506,所述集光板卡块506与所述集光板卡槽502数量相同,且每组所述集光板卡块506均可活动卡接在与其相对应的一组集光板卡槽502内。
62.通过蜂窝状排列的若干组多边形集光棱镜505提高了光线采集效率,并且由于集光板本体504底部为弧形结构,使其在光线采集过程中,可以更加集中,进一步提高了光线的清晰度。
63.所述lcd面板7包括面板安装框701和面板本体702。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所述面板安装框701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上扩散板6的顶部,且所述面板安装框701的顶部贴合在所述上限位框106底部。所述面板本体702固定安装在所述面板安装框701内。所述面板安装框701两侧外壁上对称设置有若干组面板固定块703,所述面板固定块703的数量与所述面板卡块110的数量相同,每组所述面板卡块110均可活动卡接在与其相对应的一组面板固定块703内。
64.当第一框体101和第二框体102对接固定完毕后,将每组面板卡块110均卡接在相对应的一组面板固定块703中,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固定性。于此同时,面板安装框701顶部也会贴合在上限位框106的底部,又因为面板本体702的高度要低于面板安装框701的高度。因此当lcd面板7安装完毕后,减少面板本体702与外部接触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了其安全性。
65.所述复位组件9包括连接杆904、弹簧杆905、复位板安装块907、复位板908和复位板限位块910。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所述独立腔体两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两组复位板升降槽13,所述复位板升降槽13一侧设置有滑道901,所述滑道901上滑动连接有滑块902。所述滑块902一端贯穿至所述独立腔体外部,且固定安装有拨动块903。所述滑块902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90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904另一端贯穿至所述独立腔体内,且与所述复位板限位块910固定连接。所述复位板限位块910顶部面设置为斜面,且靠近连接杆904的一侧要低于另一侧;所述斜面靠近连接杆904的一侧顶部开设有复位板卡槽911。所述弹簧杆905一端安装在所述独立腔体内壁上,且所述弹簧杆905位于所述复位板升降槽13正上方。所述弹簧杆905另一端与所述复位板安装块907固定连接。所述复位板908固定安装在所述复位板安装块907远离弹簧杆905的一侧壁上,所述弹簧杆905上套装有弹簧906。所述复位板安装块907
底部安装有复位板卡块909,所述复位板卡块909可活动卡接在所述复位板卡槽911内。
66.在安装完背光模组的各模组板材,或是因撞击而导致各模组板材发生位移之后,通过向下拨动拨动块903,利用拨动块903带动滑块902在滑道901上向下滑动,再利用滑块902的下降带动连接杆904和复位板限位块910下降。使得复位板卡块909可以离开复位板卡槽911,失去复位板卡槽911的限位作用后,再在弹簧906的作用下,使得复位板908贴合在各模组板材的侧壁上,将各模组板材重新排列整齐,实现了其自动复位的功能。
67.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