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鞋底和鞋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9: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鞋底 生活用品 特别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鞋底和具有该鞋底的鞋。


背景技术:

2.鞋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是用于保护足部,便于行走的穿着物。现代人们因工作需求或休闲生活,往往需要长时间行走或站立,而足部支撑人体的全部重量,因此鞋子的舒适性尤为重要。相关技术中,普通鞋子的鞋底一般没有减震设计,这样的鞋子缺乏舒适感,长时间走路容易产生足部酸痛;而相关技术中具有减震作用的鞋底,存在减震效果差,制作过程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减震部的鞋底,可以提高鞋底穿着时的舒适性和鞋底的防滑性且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鞋。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包括:主体部、多个减震部,多个所述减震部凸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面,所述减震部的端面上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在所述减震部的端面上分隔出凸环和凸块,所述凸环环绕所述凸块,所述凸块的表面上设置成凹凸不平的形状。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可以提高鞋底穿着时的舒适性和鞋底的防滑性且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7.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鞋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块的表面上设有矩阵排布的多个凸点,以在所述凸块的表面上构造出凹凸不平的形状。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块的表面上还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多个凸点和所述凸块的表面相连。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槽呈圆环形;和/或所述主体部的底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减震部嵌入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减震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凹槽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以构造出槽状结构。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部包括多个第一减震块和多个第二减震块,所述第一减震块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前半部的周边区域,所述第二减震块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前半部沿左右方向的中间区域。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鞋头处设有一个在左右方向上沿所述主体部的鞋头的边沿延伸并呈弧形的第一减震块,且所述主体部的前半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沿前后方向从邻近所述主体部的鞋头的位置到邻近所述主体部的后半部的位置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减震块。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前半部中间区域设有沿前后方向从邻近所述主体部
鞋头的位置到邻近所述主体部后半部的位置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二减震块。
14.一些实施例中,邻近所述鞋头部的一个第二减震块的尺寸和邻近所述主体部的后半部的一个第二减震块的尺寸均小于它们之间的第二减震块的尺寸;和/或
15.所述主体部的前掌着地处的一个所述第二减震块的周围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三减震块,且多个所述第三减震块中邻近所述主体部鞋头的第三减震块的尺寸小于邻近所述主体部后半部的第三减震块的尺寸。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后半部的底面上设有弹性凹陷结构,所述弹性凹陷结构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后半部沿左右方向的中间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和/或所述主体部的后半部的底面上设有多个减震部;和/或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前半部的底面上设有所述减震部,所述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具有缺口,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并覆盖所述第一部分的后半部,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形成有减震腔,所述减震腔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柱,所述第二部分的底面上设有镂空槽。
