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6-18 20: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逃生 消防安全 高层建筑 独立 设备
一种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到消防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由于楼层高,里面的人员多,当发生意外事件需尽快疏散人员时速度比较慢,容易产生混乱,而火灾产生的烟是有毒气体,容易将人熏倒,楼道是烟最多的地方,不能使用,电梯也会关闭,人们只能等待救援,非常被动,没有能自己快速安全逃离高层建筑的应急自救装置。

因此设计一种可以安装在室内,同时又可以很好的与建筑物进行结合,不影响建筑物本身结构,并且人员可以自行进行操作,进行安全、快速的从多层建筑逃离的装置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该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包括前侧设进口门且后侧设出口窗的柜体,以及可呈l形收折在所述柜体内部并在驱动结构作用下可呈水平状外露在所述柜体后侧外的折叠平台;所述折叠平台包括与所述柜体左右两侧下部转动连接的第一平台,以及与所述第一平台转动连接的第二平台;所述第二平台上设有逃生口,且所述第二平台上对应所述逃生口固定有上口敞开的逃生布袋滑道,所述逃生布袋滑道在所述折叠平台呈l形时收纳于所述柜体内部、并在所述折叠平台向所述柜体外运动时被所述折叠平台推出所述柜体外、且在所述折叠平台呈水平状时悬于所述柜体后侧外的第二平台下方。

优选的,所述进口门为电动对开门,且所述进口门上设有火灾报警器及设备状态显示屏。

优选的,所述柜体固定安装在高层建筑靠近外墙的窗户口、阳台上或镶嵌在所述外墙内部;

所述出口窗为对开电动窗,且所述出口窗的外部装饰与所述外墙的外部装饰一致。

优选的,所述柜体内下部固定有水平的通道平台,所述通道平台的下方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分别与所述进口门和所述出口窗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结构为用于驱动所述折叠平台自l形展开至水平状的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电动推杆一端与所述通道平台转动连接,所述电动推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平台转动连接,所述折叠平台呈l形时,所述通道平台、所述电动推杆及所述第一平台相连侧视呈反z形。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在所述折叠平台呈水平状时斜拉稳固所述折叠平台的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钢丝绳分列在所述折叠平台左右两侧,两个所述钢丝绳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平台的自由端左右两侧对应连接,两个所述钢丝绳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柜体后侧上端内壁的左右两侧对应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围绕所述逃生口呈半包围状铰接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台上的多个防护杆,所述多个防护杆均匀分布在所述逃生口的后侧及左右两侧,所述多个防护杆在所述折叠平台呈l形时均被锁止件锁定并平行贴附在所述第二平台背离所述逃生布袋滑道的一侧,且所述多个防护杆在所述折叠平台呈水平状时均由所述锁止件解锁并在弹性支撑件的支撑下呈竖直状。

优选的,所述弹性支撑件为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支撑的防护杆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台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支撑件为对应每个防护杆设置的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支撑的防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台固定连接;

所述锁止件对应所述逃生口后侧的防护杆设置,所述锁止件包括具有弹性的第一开口环和第二开口环,所述第一开口环通过链条与所述逃生口后侧防护杆的端部固连连接,所述第二开口环固定在所述第一平台上,所述链条穿过所述第二平台,所述第二平台上设置有供所述链条穿过的长条孔;

所述折叠平台呈l形时,所述第一开口环和所述第二开口环相互套扣,所述逃生口后侧的防护杆被锁定,所述逃生口后侧的防护杆将所述逃生口左右两侧的防护杆依次抵压,所述逃生口左右两侧的防护杆随所述逃生口后侧的防护杆分三层依次平行贴附在所述第二平台背离所述逃生布袋滑道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平台与所述第二平台间的转动角度为90度,所述第一平台与所述第二平台的总长度小于所述出口窗的窗口高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的折叠平台收折后连同逃生布袋滑道一起收纳在柜体内部,占用空间相对更小,柜体的尺寸相对更小,而折叠平台伸到柜体外时呈水平状形成逃生平台,与此同时,逃生布袋滑道被折叠平台推出柜体外,逃生布袋滑道自由垂下形成从高层逃生到地面的独立逃生通道,而多个防护杆的设置,能避免逃生人员意外跌落,提高了安全性,减少逃生人员发生意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安装在外墙上未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安装在外墙上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未使用状态下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在使用状态下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未使用状态下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在使用状态下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该高层建筑独立型逃生设备包括前侧设进口门2且后侧设出口窗3的柜体1,以及可呈l形收折在柜体1内部并在驱动结构作用下可呈水平状外露在柜体1后侧外的折叠平台。

