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手持式火炬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09: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手持式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炬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火炬。


背景技术:

2.火炬点燃后,火焰直接烧到火炬的外壳,这样外壳的温度会很高,会很快传递到手持部位,影响到火炬的使用。
3.火炬在使用过程中气瓶中的液态气体转变成气态气体需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气瓶的温度会急速下降,气瓶外会出现结结霜现象,这样会影响到气化的速度,也会影响到气体输出的压力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气瓶内汽化速度和气体输出压力不稳定的缺陷,提供一种手持式火炬。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6.一种手持式火炬,包括:
7.均为筒状的外壳和手持件,所述外壳与所述手持件可拆卸连接并形成容置腔;
8.燃烧组件;固定于所述外壳内;及
9.气源组件,具有均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的气瓶和加热部件,所述气瓶的上端连通所述燃烧组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源、发热件、盖合件和导电筒,所述发热件贴置于所述气瓶上,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导电筒的上端电性连接,并与所述电源正极电性连接,所述盖合件与非金属材质的手持件的下端可拆卸连接,盖合件分别与所述电源的负极和所述导电筒电性连接。
10.优选地,所述发热件固定于所述导电筒的上端,所述导电筒套设在所述电源外。
11.优选地,所述加热部件还包括第一导电弹性件,所述第一导电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发热件和所述电源的正极电性连接。
12.优选地,所述加热部件还包括与电源的正极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板,所述第一导电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发热件;
13.和/或,所述导电筒的上端面凸出于所述发热件而形成用以容置所述气瓶的下端的槽;
14.和/或,所述第一导电弹性件为螺旋弹簧。
15.优选地,所述盖合件包括:
16.闷盖,与所述手持件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17.第二导电板和第二导电弹性件,所述第二导电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二导电板和所述闷盖,第二导电板的中部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电性连接,第二导电板与所述导电筒电性连接。
18.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导电筒的下表面抵接;
19.或者,所述第二导电板的侧面与所述导电筒的内壁电性连接;
20.或者,所述闷盖通过所述第二导电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导电板与电源的负极电性连接,且所述闷盖与所述导电筒电性连接。
21.优选地,所述闷盖和所述手持件的下端中,其中一个具有内螺纹,另一个具有对应的外螺纹,闷盖和手持件螺纹连接;
22.和/或,所述闷盖的一端具有为所述第二导电弹性件进行径向定位的定位槽,第二导电弹性件插接于所述定位槽内;
23.和/或,所述闷盖的一端具有为所述第二导电弹性件进行径向定位的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导电弹性件套接于所述定位凸起上;
24.和/或,所述闷盖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弹性件的端面上具有交叉布置的凹槽;
25.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弹性件为螺旋弹簧。
26.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下端在周向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手持式火炬还包括筒状的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固定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外壳形成空气隔热层,所述通气孔低于所述隔热件,并与所述隔热件的内部连通。
27.优选地,所述通气孔具有若干层,同一层的通气孔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均匀布置;
28.和/或,各所述通气孔位于所述隔热件和所述手持件的上端面之间;
