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室内多区域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8-24 16: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灭火 火灾 装置 室内 区域
一种室内多区域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火灾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多区域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火灾是普遍威胁人类安全的灾害之一,为防止火灾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场所,如公共会议室、宾馆等地方,开始安装火灾报警装置,通过火灾报警装置能够对室内的火灾进行探测,而后通过灭火喷头进行灭火,以避免人员的伤亡,减少财产损失。

但现有技术存在不足:目前,火灾报警装置无法对火源做出判断,洒水没有针对性,一但触发报警器,灭火喷头会对整个房间进行降水灭火,且受水压小的影响,灭火喷头灭火面积小,从而灭火效率低,为提高灭火效率一个房间往往需要安装多个灭火喷头,其管道的布置及施工难度都很大,导致造价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方式是通过红外线进行定位,但灭火喷嘴跟随红外线一同移动,通过灭火喷嘴在一定时间内只能对一处火源进行灭火,但室内发生火灾往往是多处,从而影响灭火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在于,通过对多处火焰的定位,以开启多处灭火口,从而及时的对室内进行灭火,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室内多区域灭火装置,包括:壳体一、壳体二、红外线发射器、壳体三、进水管。

所述壳体一内部设有报警器,且报警器下方设有电机一,所述电机一的轴贯穿壳体一连接壳体二顶面轴心。

所述壳体二内部安装有电机二,壳体二一侧安装有红外线发射器。

所述电机二的轴贯穿壳体二、壳体三。

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发射垂直的面状射线。

所述壳体三为内部中空的圆柱状,壳体三的顶面与壳体二的底面相固定,所述电机二的轴与壳体三轴心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壳体三内部设有密封块、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所述壳体三的下端处设有排水口,壳体三内部的垂直壁面上设有滑槽,壳体三内部底面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相对壁面设有卡板。

所述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为四分之一圆的弧形板,所述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沿壳体三轴心进行排列,其中挡板一距离壳体三轴心的距离小于挡板二、挡板三,挡板二距离壳体三轴心的距离小于挡板三,所述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首尾垂直壁面相互贴合。

所述密封块数量为三个,三个密封块为橡胶材质制成,所述三个密封块上分别开设有条形开口,所述三个密封块的条形开口与多个排水口相连通,所述三个密封块沿壳体三轴心进行排列,且分别设置在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之间并贴合。

所述进水管设置壳体三上方,进水管水平插入至壳体三内部,而后拐弯向下。

优选的,所述电机一通过轴带动壳体二以旋转一周为节点,往复旋转运动,从而让红外线发射器对室内进行扫描,当室内某处发生火灾,红外线发射器扫描后,报警器进行报警。

优选的,所述排水口开设的数量为多个,沿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行开设,多个排水口把室内划分成四个区域,且单个朝向的排水口向上开设多个。

优选的,所述挡板一一端边缘处设有开口,开口的顶面一端处通过凹槽连接有限位板一,所述限位板一一端为弧面,所述开口的垂直壁面上端处通过另一凹槽连接有限位板二,所述限位板二水平设置,且限位板二顶面为弧面,所述限位板二位于另一凹槽内的部分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应力大于挡板一、挡板二总体重量,所述挡板一另一端底面设有滑块一,所述滑块一相对壁面开设有卡槽,所述滑块一插入壳体三底面的弧形凹槽内,且卡槽与卡板相啮合,所述挡板二一端设有滑块二,挡板二朝向壳体三轴心的一侧壁面设有回形凹槽,所述回形凹槽的高度与挡板一的开口相同且重叠,所述挡板三一端设有滑块三,所述挡板三朝向壳体三轴心的一侧壁面设有滑道,所述挡板二的滑块二位于滑道内,当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封堵朝向三个区域的多个排水口时,滑块三位于滑槽下端部,滑块一位于壳体三弧形凹槽的端部,滑块二位于滑道的端部。

优选的,所述电机二的轴向下延伸至壳体三的底部,电机二的轴上设置有螺纹,其中螺纹的高度与滑槽相同,所述电机二的轴上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上水平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为矩形杆,在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封堵朝向三个区域的多个排水口时,推杆另一端插入开口与回形凹槽内,螺母位于轴上螺纹的中部。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电机一带动红外线发射器往复旋转,以探测火灾区域,再通过电机二正转与反转,让推杆控制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进行旋转重叠与上移,以控制打开排水口的数量,以完成对室内不同区域进行同时灭火,避免一个灭火喷嘴在一定时间内只能对一处火源进行灭火,造成其它区域的火源得不到及时的扑灭,导致财产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红外线发射器扫描室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壳体三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壳体三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壳体三内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7为本发明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发明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发明限位板一、限位板二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推杆运动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挡板二向一侧运动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挡板一、挡板二、挡板三向上运动示意图。

