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折叠式包及折叠式包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2021-09-22 19: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折叠式 矩形 过从 制作方法 扁平


1.本发明涉及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包,特别是涉及一种仅通过从使用状态将两侧部向拉开方向拉紧就能够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的折叠式包及折叠式包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2.对于由片状材料构成、考虑到不使用时的携带而可折叠变小的折叠式包,目前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
3.作为这样的包的一例,目前已知有一种如下的可折叠的包围体:其由片状材料构成,在使用后仅通过将两端部向拉开方向拉拽,就能够形成将长度方向的两端闭合的规定矩形扁平带状的形态,所述包围体由开口部和波纹结构的包围体主体构成,所述开口部使所述包围体为带状形态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或一个侧缘以直线状从一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并且用于取放对象物;所述包围体主体隔着该开口部位于其一侧半部和另一侧半部,由通过以规定宽度反复山折和谷折而形成的多个皱褶构成(参照专利文献1)。
4.另外,也已知有一种如下的带:其具有小型的可扩展的单一口袋状袋体,所述袋体具有根据内容物非对称地扩展的织物及皱褶,在袋体为空时使用皱褶将织物折叠成重叠的形状并相对于带固定,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紧贴地置于佩戴者的身体,牢固地保持小的物体,另外,所述带具有能够扩展以保持更大的物体的袋体(参照专利文献2)。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33902号手册
8.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0

5177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0.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可折叠的包围体中,虽然在使用后仅通过将两端部向拉开方向拉拽就能够形成将长度方向的两端闭合的形态,但在制作波纹结构的包围体主体时,需要进行热压以使皱褶不消失,存在制作可折叠的包围体需要成本这样的问题。
11.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具有袋体的带中,在制作袋体时,虽然不需要对皱褶进行热压,但作为制作袋体的材料,需要准备在与带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织物,与上述专利文献1同样地存在制作具有袋体的带需要成本这样的问题。
12.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包及折叠式包的制作方法,该折叠式包是将一张矩形的片状材料从折叠端卷入,不使用热压而制作,并且仅通过从使用状态将两侧部向拉开方向拉紧,就能够卷成矩形扁平形状。
13.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4.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折叠式包,采用如下结构:一种可卷成矩形扁平形状的折叠式包,具备:提手开口部,其沿着矩形的片状材料的一对短边而形成;折叠端,其以
所述片状材料的长边的垂直二等分线为对称轴,以相对的所述提手开口部在该对称轴上抵接或接近的方式,从该对称轴等间隔地相互翻折而形成于两侧;收纳部,其是将所述折叠端从两侧朝向所述提手开口部一边形成多条卷折线一边卷入而形成;以及集束端部,其是所述卷入的收纳部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重叠的状态下被封闭而成,通过从使用状态将所述集束端部向拉开方向拉紧,将所述收纳部卷入并折叠。
15.而且,作为折叠式包的实施方式,采用所述提手开口部具有从所述一对短边平行地以规定间隔弯折而形成的立起部的结构,另外,采用所述提手开口部具有沿着所述一对短边形成的提手部的结构,另外,采用所述提手部具有靠近所述一对短边形成的穿通开口部的结构,并采用所述收纳部具有与所述提手开口部平行地形成的内口袋的结构。
16.另外,作为折叠式包的制作方法,采用如下结构:通过从使用状态将两侧部向拉开方向拉紧,将所述折叠式包卷入并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所述折叠式包的制作方法包括:将由长边和短边构成的矩形的片状材料展开的工序;沿着所述片状材料的一对短边形成提手开口部的工序;以所述片状材料的长边的垂直二等分线为对称轴,以相对的所述提手开口部在该对称轴上抵接或接近的方式,从该对称轴等间隔地向上方翻折,在两侧形成与所述短边平行的折叠端的工序;将所述折叠端从两侧朝向所述提手开口部一边形成多条卷折线一边卷入而形成收纳部的工序;以及将所述卷入的收纳部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封闭而形成集束端部的工序。