在本实施例中,柜体1固定安装在高层建筑靠近外墙9的窗户口、阳台上或镶嵌在外墙9内部,进口门2为电动对开门,并且进口门2上设有火灾报警器8及设备状态显示屏16,进口门2开启时与建筑物室内连通;出口窗3为对开电动窗,并且出口窗3的外部装饰与外墙9的外部装饰一致,形成假窗,不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外观。

所述折叠平台包括与柜体1左右两侧下部转动连接的第一平台4,以及与第一平台4转动连接的第二平台5。第一平台4与柜体1左右两侧下部之间以及第一平台4与第二平台5之间均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转轴作为转动连接件属于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在详细赘述。

此外,柜体1内下部固定有水平的通道平台10,通道平台10的下方设有蓄电池11,蓄电池11设置位于柜体1内底部,并且蓄电池11分别与进口门2和出口窗3电连接。

具体的,进口门2和出口窗3均可通过电推杆推动开启或关闭,门窗结构通过电推杆推动开启或关闭属于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详细赘述。蓄电池11具体分别与推动进口门2和出口窗3的电推杆电连接。

火灾报警器8及设备状态显示屏16具体可与建筑物室内的市电连接,当然也需与蓄电池11电连接,当市电因发生火灾而断电时,火灾报警器8与蓄电池11电连接,通过蓄电池11供电可以持续发出警报,而设备状态显示屏16通过蓄电池11供电可以正常显示设备运行状态。

所述驱动结构为用于驱动所述折叠平台自l形展开至水平状的电动推杆12,电动推杆12与蓄电池11电连接。在具体设置时,电动推杆12一端与通道平台10转动连接,电动推杆12另一端与第一平台4转动连接,并且在折叠平台呈l形时,通道平台10、电动推杆12及第一平台4相连侧视呈反z形。

电动推杆12与通道平台10之间以及电动推杆12与第一平台4之间均可通过铰链转动连接。铰链作为转动连接件,属于现有成熟技术,作为两个部件间的转动连接件使用,其原理及技术为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通过设置电动推杆12,能实现推动所述折叠平台自l形展开至水平状并外露于柜体1后侧外,第一平台4和第二平台5展开至水平状形成水平台面时,为防止在第一平台4和第二平台5相连接的转轴处凹下增加隐患,将第一平台4与第二平台5间的转动角度设为90度,具体可通过限位结构实现,使用限位结构限制两个可相对转动的部件结构之间的转动角度,以达到限制过多运动的目的,属于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台4与第二平台5的总长度小于出口窗3的窗口高度,这样设置,在通过电动推杆12驱动所述折叠平台自l形展开至水平状并外露于柜体1后侧外的过程中,避免出口窗3的高度不足对所述折叠平台的运动形成阻碍。

继续参考图1-5并结合图6-7,第二平台5上设有逃生口6,逃生口6为圆形口,并且开设在第二平台5上远离第一平台4的端部位置。此外,第二平台5上对应逃生口6固定有上口敞开的逃生布袋滑道7,逃生布袋滑道7为现有柔性高弹力的逃生布袋滑道,用于高层避险逃生。

在本实施例中,逃生布袋滑道7在所述折叠平台呈l形时收纳于柜体1内部,此时,逃生布袋滑道7收缩折叠设置;逃生布袋滑道7在所述折叠平台向柜体1外运动时被所述折叠平台推出柜体1外,并且,逃生布袋滑道7在所述折叠平台呈水平状时悬于柜体1后侧外的第二平台5下方,此时,逃生布袋滑道7自由伸展垂下直到地面,形成高层自高处到地面的独立逃生通道。

如图5所示,逃生布袋滑道7上口敞开并固定在第二平台5底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逃生布袋滑道7敞开的上口正对应着第二平台5上的逃生口6设置并固定,并且是与逃生口6直径大小相适配的,逃生人员自逃生口6跳下时,可进入逃生布袋滑道7并快速逃生到地面。

为确保所述折叠平台呈水平状时保持稳定,本申请还包括用于在所述折叠平台呈水平状时斜拉稳固所述折叠平台的钢丝绳13,钢丝绳13的个数为两个,两个钢丝绳13分列在所述折叠平台左右两侧。两个钢丝绳13一端分别与第二平台5的自由端左右两侧对应连接,两个钢丝绳13另一端分别与柜体1后侧上端内壁的左右两侧对应连接。

为确保逃生人员自第二平台5上的逃生口6跳入逃生布袋滑道7时不至于发生跌落,本申请还包括围绕逃生口6呈半包围状铰接设置在第二平台5上的多个防护杆14,多个防护杆14均匀分布在逃生口6的后侧及左右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防护杆14在所述折叠平台呈l形时均被锁止件锁定并平行贴附在第二平台5背离逃生布袋滑道7的一侧,并且多个防护杆14在所述折叠平台呈水平状时均由所述锁止件解锁并在弹性支撑件的支撑下呈竖直状,多个防护杆14竖直围绕在逃生口6后侧及左右两侧,配合向外开启的出口窗3,可有效防止逃生人员从高层意外跌落。