如图中1-14所示:

1-壳体一、2-壳体二、3-红外线发射器、4-壳体三、5-进水管、11-报警器、12-电机一、21-电机二、211-轴、212-螺母、213-推杆、40-排水口、41-密封块、42-挡板一、43-挡板二、44-挡板三、45-滑槽、46-弧形凹槽、421-滑块一、4211-卡槽、422-开口、423-限位板一、424-限位板二、4241-弹簧、431-滑块二、432-回形凹槽、441-滑块三、442-滑道、461-卡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发明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与发明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

如图1-2所示,一种室内多区域灭火装置,包括:壳体一1、壳体二2、红外线发射器3、壳体三4、进水管5。

所述壳体一1顶面安装的天花板上,所述壳体一1内部设有报警器11,且报警器11下方设有电机一12,所述电机一12的轴贯穿壳体一1连接壳体二2顶面轴心。

所述壳体二2内部安装有电机二21,壳体二2一侧安装有红外线发射器3。

所述电机二21的轴211贯穿壳体二2、壳体三4。

如图3所示,所述红外线发射器3发射垂直的面状射线。

所述电机一12通过轴带动壳体二2以旋转一周为节点,往复旋转运动,从而让红外线发射器3对室内进行扫描,当室内某处发生火灾,红外线发射器3扫描后,报警器11进行报警。

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三4为内部中空的圆柱状,壳体三4的顶面与壳体二2的底面相固定,所述电机二21的轴211与壳体三4轴心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壳体三4内部设有密封块41、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三4的下端处设有排水口40,壳体三4内部的垂直壁面上设有滑槽45。

所述排水口40开设的数量为多个,沿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行开设,如图7所示,多个排水口40把室内划分成四个区域,且单个朝向的排水口40向上开设多个,从而在洒水时,水沿不同高度的排水口40洒出,让水有一定厚度,能够对室内其中一个区域进行灭火,所述滑槽45垂直设置在排水口40上方。

所述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为四分之一圆的弧形板,所述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沿壳体三4轴心进行排列,其中挡板一42距离壳体三4轴心的距离小于挡板二43、挡板三44,挡板二43距离壳体三4轴心的距离小于挡板三44,其目的为,在挡板一42、挡板二43沿壳体三4轴心进行旋转时,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能够重叠,所述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首尾垂直壁面相互贴合。

所述密封块41数量为三个,三个密封块41为橡胶材质制成,所述三个密封块41上分别开设有条形开口,所述三个密封块41的条形开口与多个排水口40相连通,所述三个密封块41沿壳体三4轴心进行排列,且分别设置在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与壳体三4之间,从而通过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对朝向三个区域的多个排水口40进行封堵,其中未封堵的多个排水口40位于红外线发射器3的正下方,如图6所示,所述壳体三4内部底面设有弧形凹槽46,所述弧形凹槽46沿一个密封块41一端延伸至最后一个密封块41另一端,所述弧形凹槽46内部相对壁面设置有卡板461,所述卡板461一端与弧形凹槽46一端相贴合,卡板461另一端靠近弧形凹槽46另一端。

如图8-9所示,所述挡板一42一端边缘处设有开口422,如图10所示,开口422的顶面一端处通过凹槽连接有限位板一423,所述限位板一423一端为弧面,限位板一423能够上下移动,所述开口422的垂直壁面上端处通过另一凹槽连接有限位板二424,所述限位板二424水平设置,且限位板二424顶面为弧面,所述限位板二424位于另一凹槽内的部分连接有弹簧4241,所述弹簧4241的应力大于挡板一42、挡板二43总体重量,所述挡板一42另一端底面设有滑块一421,所述滑块一421的相对比壁面分别设有卡槽4211,所述滑块一421插入壳体三4底面的弧形凹槽46内,其中滑块一421上的卡槽4211与弧形凹槽46的卡板461相啮合,所述挡板二43一端设有滑块二431,挡板二43朝向壳体三4轴心的一侧壁面设有回形凹槽432,所述回形凹槽432的高度与挡板一42的开口422相同且重叠,所述挡板三44一端设有滑块三441,所述滑块三441位于滑槽45内,所述挡板三44朝向壳体三4轴心的一侧壁面设有滑道442,所述挡板二43的滑块二431位于滑道442内,当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封堵朝向三个区域的多个排水口40时,滑块三441位于滑槽45下端部,滑块一421位于壳体三4弧形凹槽的端部,滑块二431位于滑道442的端部。

