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5: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开挖 装置 线控 移动式 控制线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开挖控制线施工装置,具体为一种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时,在进行定位放线后,需在现场进行土方开挖边线控制线定位,再进行基础土方开挖等工作。
3.目前一般采用铁锹铲白灰沿着白棉线洒在地面上作为开挖控制线,操作人员需手扶铁锹弯腰操作,高度受限,操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且效率低下,当遇到有风天气,由于白灰洒落在地面上的高度行程较长,易被风吹跑,污染环境的同时造成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开挖控制线施工时存在劳动强度较大、效率低下、材料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
5.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包括上端为敞口结构的白灰储存箱、漏灰传动机构和漏灰启停机构,白灰储存箱的底部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下端开口的锥形卸灰筒,白灰储存箱的下端设置有支架,支架的前端设置有位于白灰储存箱前下方的转轴,转轴的两侧设置有行走轮;漏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轴一端的主动皮带轮和设置在白灰储存箱上端的条状水平撑板,条状水平撑板上设置有左右分布的限位耳板和支撑耳板,支撑耳板内穿有穿过限位耳板的水平动力杆,水平动力杆的一端设置有与主动皮带轮位置对应的双槽从动皮带轮,主动皮带轮与双槽从动皮带轮之间设置有皮带,水平动力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主动锥齿轮,条状水平撑板上设置有竖向动力杆,竖向动力杆的上端设置有与主动锥齿轮啮合的从动锥齿轮,竖向动力杆的下端部设置有扇叶状旋转盘,扇叶状旋转盘的下方设置有穿在竖向动力杆上且与锥形卸灰筒内壁固定的固定圆盘,固定圆盘上开有与扇叶状旋转盘的扇叶位置对应的扇叶孔;漏灰启停机构包括开在水平动力杆侧壁且紧贴限位耳板左侧的内置凹槽,内置凹槽上设置有卡接在其内的伸缩卡柱,伸缩卡柱与内置凹槽底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6.进行现场土方开挖线定位时,根据地面上已有的棉线控制线,将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置于棉线控制线处,操作人员通过广角镜监查棉线控制线的位置,使准星与现场棉线控制线的位置相一致,操作人员推动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移动,行走轮带动转轴及主动皮带轮转动,在皮带的传动作用下带动双槽从动皮带轮及水平动力杆转动,在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的作用下,转向带动竖向动力杆及其下端部的扇叶状旋转盘转动,扇叶状旋转盘转动过程中与固定圆盘的扇叶孔错位,形成间隙,白灰从间隙处漏下经锥形卸灰筒出口漏下形成白灰线,当撒灰作业完成后,用手按压伸缩卡柱,并在水平动力杆向右侧拉动,直至伸缩卡柱从限位耳板的右侧弹出,此时将皮带移至双槽从动皮带轮的另一个槽中,使得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脱离啮合,断开传动,克服了现有开挖控制线施工时存在劳动强度较大、效率低下、材料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的问题。
7.转轴的后侧设置有与支架固定的准星架,准星架的中心设置有准星;准星上方设置有固定在白灰储存箱侧壁上方的广角支架,广角支架上设置有广角镜。
8.通过设置准星和广角镜,便于操作人员从后侧能准确的控制撒灰线与现场控制棉线相一致。
9.白灰储存箱的后侧壁固定有支撑斜杆,支撑斜杆的上端固定有手扶横杆。
10.通过增设手扶横杆便于操作人员施工。
11.竖向动力杆的下端设置有紧贴固定圆盘下端面的限位块。
12.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可靠,实现了撒灰线控制装置移动时与棉线控制线的准确定位,提高开挖控制线的准确性和直线度,其扇叶状旋转盘和固定盘的设置,提高撒灰线的均匀性,施工作业方便快捷,而且锥形卸灰筒离地高度较低,杜绝了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同时可随时控制撒灰停止时间,避免了浪费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撒灰精度度高、操作技能要求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图1中水平动力杆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图1中锥形卸灰筒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

