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08: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城市道路 海绵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属于城市道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3.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约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20%,并呈增加的趋势,在海绵城市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海绵体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对于城市道路系统来水,海绵体主要包括透水路面道路和道路绿地系统:雨水能够通过透水路面快速下渗,流入道路绿地系统后,实现雨水的滞蓄、净化、回用。
4.但是目前海绵城市道路基本都是只关注透水路面或是道路绿化隔离单个环节,并没有将整个道路系统的海绵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布局,甚至未将绿地海绵体与市政排水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无法形成能够调蓄水资源的海绵体连贯系统,存在以下问题:只进行透水路面的建设,未将道路绿地系统纳入其中,能够有效消减地表径流、减少城市内涝,但水只是从道路直接流入市政雨水管网,不能实现雨水的滞蓄、净化;只进行道路绿地系统的改造,能够实现雨水的滞蓄、净化、回用,但易造成积水、影响植物的生长,甚至死亡。
5.因此,目前急需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能够将透水路面、道路绿地系统海绵体有机结合,并与市政雨水管网有效贯通,实现城市道路系统雨水的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有效消减地表径流,保障道路绿地植物健康生长、发挥其生态景观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整个道路系统的海绵体未进行统一的规划、未将绿地海绵体与市政排水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无法形成能够调蓄水资源的海绵体连贯系统的问题。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硬质路面和道路绿地系统,自道路中央向外依次包括中央分向隔离带、机动车道、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人行道和停车位;所述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从上至下依次为透水沥青路面层、透水混凝土层、素土基层,车道拱横坡为1.0%~1.5%。
8.所述的开孔路缘石、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及停车位属于透水硬质路面。
9.所述中央分向隔离带、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两侧均设有开孔路缘石,所述开孔
路缘石开孔为斜孔、并向隔离带一侧倾斜,所述斜孔的隔离带一侧孔口低于路面。
10.进一步的,人行道从上至下依次为透水铺装层、透水找平层、透水混凝土层、厌氧菌基质层、砾石层、素土基层;透水铺装层宜为透水砖或透水混凝土铺装,透水找平层宜为透水水泥砂浆或中粗砂,厌氧菌过滤层为混合生物炭并接种厌氧发酵菌的腐殖土,砾石层内设置有渗排管,渗排管上布满微孔并覆盖一层透水土工布。
11.进一步的,停车位从上至下依次为生态植草格、结构土层、透水混凝土层、厌氧菌过滤层、砾石层、素土基层,生态植草格为网状中空结构、内有土壤并种植植物,结构土层的结构土由石块、土壤与有机黏合剂混合而成,砾石层内设置有渗排管。
12.所述的道路绿地系统包括中央分向隔离带、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
13.进一步的,中央分向隔离带内布置下沉绿地、种植行道树,由上至下依次为无机覆盖层、种植土层、厌氧菌过滤层、砾石层、素土基层,无机覆盖层宜为卵石、陶粒、火山岩等吸水后密度大雨水的无机覆盖物,砾石层内设置有渗排管。
14.进一步的,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内设置生物滞留带和截污/溢流井,截污
‑ꢀ
溢流井上部设有截污框和溢流口,中部通过排水管与渗排管相连,中下部与市政雨水管网相连,生物滞留带由上至下依次为滞留水层、无机覆盖层、种植土层、厌氧菌过滤层、砾石层、素土基层,砾石层内设置有渗排管。
15.进一步的,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为间隔的生态树池,树池上方覆盖格栅,格栅与四周路面齐平,生态树池由上至下依次为有机覆盖层、结构土层、厌氧菌过滤层、砾石层、素土基层,有机覆盖层宜为位于格栅中空内,宜为园林有机废物处置后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砾石层内设置有渗排管。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该道路结构将道路硬质路面、道路绿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能够形成对水资源能够调蓄的海绵体连贯系统,并与市政雨水管网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有效的道路雨水贯通系统。
18.(2)所有硬质路面均由透水材料铺设,并有一定的斜坡,能够使雨水快速下渗并流入道路绿地系统,能够最大限度的消减地表径流,降低因路面积水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19.(3)所有硬质路面雨水均流入道路绿地系统,经绿地系统内的植物净化,厌氧菌过滤层过滤,通过渗排管排出,在降雨量小于等于整个绿地系统渗透速度时,实现雨水的100%净化;降雨量超过绿地系统的渗透速度时,多余的雨水经截污框通过溢流口排出,有效防止绿地系统的损害。实现海绵城市道路的“渗、滞、蓄、净、排”的功能。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专利道路结构的横向截面示意图。
21.图中标记:1、开孔路缘石,2、中央分向隔离带,201、无机覆盖层,202、种植土层,203、厌氧菌过滤层,204、砾石层,205、素土基层,3、机动车道, 301、透水沥青路面层,302、透水混凝土层,4、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401、滞留水层,5、非机动车道,6、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601、格栅,602、结构土层,7、人行道,701、透水铺装层,702、透水找平层,8、停车位,801、生态植草格,9、市政雨水管网,10、截污/溢流井,1001、截污框,1002、溢流口,
11、排水管,12、渗排管。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23.实施例
24.本实例如图1,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包括透水硬质路面和道路绿地系统:
25.透水硬质路面包括开孔路缘石1、机动车道3、非机动车道5、人行道7以及停车位8。
26.开孔路缘石1开孔为斜开,开孔向分别中央分向隔离带2、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4倾斜,能够将水更加顺利的引入其中,开孔下方分别略低于机动车道3、非机动车道5,能够防止路面的积水。
27.机动车道3、非机动车道5从上至下依次均为透水沥青路面层301、透水混凝土层302、素土基层205,拱横坡为1.0%~1.5%,能够在路面平整的前提下,通过坡度使雨水自然、顺畅的流入绿地系统,素土基层205为夯实的土质路基,其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
28.人行道7从上至下依次为透水铺装层701、透水找平层702、透水混凝土层 302、厌氧菌过滤层203、砾石层204、素土基层205;透水铺装层701为透水砖或透水混凝土铺装,透水找平层702宜为透水水泥砂浆或中粗砂,厚度为30~50 mm,厌氧菌过滤层203由生物质炭、腐殖酸、表层土混合,并接种厌氧菌菌群,生物质炭能够吸附水中一定的污染物,厌氧菌起到分解水中有机物的作用,腐殖酸供给厌氧菌一定的碳源,保障厌氧菌的生长、繁殖,下方覆盖一层透水土工布,防止其中的泥土随水流入下方的砾石层204,导致孔隙堵塞;砾石层204为粒径小于50mm的碎石,内设置有渗排管12,渗排管12为高强度塑料材质,并开有微孔,上面覆盖一层透水土工布,能让水透过进入渗排管12内部,并防止泥沙堵塞渗排管12。
29.停车位8从上至下依次为生态植草格801、结构土层602、透水混凝土层302、厌氧菌过滤层203、砾石层204、素土基层205,生态植草格801为塑料、金属或混凝土材质,网状中空结构,其骨架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种植在格内的植物被行人或车碾压;结构土层602的结构土由石块、黏土、有机黏合剂混合而成,石块粒径40~75mm,土壤宜为黏土,有机黏合剂为聚丙烯酸钾,石块起到路面承载要求,并支撑其空隙中的土壤不被压实,石块中的空隙和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的生长空间和养分,有机黏合剂则能起到保持水分、防止土壤流失的作用。其原材料、比例及质量要求符合《硬质路面绿化用结构土配制和应用技术规范》(db31/t 1198

