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0:5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新旧 装置 连接 拼宽桥 桥拼宽


1.本实用新型涉及拼宽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拼宽桥为新旧桥梁拼在一起加宽桥梁的设施,通常设置在旧桥需要加宽改造的地方,特别是旧桥无拆除条件的路段,如旧桥使用状况良好达不到拆除重建的条件。
3.现有桥梁为预制空心板结构,静荷载试验评定后原有桥梁使用状况较好,属可以利用类别,根据项目立项要求需要将桥梁加宽,加宽桥梁所用上部结构为预制结构或者现浇结构,按常规桥梁直接拼宽施工无法满足新旧桥梁纵横向受力及变形的技术难题,人们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4.当下在经济建设应用的拼宽桥,普遍的质量较差,成本较高,这要就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不方便安装,作业效率不高效,且容易发生危险的事故,使得用户处理事故的效率低下。
5.针对上述问题,为此我们提议为本案设计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拼宽桥实际使用时产生的较差,成本较高,这要就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不方便安装,作业效率不高效,且容易发生危险的事故,使得用户处理事故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包括l型槽钢和沥青铺装层,所述l型槽钢的上方安装有角钢,且l型槽钢与角钢之间为焊接连接,所述l型槽钢的下方设置有植筋,且l型槽钢与植筋之间为卡扣连接,所述角钢的一侧安装有泡沫板,所述l型槽钢的内部安装有植入筋孔,且植入筋孔的下方安装有聚合物砂浆,所述沥青铺装层设置于泡沫板的上方,且沥青铺装层的下方设置有混凝土铺装层,所述植筋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新旧主梁,且第一新旧主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新旧主梁。
8.优选的,所述l型槽钢通过角钢与植筋构成一体化构造,且l型槽钢与植筋之间相互垂直。
9.优选的,所述泡沫板与植入筋孔之间相互贴合,且植入筋孔关于泡沫板的中轴线等距分布。
10.优选的,所述植入筋孔的下方与聚合物砂浆的上方之间相互贴合,且植入筋孔与聚合物砂浆之间相互垂直。
11.优选的,所沥青铺装层的下方与混凝土铺装层的上方之间相互贴合,且沥青铺装层与混凝土铺装层之间相互平行。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新旧主梁与第二新旧主梁之间为无缝连接,且第一新旧主梁与第二新旧主梁之间相互平行。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该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设置有角钢,通过安装的角钢与植筋,方便用户进行安装与操作,一体化构造,结构强度大,防新旧桥之间相互撞击造成破坏。
15.2、该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设置有沥青铺装层,通过安装的沥青铺装层与混凝土铺装层,在保证新旧桥梁受力变形互不影响的条件下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进一步满足车辆安全行驶的需求。
16.3、该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设置有第一新旧主梁,通过安装的第一新旧主梁与第二新旧主梁,避免了不同结构新旧桥连接后受力的复杂处理,既降低了桥梁施工难度,同时节省了较大的造价,即在不拆除原结构形式桥梁的情况下,使新结构形式的桥梁和旧结构形式桥梁无缝拼接,结构上互不影响,满足桥梁受力要求,避免了拆除旧桥,节省了造价,使设计更经济合理。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断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l型槽钢;2、角钢;3、植筋;4、泡沫板;5、植入筋孔;6、聚合物砂浆;7、沥青铺装层;8、混凝土铺装层;9、第一新旧主梁;10、第二新旧主梁。