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及作业机械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作业 配重 机械 转台 结构


1.本发明涉及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及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2.当前,对于具有转台的作业机械而言,通常在转台上增加配重,以提升作业机械的稳定性。例如,随着风力发电向大兆瓦方向发展,陆地风电对起重机的需求量增长很快,起重机要满足陆地风电对长臂架、小半径吊载的特殊需求。
3.然而,在完成臂架的起臂操作后,主要通过作业机械上的桅杆对配重的悬挂提供支撑。相关技术中,为了实现作业机械正常地移动与回转,在对桅杆进行变幅操作的同时,还需拆除大部分的配重,以使得配重离地,这不仅操作繁琐,费时费力,严重影响到作业机械的工作进度,而且不利于确保作业机械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现有作业机械的配重离地存在操作繁琐,不利于确保作业机械稳定性的问题。
5.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包括:转台与驱动机构;所述转台的首端用于可转动地设于作业机械的底盘上;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转台上;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端用于与超起配重连接,以驱动所述超起配重在远离所述转台首端的第一位置与靠近所述转台首端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超起配重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所述超起配重当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转台连接,且所述超起配重与地面分离。
6.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首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转台的长度,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首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转台的长度;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转台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二位置靠近所述转台的尾端。
7.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机械臂与直线驱动机构当中的任一者。
8.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所述驱动机构为机械臂,所述机械臂包括第一撑杆、第二撑杆及第一油缸;所述第一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台铰接;所述第一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撑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撑杆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超起配重连接;在所述超起配重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台的尾端连接;所述第一油缸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撑杆铰接,所述第一油缸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撑杆铰接;或者,所述第一油缸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撑杆铰接,所述第一油缸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台铰接。
9.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所述驱动机构为直线驱动机
构,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油缸;所述第二油缸的伸缩端用于与所述超起配重连接;所述第二油缸沿所述转台的长度方向伸缩;所述第二油缸的伸缩端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超起配重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油缸的伸缩端与所述转台尾端连接。
10.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所述驱动机构为直线驱动机构,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齿式传动机构及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台的尾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沿所述转台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齿式传动机构包括齿轮、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所述齿轮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齿条及所述第二齿条当中的任一者啮合,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齿条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齿条设于所述转台;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于与所述超起配重连接;在所述超起配重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在所述超起配重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
11.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台的尾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还设有引导轮;所述引导轮的轮边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背离所述齿轮的一侧面贴合;所述引导轮的中轴线与所述齿轮的中轴线平行。
1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所述驱动机构为直线驱动机构,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杆、链式传动机构及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台的尾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沿所述转台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链式传动机构连接,以驱动所述链式传动机构的传送链沿所述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所述传送链与用于与所述超起配重连接;在所述超起配重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传送链与所述转台的尾端连接。
