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鞋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鞋。


背景技术:

2.通常,鞋的透气性较差,内部容易闷。以往,尝试改善了鞋的透气性以减少因闷热引起的穿鞋者的不适。
3.例如,已经提出了在鞋底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外部相通的凹槽的鞋(参照专利文献1及2)。并且,提出了通过形成在鞋底的透气路径和设在鞋后跟的泵装置来进行通风的鞋(参照专利文献3)。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48879号
7.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授权第3185355号
8.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43247号


技术实现要素:

9.技术问题
10.当为了透气性而在鞋底形成凹槽时,根据凹槽的位置或延伸的方向,走路时鞋底有可能不跟随脚的移动,由此存在使穿鞋者感到不适的情况。
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高透气性且行走性能优秀的鞋。
12.技术方案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的鞋(10),在外底(6)上具有内底(5),内底(5)具有透气性,外底(6)具有互相连通的多个凹槽(61~64)以及与该多个凹槽(61~64)的至少一个相连接的开口部(65),多个凹槽(61~64)中的第一凹槽(61)设置于支撑外底(6)的脚趾跟的区域,第一凹槽(61)向脚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在脚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一凹槽(61)在脚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设置间隔大于在脚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设置间隔。
14.有益效果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提供高透气性且行走性能优秀的鞋。
附图说明
16.图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鞋的外观的立体图。
17.图2为从内底侧示出鞋底的俯视图。
18.图3为鞋底的ii

ii截面图。
19.图4为示出外底的内底侧表面的俯视图。
20.图5a为示出脚接触地面时的外底的立体图。
21.图5b为示出脚踩在地面上时的外底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结构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一例(代表示例),并且不限定于此。
23.此外,在以下说明中,附图中的方向y表示脚的长度方向,方向x表示相对于长度方向y正交的脚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y的前侧是指以附图中的方向y1表示的脚趾侧。长度方向y的后侧是指以附图中的方向y2表示的脚后跟侧。
24.并且,脚的内侧是指宽度方向x上排列的两只脚中的一只脚朝向另一只脚的方向,在附图中以方向x1表示。脚的外侧是指内侧的相反方向,在附图中以方向x2表示。
25.鞋
26.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鞋10外观。
27.本实施方式的鞋10由鞋帮1及鞋底2构成。
28.鞋帮1用于覆盖并保护脚部。作为鞋帮1的材料,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例举有诸如天然皮革、合成皮革、人工皮革的皮革、利用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的织物、橡胶等。
29.鞋底
30.图2为鞋底2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ii-ii线的截面图。
31.鞋底2包括第1区域31、第2区域32及第3区域33。在长度方向y上,第1区域31支撑脚掌心的前侧,第2区域32支撑包括脚掌心的中间,第3区域33支撑脚掌心的后侧。
32.鞋底2具有内底5及外底6。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鞋底2在长度方向y的后侧具有后跟7。
33.内底
34.内底5设置于外底6上。内底5具有透气性及吸水性。
35.本实施方式的内底5具有基底层51、树脂层52及印刷层53。构成内底5的各层具有透气性及吸水性。
36.基底层51为内底5的支撑体,并设置于外底6上。作为具有透气性及吸水性的基底层51,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利用无纺布、梭织布等。
37.树脂层52设置于基底层51上。树脂层52保护基底层51的表面并促进印刷层53的形成。作为可用于树脂层52的树脂,例如,可例举有聚氨酯(pu)、乙烯

