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的制作方法

2021-09-25 11: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水利工程 生态


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


背景技术:

2.生态墙,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墙的设置起到保护河道两岸水土的作用。
3.目前,公告号为cn21071274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包括水平设在地面上的基座和竖直设于基座上方的支撑墙体,支撑墙体沿河道方向设置,并位于基座远离河道的一侧,支撑墙体朝向河道的一侧设有坡脚朝向河道的三角形的防渗透夹板混凝土层,防渗透夹板混凝土层的坡面上依次铺设有砾石垫层、土壤层以及支撑基层,支撑基层上方浇筑有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保护层上开设有种植孔,使其具有可收缩空间,防止生态墙发生冻裂损伤。但是,上述方案中设置的混凝土保护层往往透水性不好,其将河道与护坡分隔,使河岸的土壤长期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不利于土壤生物的生长,影响了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河岸土壤中长期缺水,导致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性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地表水对河岸土壤的补充能力,以促进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包括设于河岸迎水面上的稳定层以及设于所述稳定层上的种植土层,河岸内修筑有与其顶面连通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上开设有多个通向河岸土壤的渗水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稳定层设于河岸的迎水面上,防止了河岸土壤向河道内坍塌,种植土层上种植绿化植物可提升河岸的景观效果;雨天,河岸顶面上的雨水汇集并存积于集水槽内,然后通过渗水孔缓慢的向河岸土壤内渗透,以此向河道土壤内补充水分,集水槽与渗水孔的设置,有效地提升了地表水对河岸土壤的补充能力,从而促进了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9.可选的,所述集水槽内设有排涝组件,所述排涝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集水槽底部的排涝管、所述集水槽内滑动连接的浮动件、用于封堵所述排涝管的封堵件以及连接所述浮动件与所述排涝管的柔性绳,所述排涝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水槽连通,另一端通向河道。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量较大时,集水槽内雨水的液面不断升高,浮动件受雨水的浮力作用不断向上移动,至雨水液面达到设定值时,浮动件将柔性绳拉直,并继续向
上拉动封堵件使其脱离排涝管的进水口,此时排涝管打开,集水槽内的雨水由排涝管排至河道,以此加快河岸顶面雨水向河道的流动,起到较好的防涝效果。
11.可选的,所述集水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环形的滑槽,所述浮动件设为环形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且所述浮动件的外侧壁与所述滑槽的内侧壁贴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动件设为环形,进入集水槽的雨水由浮动件中空的中部向下流通,防止雨水的冲击影响浮动件的浮动效果,提高了排涝组件的灵敏度;浮动件滑动设置于滑槽内,并与滑槽的内侧壁贴合,滑槽对浮动件的限制有效地防止了浮动件在水面上漂浮晃动,以此提高封堵件的封堵效果,进而提高了排涝组件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封堵件为球状,所述集水槽的内底面呈圆锥体形,且其底部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浮动件的球形槽,所述球形槽与所述排涝管连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集水槽内雨水液面下降时,浮动件逐渐向下移动,此时封堵件无论在何处,均可沿集水槽圆锥体形的内底面滚落至球形槽内,并对排涝管进行封堵,从而有效的确保了封堵件的封堵效果。
15.可选的,所述稳定层采用透水混凝土制成,且所述稳定层上开设有多个透水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混凝土是由骨料、水泥、增强剂、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其具有优良的强度与良好的透水性,在确保固定河岸土壤的同时,透过种植土层的雨水可通过稳定层及其上开设的透水孔向河岸土壤内渗透,进一步提高了水分的补充效果。
17.可选的,所述种植土层上设置有固土层,所述固土层包括种植网与锚杆,所述种植网包覆于所述种植土层远离所述稳定层的一侧,所述锚杆的一端与所述锚杆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种植土层并与所述稳定层固定连接,且所述稳定层远离河岸的一侧设为阶梯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网对种植土层进行包覆,并通过锚杆与稳定层固定连接,绿化植物种植于种植网的网孔中,种植网对绿化植物及种植土层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且稳定层远离河岸的一侧设为阶梯状,进一步降低了种植土层沿河岸的坡面发生滑动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河道底部固定设置有基台,所述基台与所述稳定层及所述种植土层的底端均抵触。