29.和/或,所述外壳的下端具有内螺纹部,所述手持件的上端具有外螺纹部和限位部,所述内螺纹部和所述外螺纹部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部的端面抵接于所述限位部;
30.和/或,所述外壳的内壁和外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内收缩;
31.和/或,所述手持件的内壁和外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内收缩;
32.和/或,所述外壳的上端高于所述隔热件。
33.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外管体和环形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外圈固定于所述外管体,所述通气孔位于所述外管体上,所述第一固定板位于所述通气孔上方,所述隔热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可拆卸连接。
34.优选地,所述外壳和所述隔热件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手持式火炬还包括密封件和密封盖,所述密封件贯穿所述外壳和所述隔热件上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密封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和所述隔热件密封连接,所述密封件具有连通所述隔热件内部的第二通孔,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密封件可拆卸连接,并用于密封所述第二通孔。
35.优选地,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管、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的内圈分别与所述密封管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均沿所述密封管的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密封环与所述隔热件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密封环与所述外壳的外壁密封连接;
36.和/或,所述密封盖包括密封柱和旋拧块,所述密封柱的端面向上凸起形成所述旋拧块,所述密封柱用于插接于所述第二通孔,并与之密封连接;
37.和/或,所述燃烧组件包括减压稳压阀,所述减压稳压阀具有通断开关,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通断开关相对应;
38.和/或,所述密封件为一体成型体;
39.和/或,所述密封盖为一体成型体;
40.和/或,所述密封件和所述密封盖为橡胶材质。
41.优选地,所述燃烧组件包括燃烧器和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与所述隔热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燃烧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架。
42.优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连接板和环形的支撑板,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隔热件和所述支撑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板上对称设有两个所述连接板,所述支撑板的内圈与所述燃烧器固定连接;
43.和/或,所述安装架包括挡水稳焰板,所述挡水稳焰板具有若干稳焰孔,所述挡水稳焰板固定于所述隔热件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燃烧器的正上方。
44.优选地,所述燃烧器包括主燃烧器和稳焰燃烧器,所述稳焰燃烧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架,所述稳焰燃烧器的火孔低于所述主燃烧器的火孔;
45.所述燃烧组件还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气源组件,两个进口分别连通所述主燃烧器和所述稳焰燃烧器。
46.优选地,所述主燃烧器具有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环形管,所述环形管上设置有若干主火孔,所述环形管位于所述稳焰燃烧器的上方;
47.和/或,所述稳焰燃烧器具有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稳焰气室和稳焰板,所述稳焰板位于所述稳焰气室的上端,所述稳焰板上布置有若干稳焰孔。