1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所述转台包括:回转部、加长部及多个安装位;所述回转部与所述加长部沿所述转台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回转部的一端用于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底盘上,所述回转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长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多个安装位分设于所述回转部与所述加长部,所述多个安装位当中的任一者用于可选择性地与后配重连接。
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
1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及作业机械,通过在转台上设置驱动机构,以便由驱动机构驱动超起配重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在作业机械需要移动或回转时,只需驱动超起配重移动至第二位置,可使得超起配重与转台连接,并确保超起配重与地面分离。如此,本发明可在不必拆除超起配重的情况下,便捷地实现了对超起配重的移位与离地控制,不仅操作简单便捷,提高了作业机械的工作进度,而且还确保了作业机械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
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分别与超起配重及后配重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作业机械在采用机械臂对超起配重进行移位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9.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作业机械在采用机械臂对超起配重进行移位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0.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作业机械在采用第一种直线驱动机构对超起配重进行移位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1.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作业机械在采用第一种直线驱动机构对超起配重进行移位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2.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作业机械在采用第二种直线驱动机构对超起配重进行移位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作业机械在采用第二种直线驱动机构对超起配重进行移位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4.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作业机械在采用第三种直线驱动机构对超起配重进行移位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5.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作业机械在采用第三种直线驱动机构对超起配重进行移位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6.附图标记:
27.1:转台;
ꢀꢀꢀꢀꢀꢀꢀꢀꢀꢀꢀꢀ
2:驱动机构;
ꢀꢀꢀꢀꢀꢀꢀ
3:臂架;
28.4:桅杆;
ꢀꢀꢀꢀꢀꢀꢀꢀꢀꢀꢀꢀ
5:第一拉持装置;
ꢀꢀꢀ
6:第二拉持装置;
29.7:作业机具;
ꢀꢀꢀꢀꢀꢀꢀꢀ
8:行走机构;
ꢀꢀꢀꢀꢀꢀꢀ
9:起吊物;
30.10:超起配重;
ꢀꢀꢀꢀꢀꢀꢀ
11:后配重;
ꢀꢀꢀꢀꢀꢀꢀꢀ
12:连接耳;
31.101:回转部;
ꢀꢀꢀꢀꢀꢀꢀꢀ
102:加长部;
ꢀꢀꢀꢀꢀꢀꢀ
103:安装位;
32.201:第一撑杆;
ꢀꢀꢀꢀꢀꢀ
202:第二撑杆;
ꢀꢀꢀꢀꢀ
203:第一油缸;
33.211:第二油缸;
ꢀꢀꢀꢀꢀꢀ
221:第一支撑杆;
ꢀꢀꢀ
222:齿式传动机构;
34.223:第一驱动电机;
ꢀꢀ
21:齿轮;
ꢀꢀꢀꢀꢀꢀꢀꢀꢀꢀ
22:第一齿条;
35.23:第二齿条;
ꢀꢀꢀꢀꢀꢀꢀ
24:引导轮;
ꢀꢀꢀꢀꢀꢀꢀꢀ
231:第二支撑杆;
36.232:链式传动机构;
ꢀꢀ
233:第二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8.下面结合图1

图9描述本发明的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及作业机械。
3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包括:转台1与驱动机构2;转台1的首端可转动地设于作业机械的底盘上;驱动机构2设于转台1上;驱动机构2的驱
动端与超起配重10连接,以驱动超起配重10在远离转台1首端的第一位置与靠近转台1首端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驱动机构2的驱动端与超起配重10当中的至少一者与转台1连接,且超起配重10与地面分离;其中,第一位置与转台1的首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转台1的长度,第二位置与转台1的首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转台1的长度。
40.具体地,本实施例通过在转台1上设置驱动机构2,以便由驱动机构2驱动超起配重1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在作业机械需要移动或回转时,只需驱动超起配重10移动至第二位置,可使得超起配重10与转台1连接,并确保超起配重10与地面分离。如此,本实施例可在不必拆除超起配重10的情况下,便捷地实现了对超起配重10的移位与离地控制,不仅操作简单便捷,提高了作业机械的工作进度,而且还确保了作业机械稳定性。
41.在此应指出的是,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超起配重10既可以与地面接触,也可以与地面分离,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42.如图2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作业机械的底盘优选为行走机构8。本实施例所示的转台1设于行走机构8的上侧,转台1的首端与行走机构8转动连接。