白灰储存箱,2

锥形卸灰筒,3

支架,4

转轴,5

行走轮,6

主动皮带轮,7

条状水平撑板,8

限位耳板,9

支撑耳板,10

水平动力杆,11

双槽从动皮带轮,12

皮带,13

主动锥齿轮,14

竖向动力杆,15

从动锥齿轮,16

扇叶状旋转盘,17

固定圆盘,18

扇叶孔,19

内置凹槽,20

伸缩卡柱,21

复位弹簧,22

准星架,23

准星,24

广角支架,25

广角镜,26

支撑斜杆,27

手扶横杆,28

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17.一种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包括上端为敞口结构的白灰储存箱1、漏灰传动机构和漏灰启停机构,白灰储存箱1的底部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下端开口的锥形卸灰筒2,白灰储存箱1的下端设置有支架3,支架3的前端设置有位于白灰储存箱1前下方的转轴4,转轴4的两侧设置有行走轮5;
18.漏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轴4一端的主动皮带轮6和设置在白灰储存箱1上端的条状水平撑板7,条状水平撑板7上设置有左右分布的限位耳板8和支撑耳板9,支撑耳板9内穿有穿过限位耳板8的水平动力杆10,水平动力杆10的一端设置有与主动皮带轮6位置对应的双槽从动皮带轮11,主动皮带轮6与双槽从动皮带轮11之间设置有皮带12,水平动力杆10的另一端设置有主动锥齿轮13,条状水平撑板7上设置有竖向动力杆14,竖向动力杆14的上端设置有与主动锥齿轮13啮合的从动锥齿轮15,竖向动力杆14的下端部设置有扇叶状旋转盘16,扇叶状旋转盘16的下方设置有穿在竖向动力杆14上且与锥形卸灰筒2内壁固定的固定圆盘17,固定圆盘17上开有与扇叶状旋转盘16的扇叶位置对应的扇叶孔18;
19.漏灰启停机构包括开在水平动力杆10侧壁且紧贴限位耳板8左侧的内置凹槽19,内置凹槽19上设置有卡接在其内的伸缩卡柱20,伸缩卡柱20与内置凹槽19底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21。
20.转轴4的后侧设置有与支架3固定的准星架22,准星架22的中心设置有准星23;准星23上方设置有固定在白灰储存箱1侧壁上方的广角支架24,广角支架24上设置有广角镜25。
21.白灰储存箱1的后侧壁固定有支撑斜杆26,支撑斜杆26的上端固定有手扶横杆27。
22.竖向动力杆14的下端设置有紧贴固定圆盘17下端面的限位块28。


技术特征:
1.一种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为敞口结构的白灰储存箱(1)、漏灰传动机构和漏灰启停机构,白灰储存箱(1)的底部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下端开口的锥形卸灰筒(2),白灰储存箱(1)的下端设置有支架(3),支架(3)的前端设置有位于白灰储存箱(1)前下方的转轴(4),转轴(4)的两侧设置有行走轮(5);漏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轴(4)一端的主动皮带轮(6)和设置在白灰储存箱(1)上端的条状水平撑板(7),条状水平撑板(7)上设置有左右分布的限位耳板(8)和支撑耳板(9),支撑耳板(9)内穿有穿过限位耳板(8)的水平动力杆(10),水平动力杆(10)的一端设置有与主动皮带轮(6)位置对应的双槽从动皮带轮(11),主动皮带轮(6)与双槽从动皮带轮(11)之间设置有皮带(12),水平动力杆(10)的另一端设置有主动锥齿轮(13),条状水平撑板(7)上设置有竖向动力杆(14),竖向动力杆(14)的上端设置有与主动锥齿轮(13)啮合的从动锥齿轮(15),竖向动力杆(14)的下端部设置有扇叶状旋转盘(16),扇叶状旋转盘(16)的下方设置有穿在竖向动力杆(14)上且与锥形卸灰筒(2)内壁固定的固定圆盘(17),固定圆盘(17)上开有与扇叶状旋转盘(16)的扇叶位置对应的扇叶孔(18);漏灰启停机构包括开在水平动力杆(10)侧壁且紧贴限位耳板(8)左侧的内置凹槽(19),内置凹槽(19)上设置有卡接在其内的伸缩卡柱(20),伸缩卡柱(20)与内置凹槽(19)底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4)的后侧设置有与支架(3)固定的准星架(22),准星架(22)的中心设置有准星(23);准星(23)上方设置有固定在白灰储存箱(1)侧壁上方的广角支架(24),广角支架(24)上设置有广角镜(2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白灰储存箱(1)的后侧壁固定有支撑斜杆(26),支撑斜杆(26)的上端固定有手扶横杆(2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竖向动力杆(14)的下端设置有紧贴固定圆盘(17)下端面的限位块(2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具体为一种移动式开挖撒灰线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开挖控制线施工时存在劳动强度较大、效率低下、材料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的问题。白灰储存箱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卸灰筒,白灰储存箱的前下方设置有行走轮;还包括主动皮带轮和条状水平撑板,条状水平撑板上设置有左右分布支撑耳板,支撑耳板内穿有带双槽从动皮带轮、主动锥齿轮的水平动力杆,条状水平撑板上设置有上端设置竖向动力杆,竖向动力杆的下端部设置有扇叶状旋转盘和其下方的固定圆盘,固定圆盘上开有扇叶孔;水平动力杆侧壁设置内置凹槽,内置凹槽内设置有伸缩卡柱。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撒灰线控制装置移动时与棉线控制线的准确定位,而且杜绝了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的发生。的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任旭红 韩志强 刘鑫 杨军 刘海宾 张宝 黄元岭 赵向峰 王强 郝世强 王玲 史永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22
技术公布日:2021/9/2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