如图8所示,所述弹性支撑件为对应每个防护杆14设置的弹簧15,弹簧15一端与支撑的防护杆14固定连接,弹簧15另一端与第二平台5固定连接。所述锁止件对应逃生口6后侧的防护杆14设置,所述锁止件包括具有弹性的第一开口环17和第二开口环18,第一开口环17通过链条19与逃生口6后侧防护杆14的端部固连连接,第二开口环18固定在第一平台4上,链条19穿过第二平台5,第二平台5上设置有供链条19穿过的长条孔20。

所述折叠平台呈l形时,第一开口环17和第二开口环18相互套扣,逃生口6后侧的防护杆14被锁定,逃生口6后侧的防护杆14将逃生口6左右两侧的防护杆14依次抵压,逃生口6左右两侧的防护杆14随逃生口6后侧的防护杆14分三层依次平行贴附在第二平台5背离逃生布袋滑道7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台4与第二平台5间的转动角度为90度,第一平台4与第二平台5的总长度小于出口窗3的窗口高度,这样在通过电动推杆12推动所述折叠平台运动时,第一平台4和第二平台5伸展能够自出口窗3顺利伸出柜体1外,在第一平台4和第二平台5运动过程中,链条19会越来越绷紧,并在第一平台4和第二平台5运动到柜体1外侧时,第一开口环17和第二开口环18能够脱合,这样如图5所示,在弹簧15的弹性支撑作用下,防护杆14呈垂直第二平台5的竖直状。

防护杆14具体可通过铰接轴与第二平台5铰接,铰接轴属于现有成熟技术,作为连接件使用的原理及布置方式均为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详细赘述。防护杆14远离铰接轴的一端可设置直角折弯,其整体可为l形,这样防护杆14弹起呈竖直状时,直角折弯的一端实现首尾搭接,在多个防护杆14顶端形成一个半包围状的框形结构,对逃生人员实现很好的防护效果,避免逃生人员从所述折叠平台上意外跌落。

使用时,本逃生设备适用于十七层以下或独立高度55米以下的高层楼房使用,首先将本逃生设备安装在室内靠窗处或其他合适的建筑物外墙位置处,进口门2及出口窗3只能从室内开启,出口窗3不能在窗外部用外力打开,以此来保证日常安全性;本发明中进口门2、出口窗3、电动推杆12均以电力驱动提供动力为基础接入信号感应自动报警工作,室内电力在紧急情况下停电时,通过蓄电池11提供电力进行工作,不会影响本逃生设备的使用;当遇到火灾、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建筑物内危险情况无法从楼梯、电梯等正常渠道撤离时,首先启动出口窗3,出口窗3朝外开启,然后启动电动推杆12将所述折叠平台推动展开至水平状,逃生布袋滑道7随所述折叠平台运动被推出柜体1外,此时所述折叠平台在钢丝绳13的作用下稳定的水平悬在柜体1后侧外,逃生布袋滑道7自由垂下,呈图3所示的状态,与此同时,在第一平台4和第二平台5相互转动的作用下,第一开口环17和第二开口环18脱合,三层的防护杆14分别在弹簧15的弹性支撑作用下呈垂直第二平台5的竖直状,实现对逃生人员的防护,避免逃生人员逃生时从所述折叠平台跌落;准备工作就绪后,打开进口门2,逃生人员从室内自进口门2、出口窗3穿过柜体1,通道平台10供逃生人员踩踏穿过柜体1,逃生人员穿过柜体1到达呈水平状的折叠平台上,支撑弹起的多个防护杆14对逃生人员实现防护,避免逃生人员跌落,逃生人员自第二平台5上的逃生口6跳入逃生布袋滑道7滑落至地面实现逃生,逃生布袋滑道7的材料选用阻燃隔热、高弹力、导滑的三层柔性布材料(成熟技术不再獒述),在发生火灾时可以避免逃生人员受到损伤,而柜体1的材料选用可以隔离热源的材料,避免逃生人员通过柜体1时受到灼伤。

通过上述描述不难发现,本申请提出的折叠平台收折后连同逃生布袋滑道一起收纳在柜体内部,占用空间相对更小,柜体的尺寸相对更小,而折叠平台伸到柜体外时呈水平状形成逃生平台,与此同时,逃生布袋滑道被折叠平台推出柜体外,逃生布袋滑道自由垂下形成从高层逃生到地面的独立逃生通道,而多个防护杆的设置,能避免逃生人员意外跌落,提高了安全性,减少逃生人员发生意外。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