17.而且,作为折叠式包的制作方法的实施方式,采用形成所述提手开口部的工序包括从所述一对短边平行地以形成立起部所需的间隔向下方弯折的工序的结构,另外,采用形成所述提手开口部的工序包括沿着所述一对短边形成提手部的工序的结构,另外,采用形成所述提手部的工序包括靠近所述一对短边形成穿通开口部的工序的结构,另外,采用形成所述收纳部的工序包括与所述提手开口部平行地形成内口袋的工序的结构。
18.发明效果
19.本发明的折叠式包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准备一张矩形的片状材料,以对称轴为中心,从形成于左右的折叠端依次卷入,由此不进行使用热压的打褶就能够制作,并且在携带时,仅通过从使用状态将集束端部向拉开方向拉紧,就能够将收纳部卷入并折叠。
20.另外,本发明的折叠式包的制作方法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将一张矩形的片状材料展开,以对称轴为中心,从形成于左右的折叠端朝向提手开口部依次卷入,由此进行折叠,不使用热压而制作,因此能够使折叠式包的制作工序变简单。
附图说明
2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折叠状态的图,(a)是主视图,(b)是(a)的x1

x1方向向视剖面示意图。
22.图2是表示制作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片状材料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23.图3是表示折叠图2的片状材料的工序的立体图。
24.图4是表示将根据图3的工序折叠的片状材料卷入的状态的图,(a)是表示卷入两次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卷入三次的状态的立体图。
25.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收尾工序的立体图,(a)是
表示缝合了侧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在侧端部缝接带状材料的状态的立体图。
26.图6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包展开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27.图7是表示折叠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包时的顺序的说明图,(a)是表示将两端的集束端部向拉开方向拉紧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将对折的收纳部沿长度方向卷取的状态的图。
28.图8是表示制作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片状材料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29.图9是表示制作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三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片状材料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30.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三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图,(a)是表示折叠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展开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31.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四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折叠状态的图,(a)是主视图,(b)是(a)的x2

x2方向向视剖面示意图。
32.图12是表示制作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四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片状材料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33.图13是表示折叠图12的片状材料的工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折叠式包及折叠式包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
35.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图1(a)的主视图中观察,将纵向设为“上下”,将横向设为“左右”,将从纸面的跟前到进深方向设为“前后”。
