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层孔隔热板与气体交换式墙体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12: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隔热板 墙体 多层 组装 气体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建材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层孔隔热板与气体交换式墙体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和节能建筑是我国建筑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这也催生了新一代墙体材料和墙体结构及其配套墙体装配件的应用型创新,从而实现组装式墙体向工厂化制作、节约环保、隔热和经济性方向发展,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7975186b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就公开了一种多孔复合板材及组装装配式墙体的方法,其适合企业标准化制作、远距离运输和现场吊装施工,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保证墙体隔热隔音和牢固性能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墙体多空结构和多层隔热特点实现通风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目前房间通风模式主要有开窗的自然通风和机械系统的强制通风,其中对于自然开窗通风模式而言,自然环境中的粉尘、飘絮、飞虫等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机械强制通风系统则需要借助风机和通风管道才能实现新风的输入和室内外气体交换,大型通风管道穿过居室不仅占用室内外空间,而且建设成本很高,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4.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通风模式以实现新型组合式墙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这不仅能改进现有房屋结构,提高能效,而且将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孔隔热板与气体交换式墙体组装结构,可实现多层孔墙板装配式组装和墙体内外通风及冷热调节目的。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多层孔隔热板与气体交换式墙体组装结构,包括围合成室内空间的上墙体、下墙体和侧墙体,其中侧墙体上端设有上端固定件、下端设有下端固定件,所述上端固定件截面呈凹型且密封端形成第一流通部、开口端形成第一卡合部,侧墙体上端嵌入所述第一卡合部中,所述第一流通部两侧设有通孔、内部设有第一隔板,且所述第一流通部通过第一隔板分隔成多个第一流通空间,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带第一隔板阀门的第一隔板通孔,所述下端固定件截面呈凹型且密封端形成第二流通部、开口端形成第二卡合部,侧墙体下端嵌入所述第二卡合部中,所述第二流通部内侧设有第二内通孔、内部设有第二隔板,且所述第二流通部通过第二隔板分隔成多个第二流通空间,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带第二隔板阀门的第二隔板通孔,所述侧墙体内设有侧流通空间,且所述侧流通空间上端与对应的第一流通空间连通、下端与对应的第二流通空间连通。
8.所述上端固定件与侧墙体之间以及所述下端固定件与侧墙体之间均设有垫板组件,且所述垫板组件上设有连通通孔,所述侧流通空间上端透过上侧垫板组件对应的连通通孔与对应的第一流通空间连通,所述侧流通空间下端透过下侧垫板组件对应的连通通孔与对应的第二流通空间连通。
9.所述垫板组件包括支撑板、过滤网和盖板,其中盖板与侧墙体端部相抵,支撑板设于盖板远离侧墙体一侧,过滤网设于所述盖板和支撑板之间,盖板上设有盖板通孔,支撑板上设有支撑板通孔,且盖板通孔和对应的支撑板通孔形成所述垫板组件的连通通孔。
10.所述支撑板一端两侧及中部均设有嵌合凸起,另一端设有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中部设有定位凸起,所述上端固定件中部两侧内壁以及所述下端固定件中部两侧内壁均设有侧卡槽,且所述支撑板两侧的嵌合凸起分别与对应的侧卡槽嵌合,所述第一隔板自由端以及所述第二隔板自由端均设有中间卡槽,且所述支撑板中部的嵌合凸起与对应的中间卡槽嵌合,所述过滤网设于所述容置槽中,且所述过滤网中部设有定位通孔卡在所述定位凸起上。