1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包括:鞋底、鞋面,所述鞋底为前述的鞋底;所述鞋面盖在所述鞋底上,所述鞋面的周沿与所述鞋底的周沿相连,所述鞋面与所述鞋底之间构造出空腔。
1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通过使用前述的鞋底,可以提高鞋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减震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减震部中凸块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鞋底100,连接部1,主体部2,减震部3,第一减震块31,第二减震块32,第三减震块33,环形槽30,凸环34,凸块35,凸点351,加强筋352,第一部分4,第二部分5,减震腔6。
具体实施方式
25.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鞋底是鞋子的重要部件。人在走路时脚部对地面有作用力,地面对脚部又会产生反作用力,使脚部产生酸痛等不舒适感。特别是人们在运动时,鞋底的舒适性尤为重要,若鞋底没有减震功能或者减震功能差,将导致脚部在运动后很容易疲劳甚至导致膝盖受到损伤。
26.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鞋底100,通过在鞋底100的主体部2底面上设置多个减震部3,达到吸收脚部冲击力的效果,提高鞋底100穿着时的舒适性和鞋底100的防滑性且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结合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00,包括:主体部2和多个减震部3,多个减震部3凸设于主体部2的底面,减震部3用于吸收底面对鞋底100的冲击力,主体部2的底面设置多个减震部3可以提高减震部3吸收冲击力的效果。
29.具体地,减震部3的端面上设有环形槽30,环形槽30在减震部3的端面上分隔出凸环34和凸块35,凸环34环绕凸块35,凸块35的表面上设置成凹凸不平的形状。结合图3,减震部3的端面上具有环形槽30、凸环34和凸块35,其中环形槽30可以分隔凸环34和凸块35,凸环34环绕环形槽30,环形槽30环绕凸块35。当减震部3受力时,凸环34和凸块35可以分别受力,可以提高减震效果,当减震部3的凸环34或凸块35遇到较大冲击而发生形变时,凸环34和凸块35可以向环形槽30延伸,从而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进一步地,凸块35表面设置成凹凸不平的形状可以提高减震部3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强鞋底100的抗滑性及耐磨性。
3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00,通过在鞋底100的主体部2的底面设置多个减震部3,可以提高鞋底100穿着时的舒适性;在减震部3的端面上设置凹凸不平的形状,可以增强鞋底100的防滑性,且该鞋底100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31.在实际使用时,多个减震部3凸设于主体部的底面,可以使鞋底100具有一定的抓地力,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减震部3直接与底面接触,减震部3可以吸收底面对脚部产生的冲击力,减震部3端面的凸块34表面凹凸不平还可以增加鞋底的抗滑性。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00,鞋底100适于在各种环境下使用,举例而言,在使用鞋底100进行户外运动时,例如爬山,鞋底100可以增加行走时的稳定性,避免脚部酸痛及滑倒,提高鞋底100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32.其中,多个减震部3可以用于支撑鞋子,以通过多个减震部3起到减震和支撑的作用,并可以提高鞋底的柔软性,另外,凸环34的底面和凸块35的底面可以设置成相互齐平的形式。当然,也可以将凸环34设置成凸出凸块35或凸块35凸出凸环34。
33.可选地,多个减震部3可以分布于主体部2的底面的各个位置,进一步提高鞋底100的舒适性。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足底受力情况调整减震部3的位置及减震部3尺寸,以提高减震效果。
34.结合图3和图4,可选地,凸块35的表面上设有矩阵排布的多个凸点351,以在凸块35的表面上构造出凹凸不平的形状,由此可以提升凸块35表面的摩擦系数,使鞋底100具有较好的抗滑性。在凸块35表面上的多个凸点351呈矩阵排布,还可以提高凸块35的结构强度,平衡冲击力,提高鞋底100的耐用性。
35.可选地,凸块35的表面也可以被构造成其他凹凸不平的形状,例如在凸块35表面设置多条波浪或条纹形凸起,以在凸块35的表面上构造出凹凸不平的形状,其中多条条波浪或条纹形凸起也可以均匀分布在凸块35上,以提高结构稳定性。