36.实施例1
37.在图1中,a是折叠状态的折叠式包,b是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的收纳部,c是所述收纳部b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重叠的状态下被封闭而成的集束端部,d是设于所述收纳部b的最内侧、取放收纳物品的提手开口部,e是在沿长度方向较小地折叠了所述收纳部b的状态下进行捆扎的捆扎部。
38.如图2所示,收纳部b和提手开口部d由一张矩形的片状材料1构成,该片状材料1由长边2和短边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片状材料1的材质,使用了聚酯的无伸缩性的布帛(织物),但只要是由尼龙或棉花等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构成的布帛、在所述布帛上涂敷了合成树脂的层叠材料等具有所需的强度和弯曲性的挠性的片状材料,就可以任意选择。
39.展开的片状材料1通过在与一对短边3平行且隔开了形成立起部f所需的规定间隔s1的山折线ml处向下方弯折(山折)而分别形成提手开口部d。
40.在本实施例中,在提手开口部d处,从短边3朝向内侧分别形成v字状的切割部4,在所述切割部4的短边3侧,形成(缝接)有宽度比所述间隔s1小的由带材料构成的提手部5。但是,提手开口部d只要从片状材料1的短边3平行地以所需间隔s1弯折而形成立起部f即可,不必像本实施例这样缝接片状材料1以外的材料,取而代之,也可以如后述的第二实施例所示,设为通过对片状材料1的形成提手开口部d的部位实施所需的加工来形成提手部。
41.接着,片状材料1为了隔着作为长边2的垂直二等分线的对称轴cl线对称地形成收纳部b,以山折后的提手开口部d的立起部f在对称轴cl上相互面对的方式,在距对称轴cl和山折线ml等间隔s2的翻折线fl处向箭头方向(上方)翻折(谷折),如图3所示,在片状材料1的两侧形成与对称轴cl平行的折叠端6。此时,优选在所述对称轴cl上相互面对的提手开口部d彼此抵接,但也可以是彼此仅接近。
42.接着,形成有折叠端6的片状材料1如图3所示的箭头那样,将所述折叠端6从两侧朝向所述提手开口部d,沿着第一卷折线rl1、第二卷折线rl2依次卷入。
43.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有折叠端6的片状材料1上,形成从折叠端6开始的卷绕宽度为r1的第一卷折线rl1、和从第一卷折线rl1开始的卷绕宽度为r2且从山折线ml开始的卷绕宽度为r3的第二卷折线rl2,各个卷绕宽度以满足r1<r2<r3的关系的方式设定为逐渐变大。
44.在此,对形成有折叠端6的片状材料1的卷入工序进行说明,从图3所示的状态如图4(a)所示的箭头那样,将形成于片状材料1的折叠端6从两侧沿着第一卷折线rl1和第二卷折线rl2依次卷入时,以对称轴cl为界,以各个卷绕宽度成为r3的方式卷入。
45.进而,当卷为图4(a)所示的状态的片状材料1从两侧沿着山折线ml向上方弯折时,如图4(b)所示,形成以在内侧夹着提手开口部d的状态折叠的收纳部b。此时,折叠的收纳部b具有由沿着对称轴cl形成的底面7、沿着第二卷折线rl2形成的一对折叠上边8、以及以重叠的状态形成于长度方向两侧部的侧端部9构成的矩形扁平形状。
4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形成收纳部b,形成于片状材料1的折叠端6如图1(b)所示的剖面示意图那样,沿着第一卷折线rl1、第二卷折线rl2及山折线ml卷入三次,但片状材料1的卷入工序也可以根据折叠式包a的大小来增减卷入次数。
47.接着,折叠成图4(b)所示的状态的收纳部b如图5(a)所示,沿着形成于长度方向两侧部的侧端部9如线迹10那样缝合,并且在一个侧端部9上,为了从中央附近朝向外侧将收纳部b沿长度方向折叠并捆扎而缝接了环状的橡胶制的捆扎部e的一端。
48.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捆扎部e,使用了环状的橡胶制的捆扎部,但捆扎部e不限于该类型,例如,也可以设为在从侧端部9延伸设置的带状带的端部安装纽扣,在收纳部b的表面安装与该纽扣协作的接受部。
49.如图5(b)所示,集束端部c由具有设定为折叠的收纳部b的宽度即卷绕宽度r3的两倍多的全长的一对带状材料11构成,为了在使形成于收纳部b的侧端部9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封闭,将各个带状材料11从折痕12翻折,以夹持折叠的收纳部b的侧端部9的方式缝合。
50.如以上所作说明,由于折叠式包a以折叠的状态制作,因此参照图6对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的外观进行说明。
51.展开为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整体具有单肩包那样的形态,由具有卷绕宽度r3(从对称轴cl到折叠上边8之间)的约两倍宽度的底面7、以从底面7前后立起的前后的折叠端6为中间线的主体部13、以及从主体部13与连接有上方的提手部5的提手开口部d连续并形成有切割部4的顶部角撑部14构成。
52.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53.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折叠式包a通过卷入图2所示的矩形的展开的片状材料1,如图1所示,以折叠的状态制作,因此对将折叠状态的折叠式包a设为可使用状态的顺序进行
