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层建筑逃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9-04 08:3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逃生 避难 高层建筑 装置 紧急


1.本发明涉及紧急避难逃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高层建筑逃生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重大恶性火灾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还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其社会影响恶劣,对居民心理和城市形象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火灾形成的高温;二、火灾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三、高层建筑海拔高,受灾人员逃生困难。
3.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人员越来越密集。突发性火灾及灾难对于高楼人员了来说是一个安全隐患。当这些灾难发生时,高楼人员无法得到有效的逃生和躲避,造成了许许多多的人不幸遇难。于是高楼逃生成为了现在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一问题许多高楼逃生装置应运而生。
4.国内高层建筑火灾逃生装置主要有:1)单人或家用的小型缓降逃生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外部保护,在火灾中容易受到火苗、烟雾、障碍物等侵袭,加上人们心理上对高度的恐惧和绳索本身的勒紧力,给逃生过程带来痛苦与伤亡;2)救生气垫,由于受困人员可能在气垫尚未完成充气前就向下跳而造成伤亡,受困人员看到气垫后争先向下跳,先跳的人来不及离开气垫,后跳的人已跳下来发生碰撞;而且其使用高度有限,适用于20m以下,充气完成后的气垫重量轻,容易飘动;3)柔性救生滑道,其缺点是橡胶容易老化,弹性受环境温度影响大,降过程中可能与墙壁及周围突出物产生碰撞;4)安装在高层建筑内的消防电梯,其缺点是乘坐消防电梯下楼时,需要从火场穿过,并没有避开火场的核心区,建筑物内的建材大多可燃物,特别是使用化学合成材料,这些材料及制品不仅容易着火,而且温度高,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它有毒气体,同时消耗空气中大量的氧气,严重危害人体,影响人员疏散;人吸入一氧化碳的允许浓度为百分之零点二;接触二氧化碳允许浓度为百分之三,但在起火情况下,房间内的一氧化碳浓度为百分之五,最高时可达百分之十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进如消防电梯,无异于进入一个密封的毒气室。
5.因此,一种易于使用、安全便捷的高层建筑逃生系统亟待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提供一种高层建筑逃生系统。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层建筑逃生系统,包括高层建筑主体,所述高层建筑主体的外侧设有逃生结构,所述逃生结构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固定连接;
8.所述高层建筑主体的南立面设有采光窗,所述高层建筑主体的北立面设有通风窗,所述采光窗、通风窗外横向设有安全横杆,所述安全横杆上挂设安全绳;
9.所述逃生结构包括每层设置的救援平台,每层救援平台均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固定连接,相邻两层救援平台之间竖向设有围护结构,所述救援平台侧面设有竖向逃生梯。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逃生结构位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的南立面,所述救援平台位于所述采光窗的下方。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逃生结构位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的北立面,所述救援平台位于所述通风窗的下方。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逃生结构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的南立面和北立面,所述救援平台分别位于所述采光窗、通风窗下方。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救援平台包括平台框架,所述平台框架内设有平台板,所述平台框架为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中的一种,所述平台板为透明材质。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围护结构为女儿墙、铁丝网中的一种。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竖向逃生梯为螺旋楼梯、滑梯、爬梯中的一种。
16.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结构明确,使用方便,救援平台的设计可以在出现火灾时,人员转移至救援平台上,等待救援;紧急情况下能够通过螺旋楼梯或滑梯逃离至失火楼层以下的安全区域;南北立面均设计逃生系统,方便根据失火位置选择更安全的逃生路线;围护结构能够在人员逃离危险的同时,避免有毒气体吸入,保证安全快速撤离;透明平台板能够保证采光不被逃生系统遮挡,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南立面示意图。
19.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西立面示意图。
20.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北立面示意图。
21.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西立面示意图。
22.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南立面示意图。
23.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西立面示意图。
24.图8是本发明救援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25.如图所示:1、高层建筑主体,2、逃生结构,3、采光窗,4、通风窗,5、救援平台,6、围护结构,7、竖向逃生梯,8、平台框架,9、平台板,10、安全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正面”、“背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致的方式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属于“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属于“安装”、“相
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点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9.实施例1
30.结合附图,一种高层建筑逃生系统,包括高层建筑主体1,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外侧设有逃生结构2,所述逃生结构2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固定连接;
31.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南立面设有采光窗3,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北立面设有通风窗4,所述采光窗3、通风窗4外横向设有安全横杆10,所述安全横杆10上挂设安全绳;
32.所述逃生结构2包括每层设置的救援平台5,每层救援平台5均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固定连接,相邻两层救援平台5之间竖向设有围护结构6,所述救援平台5侧面设有竖向逃生梯7。
33.所述逃生结构2位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南立面,所述救援平台5位于所述采光窗3的下方。
34.所述逃生结构2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南立面和北立面,所述救援平台5分别位于所述采光窗3、通风窗4下方。
35.所述救援平台5包括平台框架8,所述平台框架8内设有平台板9,所述平台框架8为混凝土结构,所述平台板9为透明材质。
36.所述围护结构6为女儿墙。
37.所述竖向逃生梯7为爬梯。
38.实施例2
39.结合附图,一种高层建筑逃生系统,包括高层建筑主体1,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外侧设有逃生结构2,所述逃生结构2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固定连接;
40.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南立面设有采光窗3,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北立面设有通风窗4;
41.所述逃生结构2包括每层设置的救援平台5,每层救援平台5均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固定连接,相邻两层救援平台5之间竖向设有围护结构6,所述救援平台5侧面设有竖向逃生梯7。
42.所述逃生结构2位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北立面,所述救援平台5位于所述通风窗4的下方。
43.所述逃生结构2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南立面和北立面,所述救援平台5分别位于所述采光窗3、通风窗4下方。
44.所述救援平台5包括平台框架8,所述平台框架8内设有平台板9,所述平台框架8为混凝土结构,所述平台板9为透明材质。
45.所述围护结构6为女儿墙。
46.所述竖向逃生梯7为螺旋楼梯。
47.实施例3
48.结合附图,一种高层建筑逃生系统,包括高层建筑主体1,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外侧设有逃生结构2,所述逃生结构2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固定连接;
49.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南立面设有采光窗3,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北立面设有通风窗4;
50.所述逃生结构2包括每层设置的救援平台5,每层救援平台5均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固定连接,相邻两层救援平台5之间竖向设有围护结构6,所述救援平台5侧面设有竖向逃生梯7。
51.所述逃生结构2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所述高层建筑主体1的南立面和北立面,所述救援平台5分别位于所述采光窗3、通风窗4下方。
52.所述救援平台5包括平台框架8,所述平台框架8内设有平台板9,所述平台框架8为钢结构,所述平台板9为透明材质。
53.所述围护结构6为铁丝网。
54.所述竖向逃生梯7为滑梯。
55.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失火等危险情况发生时,根据危险源的位置,选取较远一侧的逃生系统逃离。从窗户跳出,在救援平台上等待救援,紧急情况下能够通过螺旋楼梯或滑梯逃离至失火楼层以下的安全区域;南北立面均设计逃生系统,方便根据失火位置选择更安全的逃生路线;围护结构能够在人员逃离危险的同时,避免有毒气体吸入,保证安全快速撤离;透明平台板能够保证采光不被逃生系统遮挡,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安全横杆和安全绳在逃生过程中,方便安全快速过渡到逃生梯,平时可作为楼外检修用,还可以作为晾衣杆之用,户与户之间连通,紧急时可借此平移至楼外任何面。
56.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