11.所述第一隔板阀门和第二隔板阀门结构相同,均包括导槽、挡板、齿轮和驱动装置,其中挡板沿着导槽移动,所述挡板一侧设有齿条部,所述齿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转动,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部啮合,在所述挡板上设有透气孔。
12.所述侧墙体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墙体板材,且各个墙体板材上端通过上端固定件卡合固定,各个墙体板材下端通过下端固定件卡合固定,所述侧墙体两侧设有截面呈凹型的固定槽,且侧墙体边缘通过所述固定槽卡合固定,所述上端固定件两端以及所述下端固定件两端均设有堵头。
13.所述上墙体外侧以及所述下墙体外侧均设有限位凸起,所述侧墙体端部外侧与对应的限位凸起相抵,所述侧墙体端部内侧设有限位压板。
14.各个侧墙体上端固定件外侧的第一外通孔处均设有第一外孔阀门,至少一侧侧墙体上端固定件内侧的第一内通孔处设有第一风机,其余侧墙体上端固定件内侧的第一内通孔处设有第一内孔阀门,所述下端固定件两侧均设有通孔,且各个侧墙体下端固定件外侧的第二外通孔处均设有第二外孔阀门、内侧的第二内通孔处均设有第二内孔阀门。
15.各个侧墙体上端固定件外侧的第一外通孔处均设有第一外孔阀门,至少一侧侧墙体上端内侧设有第一风机,且与设有第一风机的侧墙体相对侧的侧墙体上端内侧设有第二风机,其余侧墙体上端固定件内侧的第一内通孔处设有第一内孔阀门,各个侧墙体下端固定件内侧的第二内通孔内设有第二内孔阀门。
16.各个侧墙体上端固定件外侧的第一外通孔处均设有第一外孔阀门、内侧的第一内通孔处均设有第一内孔阀门,所述下端固定件两侧均设有通孔,且各个侧墙体下端固定件外侧的第二外通孔处均设有第二外孔阀门、内侧的第二内通孔处均设有第二内孔阀门。
1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8.1、本实用新型的侧墙体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墙体板材,且各个墙体板材上端通过上端固定件卡合固定,各个墙体板材下端通过下端固定件卡合固定,所述侧墙体两侧边缘通过固定槽卡合固定,实现了多层孔墙板装配式组装,而所述上端固定件和下端固定件均设有用于通风换气的流通部,所述侧墙体前后侧设有用于空气流通的侧流通空间,既能实现墙体内外通风目的,也可以实现墙体冷热调节目的。
19.2、本实用新型的侧墙体上端固定件的第一流通部设有多个通孔和阀门,侧墙体下端固定件的第二流通部同样设有多个通孔和阀门,本阀门可通过启闭不同阀门实现不同的通风换气模式,使用灵活方便同时也能保证室内外空气充分流通交换。
20.3、本实用新型的侧墙体上端固定件上可根据需要设置风机用于引风或排风,从而
提供室内外空气通风换气的速度。
21.4、本实用新型的侧墙体上端与上端固定件之间以及侧墙体下端与下端固定件之间均设有带过滤网的垫板组件,可有效去除空气中的飞絮等杂质。
22.5、本实用新型的上墙体和下墙体均设有限位凸起和限位压板,所述侧墙体上端固定件和下端固定件通过对应的限位凸起和限位压板固定,从而使上墙体、下墙体和侧墙体围合成室内空间,安装简单方便。
23.6、本实用新型的阀门包括通过齿轮驱动的沿着导槽移动的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透气孔与上端固定件或下端固定件的通孔对应,可方便启闭各个通孔,或者调整通孔的通风面积,使用灵活。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25.图2为图1中的侧墙体示意图,
26.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27.图4为图2中的b处放大图,
28.图5为图1中的e向视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阀门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32.其中,1为侧墙体,101为侧流通空间,2为上端固定件,201为第一风机,202为第一外通孔,203为第一外孔阀门,204为第一隔板通孔,205为第一隔板阀门,206为第一隔板,207为第一流通空间,208为第一卡合部,3为下端固定件,301为第二隔板,302为第二内通孔,303为第二内孔阀门,304为第二隔板通孔,305为第二隔板阀门,306为第二流通空间,307为第二卡合部,308为第二外通孔,309为第二外孔阀门,4为垫板组件,401为支撑板,4011为嵌合凸起,4012为容置槽,4013为定位凸起,402为过滤网,403为盖板,5为上墙体,6为下墙体,7为限位凸起,8为限位压板,9为固定槽,10为堵头,11为导槽,12为齿轮,13为挡板,131为齿条部,132为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34.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墙体5、下墙体6以及设于所述上墙体5和下墙体6之间的侧墙体1,所述上墙体5、下墙体6和侧墙体1围合成室内空间。如图2所示,所述侧墙体1上端设有上端固定件2、下端设有下端固定件3,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上端固定件2截面呈凹型且开口朝下,且所述上端固定件2的密封端形成第一流通部、开口端形成第一卡合部208,侧墙体1上端嵌入所述第一卡合部208中,所述第一流通部两侧设有通孔、内部设有第一隔板206,且所述第一隔板206将所述第一流通部分隔成两个第一流通空间207,所述第一隔板206上设有带第一隔板阀门205的第一隔板通孔204。如图4所示,所述下端固定件3截面呈凹型且开口朝上,且所述下端固定件3的密封端形成第二流通部、开口端形成第二卡合部307,侧墙体1下端嵌入所述第二卡合部307中,所述第二流通部内侧设有第二内通孔302、内