说明。
54.首先,从由橡胶制的捆扎部e捆扎的收纳部b上解开捆扎部e,如图1(a)那样,在使底面7朝下的状态下向左右方向展开,此时,收纳部b如图1(b)所示的剖面示意图那样,是底面7闭合的状态,与此相对,折叠上边8成为可前后分离的状态。
55.然后,将折叠上边8向前后打开,从收纳部b中向上方提起缝接于提手开口部d的提手部5,并且向下方拉下底面7时,如图6那样,折叠式包a成为可使用的状态,因此从提手开口部d放入收纳物品后,可用手握持提手部5,或者挎在肩上使用。此时,折叠式包a由于集束端部c被折叠上边8等主体部13隐藏,因此能够使作为包的外形整洁。
56.接着,参照图7对将使用后的折叠式包a折叠变小的顺序进行说明,从图6所示的状态,将折叠式包a的提手开口部d完全打开,取出收纳物品后,用双手分别握持设于收纳部b的两侧的集束端部c,如图7(a)所示,用双手将两侧的集束端部c向拉开方向(箭头方向)拉拽,如果不能一次完全折叠时,可通过再次向箭头方向重新拉拽集束端部c来将收纳部b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
57.然后,如图7(b)所示,将收纳部b沿长度方向在折痕15处对折之后,从折痕15处以变小的方式折叠,最后,用橡胶制的捆扎部e捆扎,折叠式包a的折叠完成。
58.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折叠式包a通过准备一张矩形的片状材料1,以对称轴cl为中心,从形成于左右的折叠端6依次卷入,可不进行使用热压的打褶地简单地制作收纳部b。
59.实施例2
60.接着,对变更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提手部5的结构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61.以下,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对不同的构成部分标注不同的附图标记并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62.在图8中,21是由长边22和短边23构成的矩形的片状材料,构成图1所示的折叠式包a的收纳部b和提手开口部d。片状材料21与第一实施例的片状材料1相比,短边23的尺寸与片状材料1相同,但长边22的尺寸比片状材料1的长边2长出上下部分分别设定的间隔s3。
63.展开的片状材料21靠近一对短边23分别形成有半椭圆形状的穿通开口部24。片状材料21在与短边23平行且隔开了规定间隔s3的谷折线vl处进行谷折,由此使短边23对齐与穿通开口部24的直线部分相接的重合线ol,通过将两片重叠缝合而形成有提手部25。在本实施例中,穿通开口部24通过在周围缝接加强带26而被加强。
64.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65.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将图8所示的矩形的片状材料21展开并卷入,由此以折叠的状态制作图1所示的折叠式包a,但形成于提手开口部d的提手部25与第一实施例的提手部5不同,因此进行说明。
66.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图8所示的矩形的展开的片状材料21在靠近一对短边23分别穿通了穿通开口部24后,在从短边23隔开了间隔s3的谷折线vl处进行谷折,由此将短边23对齐重合线ol并重叠两片进行缝合,形成提手部25。
67.片状材料21在形成了提手部25后,在与一对短边23平行且隔开了规定间隔s1的山折线ml处向下方弯折,由此与图3所示的提手开口部d同样地分别形成立起部f。之后,通过与图3~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工序制作折叠式包a。
68.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仅通过准备一张矩形的片状材料21,在片状材料21的各
个短边23侧形成穿通开口部24并将两片重叠进行缝合,由此能够在成为提手开口部d的部分形成提手部25。
69.实施例3
70.接着,对变更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收纳部b和捆扎部e的结构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
71.以下,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对不同的构成部分标注不同的附图标记并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72.在图10(a)中,aa是折叠状态的折叠式包,ba是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的收纳部,c是所述收纳部ba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重叠的状态下被封闭而成的集束端部,d是设于所述收纳部ba的最内侧、取放收纳物品29的提手开口部(参照图10(b)),ea是在将所述收纳部ba沿长度方向折叠变小的状态下进行捆扎的捆扎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捆扎部ea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设置在了集束端部c的收纳部ba侧,但捆扎部ea只要如图7(b)所示的收纳部b那样能够在将收纳部ba沿长度方向折叠的状态下进行捆扎,就可以设置在任意位置。