所述电机二21的轴211向下延伸至壳体三4的底部,如图11所示,电机二21的轴上设置有螺纹,其中螺纹的高度与滑槽45相同,所述电机二21的轴211上设置有螺母212,所述螺母212上水平设置有推杆213,所述推杆213为矩形杆,所述推杆213一端连接螺母212,在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封堵朝向三个区域的多个排水口40时,推杆213另一端插入开口422与回形凹槽432内,螺母212位于轴211上螺纹的中部。

通过推杆213移动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以开启排水口40,从而实现对室内四个区域进行灭火。

所述进水管5设置壳体三4上方,进水管5水平插入至壳体三4内部,而后拐弯向下。

发明工作原理:

电机一12带动壳体二2往复旋转运动,以带动红外线发射器3对室内进行扫描,壳体三4跟随壳体二2运动,当红外线发射器3探测到室内某一个区域发生火灾时,报警器11进行报警,以让人员知晓,红外线发射器3旋转至节点后,再反转至火灾区域,进水管5出水,进入壳体三4内,最后沿对着火灾区域的多个排水口40洒出,对该区域进行灭火。

当动红外线发射器3探测到室内多个区域内发生火灾时,报警器11在检测到第一处火灾时进行报警,红外线发射器3旋转至节点后,确认室内两处发生火灾,再反转至第一次探测到火灾的区域,而后电机二21正转,通过卡板461与卡槽4211的限制,让螺母212无法上移,螺母212随电机二21的轴221旋转,推杆213推动限位板一423,以带动挡板一42旋转,直至挡板一42与挡板二43重叠,水沿朝向两个火灾区域的多个排水口40洒出,对两个区域进行灭火,确认室内三处发生火灾,红外线发射器3旋转至节点后,再反转至第一次探测到火灾的区域,而后电机二21正转,推杆213推动限位板一423,以带动挡板一42旋转,挡板一42与挡板二43重叠,推杆213移动至回形凹槽432端部,再推动挡板一42、挡板二43与挡板三44重叠,水沿朝向三个火灾区域的多个排水口40洒出,对三个区域进行灭火,经过一段时间灭火后,火焰熄灭,电机二21反转,限位板二424通过弹簧4241的应力阻挡推杆213下移,从而推动挡板一42、挡板二43回到初始位置。

当动红外线发射器3探测到室内相对两处区域内发生火灾时,红外线发射器3旋转至节点后,再反转至第一次探测到火灾的区域,而后电机二21反转,由于挡板一42的滑块一421位于壳体三4弧形凹槽的端部,推杆213无法带动挡板一42旋转,如图12所示,推杆213通过螺母212向下移动,推杆213下移时挤压限位板二424,让限位板二424进入另一凹槽内,而后移动至回形凹槽432的下凹槽,电机二21正转,推杆213沿回形凹槽432下凹槽的一端移动向另一端,而后受回形凹槽432一侧垂直凹槽的限制,通过螺母212带动推杆213向上移动,直至到达回形凹槽432上凹槽的端部受限停止上移,如图13所示,推杆213推动挡板二43旋转与挡板三44重叠,水沿朝向两个火灾区域的多个排水口40洒出,对两个区域进行灭火,经过一段时间灭火后,火焰熄灭,电机二21反转,推杆213沿回形凹槽432上凹槽的一端移动向另一端,而后带动挡板二43旋转复位,在即将复位的过程中,推杆213抵合限位板一423的弧面,以挤压推动限位板一423上移,推杆213回到初始位置,限位板一423通过重力下移复位。

当动红外线发射器3探测到室内四个区域内发生火灾时,电机二21正转,推杆213推动限位板一423,以带动挡板一42旋转,挡板一42与挡板二43重叠,推杆213移动至回形凹槽432端部,再推动挡板一42、挡板二43与挡板三44重叠,此时滑块一421位于弧形凹槽46的另一端,卡槽4211与卡板461分离,电机二21继续正转,如图14所示,通过挡板三44的滑块三441与滑槽45,让螺母212向上移动,从而通过推杆213带动挡板一42、挡板二43、挡板三44沿滑槽45向上移动,四个区域的多个排水口40开启,水沿多个排水口40洒出,对四个区域进行灭火,经过一段时间灭火后,电机二21反转,由于滑槽45的限制,推杆213向下移动,挡板三44回到初始位置,滑块一421再次进入弧形凹槽46内,而后推杆213推动挡板一42、挡板二43回到初始位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