43.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作业机械包括臂架3、桅杆4、第一拉持装置5、第二拉持装置6及作业机具7;臂架3的一端与桅杆4的一端分别与转台1的首端转动连接;第一拉持装置5的一端与超起配重10连接;桅杆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拉持装置5的另一端及第二拉持装置6的一端连接;臂架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拉持装置6的另一端及作业机具7连接。
44.其中,在作业机械优选为起重机的情况下,本实施例所示的作业机具7相应地为吊钩,可将吊钩与起吊物9连接。
45.与此同时,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拉持装置5与第二拉持装置6均优选为本领域公知的拉板组件。由于在超起配重1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超起配重10与转台1连接,从而本实施例在放松拉板组件的情况下,转台1对超起配重10起到较好的支护作用,确保了超起配重10在第二位置时处于离地状态,以便控制作业机械行走或回转。
46.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驱动机构2的驱动端与超起配重10当中的至少一者与转台1连接,可理解为,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时,本实施例可将驱动机构2的驱动端与转台1连接,也可将超起配重10与转台1直接连接,还可将第一拉持装置5与转台1连接,以实现超起配重10与转台1之间的间接连接。在此,本实施例还可将驱动机构2的驱动端与超起配重10同时与转台1连接。
47.如此,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时,本实施例实现超起配重10与转台1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连接,本实施例所示的转台1可以部分或全部支撑超起配重10的重量,实现超起配重10在与其连接的第一拉持装置5上无拉持力时,仍能保持超起配重10不落地。
48.优选地,为了便于实现对超起配重10的移位控制,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沿转台1的长度方向排布。在此,为了在超起配重10离地时,确保作业机械在行走或回转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设置第二位置靠近转台1的尾端。
49.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驱动机构2包括机械臂与直线驱动机构2当中的任一者。
50.如图2与图3所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机械臂包括第一撑杆201、第二撑杆202及第一油缸203;第一撑杆201的第一端与转台1铰接;第一撑杆201的第二
端与第二撑杆202的第一端铰接,第二撑杆202的第二端用于与超起配重10连接。第一油缸203的第一端与第一撑杆201的中部铰接,第一油缸203的第二端与第二撑杆202的中部铰接。
51.如图2所示,基于超起配重10当前的吊装状态,超起配重10同时受到来自第一拉持装置5的拉力与第二撑杆202的拉力作用,在第一油缸203的活塞杆伸出第一预设长度时,在超起配重10的反向作用力的作用下,第一撑杆201会相对于转台1做逆时针转动,且第一撑杆201与第二撑杆202的夹角逐渐增大,直至超起配重10移动至第一位置。
52.如图3所示,在第一油缸203的活塞杆回缩第一预设长度时,在超起配重10对第二撑杆202施加的右向分力的作用下,第一撑杆201会相对于转台1做顺时针转动,且第一撑杆201与第二撑杆202的夹角逐渐减小,直至超起配重10移动至第二位置,并在此状态下,超起配重10的下端与地面分离。
53.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转台1的尾端设有连接耳12。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可将超起配重10或第二撑杆202的第二端与转台1尾端的连接耳12通过销轴连接,以确保超起配重10与转台1的可靠连接。
54.在此应指出的是,本实施例还可设置第一油缸203的第一端与第一撑杆201铰接,第一油缸203的第二端与转台1铰接。
55.如此,本实施例可通过控制第一油缸203伸出第二预设长度,以驱动第一撑杆201相对于转台1做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二撑杆202的第二端与超起配重10连接,第一撑杆201可通过第二撑杆202推动超起配重10逐渐移动至第一位置。
56.相应地,本实施例在控制第一油缸203回缩第二预设长度时,可驱动第一撑杆201相对于转台1做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二撑杆202的第二端与超起配重10连接,第一撑杆201可通过第二撑杆202拉动超起配重10逐渐移动至第二位置。
57.与此同时,为了便于控制超起配重1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本实施例可设置桅杆4的另一端在转台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转台1的尾端重合,或者桅杆4的另一端在转台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分布于转台1的首端与尾端之间。
58.如图4与图5所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直线驱动机构2包括第二油缸211;第二油缸211的伸缩端与超起配重10连接;第二油缸211沿转台1的长度方向伸缩;第二油缸211的伸缩端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油缸211的伸缩端与转台1尾端连接。
59.其中,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油缸211在沿转台1的长度方向伸出第三预设长度时,可驱使超起配重10移动至第一位置。
60.如图5所示,第二油缸211在沿转台1的长度方向回缩第三预设长度时,可驱使超起配重10移动至第二位置,并在此状态下,超起配重10的下端与地面分离。
61.在此,为了确保超起配重10移动的稳定性,并对第二油缸211的活塞杆形成可靠的防护,本实施例可将第二油缸211的活塞杆与引导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引导机构的另一端与转台1滑动连接。与此同时,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时,本实施例可将超起配重10与转台1尾端的连接耳12通过销轴连接。
62.如图6与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直线驱动机构2包括第一支撑杆221、齿式传动机构222及第一驱动电机223。
63.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支撑杆221的一端与转台1的尾端连接,第一支撑杆221沿转台1的长度方向延伸;齿式传动机构222包括齿轮21、第一齿条22及第二齿条23;齿轮21可选择性地与第一齿条22及第二齿条23当中的任一者啮合,并与第一驱动电机223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齿条22与第二齿条23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齿条22设于第一支撑杆221,第二齿条23设于转台1;第一驱动电机223用于与超起配重10连接。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齿轮21与第一齿条22啮合;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齿轮21与第二齿条23啮合。