部设有第二隔板301,且所述第二隔板301将所述第二流通部分隔成两个第二流通空间306,所述第二隔板301上设有带第二隔板阀门305的第二隔板通孔304,如图2所示,所述侧墙体1两侧均设有侧流通空间101,且所述侧流通空间101上端与对应侧的第一流通空间207连通、下端与对应侧的第二流通空间306连通。
35.如图2~4所示,所述上端固定件2与侧墙体1之间以及所述下端固定件3与侧墙体1之间均设有垫板组件4,且所述垫板组件4两侧均设有连通通孔,所述侧流通空间101上端透过上侧垫板组件4对应侧的连通通孔与对应侧的第一流通空间207连通,所述侧流通空间101下端透过下侧垫板组件4对应侧的连通通孔与对应侧的第二流通空间306连通。
36.如图3所示,所述垫板组件4包括支撑板401、过滤网402和盖板403,其中所述盖板403与侧墙体1端部相抵,支撑板401设于盖板403远离侧墙体1一侧,过滤网402设于所述盖板403和支撑板401之间,所述盖板403两侧设有盖板通孔分别与侧墙体1内对应侧的侧流通空间101连通,所述支撑板401两侧设有支撑板通孔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一流通空间207或第二流通空间306连通,位于同一侧的盖板通孔和支撑板通孔即形成所述垫板组件4的连通通孔,所述盖板403和支撑板401夹紧固定所述过滤网402,所述过滤网402用于过滤气体中的飞絮等杂质。
37.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板401一端两侧及中部均设有嵌合凸起4011,另一端设有容置槽4012,且所述容置槽4012中部设有定位凸起4013,所述上端固定件2中部两侧内壁以及所述下端固定件3中部两侧内壁均设有侧卡槽,且所述支撑板401两侧的嵌合凸起4011分别与对应的侧卡槽嵌合,所述第一隔板206自由端以及所述第二隔板301自由端均设有中间卡槽,且所述支撑板中部的嵌合凸起4011与对应的中间卡槽嵌合,所述过滤网402设于所述容置槽4012中,且所述过滤网402中部设有定位通孔卡在所述定位凸起4013上实现定位。
38.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隔板阀门205和第二隔板阀门305结构相同,均包括导槽11、挡板13、齿轮12和驱动装置,其中挡板13沿着导槽11移动,所述挡板13一侧设有齿条部131,所述齿轮12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转动,且所述齿轮12与所述齿条部131啮合,在所述挡板13上设有与对应侧隔板通孔一一对应的透气孔132,齿轮12转动驱动所述挡板13沿着导槽11移动,进而调整透气孔132与对应隔板通孔的重合面积,从而实现关闭或打开对应隔板通孔或者调整对应隔板通孔通气面积的作用。所述挡板13移动行程大于隔板通孔直径,以保证能够将隔板通孔完全遮挡,所述驱动装置可采用微型伺服电机等装置,此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且为市购产品。
39.如图5所示,所述侧墙体1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墙体板材,各个墙体板材上端通过截面呈凹型的上端固定件2卡合固定,各个墙体板材下端通过截面呈凹型的下端固定件3卡合固定,所述侧墙体1两侧边缘设有固定槽9,沿着垂直方向看去,所述固定槽9截面呈凹型并将侧墙体1边缘卡合固定,在所述上端固定件2两端以及所述下端固定件3两端均设有堵头10实现所述第一流通空间207和第二流通空间306的密封,从而减少气体泄漏,所述堵头10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另外所述墙体板材可采用授权公告号为cn107975186b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的多孔复合板材。
40.如图1所示,所述上墙体5外侧以及所述下墙体6外侧均设有限位凸起7,所述侧墙体1端部外侧与对应侧的限位凸起7相抵,所述侧墙体1端部内侧设有限位压板8,且所述限位压板8安装于上墙体5或下墙体6上,所述限位压板8和对应的限位凸起7配合固定所述侧
墙体1端部的固定件。
41.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要在相应通孔处配备阀门或风机以实现不同的通风模式。
42.实施例一:
43.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侧墙体1上端的上端固定件2上设有风机201,且所述下端固定件3两侧均设有通孔。