48.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49.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50.本实用新型中,本实用新型中,电源、盖合件、导电筒及发热件形成导通的回路,由此发热件即可对气瓶进行加热,保证了汽化的速度和输出压力的稳定性。在外壳内设置隔热件以形成空气隔热层,燃烧组件与外壳之间间隔有该空气隔热层,有效阻隔了热辐射的传递,减弱了传递到手持件上的热能。通过通气孔向燃烧组件内补入空气,燃烧组件燃烧过程中产生卷吸力,外部空气在卷吸力的作用下从通气孔进入并补充到火焰根部,提高了燃烧效果。通气孔位于外壳的下部,空气被从下向上引射到火焰的根部,避免了倒风以及大风吹灭火焰的风险。通气孔处于手持式火炬的中部位置,通气孔与手持件的内部相连通,燃烧过程中,经由通气孔进入的空气会带动手柄内的气体的流通,使得气源组件周围的冷空气向上流动,进一步降低了手持式火炬的温度。
附图说明
5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手持式火炬的局部剖视图;
52.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5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手持式火炬的局部剖视图;
5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手持式火炬的结构示意图;
5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手持式火炬的局部剖视图;
5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手持式火炬的局部剖视图。
58.附图标记说明:
59.手持式火炬100
60.外壳1
61.通气孔11
62.空气隔热层12
63.容置腔13
64.内螺纹部14
65.外管体15
66.第一固定板16
67.隔热件2
68.内管体21
69.第二固定板22
70.第三固定板23
71.第一通孔24
72.手持件3
73.外螺纹部31
74.限位部32
75.燃烧组件4
76.减压稳压阀41
77.燃烧器42
78.主燃烧器421
79.环形管4211
80.稳焰燃烧器422
81.稳焰气室4221
82.稳焰板4222
83.安装架43
84.连接板431
85.支撑板432
86.挡水稳焰板433
87.三通阀44
88.气源组件5
89.气瓶51
90.加热部件52
91.电源521
92.发热件522
93.盖合件523
94.闷盖5231
95.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
96.第二导电板5233
97.第一导电弹性件524
98.第一导电板525
99.导电筒526
100.密封件6
101.第二通孔61
102.密封管62
103.第一密封环63
104.第二密封环64
105.密封盖7
106.密封柱71
107.旋拧块72
具体实施方式
108.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109.实施例1
110.请参阅图1

5进行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持式火炬100,具有筒状的外壳1、筒状的隔热件2、筒状的手持件3、燃烧组件4和气源组件5。外壳1的下端在周向上设置有通气孔11,隔热件2固定于外壳1内,并与外壳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空气隔热层12,外壳1的上端可高于隔热件2,以便于阻挡外部气流对火焰的干扰,通气孔11低于隔热件2,并与隔热件2的内部连通;外壳1和隔热件2均采用耐高温材料支撑;手持件3的上端与外壳1的下端可拆卸连接,通气孔11与手持件3的内部连通;手持件3和外壳1共同形成了一个容置腔13,隔热件2、燃烧组件4及气源组件5均位于容置腔13中;燃烧组件4固定于隔热件2内部,燃烧组件4可直接连接隔热件2,也可直接连接在外壳1上;气源组件5设于手持件3内部,气源组件5内具有压缩燃气,用于为燃烧组件4供气。
111.本实施例在外壳1内设置隔热件2以形成空气隔热层12,燃烧组件4与外壳1之间间隔有该空气隔热层12,从而有效阻隔了热辐射的传递,进而减弱了传递到手持件3上的热能。
112.本实施例通过通气孔11向燃烧组件4内补入空气,燃烧组件4燃烧过程中产生卷吸力,外部空气在卷吸力的作用下从通气孔11进入并补充到火焰根部,提高了燃烧效果。通气孔11位于外壳1的下部,空气被从下向上引射到火焰的根部,避免了倒风以及大风吹灭火焰的风险。
113.本实施例中,通气孔11处于手持式火炬100的中部位置,通气孔11与手持件3的内部相连通,燃烧过程中,经由通气孔11进入的空气会带动手柄内的气体的流通,使得气源组件5周围的冷空气向上流动,进一步降低了手持式火炬100的温度。
114.优选隔热件2的上端和下端可分别与外壳1密封连接,即空气隔热层12为密封的隔热腔体,由此可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诚然,在其他的实施中,隔热件2与外壳1之间可以不密封。
115.通气孔11具有若干层,气流分层进入外壳1内能够增强对内部气体的扰动效果,从而提升手持件3内冷空气向上流通的效果。同一层的通气孔11沿外壳1的周向均匀布置,从而外壳1的四周能够均匀地向燃烧组件4处补充空气,保证了火焰的均匀性。同一层的通气孔11可排列较为密集,比如同一层设置18

25个孔,以进一步保证火焰均匀燃烧。
116.各通气孔11位于隔热件2和手持件3的上端面之间,从而隔热件2和手持件3不会阻隔经由通气孔11补入的空气,进而保证了充足的空气高效地补入到火焰根部,以及提升了对手持件3内冷空气的扰动效果。