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
38.具有透气性及吸水性的树脂层52例如,可通过在基底层51上形成树脂膜并使其发泡,来形成在厚度方向上具有连通的空隙的多孔质树脂膜。
39.并且,树脂层52还可以利用例如,高透气性及吸水性,具体地利用高水蒸气透过率的树脂来形成。即使树脂具有低水蒸气透过率,也可以通过在基底层51上形成该树脂膜之后,用针等在内底5的整个表面设置通孔来赋予透气性及吸水性。
40.印刷层53设置于树脂层52上。根据印刷层53,可通过对内底5的表面进行着色以赋予皮革质感等来增强内底5的设计感。可通过用墨水在树脂层52上进行印刷来形成印刷层53。
41.本实施方式的内底5在基底层51与树脂层52之间具有缓冲垫4。缓冲垫4设置于第2区域32的内侧以支撑脚掌心部分。
42.缓冲垫4具有透气性、吸水性及弹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这种缓冲垫4,设置有
内底5的厚度方向设有通孔41的聚氨酯制的垫。此外,缓冲垫4的材料无特别限定,可使用诸如硅胶等的树脂制的垫或棉制的垫。
43.外底
44.外底6设置于内底5下部。图4示出外底6的内底5侧的表面。
45.本实施方式的外底6在内底5侧的表面具有四个第一凹槽61、第二凹槽62、第三凹槽63及两个第四凹槽64。并且,外底6具有通向鞋10的外部的开口部65。
46.第一凹槽
47.第一凹槽61设置于第1区域31中的支撑脚趾跟的区域,并且向宽度方向x延伸。
48.四个第一凹槽61在长度方向y上并排设置。在各第一凹槽61的长度方向y上,脚的内侧的设置间隔小于外侧的设置间隔。因此,第一凹槽61从拇指根侧向小指根侧以放射状延伸。
49.通常,当着地的脚离开地面时,体重从脚跟移向小指根附近之后,移向宽度方向x内侧的拇指根附近。当体重从该长度方向y后侧移向前侧时,宽度方向x的中心不移动,而是移动中心之外侧。
50.随着上述的体重移动,脚跟离开地面,从脚掌心附近到脚趾根部的区域弯曲成弓形。外底6也按照该脚的移动而弯曲,但第一凹槽61的外侧的设置间隔d1大于内侧的设置间隔d2的外底6易于沿着体重向外侧移动的脚底形状弯曲。
51.由于外底6跟随脚的移动,因此穿鞋者可自然地行走,并且可提供行走性能优秀的鞋10。
52.第二凹槽
53.第二凹槽62向脚的长度方向y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62设置于大致宽度方向x的中心,并通过第1区域31、第2区域32及第3区域33。
54.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凹槽62与四个第一凹槽61及第三凹槽63相交,与第四凹槽64相接触。因此,多个凹槽61~64通过第二凹槽62互相连通。
55.第三凹槽
56.第三凹槽63设置于第3区域33中的支撑脚后跟的区域。第三凹槽63向脚的宽度方向x延伸并与第二凹槽62相交。
57.第四凹槽
58.第四凹槽64设置于第2区域32中的支撑脚掌心的区域。第四凹槽64与第二凹槽62和开口部65相连接。
59.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四凹槽64分别从第二凹槽62的长度方向y的前侧及后侧朝向外底6的外圆周面延伸,并直至开口部65。直至开口部65的路径在前后有两个,因此提高通风效率。
60.开口部
61.开口部65设在外底6的外圆周面。开口部65与多个凹槽61~64中的第四凹槽64相连接。
62.开口部65设置于支撑脚掌心的区域的宽度方向x内侧。根据这种设置,开口部65不显眼,不容易破坏鞋10的设计性。并且,在长度方向y的前侧和后侧的通风变得容易。
63.后跟
64.为了脚后跟的高度调节,后跟7根据需要设置。从保护外底6的观点来看,后跟7可使用比外底6更硬的材料,例如,tpu(热塑性聚氨酯)等。
