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隐藏式脚手架行走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7:2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脚手架 建筑施工 行走 隐藏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可隐藏式脚手架行走轮。


背景技术:

2.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将脚手架回来移动,为了方便移动脚手架,通常在脚手架竖杆的底端装上轮子,将脚手架移动施工位置;为了保证安全,防止脚手架晃动和移动,通常给脚手架竖杆底端的轮子装上刹车,采用刹车抱死轮子的方式固定脚手架,但是刹车用久了容易松脱,固定效果不好,缺乏安全性,并且施工过程中人站在脚手架上,所有重力一直全部作用在轮子上,易导致轮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隐藏式脚手架行走轮,可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轮子一直承重而易损坏且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第一矩形块,第一矩形块外侧套装有一个能上下移动的方形壳体,壳体上端左右插装一个销子,销子能通过插装在第一矩形块上,将壳体与第一矩形块固定在一起;壳体内固定有左右对称的两个挡块,两个挡块相对的内侧端面的上端均为向中间倾斜的斜面,两个挡块之间有一个能上下移动的第二矩形块,第二矩形块下方有轮子,第二矩形块前后两端均铰接有左右对称的两个矩形杆,每个矩形杆与第二矩形块之间均连接有一个扭簧,扭簧使矩形杆能保持水平状态。
5.优选的,所述壳体上端开有一个左右方向的第一通孔,第一矩形块上开有一个左右方向的第二通孔。
6.优选的,所述第二矩形块下端面上前后对称固定有两个矩形板,两个矩形板上插装有前后方向的转轴,轮子装在转轴上且置于两矩形板之间。
7.优选的,所述第二矩形块前后两端面下方均固定有一个挡杆,挡杆上方前后固定有左右对称的两个铰接轴,铰接轴前后端均插装在对应侧的矩形杆上,矩形杆处于水平位置时,矩形杆下端面紧贴挡杆上端面,使矩形杆不能向下转动;扭簧套装在铰接轴上,扭簧一端固定在矩形杆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矩形块上。
8.优选的,所述第一矩形块与第二矩形块之间有一个压簧。
9.优选的,所述壳体上端面左右两端均开有弧形凹槽。
10.本实用新型轮子着地,并通过矩形杆和挡杆支撑脚手架的重力,使脚手架处于行走状态;轮子离地,并通过壳体着地支撑脚手架的重力,使脚手架处于固定状态;避免在脚手架使用过程中轮子因一直承受重力而损坏,且通过壳体着地支撑脚手架的重力,与地面接触面积大,使脚手架在使用时更加稳定;通过上下移动壳体实现脚手架在行走状态和固定状态的切换,无需搬动脚手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3.图3为图2中a