73.在图9中,1是由长边2和短边3构成的矩形的片状材料,构成图10所示的折叠式包aa的收纳部ba和提手开口部d。在本实施例中,在提手开口部d处,从短边3朝向内侧分别形成有v字状的切割部4,在切割部4的短边3侧,缝接有宽度比间隔s1小的由带材料构成的提手部5。
74.在展开的片状材料1上,通过以切割部4的前端与附加片状材料27的上端相接的方式在线迹28处缝合而形成有内口袋p。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形成内口袋p,使用了横向尺寸与短边3相同、纵向尺寸比内口袋p的深度d大出缝合余量的附加片状材料27,但形成内口袋p的附加片状材料27的大小可根据所需内口袋p的宽度w及深度d适当地选择。
75.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76.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卷入图9所示的矩形的展开的片状材料1,由此以折叠的状态制作图10(a)所示的折叠式包aa,但在收纳部ba的内侧形成有内口袋p这一点与第一实施例的收纳部b不同,因此进行说明。
7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附加片状材料27配置在上端与形成于矩形的展开的片状材料1的切割部4的前端相接的位置之后,通过在线迹28处将附加片状材料27缝合于片状材料1,在收纳部ba的内侧形成内口袋p。此时,内口袋p的宽度w可通过变更缝合的线迹28的位置来适当地设定。
78.片状材料1在形成了内口袋p后,通过在与一对短边3平行且隔开了规定间隔s1的山折线ml处向下方弯折,与图3所示的提手开口部d同样地分别形成立起部f。之后,通过与图3~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工序制作折叠式包aa。
79.由于折叠式包aa以折叠状态制作,因此参照图10(b)对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a的外观进行说明,展开为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a能够从提手开口部d将午餐盒等收纳物品29收纳于收纳部ba的内部,并且在形成于收纳部ba的内侧的内口袋p中,将饮料瓶30等以载置于吊床那样的状态收纳在与收纳物品29分离的位置。
80.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构成折叠式包aa的收纳部ba和提手开口部d的一张矩形的片状材料1上缝合附加片状材料27,在收纳部ba的内侧形成内口袋p,由此与收纳于收纳部ba的底部的午餐盒等收纳物品29不同,能够将饮料瓶30等以分离的状态收纳于内口袋
p内,热的收纳物品29与凉的瓶30不会接触,另外,也不用担心瓶30压坏收纳物品29。
81.实施例4
82.接着,对变更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提手开口部d的结构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
83.以下,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对不同的构成部分标注不同的附图标记并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84.在图11中,ab是折叠状态的折叠式包,bb是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的收纳部,c是所述收纳部bb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重叠的状态下被封闭而成的集束端部,da是设于所述收纳部bb的最内侧、取放收纳物品的提手开口部,ea是在将所述收纳部bb沿长度方向折叠变小的状态下进行捆扎的捆扎部,35是形成于所述提手开口部da的提手部。
85.如图12所示,收纳部bb和提手开口部da由一张矩形的片状材料31构成,该片状材料31由长边32和短边33构成,片状材料31与第一实施例的片状材料1相比,短边33的尺寸与片状材料1相同,但长边32的尺寸比片状材料1的长边2长出与在图13所示的左右方向上分别设定的卷绕宽度r0近似的尺寸。
86.展开的片状材料31为了隔着作为长边32的垂直二等分线的对称轴cl线对称地形成收纳部bb,以沿着一对短边33形成的提手开口部da在对称轴cl上相互面对的方式,在距对称轴cl和短边33等间隔s4的翻折线fla处向箭头方向(上方)翻折(谷折),如图13所示,在片状材料31的两侧形成与对称轴cl平行的折叠端36。此时,期望在所述对称轴cl上相互面对的提手开口部da彼此尽可能地接近。
87.接着,在所述对称轴cl上相互面对的提手开口部da处,以连结短边33的中央部彼此的方式,缝接由带材料构成的提手部35。然后,形成有折叠端36的片状材料31如图13所示的箭头那样,将所述折叠端36从两侧朝向所述提手开口部da,沿着第一卷折线rl1、第二卷折线rl2、第三卷折线rl3依次卷入。
