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1-10-29 23: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碳酸钙 颗粒 制备方法 复合 医药


1.本发明属于涉及到工业、材料和医药技术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大黄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蒽醌类衍生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虎杖、掌叶大黄、决明子、何首乌等药材中,药用价值广泛,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糖尿病、抗肿瘤、抗菌、抗病毒、保肝等。但在大黄素的结构中含有大量裸露的酚羟基,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影响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3.大黄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20和40mg/kg的剂量口服给药后,大黄素迅速代谢为葡糖醛酸苷,而大黄素本来的形式在体内几乎无法检测到。即使以更高的剂量82.4mg/kg给药,体内检测到的大黄素水平仍然非常低。liu等人在caco-2细胞培养模型中证明,葡萄糖醛酸代谢是大黄素口服生物利用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着力解决大黄素在给药后由于在体内代谢而大幅度失活的问题。
4.在大黄素的结构中含有大量裸露的酚羟基,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影响了其在癌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尤其是作为抗癌药物使用时,由于给药后全身作用带来的强大副作用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大黄素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创造性地引入了碳酸钙,提供了一种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其不仅可以改善大黄素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易降解的特性,而且由于引入碳酸钙使所述复合颗粒具有一定的ph响应性。
6.本发明以制备具有ph响应性的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为出发点,对碳酸钙的合成以及复合颗粒的一步法制备进行了系列研究。因为大黄素是一个本身具有一定酸性的含有多个酚羟基的化合物,使得其在酸性条件下的溶解度远远小于中性或碱性条件,因而未能有效解决复合颗粒在酸性条件下响应性释放的问题,但制备的复合颗粒有效的解决了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开发了一种以球霰石型碳酸钙作为载体负载无定型大黄素增加难溶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新途径。
7.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其中含有:大黄素和碳酸钙。
8.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复合颗粒中,所述大黄素的重量含量为1~50%,优选为5~40%,更优选为8~30%。
9.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颗粒呈球形,其平均粒径为1.0~5μm。
10.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合颗粒呈球形,其平均粒径为1.5~3μm。
1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复合颗粒中,60%~100%的碳酸钙为球霰石型碳酸钙。
12.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复合颗粒中,70%~96%的碳酸钙为球霰石型碳酸钙。
13.其中,球霰石碳酸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溶解性和分散性能以及较小的比重,正是因为这些特性应用于工业领域能够改善目标产品的物理性能、填充性能和印刷性能,同时还可作为一些生物机体构成的重要材料。
14.本发明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本发明目的之一所述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大黄素和氢氧化钙为原料、有机胺为添加剂,在超临界co2条件下进行反应,得到所述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
15.其中,大黄素中因含有大量游离的酚羟基,导致其在与空气接触时易变质,并且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尤其是作为抗癌药物应用时,给药后全身作用带来的强大副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其在临床中的表现。基于此,本发明以低成本、高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好、ph敏感的碳酸钙为载体一步法制备了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来改善大黄素的水溶性和全身给药后带来的副作用。
16.为了提高碳酸化效率,使用超临界co2(sc-co2临界压力:7.38mpa,临界温度:31.1℃)作为碳源参与碳酸钙的制备过程。超临界co2是有吸引力的溶剂,因为它的物理性质可调,压力和温度变化很小。超临界co2还具有出色的传输性能(扩散性和粘度与气体相似)和溶解能力(密度与液体相似)。因此,超临界co2被证明是独特的合成和加工介质。此外,它是一种天然,无毒,不易燃且对环境无害的溶剂。超临界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高约30倍。