36.结合图3,可选地,凸块35的表面上还设有加强筋352,加强筋352分别与多个凸点351和凸块35的表面相连,加强筋352将多个凸点351和凸块35连接形成整体结构,可以提高结构强度;凸块35受力时,加强筋352可以起到平衡力的效果,提高鞋底100减震性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减震部3中凸块35,结合图4,加强筋352可以将呈矩阵排布的多个凸点351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多个凸点351之间具有一定间隔,加强筋352将多个凸点351连接起来,提高结构强度。在实际使用时,减震部3直接与地面接触,因此加强凸块35的结构强度可以提高减震部3的耐磨性,从而提高鞋底100的使用寿命。
37.可选地,环形槽30呈圆环形,根据前述方案,环形槽30分隔出凸环34和凸块35,凸环34环绕所述凸块35,环形槽30可以环绕凸块35,其中将环形槽30设置为呈圆环形。由此,在减震部3的端面,环形槽30上的每一点相对于凸块35中心的距离相同,可以提高结构稳定性。此外,凸块35可以设置为圆形,凸点351也呈圆形,将环形槽30设置为圆环形,整个结构在视觉上给人旋转收缩的美感,提升鞋底100美观性。
38.可选地,主体部2的底面上设有凹槽,减震部3嵌入凹槽内,且减震部3的外周面与凹槽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以构造出槽状结构,多个减震部3凸设于主体部2上,由此可以避免主体部2直接受到冲击,减震部3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面积较少,可以减小行走时的摩擦力,起到省力的效果;多个减震部3的凸出高度可以相同,以保证鞋底100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地,在主体部2的底面上设有凹槽,可以在制作时防止注塑不良,避免应力集中,便于制作鞋底100且提高美观性。
39.可选地,也可以在主体部2的底面上直接设置减震部3。
40.可选地,减震部3包括多个第一减震块31和多个第二减震块32,第一减震块31设于主体部2的前半部的周边区域,第二减震块32设于主体部2的前半部沿左右方向的中间区域。举例而言,第一减震块31设置在主体部2的外周区域,第二减震模块设置于主体部2的中间区域,多个第一减震块31可以根据主体部2外周区域的受力情况设置减震块形状;多个第二减震块32可以根据主体部2中间区域的受力情况设置减震块形状,以提高减震效果。
41.结合图1,可选地,主体部2的鞋头处设有一个在左右方向上沿主体部2的鞋头的边沿延伸并呈弧形的第一减震块31,第一减震块31在鞋头处沿主体部2的左右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减震块31呈弧形可以增强结构强度,提高第一减震块31的抗冲击性。此外,一般情况下,鞋头处呈弧形,将第一减震块31设置成弧形结构便于与鞋头结构相配合,且提升鞋底100美观性。可选地,第一减震块31上也可以设有沿弧形结构延伸构成的环形槽30。
42.进一步地,主体部2的前半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沿前后方向从邻近主体部2的鞋头的位置到邻近主体部2的后半部的位置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减震块31。
4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多个第一减震块31呈“u”型,所述u型的开口朝向主体部2两侧边缘。根据前述方案,在所述u型结构上,设有圆环形槽30,环形槽30在第一减震块31的端面上分隔出凸环34和凸块35,环形槽30包围凸块35,凸块35表面上设有多个凸点351,加强筋352分别与多个凸点351和凸块35表面相连。其中,多个第一减震块31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多个第一减震块31在主体部2的前半部的左右两侧对阵设置,以提高鞋底100结构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44.可选地,主体部2两侧的第一减震块3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设置成适应主体部2前半部的左右两侧形状,其中第一减震块31的凸块35尺寸可以设置为相同的,以提高鞋底100摩擦力和受力平衡性,提高鞋底100舒适感。
45.结合图1和图3,在主体部2的前半部的左侧和右侧,弧形第一减震块31到主体部2的后半部之间分别设置了间距相同的四个第一减震块31。以鞋的右脚鞋底100为例,主体部2的前半部两侧呈弧形,在主体部2前半部的左侧即脚部外侧,位于两侧的第一减震块31的凸环34的尺寸可以略大于位于中间的第一减震块31的凸环34的尺寸;在主体部2前半部的右侧,也就是脚部内侧,靠近主体部2后半部的第一减震块31的凸环34尺寸大于其余第一减震块31的凸环34的尺寸,第一减震块31的凸环34的尺寸沿远离主体部2后半部的位置依次
减小;靠近主体部2后半部的第一减震块31的凸块35距主体部2边缘的距离大于其余第一减震块31的凸块35距主体部2边缘的距离。由于靠近主体部2后半部的第一减震块31靠近脚弓部位置,将靠近主体部2后半部的第一减震块31向主体部2内侧延长,有利于辅助足部在运动时均匀受力,以提高减震效果。
46.在鞋底100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鞋头处需要为爬坡提供牵引力,因此主体部2的鞋头处可以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弧形第一减震块31;主体部2的前半部的左右两侧可以将前进动力向后、向两侧传导,由此,第一减震块31沿主体部2的前半部的左右两侧间隔布置多个可以便于前进动力箱两侧传导,起到省力的效果。