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包括l型槽钢1和沥青铺装层7,l型槽钢1的上方安装有角钢2,且l型槽钢1与角钢2之间为焊接连接,l型槽钢1的下方设置有植筋3,且l型槽钢1与植筋3之间为卡扣连接,l型槽钢1通过角钢2与植筋3构成一体化构造,且l型槽钢1与植筋3之间相互垂直,方便用户进行安装与操作,一体化构造,结构强度大,防新旧桥之间相互撞击造成破坏,角钢2的一侧安装有泡沫板4,l型槽钢1的内部安装有植入筋孔5,且植入筋孔5的下方安装有聚合物砂浆6,泡沫板4与植入筋孔5之间相互贴合,且植入筋孔5关于泡沫板4的中轴线等距分布,使得结构稳定,方便用户进行贯穿固定连接,植入筋孔5的下方与聚合物砂浆6的上方之间相互贴合,且植入筋孔5与聚合物砂浆6之间相互垂直,贴合强度大,沥青铺装层7设置于泡沫板4的上方,且沥青铺装层7的下方设置有混凝土铺装层8,所沥青铺装层7的下方与混凝土铺装层8的上方之间相互贴合,且沥青铺装层7与混凝土铺装层8之间相互平行,在保证新旧桥梁受力变形互不影响的条件下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进一步满足车辆安全行驶的需求,植筋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新旧主梁9,且第一新旧主梁9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新旧主梁10,第一新旧主梁9与第二新旧主梁10之间为无缝连接,且第一新旧主梁9与第二新旧主梁10之间相互平行,避免了不同结构新旧桥连接后受力的复杂处理,既降低了桥梁施工难度,同时节省了较大的造价,即在不拆除原结构形式桥梁的情况下,使新结构形式的桥梁和旧结构形式桥梁无缝拼接,结构上
互不影响,满足桥梁受力要求,避免了拆除旧桥,节省了造价,使设计更经济合理。
23.工作原理:该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使用方法为,首先工作人员可以利用l型槽钢1通过聚合物砂浆6和植筋3固定在第一新旧主梁9和第二新旧主梁10上,为保证l型槽钢1的安全在其内部由角钢2斜向支撑,沥青铺装层7和混凝土铺装层8在l型槽钢1内分层铺装,在保证新旧桥梁受力变形互不影响的条件下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进一步满足车辆安全行驶的需求,为了对l型槽钢1进行相互撞击保护,l型槽钢1之间安装泡沫板4,使用寿命长,进一步的,聚合物砂浆6不低于三厘米,保证连接强度,更能满足第一新旧主梁9和第二新旧主梁10的结构受力要求,植入筋孔5能够稳定的与聚合物砂浆6的相互连接下能够使得设备可稳定的连接起来起到固定的效果,为了适用于不同的桥梁加宽幅度需求,可以应用在单侧拼宽或者双侧拼宽的任意一种,满足不同的旧桥加宽需求,无缝连接装置的沿桥梁纵向数量可以为多个,纵向可以根据桥梁长度及伸缩缝的设置进行断开,传递载荷效果好。
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包括l型槽钢(1)和沥青铺装层(7),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槽钢(1)的上方安装有角钢(2),且l型槽钢(1)与角钢(2)之间为焊接连接,所述l型槽钢(1)的下方设置有植筋(3),且l型槽钢(1)与植筋(3)之间为卡扣连接,所述角钢(2)的一侧安装有泡沫板(4),所述l型槽钢(1)的内部安装有植入筋孔(5),且植入筋孔(5)的下方安装有聚合物砂浆(6),所述沥青铺装层(7)设置于泡沫板(4)的上方,且沥青铺装层(7)的下方设置有混凝土铺装层(8),所述植筋(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新旧主梁(9),且第一新旧主梁(9)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新旧主梁(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槽钢(1)通过角钢(2)与植筋(3)构成一体化构造,且l型槽钢(1)与植筋(3)之间相互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板(4)与植入筋孔(5)之间相互贴合,且植入筋孔(5)关于泡沫板(4)的中轴线等距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筋孔(5)的下方与聚合物砂浆(6)的上方之间相互贴合,且植入筋孔(5)与聚合物砂浆(6)之间相互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沥青铺装层(7)的下方与混凝土铺装层(8)的上方之间相互贴合,且沥青铺装层(7)与混凝土铺装层(8)之间相互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旧主梁(9)与第二新旧主梁(10)之间为无缝连接,且第一新旧主梁(9)与第二新旧主梁(10)之间相互平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包括L型槽钢和沥青铺装层,所述L型槽钢的上方安装有角钢,且L型槽钢与角钢之间为焊接连接,所述L型槽钢的下方设置有植筋,且L型槽钢与植筋之间为卡扣连接,所述角钢的一侧安装有泡沫板,所述L型槽钢的内部安装有植入筋孔,且植入筋孔的下方安装有聚合物砂浆。该新旧桥拼宽的连接装置安装有第一新旧主梁,避免了不同结构新旧桥连接后受力的复杂处理,既降低了桥梁施工难度,同时节省了较大的造价,即在不拆除原结构形式桥梁的情况下,使新结构形式的桥梁和旧结构形式桥梁无缝拼接,结构上互不影响,满足桥梁受力要求,避免了拆除旧桥,节省了造价,使设计更经济合理。使设计更经济合理。使设计更经济合理。


技术研发人员:张己存 苏小敏 谢子龙 侯建军 赵永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5
技术公布日:2021/10/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