1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胺选自有机醇胺。
18.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胺选自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3-丙醇胺、异丙醇胺、二异丙醇胺、三异丙醇胺、n,n-二甲基乙醇胺和n,n-二乙基乙醇胺中的至少一种。
19.在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0.1g所述氢氧化钙,所述有机胺的用量为5~30ml,优选为5~15ml,优选为6~12ml,更优选为7~11ml,例如9~10.5ml。
20.其中,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发现,有机胺的用量会影响碳酸钙的晶型,当有机胺用量较少时容易导致方解石的产生(而控制在本发明限定的范围内时可以得到球霰石)。发明人在实验中控制不同有机胺的用量,发现有机胺用量还会影响所述复合材料的粒径,当控制有机胺在合理范围内时,可以得到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小的颗粒,但是,如果有机胺的用量太少时,会导致所述复合材料的粒径分布宽、且平均粒径大。
2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氢氧化钙以氢氧化钙溶液或悬浮液的形式加入,优选水的溶液或悬浮液(即以水为溶剂的溶液或悬浮液)。
22.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氢氧化钙溶液或悬浮液的重量浓度为0.1~40mg/ml,优选为0.2~20mg/ml,更优选为0.5~10mg/ml。
2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0.1g所述氢氧化钙,所述大黄素的用量为5~100mg,优选为10~80mg,更优选为12~65mg。
2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于25~80℃下进行,优选于35-60℃下进行,更优选40~50℃。
2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的压力为3-30mpa,优选为8-20mpa,更优选为
10~16mpa。
26.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进行0.2~8h,优选进行0.5~5h,更优选进行1~3h。
2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于搅拌下进行,优选于200~2000rpm转速下搅拌进行,更优选500~1500rpm,例如800~1200rpm。
28.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反应结束后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
29.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采用水进行洗涤,优选洗涤2~5次,例如3次。
30.在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干燥于60~180℃下进行,优选于80~150℃下进行,例如100~120℃。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2.(1)本发明在超临界co2条件下一步法制备了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不仅解决了大黄素的水溶性问题,而且在碳酸钙的包裹下可以提高大黄素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所使用的co2具有廉价易得,绿色环保等优点;
33.(2)本发明通过一步法制备所述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显然在经济上和环境友好上较为有利,节省了中间步骤的后处理过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4.(3)本发明所述大黄素-碳酸钙复合微粒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绿色环保,易于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35.(4)本发明所制备的所述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粒径大小可控、形貌均匀。
附图说明
36.图1示出一步法合成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的示意图;
37.在图1中,1-大黄素,2-氢氧化钙,3-有机胺,4-超临界co2,5-碳酸钙;
38.在图1下方a表示所述复合颗粒在高ph下的未释放大黄素的状态,b表示所述复合颗粒在低ph下的释放大黄素的状态。
39.图2示出实施例1~5(依次为a/b/c/d/e)得到的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以及大黄素的xrd图谱。
40.图3-1示出实施例1~5(依次为a/b/c/d/e)得到的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以及大黄素的ft-ir图谱。
41.图3-2示出图3-1中框内的局部放大图。
42.图4-1示出实施例1~5(依次为a/b/c/d/e)得到的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的扫描电镜图
43.图4-2示出图4-1的e中标记处的x射线能谱。
44.图5实施例1~4(依次为a/b/c/d)得到的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的粒径分布柱形图。
