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后张法孔道压浆及封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7: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孔道 预应力 装置 后张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后张法预应力孔道压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张法孔道压浆及封锚装置。


背景技术:

2.预应力箱梁短束预应力钢筋孔道压浆质量会直接影响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现有的预应力筋孔道注浆技术无法实现压浆完全密实,孔道压浆不密实可能导致孔道内预应力钢筋锈蚀、预加预应力丧失、降低混凝土构件及结构的适用寿命等问题。封锚工艺为水泥砂浆直接封闭于锚具上方,以提高锚具的耐久性,但在施工过程中封锚工序较复杂,受人为技术熟练度的影响较大,最终成型质量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后张法孔道压浆及封锚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张法孔道压浆及封锚装置,该装置包括:压浆装置和封锚装置;
6.压浆装置包括:z型孔道压浆口、锚环、锚垫板和外部压浆机构;其中:z型孔道压浆口的管道一端焊接于锚垫板内侧的焊接处,另一端与锚垫板外侧通过螺纹连接;锚垫板内侧焊接有附加钢筋和螺旋式钢筋,附加钢筋沿锚垫板内侧四周布置;锚垫板外侧四周设置穴模卡槽,并在穴模卡槽上安装穴模;锚垫板上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锚环,锚环内部设置预应力筋;z型孔道压浆口通过注浆管与外部压浆机构连接;
7.封锚装置包括:柔性挤压层、封锚进浆管、封锚出浆口、回收盒;柔性挤压层设置在靠近结构主体的一侧,柔性挤压层上设置有封堵板,封锚进浆管设置在封堵板下部,封锚进浆管通过封锚进浆加强装置与封堵板相连;封堵板上部设置封锚出浆口,封锚出浆口为斜向上的通道,通道斜向与穴模开口延伸方向相同;封锚出浆口端部设置有回收盒。
8.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外部压浆机构包括:浆液储存仓、浆液搅拌器、加压管、进浆管;进浆管和加压管设置在浆液储存仓的顶部,浆液通过进浆管送入浆液储存仓,浆液搅拌器设置在浆液储存仓的底部,通过浆液搅拌器对浆液搅拌;
9.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锚垫板外侧的锚环及预应力筋外漏部分采用专用防腐油脂或环氧树脂密封,再采用橡胶或金属密封帽扣实。
10.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z型孔道压浆口内侧连接有波纹管,采用密封胶对连接处密封。
11.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回收盒上设置有通气口,回收盒内存储封锚后的溢流浆液。
12.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出穴模卡槽开口尺寸大于穴模的厚度。
13.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封堵板的尺寸大于穴模卡槽的开口尺寸。
14.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后张法孔道压浆及封锚装置,通过设置浆液储存仓及仓底浆液搅拌器、加压管提高浆体原材质量;通过设置z形孔道压浆口,其一端与波纹管连接,另一端穿过锚垫板,穿出段螺纹连接至锚垫板,避免了后续封锚时,压浆管端头处理问题,并可拆卸重复使用;在封锚板设置穴模卡槽提高穴模安装稳定性,提高了混凝土成型质量。设置封锚装置,使封锚工艺标准化、简易化,提高封锚效果,提高构件耐久性。
15.(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张法孔道压浆及封锚装置,利用外部压浆机构排出浆液内气泡并提高浆液流动性,保证了孔道浆液原材质量,提高了预应力钢筋的耐久性和可靠度。
16.(2)压浆装置中的z型孔道压浆口内侧与波纹管紧密连接,并采用密封胶对连接处密封,保证了孔道压浆的密闭性,避免漏浆、压浆不密实的风险,外侧的管道可拆卸重复使用,节约材料和减少剔除工序。
17.(3)封锚装置中的封锚出浆口为斜向上的通道,通道斜向与穴模开口延伸方向相同,使封锚压浆饱满度达到质量要求。
18.(4)封锚出浆口端部设置回收盒,用于封锚后的溢流浆液储存,避免浆液外溢污染环境,有效降低浆液浪费。回收盒上部设置的通气口可泄除封锚压浆时的压力和气体,回收盒内流入的浆体质量良好且饱满时作为注浆完成的标志,提高了封锚压浆质量。
附图说明
19.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0.图1为注浆装置示意图;
21.图2为注浆装置平面图;
22.图3为封锚装置示意图;
23.图4为封锚装置平面示意图;
24.图5为外部压浆机构示意图;
25.图6为波纹管、压浆管、锚垫板间连接示意图;
26.图7为锚环及预应力筋外漏部分密封示意图;
27.图中:1