44.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各个侧墙体1上端固定件2外侧的第一外通孔202处均设有第一外孔阀门203,但至少一侧墙体1上端固定件2内侧的第一内通孔处设有第一风机201,其余侧墙体1上端固定件2内侧的第一内通孔处设有第一内孔阀门,各个侧墙体1下端固定件3外侧的第二外通孔308处均设有第二外孔阀门309、内侧的第二内通孔302处均设有第二内孔阀门303。
4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孔阀门203、第一内孔阀门、第二外孔阀门309和第二内孔阀门303结构与所述第一隔板阀门205和第二隔板阀门305结构相同。
46.本实施例工作原理为:
47.本实施例工作时,可采用多种通风模式。
48.模式一:设有第一风机201的侧墙体1下端固定件3外侧的第二外孔阀门309关闭,其余阀门均开启,并且其余侧墙体1上的各个阀门也均开启。
49.第一风机201启动后,室外清新空气经由该侧墙体1上端固定件2外侧的第一外通孔202流入后,一方面经由第一隔板通孔204和第一风机201进入室内上部空间,另一方面经由侧墙体1内的侧流通空间101流入下端固定件3中,此时由于该下端固定件3外侧的第二外孔阀门309关闭,气体经由第二隔板通孔304和第二内通孔302流入室内下部空间,而且由于其余侧墙体1上的各个阀门均开启,室内的气体经由其余侧墙体1的上端固定件2和下端固定件3流出,从而实现室内通风和室内外气体充分交换,此时侧墙体1下端输入气体强度弱于上端输入气体强度。
50.模式二:设有第一风机201的侧墙体1下端固定件3外侧的第二外孔阀门309关闭,同时上端固定件2内的第一隔板阀门205也关闭,该侧墙体1其余阀门均开启,并且其余侧墙体1上的各个阀门也均开启。
51.第一风机201启动后,室外清新空气经由该侧墙体1上端固定件2外侧的第一外通孔202流入后,由于该侧墙体1上端的第一隔板阀门205关闭,气体只能沿着侧墙体1外侧的侧流通空间101向下流动进入下端固定件3中,气体进入下端固定件3后一方面经过第二隔板通孔304和第二内通孔302进入室内下部,另一方面经过该侧墙体1内侧的侧流通空间101向上流动并经第一风机201进入室内上部,室内的气体经由其余侧墙体1的上端固定件2和下端固定件3流出,同样可以实现室内通风和室内外气体充分交换,此时侧墙体1下端输入气体强度强于上端输入气体强度,并且流入空气能够经过垫板组件4的充分过滤,保证输入气体的干净。
52.模式三:各个侧墙体1下端固定件3外侧的第二外孔阀门309均关闭,且其余阀门均开启。
53.第一风机201启动后,室外清新空气经由该侧墙体1上端固定件2外侧的第一外通孔202流入后,一方面经由第一隔板通孔204和第一风机201进入室内上部空间,另一方面经由侧墙体1内的侧流通空间101流入下端固定件3中,并经由第二隔板通孔304和第二内通孔
302流入室内下部空间,并且由于其余侧墙体1下端外侧的第二外孔阀门309关闭,室内的气体进入其余侧墙体1后由经过侧流通空间101后由该侧墙体1上端流出,这样可以实现所有墙体冷热调节目的。此时侧墙体1下端输入气体强度弱于上端输入气体强度。
54.该模式下也可以同时关闭设有第一风机201侧墙体1上端固定件2内的第一隔板阀门205,气体进入后只能经过侧流通空间101进入下端固定件3中,然后一方面向上经由第一风机201进入室内上部,另一方面直接由侧墙体1下端进入室内上部,此时该侧墙体1下端输入气体强度强于上端输入气体强度,并且空气可经过垫板组件4的充分过滤。
55.本实施例也可以只开启设有第一风机201侧墙体1的上端阀门只从上端输入气体,或者只开启该侧墙体1的下端阀门只从下端输入气体,但如果室外空气杂物较多,需根据情况关闭第一隔板阀门205或第二隔板阀门305,以保证气体输入后先折弯流动经过垫板组件4过滤后再进入室内,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模式。
56.实施例二:
57.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区别在于:至少一侧侧墙体1上端内侧设有第一风机201,相对侧的侧墙体1上端内侧设有第二风机,且所述第一风机201为引风,所述第二风机为排风,从而可以加速室内外空气流通交换,另外各个侧墙体1下端固定件3只有内侧设置带第二内孔阀门303的第二内通孔302,外侧为封闭结构。
58.本实施例工作模式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仅在于增加了排风作用的第二风机后加速了室内外空气流通交换速度。
59.本实施例也可以在下端固定件3外侧设有带第二外孔阀门309的第二外通孔308,工作时所有的第二外孔阀门309关闭即可。
60.实施例三:
61.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区别仅在于:各个侧墙体1上端固定件2内端的第一内通孔处均设有第一内孔阀门,省去了风机引风作用,本实施例主要借助室外风力或室内外温度差形成的内外压差实现空气的自然进风交换,工作模式与实施例一相同。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