45.图6-1至图6-3为tg-dsc曲线,图6-1:大黄素;图6-2:碳酸钙;图6-3:实施例3得到的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
46.图7为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实施例3)、大黄素原料药和大黄素-碳酸钙物理混合物(对比例2)分别在ph为5.8和7.4的缓冲溶液中的体外溶出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内容对本发明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48.实施例与对比例中采用的原料,如果没有特别限定,那么均是现有技术公开的,例如可直接购买获得或者根据现有技术公开的制备方法制得。
49.【实施例1】
50.在100ml反应釜中分别加入60ml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含0.096g氢氧化钙)、10ml乙醇胺和40mg大黄素,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预热至40℃后,迅速冲入超临界co2到10mpa,恒温搅拌反应2h,转速为1000rpm。待反应结束,将所得沉淀物过滤分离,用双蒸馏水反复洗涤三次,120℃下干燥4h,得到复合颗粒a。
51.【实施例2】
52.在100ml反应釜中分别加入60ml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含0.096g氢氧化钙)、10ml乙醇胺和35mg大黄素,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预热至40℃后,迅速冲入超临界co2到10mpa,恒温搅拌反应2h,转速为1000rpm。待反应结束,将所得沉淀物过滤分离,用双蒸馏水反复洗涤三次,120℃下干燥4h,得到复合颗粒b。
53.【实施例3】
54.在100ml反应釜中分别加入60ml氢氧化钙溶液(含0.096g氢氧化钙)、10ml乙醇胺和30mg大黄素,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预热至40℃后,迅速冲入超临界co2到10mpa,恒温搅拌反应2h,转速为1000rpm。待反应结束,将所得沉淀物过滤分离,用双蒸馏水反复洗涤三次,120℃下干燥4h,得到复合颗粒c。
55.【实施例4】
56.在100ml反应釜中分别加入60ml氢氧化钙溶液(含0.096g氢氧化钙)、10ml乙醇胺和25mg大黄素,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预热至40℃后,迅速冲入超临界co2到10mpa,恒温搅拌反应2h,转速为1000rpm。待反应结束,将所得沉淀物过滤分离,用双蒸馏水反复洗涤三次,120℃下干燥4h,得到复合颗粒d。
57.【实施例5】
58.在100ml反应釜中分别加入60ml氢氧化钙溶液(含0.096g氢氧化钙)、10ml乙醇胺和25mg大黄素,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预热至40℃后,迅速冲入超临界co2到10mpa,反应2h,反应时间内只有前5min内搅拌,转速为1000rpm。待反应结束,将所得沉淀物过滤分离,用双蒸馏水反复洗涤三次,120℃下干燥4h,得到复合颗粒e。
59.【实施例6】
60.在100ml反应釜中分别加入60ml氢氧化钙溶液(含0.2g氢氧化钙)、10ml乙醇胺和40mg大黄素,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预热至35℃后,迅速冲入超临界co2到15mpa,恒温搅拌反应4h,转速为1000rpm。待反应结束,将所得沉淀物过滤分离,用双蒸馏水反复洗涤三次,120℃下干燥4h,得到复合颗粒。
61.【实施例7】
62.在100ml反应釜中分别加入60ml氢氧化钙悬浮液(含0.4g氢氧化钙)、10ml乙醇胺和35mg大黄素,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预热至60℃后,迅速冲入超临界co2到20mpa,恒温
搅拌反应0.5h,转速为1000rpm。待反应结束,将所得沉淀物过滤分离,用双蒸馏水反复洗涤三次,120℃下干燥4h,得到复合颗粒。
63.【实施例8】
64.在100ml反应釜中分别加入60ml氢氧化钙浮液(含0.6g氢氧化钙)、10ml乙醇胺和25mg大黄素,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预热至50℃后,迅速冲入超临界co2到8mpa,恒温搅拌反应5h,转速为1000rpm。待反应结束,将所得沉淀物过滤分离,用双蒸馏水反复洗涤三次,120℃下干燥4h,得到复合颗粒。
65.【实施例9】
66.在100ml反应釜中分别加入60ml氢氧化钙溶液(含1g氢氧化钙)、10ml乙醇胺和25mg大黄素,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预热至45℃后,迅速冲入超临界co2到12mpa,恒温反应1h,搅拌时间只有5min,转速为1000rpm。待反应结束,将所得沉淀物过滤分离,用双蒸馏水反复洗涤三次,120℃下干燥4h,得到复合颗粒。
67.【对比例1】
68.在100ml反应釜中分别加入40ml氢氧化钙溶液(含1g氢氧化钙)、3ml乙醇胺和40mg大黄素,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预热至40℃后,迅速冲入超临界co2到10mpa,恒温搅拌反应2h,转速为600rpm。待反应结束,将所得沉淀物过滤分离,用双蒸馏水反复洗涤三次,120℃下干燥4h,得到复合颗粒。
69.对对比例1得到的复合颗粒进行检测,发现其中的碳酸钙全部是方解石,说明,体系中有机胺的用量不能太少,太少会影响碳酸钙的晶型。
70.【对比例2】
71.制备物理混合物:将大黄素和碳酸钙按与实施例3得到的复合颗粒中大黄素和碳酸钙实测含量比加入研钵中,轻微研磨至混合均匀,将得到的物理混合物储存在密封的离心管内备用。
72.【实验例1】
73.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600日本岛津)进行xrd检测,工作电流为30.0ma,加速电压为40.0kv,发射源为cuka,波长0.154187nm,扫描速率30
°
min-1
