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混合气体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8-13 16: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气体 装置 混合
一种混合气体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灌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气体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混合气体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效组分,或虽属非有效组分但其含量超过规定限量的气体,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常常需要将两个或者两种以上的气体混合使用。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气体灌装大多是将几种气体依次灌装至气瓶中,依次灌装气体灌装效率较低,同时气体的混合效果较差,进而导致灌装实用性较差。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气体灌装装置,通过控制三个气泵的运行时间,实现对混合腔内通入定量气体,气体通入完毕时,将三个第一电磁阀关闭,正反转电机正反转带动活动板不断上下移动,使得气体分子在混合腔顶部不断运动,从而使得气体混合效果更好,正反转电机带动活动板向上移动将混合均匀的气体一次性通入气瓶内实现提高灌装效率,同时气体混合效果较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气体灌装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气罐、第二气罐以及第三气罐,所述第一气罐、第二气罐以及第三气罐顶部均固定设置有压力表,所述底板底部固定设置有三个气泵,三个所述气泵与第一气罐、第二气罐以及第三气罐之间均连接有导气管,所述底板底部设置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底部中间位置处固定设置有正反转电机,所述正反转电机输出轴端部传动连接有转杆,所述混合腔内腔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底部连接有空心管,所述空心管套设在转杆外部,三个所述气泵与混合腔之间均连接有输气管,三个所述输气管管路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混合腔顶部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管路上固定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底板底部设置有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底板底部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控制器固定设置在其中一个支撑板一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罐、第二气罐以及第三气罐底部均贯穿连接有进气管,三个所述进气管底部均固定设置有第三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活动板外周面固定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活动板通过橡胶圈与混合腔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杆顶部固定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空心管内壁固定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转杆螺纹连接在空心管内。

优选的,所述混合腔远离控制器的一端底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部固定设置有限位圈。

优选的,所述混合腔与底板之间连接有两个连接板。

优选的,三个所述气泵、三个第一电磁阀、正反转电机、第二电磁阀以及三个第三电磁阀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通过控制三个气泵的运行时间,实现对混合腔内通入定量气体,气体通入完毕时,将三个第一电磁阀关闭,接通正反转电机正转带动转杆转动进而带动活动板向上移动实现对顶部的混合气体压缩,加快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正反转电机反转带动活动板向下移动时混合腔顶部的空间变大,进一步加快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调节正反转电机正反转使得活动板不断上下移动,使得气体分子在混合腔顶部不断运动,从而使得气体混合效果更好,气体混合完成时,将排气管底部的管接头套设在气瓶顶部,正反转电机带动活动板向上移动实现将混合均匀的气体一次性通入气瓶内,气体灌装效率较高,同时气体混合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活动板向上移动的场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活动板向下移动的场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板;2、第一气罐;3、第二气罐;4、第三气罐;5、压力表;6、气泵;7、导气管;8、混合腔;9、正反转电机;10、转杆;11、活动板;12、空心管;13、输气管;14、第一电磁阀;15、排气管;16、第三电磁阀;17、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的描述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示例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混合气体灌装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气罐2、第二气罐3以及第三气罐4,所述第一气罐2、第二气罐3以及第三气罐4顶部均固定设置有压力表5,所述底板1底部固定设置有三个气泵6,三个所述气泵6与第一气罐2、第二气罐3以及第三气罐4之间均连接有导气管7,所述底板1底部设置有混合腔8,所述混合腔8底部中间位置处固定设置有正反转电机9,所述正反转电机9输出轴端部传动连接有转杆10,所述混合腔8内腔设置有活动板11,所述活动板11底部连接有空心管12,所述空心管12套设在转杆10外部,三个所述气泵6与混合腔8之间均连接有输气管13,三个所述输气管13管路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4,所述混合腔8顶部连接有排气管15,所述排气管15管路上固定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底板1底部设置有控制器17。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1底部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控制器17固定设置在其中一个支撑板一端,便于控制器17的安装。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气罐2、第二气罐3以及第三气罐4底部均贯穿连接有进气管,三个所述进气管底部均固定设置有第三电磁阀16,便于向第一气罐2、第二气罐3以及第三气罐4内通气。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活动板11外周面固定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活动板11通过橡胶圈与混合腔8密封连接,实现将活动板11与混合腔8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转杆10顶部固定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空心管12内壁固定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转杆10螺纹连接在空心管12内,实现螺纹传动。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腔8远离控制器17的一端底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部固定设置有限位圈,便于将气瓶稳定地放置在固定板顶部。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腔8与底板1之间连接有两个连接板,实现将混合腔8与底板1相连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三个所述气泵6、三个第一电磁阀14、正反转电机9、第二电磁阀以及三个第三电磁阀16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17电性连接。

实施方式具体为:实际使用时,将控制器17通过导线与外接电源接通,通过控制器17将三个第三电磁阀16打开,通过三个进气管分别向第一气罐2、第二气罐3以及第三气罐4内通入气体,将三个第一电磁阀14打开,接通三个气泵6,控制气泵6的运行时间,从而分别向混合腔8内通入定量气体,气体通入完毕时,将三个第一电磁阀14关闭,接通正反转电机9正转带动转杆10转动,由于转杆10与空心管12螺纹连接,转杆10转动进而带动活动板11向上移动实现对顶部的混合气体压缩,加快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正反转电机9反转带动活动板11向下移动时混合腔8顶部的空间变大,进一步加快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调节正反转电机9正反转使得活动板11不断上下移动,使得气体分子在混合腔8顶部不断运动,从而使得气体混合效果更好,气体混合完成时,将排气管15底部的管接头套设在气瓶顶部,接通正反转电机9带动活动板11向上移动实现将混合均匀的气体一次性通入气瓶内,气体灌装效率较高,同时气体混合效果较好,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气体灌装大多是将几种气体依次灌装至气瓶中,依次灌装气体灌装效率较低,同时气体的混合效果较差,进而导致灌装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工作原理:通过控制三个气泵6的运行时间,实现对混合腔8内通入定量气体,气体通入完毕时,将三个第一电磁阀14关闭,正反转电机9正反转带动活动板11不断上下移动,使得气体分子在混合腔8顶部不断运动,从而使得气体混合效果更好,正反转电机9带动活动板11向上移动将混合均匀的气体一次性通入气瓶内实现提高灌装效率,同时气体混合效果较好。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