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台对稳定层及种植土层的阻碍作用,有效地防止了稳定层及种植土层向下滑落造成河岸的坍塌,进一步提高了河岸结构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种植土层内设有高吸水性树脂制成的保水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含有强亲水性基团并具有一定交联度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其具有高吸水性、保水性强、吸放水可逆性好,种植土层内过饱和的雨水可被保水层吸收,并保持在保水层内,非雨天气时,随种植土层含水量逐渐降低,保水层释水向种植土层补充水分,有利于绿化植物的生长。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河岸顶面上的雨水汇集并存积于集水槽内,然后通过渗水孔缓慢渗透至河岸土壤内,进行水分的补充,以此提升地表水对河岸土壤的补充能力,促进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25.2.当集水槽内雨水液面升高时,浮动件上移,至雨水液面达到设定值时,柔性绳逐渐被拉直,继而向上拉动封堵件使其脱离排涝管,排涝管打开,此时集水槽内的雨水由排涝管排至河道,加快了河岸顶面雨水的排出,起到较好的防涝效果;
26.3.当集水槽内雨水液面下降时,浮动件下移,封堵件沿集水槽圆锥体形的内底面滚落至球形槽内,并对排涝管进行封堵,确保了封堵件的封堵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河岸;11、稳定层;111、透水孔;12、种植土层;121、保水层;13、固土层;131、种植网;132、锚杆;14、基台;2、集水槽;21、上盖;22、滤网;23、渗水孔;24、滑槽;241、球形槽;3、排涝组件;31、排涝管;32、浮动件;321、支撑架;33、封堵件;34、柔性绳。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参照图1,水利工程生态墙包括河岸1上设置的稳定层11、种植土层12、集水槽2以及排涝组件3。稳定层11由透水混凝土于河岸1迎水面上浇筑而成,以对河岸1土壤进行固定,防止其向河道内坍塌。种植土层12由泥土于稳定层11上铺设而成,种植土层12上种植有绿化植物,绿化植物提升了河岸1的景观效果,种植土层12为土壤植物提供生存空间,有利于维持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31.参照图1,稳定层11上开设有多个透水孔111,透水孔111呈圆形,其通向河岸1土壤。雨天,落在河岸1迎水面上的雨水,透过种植土层12并通过稳定层11及透水孔111向河岸1土壤内渗透,起到补充水分的作用。种植土层12内设有保水层121,保水层121由高吸水性树脂铺设而成。雨天,种植土层12内过饱和的雨水被保水层121吸收,并保持在保水层121内;非雨天气时,种植土层12含水量逐渐降低,保水层121释水向种植土层12补充水分,有利于绿化植物的生长。
32.参照图1,种植土层12上设置有固土层13,固土层13包括种植网131与锚杆132。种植网131呈网格状,其包覆于种植土层12远离稳定层11的一侧,绿化植物种植于种植网131的网孔中。锚杆132的横截面呈圆形,其一端与种植网131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种植土层12及保水层121,并与稳定层11固定连接。固土层13使种植土层12牢固的固定在稳定层11上,有效的降低种植土层12发生坍塌的可能性,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稳定层11远离河岸1的一侧设为阶梯状,阶梯状对种植土层12的限制,降低种植土层12沿稳定层11向河道内滑落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了种植土层12的稳定性。
33.参照图1,河道底部固定设置有基台14,基台14的横截面呈矩形,其由钢筋混凝土筑造而成。基台14靠近河岸1的侧壁与稳定层11及种植土层12的底端均抵触,以此阻碍稳定层11及种植土层12向河道内滑落,提高河岸1结构的稳定性。
34.参照图1,集水槽2由混凝土筑造而成,其修筑于河岸1内。集水槽2为立方体形,其内部中空且开口向上,并与河岸1的顶面连通。集水槽2的侧壁及底面上均开设有多个渗水孔23,渗水孔23呈圆形,其通向河岸1土壤。河岸1顶面上的雨水汇集并存积于集水槽2内,然后通过渗水孔23缓慢渗透至河岸1土壤内,进行水分的补充,以此提升地表水对河岸1土壤
的补充能力,促进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河岸1的顶面上设置有上盖21,上盖21上开设有多个进水孔。上盖21遮挡集水槽2,以对雨水进行过滤,防止有杂物进入集水槽2。集水槽2的外侧壁上包覆有滤网22,滤网22对渗水孔23进行遮挡,防止河岸1土壤进入渗水孔23造成堵塞。
35.参照图1,排涝组件3包括排涝管31、浮动件32、封堵件33以及柔性绳34。排涝管31设置于河岸1内,其上端与集水槽2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与集水槽2的内部连通,排涝管31的下端通向河道。浮动件32由泡沫塑料制成,其为矩形的环状,且其滑动设置于集水槽2内。封堵件33呈球状,集水槽2的内底面上开设有球形槽241,球形槽241呈半球状,其与排涝管31连通。且当封堵件33位于球形槽241内时,封堵件33的球面与球形槽241的内侧壁贴合,以此对排涝管31进行封堵。浮动件32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架321,支撑架321呈x形,柔性绳34的一端与封堵件3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架321的交叉中心固定连接。当集水槽2内雨水液面升高时,浮动件32上移,至雨水液面达到设定值时,柔性绳34逐渐被拉直,继而向上拉动封堵件33使其脱离球形槽241,使排涝管31打开,此时集水槽2内的雨水由排涝管31排至河道,加快了河岸1顶面雨水的排出,起到较好的防涝效果。
36.参照图1,集水槽2内开设有滑槽24,滑槽24环绕集水槽2的内侧壁设置。浮动件32滑动设置于滑槽24内,浮动件32的内侧壁与集水槽2的内侧壁齐平,其外侧壁与滑槽24的内侧壁贴合。雨水由浮动件32中空的中部流过,防止雨水的冲击影响浮动件32的浮动效果;且滑槽24对浮动件32的限制作用,防止浮动件32在水面上漂浮晃动,以此提高封堵件33的封堵效果。集水槽2的内底面呈圆锥体形,其轴线与球形槽241的轴线重合,当集水槽2内雨水液面下降时,浮动件32下移,封堵件33沿集水槽2圆锥体形的内底面滚落至球形槽241内,确保了封堵件33的封堵效果。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的实施原理为:河岸1顶面上的雨水汇集并存积于集水槽2内,然后通过渗水孔23缓慢渗透至河岸1土壤内,进行水分的补充,以此提升地表水对河岸1土壤的补充能力,促进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