2019)。
30.道路绿地系统包括中央分向隔离带2、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4、人行道
‑ꢀ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6。
31.中央分向隔离带2内布置下沉绿地、种植行道树,由上至下依次为无机覆盖层201、种植土层202、厌氧菌过滤层203、砾石层204、素土基层205,无机覆盖层201主要起到固定植物、雨水消能的作用,防止雨水通过开孔路缘石流入时对土壤和植物的冲刷,宜为卵石、陶粒、火山岩等吸水后密度大雨水的无机覆盖物201,防止其被雨水冲走;种植土层202为土壤表层土,并视情况混合一定的中粗砂、有机肥等,种植土层202的入渗率大于30mm/h,保障雨水的渗排,宜小于100mm/h,使雨水在绿地系统中保留一定的时间,确保净化的效果。
32.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4内设置生物滞留带和截污/溢流井10,截污

溢流井10上部设有截污框1001和溢流口1002,中部通过排水管11与渗排管12相连,中下部与市政雨水
管网9相连,生物滞留带由上至下依次为滞留水层401、无机覆盖层201、种植土层202、厌氧菌过滤层203、砾石层204、素土基层205,排水管11垂直方向倾斜度为1~2%,连接截污/溢流井10处为最低点,确保渗排管12中的水能够自然流入截污/溢流井10;滞留水层401与溢流口1002处于同一水平面,当雨水界面高于滞留水层401时,通过溢流口1002经截污框1001流入截污/溢流井10;雨水中的少量泥沙在截污/溢流井10底部沉积,水面高于与市政雨水管网9的接口时自动排出;截污框1001悬挂在溢流口1002,可拆卸、方便清洗,并可通过溢流口1002清理截污/溢流井10底沉积的泥沙。
33.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6为间隔的生态树池,树池上方覆盖格栅,格栅与四周路面齐平,生态树池由上至下依次为有机覆盖层601、结构土层602、厌氧菌过滤层203、砾石层204、素土基层205,有机覆盖层601位于格栅中空内,宜为园林有机废物处置后符合《绿化有机覆盖物应用技术规范》 (db31/t1035

2017)的产品。
34.下雨时,机动车道3雨水渗入透水沥青路面层301、透水混凝土层302,在横斜坡的作用下经穿孔路缘石1流入中央分向隔离带2、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 4;非机动车道5雨水渗入透水沥青路面层301、透水混凝土层302,经穿孔路缘石1流入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4或直接流入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6;人行道7雨水渗入透水铺装层701、透水找平层702、透水混凝土层302、厌氧菌过滤层203、砾石层204,净化后通过渗排管12、排水管11流到截污/溢流井10,或渗入透水铺装层701后流入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6、停车位8;停车位8 雨水流入人行道7,或直接流入停车位6下的生态植草格801,经结构土层602、透水混凝土层302、厌氧菌过滤层203、砾石层204,净化后通过渗排管12、排水管11流到截污/溢流井10;所有流入中央分向隔离带2内的雨水经无机覆盖层 201消能、植物、种植土层202、厌氧菌过滤层203、砾石层204净化、过滤,通过渗排管12、排水管11流到截污/溢流井10;所有流入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4的雨水,经无机覆盖层201消能、植物、种植土层202、厌氧菌过滤层203、砾石层204净化、过滤,通过渗排管12、排水管11流到截污/溢流井10,当雨水超过滞留水层401时,直接通过溢流口1002经截污框1001流入截污/溢流井 10;所有流入截污/溢流井10的雨水经沉淀后,水面高于与市政雨水管网9的接口时自动排出。整个道路系统中的海绵体连贯,实现雨水的“渗、滞、蓄、净、排”。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