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化钢构件校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11: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构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自动化钢构件校正装置。


背景技术:

2.钢构件是指用方钢,钢板,角钢,槽钢或者工字钢通过连接件连接而成的能承受和传递荷载的钢结构组合构件;其中,方钢在使用时,会有折弯成弧形的情况,折弯后的弧形会出现回弹,导致尺寸不统一。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钢构件校正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方钢折弯成弧形后会出现回弹,尺寸不统一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化钢构件校正装置,包括:
5.一支撑基座,上表面为一水平面,并且上表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滑槽;
6.一第一可拆卸模,连接在所述支撑基座的上表面上;
7.一第二可拆卸模,与所述滑槽插接;
8.以及一推动件,连接在所述支撑基座上,推动所述第二可拆卸模顺着所述滑槽移动位置,所述第二可拆卸模与所述第一可拆卸模逐渐贴合连接,限位塑形弧形方钢;
9.所述第一可拆卸模和所述第二可拆卸模组合后,与所述弧形方钢一起由所述支撑基座上取下。
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基座包括:至少四个支撑脚;以及一工作面,连接在所述支撑脚上,具有所述滑槽。
11.进一步的:所述滑槽的断面为“t”形结构。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可拆卸模包括:一第一模体;一第一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模体的侧壁上,用于与所述支撑基座连接;以及一第二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模体的顶部上,用于与所述第二可拆卸模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可拆卸模包括:一第二模体,与所述第一模体连接,与所述第一模体之间形成一模腔,所述模腔用于容纳塑形所述弧形方钢;一第三板,连接在所述第二模体的顶部上,与所述第二板连接;以及两个滑块,连接在所述第二模体的底部上,与所述滑槽插接。
14.进一步的:所述推动件包括:一第四板,连接在所述支撑基座的侧壁上;以及一气缸,连接在所述第四板上,推动所述第二可拆卸模顺着所述滑槽移动位置。
1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一种自动化钢构件校正装置,与相关技术相比,设置有支撑基座,形成了可靠的支撑结构,有利于排布其他部件;在支撑基座上连接第一可拆卸模,第二可拆卸模和推动件;使用时,推动件推动第二可拆卸模顺着滑槽移动位置,第二可拆卸模与第一可拆卸模逐渐贴合连接,将弧形方钢限位在第一可拆卸模和第二可拆卸模之间,之后由支撑基座上取下第一可拆卸模、第二可拆卸模和弧形方钢的组
合结构,放置在别处进行塑形,取用时卸下弧形方钢,使得弧形方钢的尺寸相对统一;从而克服了方钢折弯成弧形后会出现回弹,尺寸不统一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能够对折弯后的方钢塑形,尺寸相对统一的技术效果,具有实用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实际使用状态的三维总装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弧形方钢被限位后的三维总装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第一可拆卸模和第二可拆卸模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0.支撑基座,11.滑槽,12.支撑脚,13.工作面,20.第一可拆卸模,21.第一模体,22.第一板,23.第二板,30.第二可拆卸模,31.第二模体,32.第三板,33.滑块,40.推动件,41.第四板,42.气缸,100.弧形方钢。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一种自动化钢构件校正装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方钢折弯成弧形后会出现回弹,尺寸不统一的技术问题;能够被制造和使用,并且达到了能够对折弯后的方钢塑形,尺寸相对统一的积极效果;总体思路如下:
22.一实施方式:
23.见图1、图2;一种自动化钢构件校正装置,包括:
24.一支撑基座10,上表面为一水平面,并且上表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滑槽11;
25.一第一可拆卸模20,连接在所述支撑基座10的上表面上;
26.一第二可拆卸模30,与所述滑槽11插接;