117.外壳1的下端具有内螺纹部14,手持件3的上端具有外螺纹部31和限位部32,内螺纹部14和外螺纹部31螺纹连接,内螺纹部14的端面抵接于限位部32。具体而言,外壳1在内螺纹部14的壁厚增大,以提高可靠性;外壳1在内螺纹部14向中心凸起而实现壁厚的增大,从而在提升强度的同时保证外观的视觉效果。手持件3在外螺纹部31和限位部32的位置上壁厚增大,以提高可靠性;手持件3在限位部32的位置向中心凸起而实现壁厚增大,从而在提升强度的同时保证外观的视觉效果;外螺纹部31的外表面相对于限位部32的外表面向内收,以使得外壳1的端部能够抵接在限位部32上,以及使得外壳1的外表面能够与限位部32的外表面平滑过渡。
118.在外观上,外壳1的内壁和外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内收缩;手持件3的内壁和外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内收缩;外壳1的外壁和手持件3的外壁平滑过渡;由此提升了手持式火炬100的外观上的视觉效果。
119.外壳1包括外管体15和环形的第一固定板16,第一固定板16的外圈固定于外管体15,通气孔11位于外管体15上,并位于第一固定板16的下方,隔热件2的下端与第一固定板16可拆卸连接。外管体15对隔热件2下端的四周进行支撑,提升了手持式火炬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利于保证隔热层的密封性。
120.隔热件2包括内管体21、环状的第二固定板22及环状的第三固定板23;第二固定板22固定于内管体21的下端,并与第一固定板16可拆卸连接,两者可通过螺栓、螺母进行连接;第三固定板23固定于内管体21的上端,并沿内管体21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三固定板23的外圈可与外管体15贴合或密封连接。外管体15、内管体21、第三固定件以及第一固定板16(和/或第二固定板)围合成上述的筒状的空气隔热层12。
121.第二固定板22的内圈向内管体21的中心延伸,第二固定板22的外圈向内管体21的外部延伸,将第二固定板22设置为部分位于内管体21内侧,部分位于内管体21外侧,能够更好地分散来自于内管体21的作用力,降低应力集中,同时也提高了手持式火炬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二固定板22上连接第一固定板16的位置设置在其内圈到内管体21之间,避开空气隔热层12所在位置,以提高空气隔热层12的隔热效果。第二固定板22的下表面和第一固定板16的上表面相贴合,以便于分散受力。第二固定板22和第一固定板16均可采用平板。
122.外壳1和隔热件2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第一通孔24;手持式火炬100还包括密封件6和密封盖7,密封件6贯穿外壳1和隔热件2上的两个第一通孔24,密封件6的两端分别与外壳1和隔热件2密封连接,密封件6具有连通隔热件2内部的第二通孔61,密封盖7与密封件6可拆卸连接,并用于密封第二通孔61。燃烧组件4包括减压稳压阀41,减压稳压阀41具有通断开关,减压稳压阀41上具有一孔,该孔的端部即为通断开关,第二通孔61与通断开关相对应,从而可将工具穿过第二通孔61后连接通断开关,进而开启或断开减压稳压阀41。手持式火炬100工作过程中,密封盖7盖合在密封件6上,防止内部的热辐射外泄以及避免从通气孔11补入的空气回流到外部。
123.密封件6包括密封管62、第一密封环63和第二密封环64,第一密封环63和第二密封环64的内圈分别与密封管62的两端固定连接,第一密封环63和第二密封环64均沿密封管62
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一密封环63与隔热件2的内壁密封连接,第二密封环64与外壳1的外壁密封连接。密封件6可为橡胶材质的一体成型体。
124.密封盖7包括密封柱71和旋拧块72,密封柱71的端面向上凸起形成该旋拧块72,密封柱71用于插接于第二通孔61,并与之密封连接;密封盖7可为橡胶材质的一体成型体。拆、装密封盖7和密封件6时,手持旋拧块72进行旋转,以使密封盖7盖合或脱离密封件6。
125.燃烧组件4包括燃烧器42和安装架43,安装架43与隔热件2可拆卸连接,燃烧器42固定于安装架43。
126.安装架43包括连接板431和环形的支撑板432,连接板43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隔热件2和支撑板432可拆卸连接,支撑板432沉入到隔热件2内,由此支撑板432可固定在燃烧组件4的中部区域,提高了手持式火炬100的稳定性。
127.支撑板432上对称设有两个连接板431,该两个连接板431均可为弯折板,即连接板431的下端朝向燃烧火炬的中心弯折,并与支撑板432通过紧固件固定。撑板的内圈与燃烧器42固定连接。
128.安装架43还包括挡水稳焰板4222,挡水稳焰板4222具有若干稳焰孔,挡水稳焰板4222通过螺钉固定于隔热件2的上端,并位于燃烧器42的正上方,具体而言,挡水稳焰板4222的边缘处通过紧固件与第三固定板23相固定,挡水稳焰板4222还与连接板431的上端相固接。挡水稳焰板4222一方面可用于阻挡雨水,另一方面可用于实现对火焰进行稳焰,以及确定火焰的造型。
129.燃烧器42包括主燃烧器421和稳焰燃烧器422,稳焰燃烧器422固定于安装架43的支撑板432上,稳焰燃烧器422的火孔低于主燃烧器421的火孔,以从主燃烧器421的下方对其稳焰,防止火焰熄灭。燃烧组件4还包括三通阀44,三通阀44的进气口可通过上述的减压稳压阀41连通气源组件5,两个进口分别连通主燃烧器421和稳焰燃烧器422。三通阀44和减压稳压阀41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