64.如图6所示,在第一支撑杆221呈水平分布的情况下,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齿条22与第二齿条23相连接。由于第一驱动电机223与超起配重10连接,本实施例可通过第一驱动电机223驱动齿轮21做逆时针转动,使得齿轮21在沿着第一齿条22向左移动时,第一驱动电机223相应地带动超起配重10向左移动,直至超起配重10移动至第一位置。
65.如图7所示,在第一驱动电机223驱动齿轮21做顺时针转动时,齿轮21依次沿着第一齿条22及第二齿条23滚动,第一驱动电机223相应地带动超起配重10向右移动,直至超起配重10移动至第二位置,并在此状态下,超起配重10的下端与地面分离。如此,本实施例基于齿轮齿条传动设计,可稳定地控制超起配重1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使得超起配重10在第二位置时处于离地状态,以便作业机械行走或回转。
66.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支撑杆221的一端与转台1的尾端转动连接。为了确保第一驱动电机223稳定地带动超起配重10移动,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驱动电机223还设有引导轮24;引导轮24的轮边与第一支撑杆221背离齿轮21的一侧面贴合;引导轮24的中轴线与齿轮21的中轴线平行。
67.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驱动电机223优选为本领域所公知的伺服电机,本实施例所示的引导轮24可设置一个或多个。
68.如图8与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直线驱动机构2包括第二支撑杆231、链式传动机构232及第二驱动电机233;第二支撑杆231的一端与转台1的尾端连接,第二支撑杆231沿转台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驱动电机233的输出端与链式传动机构232连接,以驱动链式传动机构232的传送链沿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传送链与用于与超起配重10连接;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传送链与转台1的尾端连接。
69.具体地,本实施例可在传送链上设置转接结构,并将超起配重10的上端与转接结构连接。其中,转接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所公知的连接耳12。
70.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在通过第二驱动电机233驱动链式传动机构232的传送链做逆时针转动,以使得转接结构移动至链式传动机构232的最左端时,可使得超起配重10处于第一位置。
71.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在通过第二驱动电机233驱动链式传动机构232的传送链做顺时针转动,以使得转接结构移动至链式传动机构232的最右端时,可使得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并在此状态下,超起配重10的下端与地面分离。如此,本实施例基于链式传动结构的设计,可稳定地控制超起配重1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使得超起配重10在第二位置时处于离地状态,以便作业机械行走或回转。
72.在此应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所示的链式传动机构232既可以为履带式传送链与链轮构成的传动机构,也可以为链条式传送链与链轮构成的传动机构,还可以链板式传送链
与链轮构成的传动机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73.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转台1包括:回转部101、加长部102及多个安装位103;回转部101与加长部102沿转台1的长度方向排布;回转部101的一端用于可转动地设于作业机械的底盘上,回转部101的另一端与加长部102可拆卸式连接;多个安装位103分设于回转部101与加长部102,多个安装位103当中的任一者用于可选择性地与后配重11连接。其中,在超起配重1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驱动机构2的驱动端与超起配重10当中的至少一者与转台1的加长部102连接。
74.具体地,本实施例通过在回转部101的另一端连接加长部102,有效地加长了原有转台1的长度,并通过设置多个安装位103,便于可选择地将后配重11与多个安装位103当中的任一者连接,从而可便捷地将作业机械的配重后移,加大了配重到转台1的首端的距离,增加了稳定力矩,有利于加大臂架3的布置长度,使得作业机械的起臂能力与吊载能力得到提升,可为作业机械的大半径回转作业提供支撑。
75.在此应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所示的安装位103可以为转接孔、挂耳、夹具及其它转接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76.如图1所示,为了根据实际需要,较好地控制后配重11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进行移位,本实施例所示的多个安装位103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77.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安装位103优选为挂耳;后配重11包括挂板架与配重块;挂板架与挂耳可拆卸式连接,配重块设于挂板架。为了确保挂板架与挂耳连接的可靠性,挂板架同时挂接于相邻的两个挂耳上。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加长部102上至少设有一个挂耳,回转部101上可设置多个挂耳。
78.在此,本实施例可将挂板架同时挂接于回转部101上的两个挂耳上,以使得后配重11靠近转台1的首端。
79.相应地,本实施例也可将挂板架挂接于回转部101的一个挂耳与加长部102的一个挂耳上,从而实现作业机械上配重的后移。如此,本实施例便于增强作业机械的起臂能力与吊载能力。
80.优选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
81.由于本实施例所示的作业机械包括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实现配重离地的转台结构,该转台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作业机械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82.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作业机械可以为本领域所公知的起重机、泵车、挖掘机、消防车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其中,作业机械优选为履带式起重机。
8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