65.在上述的鞋10通过如下方法制造,例如,将鞋帮1的外圆周和内底5的外圆周缝合,将设有鞋帮1的内底5粘附在除了外底6的各凹槽61~64及开口部65之外的表面,在相反侧的表面粘附后跟7。
66.鞋10的制造方法不限定于上述方法。还可以例如,用粘结剂将鞋帮1、内底5及外底6全部粘合。
67.换气作用
68.鞋10可实现内部的换气。以下,说明鞋10的换气作用。
69.鞋10内的空气通过内底5流入外底6的凹槽61~64。凹槽61~64与开口部65相连,因此空气通过开口部65从凹槽61~64向外部排出的同时,空气从外部进入凹槽61~64。
70.此外,内底5还具有吸水性,因此鞋10内进水的情况也同样可从内底5流向外底6,并从外底6向外部排水。
71.根据行走时的脚的运动而产生内部的压力变化,因此外底6的凹槽61~64可作为促进换气的泵来使用。
72.图5a示出脚接触地面时的外底6。图5b示出脚踩在地面上时的外底6。
73.当外底6按照踩在地面上的脚的运动而弯曲时,第一凹槽61被压缩。通过这种压缩,不仅第一凹槽61处于加压状态,而且通往第一凹槽61的其他凹槽62~64的内部也处于加压状态。其结果,经过第二凹槽62及第四凹槽64,第一凹槽61及第三凹槽63内的空气从开口部65向外部排出。
74.第一凹槽61的外侧的设置间隔d1大于内侧的设置间隔d2的外底6易于沿着脚底形状弯曲,并且第一凹槽61易于被压缩,因此可实现有效的加压。
75.另一方面,当脚完全离开地面或整个脚面与地面接触且外底6呈平坦状时,第一凹槽61的压缩消失。各凹槽61~64的内部呈减压状态,因此外部空气从开口部65经由第四凹槽64及第二凹槽62流入第一凹槽61及第3凹槽63。
76.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鞋10通过多个凹槽61~64内的压力变化来起到泵作用,并且在行走期间重复空气的排除和供给。可提供能够提高鞋10内的透气性且减少闷热感的舒适的鞋10。
77.并且,第一凹槽61的外侧的设置间隔d1大于内侧的设置间隔d2,因此外底6易于跟随行走时的脚的运动而变形。可提供穿鞋者能够自然地行走且行走性能优秀的鞋10。
78.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其要旨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
79.例如,上述的各凹槽61~64的数量、尺寸及第一凹槽61的设置间隔d1、d2的长度等为示例,并且可根据鞋10的尺寸及外底6的弯曲性能等改变。
80.并且,开口部65的位置可在长度方向y的后侧。在行走时,后侧离开地面,因此容易抑制水通过开口部65从鞋10的外部浸入内部。在具有高后跟7的鞋10的情况下,尤其难以浸水,因此位于后侧的开口部65为优选。
81.并且,还可以不通过第四凹槽64,而是第一凹槽61直接与开口部65相连接。还可以例如,四个第一凹槽61向宽度方向x内侧延伸,在延伸至外底6的外圆周面的位置上分别设
置开口部65,并且各开口部65与各第一凹槽61相连接。
82.相同地,第二凹槽62及第三凹槽63还可直接与开口部65相连接。还可以例如,第二凹槽62向长度方向y延伸,第三凹槽63向宽度方向x延伸,在延伸至外底6的外圆周面的位置上分别设有开口部65,并且各开口部65分别与第二凹槽62及第三凹槽63相连接。
83.附图标记的说明
84.1:鞋
ꢀꢀꢀꢀꢀꢀꢀꢀꢀꢀꢀꢀꢀꢀꢀꢀꢀꢀꢀꢀꢀꢀꢀꢀ
2:鞋底
85.5:内底
ꢀꢀꢀꢀꢀꢀꢀꢀꢀꢀꢀꢀꢀꢀꢀꢀꢀꢀꢀꢀꢀꢀ
6:外底
86.61:第一凹槽
ꢀꢀꢀꢀꢀꢀꢀꢀꢀꢀꢀꢀꢀꢀꢀꢀꢀ
62:第二凹槽
87.63:第三凹槽
ꢀꢀꢀꢀꢀꢀꢀꢀꢀꢀꢀꢀꢀꢀꢀꢀꢀ
64:第四凹槽
88.65:开口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