130.主燃烧器421具有连通三通阀44的环形管4211,环形管4211上设置有若干主火孔,环形管4211位于稳焰燃烧器422的上方,环形管4211可与稳焰燃烧器422的边缘相对应。稳焰燃烧器422具有连通三通阀44的稳焰气室4221和稳焰板4222,稳焰板4222位于稳焰气室4221的上端,稳焰板4222上布置有若干稳焰孔。燃气进入稳焰气室4221后流速减弱,经稳焰孔向上流动,以对主燃烧器421的产生的火焰进行稳焰。
131.气源组件5包括气瓶51和加热部件52,气瓶51用以容置压缩燃气,气瓶51的上端深入隔热件2内,从通气孔11进入的气流与气瓶51周围的冷空气混合并补入到燃烧器42上,进一步提高了降温效果。气瓶51的下端位于手持件3内,气瓶51的四周与隔热件2之间具有间隙,以便于从通气孔11进入的气流向下流动而扰动手持件3内的空气;加热部件52用于为气瓶51加热,加热部件52设于手持件3内。
132.实施例2
133.请参阅图1

6进行理解。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以下对本实施例详细阐述。
134.本实施例中,手持件3为导电金属构件。
135.气瓶51的上端连通燃烧组件4,加热部件52包括电源521、发热件522和盖合件523,发热件522为通电后进行发热的构件,可采用发热盘或发热丝等,发热件522可经由现有技
术实现。发热件522贴置于气瓶51上,用以对气瓶51进行加热。发热件522的侧面与金属材质的手持件3电性连接,并与电源521正极电性连接,盖合件523与手持件3的下端可拆卸连接,盖合件523分别与电源521的负极和手持件3电性连接。
136.本实施例中,手持件3相当于导线,将位于电源521负极的盖合件523和位于电源521正极的发热件522导通,从而电源521、盖合件523、手持件3及发热件522形成导通的回路,由此发热件522即可对气瓶51进行加热,保证了汽化的速度和输出压力的稳定性。
13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为手持式火炬100使用状态下的情况,当手持式火炬100不使用时,可将盖合件523拆卸下来,从而电源521、盖合件523、手持件3及发热件522不再构成导通的电路,则发热盘不再对气瓶51加热。
138.加热部件52还包括第一导电弹性件524,第一导电弹性件524的两端分别与发热件522和电源521的正极电性连接。第一导电弹性件524具有导电作用,同时还提高了火炬的可靠性。第一导电弹性件524为螺旋弹簧。
139.加热部件52还包括与电源521的正极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板525,第一导电弹性件524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导电板525和发热件522。第一导电板525可与电源521直接固定连接,也可不直接固定,而在第一导电弹性件524的作用下贴设在电源521上。
140.盖合件523包括闷盖5231和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闷盖5231与手持件3可拆卸连接及电性连接;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的两端分别抵接电源521的负极和闷盖5231。闷盖5231的一端可具有为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进行径向定位的定位槽,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插接于定位槽内。闷盖5231的一端还可具有为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进行径向定位的定位凸起,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套接于定位凸起上。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为螺旋弹簧。
141.闷盖5231和手持件3的下端其中一个具有内螺纹,另一个具有对应的外螺纹,以实现闷盖5231和手持件3的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闷盖5231上设有外螺纹,手持件3的下端具有内螺纹,相应的,闷盖5231远离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的端面上具有交叉布置的凹槽,以方便通过工具将闷盖5231拧紧在手持件3上。
142.盖合件523还可包括与电源521的负极电性连接的第二导电板5233,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抵接于第二导电板5233上,提高了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和电源521之间电连接关系的稳定性。
143.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同实施例1,该处不再赘述。
144.实施例3
14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手持件3为非金属材料制成,加热部件52还包括导电筒526,发热件522固定在导电筒526的上端,导电筒526的下端与盖合件523电性连接,为便于深入领域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加热部件52详细阐述。