47.可选地,主体部2的前半部中间区域设有沿前后方向从邻近主体部2鞋头的位置到邻近主体部2后半部的位置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减震块32,第二减震块32位于主体部2的前半部中间区域,可以提高鞋底100受力的均匀性,避免足部疲惫,提高减震效果。在鞋底100使用时,通过设置第二减震块32,第二减震块32表面凹凸不平的形状可以提供主体部2的前半部中间区域产生的原地摩擦力,以提高鞋底100抗滑性。
48.可选地,第二减震块32可以设置多个不同尺寸,分布于主体部2前半部的中间区域。
49.结合图1,可选地,邻近鞋头部的一个第二减震块32的尺寸和邻近主体部2的后半部的一个第二减震块32的尺寸均小于它们之间的第二减震块32的尺寸。第二减震块32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这样,在主体部2的前半部中间区域,设有多个第二减震块32,可以提高减震效果。其中位于中间的第二减震块32的尺寸大于其前后的第二减震块32的尺寸,在多个第二减震块32中,位于中间的第二减震块32最靠近前脚掌的位置,行走或跑步时前脚掌用力较大,地面对脚部的反作用力也随之增大,将位于中间的第二减震块32的尺寸设置为较大的,可以进一步增强减震效果同时增大摩擦力。
50.可选地,主体部2的前掌着地处的一个第二减震块32的周围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三减震块33,以进一步增强鞋底100的减震效果,提高结构强度。多个第三减震块33中邻近主体部2鞋头的第三减震块33的尺寸小于邻近主体部2后半部的第三减震块33的尺寸。具体而言,主体部2的前掌着地处邻近鞋头处,从前掌着地处到鞋头处主体部2呈逐渐收缩的弧形结构,便于设置尺寸较小的第三减震块33,尺寸小的第三减震块33可以围绕第二减震块32设置多个,以提高减震效果。将邻近主体部2后半部的第三减震块33的尺寸设置成略大的,便于提供支撑力。此外,根据前述,前掌部分受力较大,在此处设置多个尺寸较小的第三减震块33利于提高鞋底100的抓地力,利于分散冲击力。
51.结合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邻近主体部2鞋头的第三减震块33可以围绕第二减震块32布置四个,邻近主体部2后半部的第三减震块33围绕邻近主体部2后半部的第二减震块32布置三个,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52.可选地,第三减震块33的尺寸也可以是无规律的,适于根据主体部2结构间隔布置在第二减震块32周围,达到提高减震效果的作用。
53.可选地,主体部2的后半部的底面上设有弹性凹陷结构,可以提高鞋子的弹力,对足部起到缓冲作用。具体地,弹性凹陷结构设于主体部2的后半部沿左右方向的中间并沿前后方向延伸。
54.可选地,主体部2的后半部的底面上设有多个减震部3,以提升主体部2后半部的减
震效果,进而提高鞋底100整体减震效果。进一步地,根据前述方案,主体部2后半部底面上的多个减震部3设置于弹性凹陷结构的底面上,这样,当主体部2的后半部受力时,可以更好的保护使用者的脚跟,进而保护膝盖。可选地,多个减震部3可以呈阵列排布,多个减震部3之间设有筋条连接,以分散冲击力,从而提高减震效果。
55.可选地,主体部2包括第一部分4和第二部分5,第一部分4的前半部的底面上设有减震部3,第一部分4的后半部具有缺口,第二部分5连接并覆盖第一部分4的后半部,第二部分5与第一部分4之间形成有减震腔6,减震腔6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柱,第二部分5的底面上设有镂空槽。具体而言,第一部分4与第二部分5之间形成的减震腔6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冲击力,减震腔6内的支撑柱提供支撑力,以增强结构强度,且减轻鞋底100重量。避免使用鞋子走路或者跑步时,脚落地时产生不适感,起到保护足部和膝盖的效果;第二部分5的底面上设有镂空槽,镂空槽与减震腔6连通,增强烈气流流通,从而进一步增强减震效果。根据前述方案,多个减震部3之间可以由筋条连接,镂空槽位于在两个减震部3之间未设置筋条的部分。
56.可选地,多个减震部3在第二部分5的底面上,可以呈阵列排布或按其他排布方式排布,也可以自由排布。
57.结合图1,可选地,在第二部分5靠近主体部2后半部的中间区域,可以设置凹陷结构,以提高缓冲作用和结构强度。
58.可选地,减震腔6的外周壁可以由气囊胶或其他弹性材料制成,其中,弹性材料可以具有一定透明度,可以通过减震腔6的外周壁看到减震腔6内的支撑柱,提高鞋底100的美观性。减震腔6内可以具有一定气体,以增强缓冲效果。
59.结合图2,可选地,鞋底100还可以包括连接部1,所述连接部1的一端连接鞋面,另一端连接主体部2,连接部1也可以起到一定减震作用,其中,连接部1的材料可以与主体部2不同,由于主体部2位于鞋底100最外侧,因此主体部2可以选用具有更好防滑性及耐磨性的材料,而连接部1可以选用柔软性较好的材料,在起到减震作用的同时提高鞋底100的柔软性,提高鞋子舒适性。另外,通过设置连接部1可以提升鞋底100层次感,提高鞋底100美观性。
6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包括:鞋底100和鞋面,鞋底100为前述的鞋底100;鞋面盖在鞋底100上,鞋面的周沿与鞋底100的周沿相连,鞋面与鞋底100之间构造出空腔。
6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通过使用前述的鞋底100,可以使鞋子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提高鞋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6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前”、“后”、“左”、“右”、“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65.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