88.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有折叠端36的片状材料31上,形成有从折叠端36开始的卷绕宽度为r0的第一卷折线rl1、从第一卷折线rl1开始的卷绕宽度为r1的第二卷折线rl2、以及从第二卷折线rl2开始的卷绕宽度为r2且从短边33开始的卷绕宽度为r3的第三卷折线rl3,各个卷绕宽度以满足r0<r1<r2<r3的关系的方式设定为逐渐变大。
89.从图13所示的状态如箭头那样,将形成于片状材料31的折叠端36从两侧沿着第一卷折线rl1、第二卷折线rl2及第三卷折线rl3依次卷入时,以对称轴cl为界,以各个卷绕宽度成为r3的方式卷入。通过以上工序卷入的片状材料31如图11(b)所示的剖面示意图那样,形成以提手开口部da隐藏在内侧底部的状态折叠的收纳部bb。此时,如图11(a)所示,折叠的收纳部bb具有由沿着对称轴cl形成的底面37、沿着第三卷折线rl3形成的一对折叠上边38、以及以重叠的状态形成于长度方向两侧部的集束端部c构成的矩形扁平形状。
9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形成收纳部bb,形成于片状材料31的折叠端36如图11(b)所示,沿着第一卷折线rl1、第二卷折线rl2及第三卷折线rl3卷入三次,但片状材料31的卷入工序也可以根据折叠式包ab的大小来增减卷入次数。
91.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92.本实施例的折叠式包ab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将图12所示的矩形的展开的片状材料31在距对称轴cl和短边33等间隔s4的翻折线fla处翻折并卷入,由此如图11所示,以折叠状态制作,但提手开口部da和提手部35与第一实施例的提手开口部d和提手部5不同,因此
对将折叠状态的折叠式包ab设为可使用状态的顺序进行说明。
93.首先,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从由捆扎部ea捆扎的收纳部bb上解开捆扎部ea,如图11(a)那样,在使底面37朝下的状态下向左右方向扩展,此时,收纳部bb如图11(b)所示的剖面示意图那样,是底面37闭合的状态,与此相对,折叠上边38成为可前后分离的状态。
94.然后,将折叠上边38向前后打开,向上方提起缝接于收纳部bb的提手开口部da的提手部35,并且向下方拉下底面37时,折叠式包ab成为可使用的状态,因此在从提手开口部da放入收纳物品后,可用手握持提手部35,或者挎在肩上使用。
95.接着,对折叠使用后的折叠式包ab的顺序进行说明,从使用状态将折叠式包ab的提手开口部da完全打开,取出收纳物品后,用双手分别握持设于收纳部bb的两侧的集束端部c,用双手将两侧的集束端部c向拉开方向拉紧,由此整齐地卷入收纳部bb,如图11(a)那样,能够将收纳部bb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
96.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折叠式包ab通过准备一张矩形的片状材料31,在使沿着一对短边33形成的提手开口部da相互相对的状态下,以对称轴cl为中心,从形成于左右的折叠端36依次卷入,由此在提手开口部da不形成立起部f地制作而成,因此在使用后,通过用双手将设于收纳部bb的两侧的集束端部c向拉开方向拉紧,收纳部bb变得比形成有立起部f的第一实施例容易卷入,能够一次就折叠整齐。另外,本实施例的折叠式包ab以连结在对称轴cl上相互面对的提手开口部da彼此的方式形成有提手部35,因此在使用时,通过从折叠状态提起提手部35,能够容易地将折叠到收纳部bb的内侧底部的提手开口部da展开。
97.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98.本发明的折叠式包作为使用时的外观,利用主体部隐藏了集束端部,因此能够使作为包的外形整洁,并且仅通过从使用状态将集束端部向拉开方向拉紧,就能够将收纳部卷入并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因此在携带时能够简单地进行折叠,特别适合作为在购物时收纳购买的商品的环保袋等。
99.附图标记说明
100.a、aa、ab:折叠式包
101.b、ba、bb:收纳部
102.c:集束端部
103.d、da:提手开口部
104.e、ea:捆扎部
105.cl:对称轴(中心线)
106.fl、fla:翻折线
107.ml:山折线
108.ol:重合线
109.p:内口袋
110.rl1、rl2、rl3:卷折线
111.r0、r1、r2、r3:卷绕宽度
112.s1、s2、s3、s4:间隔
113.vl:谷折线
114.d:深度
115.f:立起部
116.w:宽度
117.1、21、31:片状材料
118.2、22、32:长边
119.3、23、33:短边
120.4:切割部
121.5、25、35:提手部
122.6、36:折叠端
123.7、37:底面
124.8、38:折叠上边
125.9:侧端部
126.10、28:线迹
127.11:带状材料
128.12、15:折痕
129.13:主体部
130.14:顶部角撑部
131.24:穿通开口部
132.26:加强带
133.27:附加片状材料
134.29:收纳物品
135.30: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