附加钢筋;2

波纹管;3

螺旋式钢筋;4

穴模;5

z型孔道压浆口;6

锚环;7

预应力筋;8

锚垫板;9

结构主体;10

通气口;11

回收盒;12

封锚出浆口;13

封锚进浆管;14

封锚进浆管加强装置;15

封堵板;16

柔性挤压层;17

溢流浆液;18

注浆管;19

进浆管;20

加压管;21

浆液搅拌器;22

浆液储存仓;23

浆液;24

螺纹连接;25

穴模卡槽;26

密封胶;27

焊接;28

橡胶或金属密封帽;29

环氧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张法孔道压浆及封锚装置,该装置包括:压浆装置和封锚
装置;
30.压浆装置包括:z型孔道压浆口5、锚环6、锚垫板8和外部压浆机构;其中:z型孔道压浆口5的管道一端焊接于锚垫板8内侧的焊接处27,另一端与锚垫板8外侧通过螺纹连接24;锚垫板8内侧焊接有附加钢筋1和螺旋式钢筋3,附加钢筋1沿锚垫板8内侧四周布置;锚垫板8外侧四周设置穴模卡槽25,并在穴模卡槽25上安装穴模4;锚垫板8上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锚环6,锚环6内部设置预应力筋7;z型孔道压浆口5通过注浆管18与外部压浆机构连接;
31.封锚装置包括:柔性挤压层16、封锚进浆管13、封锚出浆口12、回收盒11;柔性挤压层16设置在靠近结构主体9的一侧,柔性挤压层16上设置有封堵板15,封锚进浆管13设置在封堵板15下部,封锚进浆管13通过封锚进浆加强装置14与封堵板15相连;封堵板15上部设置封锚出浆口12,封锚出浆口12为斜向上的通道,通道斜向与穴模4开口延伸方向相同;封锚出浆口12端部设置有回收盒11。
32.外部压浆机构包括:浆液储存仓22、浆液搅拌器21、加压管20、进浆管19;进浆管19和加压管20设置在浆液储存仓22的顶部,浆液23通过进浆管19送入浆液储存仓22,浆液搅拌器21设置在浆液储存仓22的底部,通过浆液搅拌器21对浆液23搅拌;
33.锚垫板8外侧的锚环6及预应力筋7外漏部分采用专用防腐油脂或环氧树脂29密封,再采用橡胶或金属密封帽28扣实。z型孔道压浆口5内侧连接有波纹管2,采用密封胶26对连接处密封。
34.回收盒11上设置有通气口10,回收盒11内存储封锚后的溢流浆液17。出穴模卡槽25开口尺寸大于穴模4的厚度。封堵板15的尺寸大于穴模卡槽25的开口尺寸。
35.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2、3、4、5、6、7所示,实施步骤如下:
36.(1)压浆装置包括与波纹管连接的z型孔道压浆口、锚垫板、锚环、外部压浆机构。其中z型孔道压浆口管道一端与焊接于锚垫板内侧,另一端与锚垫板外侧通过螺纹连接,外侧的管道可拆卸重复使用;锚垫板内侧焊接附加钢筋及螺旋式钢筋,其中附加钢筋沿锚垫板内侧四周布置;锚垫板外侧四周设置穴模卡槽,用于穴模连接。穴模卡槽开口尺寸略大于穴模厚度,但应保证穴模紧密插入槽内。示意图中穴模卡槽形状为本实用新型最优设计,其他开口类型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锚垫板上设置锚环,锚环内为预应力钢筋,锚垫板外侧的锚环及预应力筋外漏部分采用专用防腐油脂或环氧树脂密封,再采用橡胶或金属密封帽扣实,并采用有效密封方式。z型孔道压浆口管道内侧同波纹管连接,采用密封胶对连接处密封。
37.(2)z型孔道压浆口通过注浆管与外部压浆机构连接;外部压浆机构包括浆液储存仓、浆液搅拌器、加压管、进浆管;搅拌好的浆液通过进浆管送入浆液储存仓,通过仓底设置的搅拌器对浆液搅拌,可排出浆液内气泡并提高浆液流动性;浆液达到浆液储存仓内预定高度后,关闭进浆管,开启加压管,浆液在压力或真空辅助压浆作用下完成孔道压浆。
38.(3)后张法预应力孔道压浆结束后,取下与锚垫板螺纹连接的z型孔道压浆口,并用砂浆封堵螺纹口,剔除主体结构表面杂质。
39.(4)封锚装置包括封堵板、柔性挤压层、封锚进浆管、封锚出浆口、回收盒。其中封堵板尺寸大于穴模开口尺寸;靠近主体结构一侧设置柔性挤压层,封堵板下部设置封锚进浆管,封锚进浆管通过加强装置与封堵板连接;封堵板上部设置封锚出浆口,封锚出浆口为斜向上的通道,通道斜向与穴模开口延伸方向相同;封锚出浆口端部设置回收盒,用于封锚
后的溢流浆液储存。所述回收盒与封锚出浆口联通,二者联通方式的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回收盒上部设置通气口,用于封锚注浆时泄除压力和气体。
40.(5)封锚工艺实施时,使装置含封锚进浆管一侧朝下,封锚出浆口一侧朝上,柔性挤压层紧贴主体结构,使二者紧密接触。将注浆管连接至封锚进浆管,检查封锚装置整体密闭性。
41.(6)在封锚装置密闭性良好的前提下,进行封锚注浆。浆液自下而上注满空间,当浆液注满时,浆液自封锚出浆口流至回收盒,当回收盒内浆液饱满、质量良好的情况下,完成封锚工艺,停止注浆,等待浆体硬化。
42.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