27.以及一推动件40,连接在所述支撑基座10上,推动所述第二可拆卸模30顺着所述滑槽11移动位置,所述第二可拆卸模30与所述第一可拆卸模20逐渐贴合连接,限位塑形弧形方钢100;
28.所述第一可拆卸模20和所述第二可拆卸模30组合后,与所述弧形方钢100一起由所述支撑基座10上取下;
29.具体来说,实施时,设置有支撑基座10,形成了可靠的支撑结构,有利于排布其他部件;在支撑基座10上连接第一可拆卸模20,第二可拆卸模30和推动件40;使用时,推动件40推动第二可拆卸模30顺着滑槽11移动位置,第二可拆卸模30与第一可拆卸模20逐渐贴合连接,将弧形方钢100限位在第一可拆卸模20和第二可拆卸模30之间,之后由支撑基座10上取下第一可拆卸模20、第二可拆卸模30和弧形方钢100的组合结构,放置在别处进行塑形,取用时卸下弧形方钢100,使得弧形方钢100的尺寸相对统一;
30.另一实施方式:
31.见图1、图2;实施时,所述支撑基座10包括:至少四个支撑脚12;以及一工作面13,连接在所述支撑脚12上,具有所述滑槽11;支撑脚12包括:空心方管,以及焊接在空心方管一端的四方体形板材,组合后,在地面上形成了可靠的支撑结构;工作面13为一长方体形板材,与支撑脚12之间焊接,有利于排布其他部件;
32.所述滑槽11的断面为“t”形结构,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有利于第二可拆卸模30顺着滑槽11滑动位置,也不会影响取下第一可拆卸模20、第二可拆卸模30和弧形方钢100的组合结构;
33.另一实施方式:
34.见图1、图2、图3;实施时,所述第一可拆卸模20包括:一第一模体21;一第一板22,连接在所述第一模体21的侧壁上,用于与所述支撑基座10连接;以及一第二板23,连接在所述第一模体21的顶部上,用于与所述第二可拆卸模30连接;第一模体21通过板材折弯而成,外形为弧形,断面大致为“]”形结构;第一板22为长方体形板材,与第一模体21之间焊接,用于与工作面13之间穿入外六角螺栓件连接,安装拆卸较方便;第二板23为长方体形板材,与第一模体21之间焊接,用于与第三板32之间穿入外六角螺栓件连接,使得第一可拆卸模20和第二可拆卸模30之间锁紧,弧形方钢100被限位塑形;
35.所述第二可拆卸模30包括:一第二模体31,与所述第一模体21连接,与所述第一模体21之间形成一模腔,所述模腔用于容纳塑形所述弧形方钢100;一第三板32,连接在所述第二模体31的顶部上,与所述第二板23连接;以及两个滑块33,连接在所述第二模体31的底部上,与所述滑槽11插接;
36.第二模体31包括:一弧形部,通过板材折弯而成,断面大致为“]”形结构,与第一模体21匹配,并且与第一模体21之间穿入外六角螺栓件连接,形成了模腔;以及一t形加强板,与弧形部焊接,用于被推动件40顶压,提高了结构强度,防止损坏第二模体31;
37.第三板32为长方体形板材,与第二模体31焊接,用于与第二板23之间穿入外六角螺栓件连接,安装拆卸较方便;
38.滑块33的断面为“t”形结构,与第二模体31之间焊接,并且与滑槽11之间滑动连接,有利于导向第二模体31,使得第二模体31与第一模体21之间能够可靠的限位弧形方钢100;
39.另一实施方式:
40.见图1、图2;实施时,所述推动件40包括:一第四板41,连接在所述支撑基座10的侧壁上;以及一气缸42,连接在所述第四板41上,推动所述第二可拆卸模30顺着所述滑槽11移动位置;第四板41为长方体形板材,与支撑基座10之间穿入外六角螺栓件连接,安装拆卸较方便,形成了可靠的支撑结构;气缸42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气缸42也可以更换为油缸、电动推杆等,目的在于推动第二可拆卸模30顺着滑槽11移动位置,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看到公开的内容后,能够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知晓如何设置气缸42,并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也不需要进行过度的试验;
41.另一实施方式:
42.见图1、图2;实施时,弧形方钢100折弯后,被第一可拆卸模20和第二可拆卸模30限位塑形,时间不少于两小时;
43.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推动件40推动第二可拆卸模30顺着滑槽11移动位置,第二可拆卸模30与第一可拆卸模20逐渐贴合连接,将弧形方钢100限位在第一可拆卸模20和第二可拆卸模30之间,之后由支撑基座10上取下第一可拆卸模20、第二可拆卸模30和弧形方钢100的组合结构,放置在别处进行塑形,取用时卸下弧形方钢100,使得弧形方钢100的尺寸相对统一;
44.在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实施例中描述的操作过程不是绝对的使用步骤,实际使用时,可以做相应的调整;
45.除非个别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绝对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需根据实施例的内容确定;
46.以上所述,仅为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