,扫描范围(2θ)15~60
°
,步宽0.05
°
条件下检测样品。每种晶体样品在同一角度都具有不同的晶面,通过xrd检测会显示出不同的衍射峰,xrd是检测物质晶型及纯度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我们根据图谱可以准确地确定碳酸钙的晶型。
74.对实施例1~5得到的复合颗粒(依次为a/b/c/d/e)和大黄素进行xrd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
75.我们发现在衍射图谱中只观察到了球霰石(v110)、(v112)、(v114)、(v300)和(v118)晶面的特征衍射峰,和方解石(c012)、(c104)、(c110)、(c113)和(c018)晶面的特征衍射峰,并未发现大黄素2θ值在20~30
°
范围内的较强吸收峰,我们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大黄素被包裹在合成的复合颗粒内部所致。
76.此外,导致无法观察到大黄素衍射吸收峰的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大黄素在复合颗粒中以无定型的状态存在,众所周知,x射线衍射峰的强度与物质的结晶度有关,结晶度越好对应的衍射峰越强,而无定型的物质的衍射峰宽而弱,因此很有可能是被碳酸钙的衍射峰掩盖而无法观察到对应大黄素的衍射峰。
77.同时,在xrd图谱中方解石在29.32
°
处的c104衍射吸收峰逐渐减小(自a至d),即所得产物中方解石所占比例减小,且在实验e中方解石的衍射吸收峰完全消失得到了纯球霰石,分析是由于碳酸钙在形成的同时大黄素也析出并附着在碳酸钙的表面从而阻止了其向热力学更稳定的方解石晶体进一步转化。
78.【实验例2】
79.采用红外光谱仪(nexus670美国尼高力仪器公司)进行红外检测,扫描波数范围为400-4000cm-1
,通过红外光谱得到每个样品的红外吸收峰,根据吸收峰的位置及变化,可初步判断所得碳酸钙的晶型以及复合颗粒中大黄素是否发生变化。
80.对实施例1~5得到的复合颗粒(依次为a/b/c/d/e)进行红外表征,结果如图3-1和图3-2所示。
81.在图3-1中,可以看到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在1627cm-1
、1271cm-1
、1229cm-1
、1031cm-1
和768cm-1
处含有大黄素固有的特征吸收峰,表明的确制备出了药物和碳酸钙的复合颗粒。
82.在图3-2中,874cm-1
和745cm-1
为球霰石型caco3特征吸收峰,874cm-1
和712cm-1
为方解石型caco3特征吸收峰,基于100%碳酸钙,自实施例1~5其中球霰石占比依次为72.33%、71.66%、90.98%、95.26和100%。说明,随着大黄素添加量的增加方解石在712cm-1
处的特征吸收峰开始增强,同时球霰石在745cm-1
处的特征吸收峰逐渐减小,球霰石所占比例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大黄素在参与复合颗粒合成的过程中也影响了碳酸钙的结晶过程,这是由于大黄素是一类具有蒽醌类结构的化合物,同时还含有大量酚羟基,这一结构可能会与溶液中的钙离子发生络合作用从而影响了接下来的碳化过程。
83.【实验例3】
84.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phenom pro飞纳中国复纳仪器有限公司),在工作电流为10μa,加速电压20kv的条件下,对样品进行显微照相。
85.对实施例1~5得到的复合颗粒(依次为a/b/c/d/e)进行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如图4-1所示,同时对图4-1中e做标记处进行x射线能谱检测,结果如图4-2所示。
86.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得到的大黄素-碳酸钙混合颗粒基本上都呈球状或椭球状颗粒,与球霰石型碳酸钙的形貌一致,并且得到的颗粒较为蓬松多孔,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当加入大黄素为40mg时,产品平均粒径为2μm左右,随着大黄素添加量的逐渐减小所得混合粒子的粒径也在逐渐减小。
87.另外在所有的电镜照片中我们并没有观察到大黄素的晶体结构,这一现象表明所得到的大黄素-碳酸钙混合颗粒并不是物理上的简单混合,而是大黄素在析出的同时与生成的碳酸钙结合,随着碳酸钙的结晶生长大黄素被包裹嵌入进碳酸钙微球内。
88.【实验例4】
89.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winner2000zd济南微纳科技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粒度分析。采用湿法测定的方法进行检测,使用蒸馏水作为碳酸钙和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的分散介质。首先测试前清洗设备三次,然后加分散介质(蒸馏水)至没过搅拌桨,进行排气泡、背景测量操作后加入待测样品约10mg经过超声分散3min,使颗粒均匀分散在介质中,循环能谱稳定后,每隔5s保存一次数据,共保存3次,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结果。
90.对实施例1~4得到的复合颗粒(依次为a/b/c/d)进行粒径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
91.其中,图5a所示为加入大黄素40mg时,粒子呈正态分布,粒径主要分布在1.5~3μm之间,平均粒径为2.6μm;大黄素为35mg时制备的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的粒度分布曲线如图5b所示,粒径主要分布在1.5~3μm之间,平均粒径为2.38μm,粒子呈正态分布;加入大黄素为30mg时制备的复合颗粒的粒度分布曲线如图5c所示,粒径分布较窄,主要分布在1.5~3μm之间,平均粒径为2.01μm,颗粒呈正态分布;加入大黄素为25mg时制备的复合粒子的粒度分布曲线如图图5d所示,颗粒主要分布在较窄的1.5~3μm之间,平均粒径为1.96μm。