146.请参阅图1

5及图7理解本实施例。加热部件52包括电源521、发热件522、盖合件523和导电筒526,发热件522为通电后进行发热的构件,可采用发热盘或发热丝等,发热件522可经由现有技术实现。发热件522贴置于气瓶51上,用以对气瓶51进行加热。盖合件523与非金属材质的手持件3的下端可拆卸连接,盖合件523分别与电源521的负极和导电筒526电性连接。
147.本实施例中,电源521、盖合件523、导电筒526及发热件522形成导通的回路,由此发热件522即可对气瓶51进行加热,保证了汽化的速度和输出压力的稳定性。
14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为手持式火炬100使用状态下的情况,当手持式火炬100不使用时,可将盖合件523拆卸下来,从而电源521、盖合件523、导电筒526及发热件522不再构成导通的电路,则发热盘不再对气瓶51加热。
149.发热件522固定于导电筒526的上端,导电筒526套设在电源521外,从而导电筒526在导通电路的同时还可对电源521进行导向,减弱或消除电源521的径向晃动。
150.加热部件52还包括第一导电弹性件524,第一导电弹性件524的两端分别与发热件522和电源521的正极电性连接。第一导电弹性件524具有导电作用,同时还提高了火炬的可靠性。第一导电弹性件524为螺旋弹簧。
151.加热部件52还包括与电源521的正极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板525,第一导电弹性件524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导电板525和发热件522。第一导电板525可与电源521直接固定连接,也可不直接固定,而在第一导电弹性件524的作用下贴设在电源521上。第一导电板525提高了第一导电弹性件524与电源521之间电连接关系的可靠性。
152.本实施例中,导电筒526的上端与发热件522的上表面齐平,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筒526的上端面可凸出于发热件522而形成用以容置气瓶51的下端的槽,以便于对气瓶51精准定位和防止气瓶51径向晃动,提高了手持式火炬100的可靠性。
153.盖合件523包括闷盖5231、第二导电板5233和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闷盖5231与手持件3的下端可拆卸连接,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二导电板5233和闷盖5231,第二导电板5233的中部与电源521的负极电性连接,第二导电板5233与导电筒526电性连接。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抵接于第二导电板5233上,提高了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和电源521之间电连接关系的稳定性。
154.闷盖5231的一端可具有为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进行径向定位的定位槽,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插接于定位槽内。闷盖5231的一端还可具有为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进行径向定位的定位凸起,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套接于定位凸起上。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为螺旋弹簧。
155.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板5233的上表面与导电筒526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形成电性连接关系。作为可替换的手段,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设置第二导电板5233的侧面与导电筒526的内壁接触而实现电性连接,或者,闷盖5231通过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和第二导电板5233与电源521的负极电性连接,同时闷盖5231与导电筒526接触而进行电性连接
156.本实施例中,闷盖5231和手持件3的下端中,其中一个具有内螺纹,另一个具有对应的外螺纹,闷盖5231和手持件3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闷盖5231上设有外螺纹,手持件3的下端具有内螺纹,相应的,闷盖5231远离第二导电弹性件5232的端面上具有交叉布置的凹槽,以方便通过工具将闷盖5231拧紧在手持件3上。
157.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参照实施例1进行理解,该处不再赘述。
158.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