a处的表示第二矩形块6、矩形杆8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14.图4为图2中b

b的剖视图,装置处于行走状态。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图,装置处于固定状态。
16.图6为第一矩形块1的立体图。
17.图7为第二矩形块6、矩形杆8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18.图8为壳体2的立体图。
19.图9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与脚手架17的关系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1.由图1至图9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矩形块1,第一矩形块1外侧套装有一个能上下移动的方形壳体2,壳体2上端左右插装一个销子3,销子3能通过插装在第一矩形块1上,将壳体2与第一矩形块1固定在一起;壳体2内固定有左右对称的两个挡块4,两个挡块4相对的内侧端面的上端均为向中间倾斜的斜面5,两个挡块4之间有一个能上下移动的第二矩形块6,第二矩形块6下方有轮子7,第二矩形块6前后两端均铰接有左右对称的两个矩形杆8,每个矩形杆8与第二矩形块6之间均连接有一个扭簧,扭簧使矩形杆8能保持水平状态。
22.所述的壳体2上端开有一个左右方向的第一通孔9,第一矩形块1上开有一个左右方向的第二通孔10;通过壳体2的上下移动使第一通孔9与第二通孔10左右重合时,能将销子3插装在第一通孔9和第二通孔10内,使壳体2与第一矩形块1固定在一起。
23.所述的第二矩形块6下端面上前后对称固定有两个矩形板11,两个矩形板11上插装有前后方向的转轴12,轮子7装在转轴12上且置于两矩形板11之间。
24.所述的第二矩形块6前后两端面下方均固定有一个挡杆13,挡杆13上方前后固定有左右对称的两个铰接轴14,铰接轴14前后端均插装在对应侧的矩形杆8上,矩形杆8处于水平位置时,矩形杆8下端面紧贴挡杆13上端面,使矩形杆8不能向下转动;扭簧套装在铰接轴14上,扭簧一端固定在矩形杆8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矩形块6上;矩形杆8受到外力能绕铰接轴14向上转动,扭簧能使矩形杆8向下转动复位。
25.所述的第一矩形块1与第二矩形块6之间有一个压簧15;第二矩形块6向上移动能压缩压簧15,压簧15向下复位能推动第二矩形块6向下移动。
26.所述的壳体2上端面左右两端均开有弧形凹槽16;销子3插装在第二通孔10内且销子3左右两端均置于对应侧的弧形凹槽16内时,能支撑第一矩形块1的重力。
27.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需要将本装置固定在脚手架17上,脚手架17包括有四个竖杆18,每个竖杆18下端均有一个本装置,且每个竖杆18下端均固定在对应的第一矩形块1的上端面上;
28.本装置处于行走状态时,第一通孔9与第二通孔10左右重合,通过销子3插装在第一通孔9和第二通孔10内,使壳体2与第一矩形块1固定在一起,挡块4置于矩形杆8上方且通过重力向下挤压矩形杆8,由于此时矩形杆8处于水平位置,矩形杆8下端面紧贴挡杆13上端
面,使矩形杆8不能向下转动,因此,轮子7着地时,通过档杆和矩形杆8支撑壳体2,壳体2下端与地面之间有间隔;处于行走状态时,能推动脚手架17,使轮子7在地上滚动,实现脚手架17的移动;
29.将脚手架17移动到位,需要将脚手架17固定时,先将其中一个销子3拔出,使这个销子3对应的壳体2能相对第一矩形块1上下移动,然后以另外三个竖杆18为支撑,向上移动没有插装销子3的壳体2,并拨动矩形杆8向上转动,直至在竖直方向上,矩形杆8和挡块4没有干涉,然后向下移动壳体2,使矩形杆8置于左右两个挡块4之间,松开壳体2和矩形杆8,壳体2继续向下移动并使其下端着地,由于此时壳体2位置相对行走状态时下移,矩形杆8置于挡块4上的斜面5位置,在扭簧的作用下,矩形杆8向下转动到水平位置并使矩形杆8下端面置于挡块4上端面上,同时第二矩形块6向上移动,压缩压簧15,第二矩形块6带动轮子7向上移动离开地面,然后将销子3插装在第二通孔10内,销子3左右两端分别置于对应侧的弧形凹槽16内;然后,依次对其它三个本装置进行同样的操作,使四个轮子7均离地,壳体2下端均着地,通过销子3置于弧形凹槽16内支撑第一矩形块1和脚手架17的重力,脚手架17处于固定状态,且通过壳体2下端面着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使脚手架17在使用时更加稳定;
30.需要移动脚手架17时,先将其中一个销子3拔出,使这个销子3对应的壳体2能相对第一矩形块1上下移动,然后以另外三个竖杆18为支撑,向上移动没有插装销子3的壳体2,由于此时压簧15向下挤压第二矩形块6,向上移动壳体2时,壳体2带动挡块4向上移动,并向上挤压矩形杆8,克服扭簧的作用力使矩形杆8向上转动,直至在竖直方向上,矩形杆8和挡块4没有干涉,压簧15能向下挤压第二矩形块6,使第二矩形块6带动矩形杆8向下移动,直至矩形杆8完全置于挡块4下方,在扭簧的作用力下,矩形杆8向下转动至水平位置,矩形的上端面置于挡块4下端面下方,轮子7随第二矩形块6向下移动并着地,然后向下移动壳体2,直至第一通孔9与第二通孔10左右重合,通过销子3插装在第一通孔9和第二通孔10内,使壳体2与第一矩形块1重新固定在一起;然后,依次对其它三个本装置进行同样的操作,使四个轮子7均着地,恢复行走状态,即能推动脚手架17移动。
3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能上下移动的第二矩形块6,并在矩形块上铰接有矩形杆8,当矩形杆8置于挡块4下方时,轮子7着地,并通过矩形杆8和挡杆13支撑脚手架17的重力,使脚手架17处于行走状态;当矩形杆8置于挡块4上方时,通过扭簧使矩形杆8向下转动的力使第二矩形块6向上移动,使轮子7离地,并通过壳体2着地支撑脚手架17的重力;避免在脚手架17使用过程中轮子7因一直承受重力而损坏,且通过壳体2着地支撑脚手架17的重力,与地面接触面积大,使脚手架17在使用时更加稳定。
3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能上下移动的壳体2,通过上下移动壳体2实现脚手架17在行走状态和固定状态的切换,无需搬动脚手架17,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