92.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复合颗粒的平均粒径会随着大黄素添加量的减少而减少,并且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的结果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93.【实验例5】
94.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sta 449f3德国耐驰仪器有限公司)进行热行为分析。在动态的氮气氛围中加热,升温速度10℃min-1
,测试范围25~900℃,氧化铝坩埚。通过分析物质熔点、吸放热温度以及失重率的变化,来判断复合颗粒的制备情况。其中,热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是研究物质热性质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同时测试产品的吸放热和重量随温度的升高变化的过程。
95.对大黄素、碳酸钙和实施例3得到的复合颗粒(依次为a/b/c)进行tg-dsc检测,结果依次如图6-1、图6-2和图6-3所示。
96.大黄素的tg-dsc曲线如图6-1所示,失重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从100℃开始到123℃迅速失重4%,这是由于受热大黄素中的结合水被脱掉所致,然后第二部分失重从220℃开始到373℃损失40%,第三部分失重从373℃开始到842℃失重过程较为缓慢,重量损失只有4%,然后温度继续升高重量基本保持不变。同时大黄素的dsc曲线在110℃和255℃有两个吸收峰,分别与热重曲线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快速失重相对应,其中255℃为大黄素的熔融降解吸收峰;
97.碳酸钙的tg-dsc曲线如图6-2所示,只有一段失重从616℃开始到776℃迅速失重43.1%,与1当量的二氧化碳分子的理论计算值(44%)相近,因此在该阶段碳酸钙降解为co2和cao,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重量几乎不发生变化。同时在dsc曲线上观察到了756℃处碳酸钙的热降解吸收峰;
98.图6-3所示为实施例3得到的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的tg-dsc曲线,在复合颗粒的tg曲线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大黄素失重阶段的三个部分和碳酸钙的热解将过程,并且在dsc曲线上观察到了相应的热吸收峰,这一结果说明大黄素已经负载到碳酸钙颗粒上。
99.【实验例6】
100.载药量的计算:用天平准确称取实施例1~4得到的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于烧杯中并用分析纯甲醇溶解,然后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超声50min,定容至刻度线,摇匀后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在252nm处测量吸光度。将得到的吸光度值带入大黄素的标准曲线,计算复合颗粒中大黄素的质量,最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载药量,结果如表1所示。
[0101][0102]
表1:
[0103]
样品乙醇胺(ml)大黄素(mg)球霰石占比载药量a104072.33%14.17%
b103571.66%12.30%c103090.98%20.29%d102595.26%14.88%
[0104]
发明人发现,随着碳酸钙中球霰石占比的增加,载药量明显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球霰石结构可能会影响载药量。
[0105]
【实验例7】
[0106]
为了考察大黄素、物理混合物、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在磷酸缓冲溶液中的体外溶出度,根据《中国药典》选择浆法对固体粉末的溶出度进行测定。的溶出度进行测定。以5.5mg大黄素为基准,按复合颗粒的载药量计算出与之等价的复合颗粒的质量和物理混合物的质量。设置溶出条件为:转速100rpm、温度37℃、取样次数:19次、取样量:10ml、补液量:10ml、时间间隔分别为2、5、8、15、30、30、60、60、80、80、80、240、360、360、600、720、720、720、720min。首先定搅拌桨和取样头高度,然后将磷酸缓冲液1000ml加入到溶出杯中预热,加入已称好的药品开始试验,取出的样品经0.45μm滤膜过滤后进入取样管,同时补充等量的溶出介质。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测定252nm处吸光度值,带入大黄素标准曲线求出所含药物量,借助以下公式计算累积溶出度。
[0107][0108][0109]
其中,c
n
为样品在各时间点的浓度;l为样品的标示量;v1为各时间点固定取样体积;v2为溶出介质体积。
[0110]
对大黄素、对比例2得到的物理混合物和实施例3得到的复合颗粒在ph5.8和ph7.4条件下进行体外溶出度的测定,结果依次如图7所示,在图7中,自上而下依次为复合颗粒在ph7.4下、物理混合物在ph7.4下、大黄素在ph7.4下、复合颗粒在ph5.8下、物理混合物在ph5.8下、大黄素在ph5.8下。
[0111]
由图7可知:
[0112]
在ph为7.4的缓冲溶液中实施例3得到的复合颗粒的累积溶出度要明显好于对比例2得到的物理混合物和大黄素原料药,这一现象表明所制备的复合颗粒提高了原料药物的溶解度;
[0113]
在ph为5.8的缓冲溶液中存在相似的实验结果,溶出度为复合颗粒>物理混合物、原料药,这是由于在反应过程中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加入使溶液体积膨胀减小了药物在体系中的溶解度,同时因为二氧化碳的加入反应体系的ph值迅速减小使药物在体系中的溶解能力大幅度下降,在这两个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大黄素以无定型的形式迅速从反应液中析出并附着在碳酸钙的多孔结构上,从而使复合颗粒中大黄素的溶出度大幅度提高。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