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9-15 08: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穿戴 电子设备 设备


1.本技术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由于近些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比如智能手表、手环等。相关技术中,智能手表包括功能器件,以及分别连接于功能器件两端的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为了方便用户佩戴,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形成缺口,用户可通过该缺口佩戴在手腕上,在佩戴后,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也不进行连接,以便于用户取下,即该缺口在佩戴前和佩戴后始终存在。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比如用户在跑步时手腕处于晃动状态,智能手表容易从缺口处从手腕上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佩戴后不易脱落。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功能器件、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及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均连接于所述功能器件,所述电子设备具有佩戴状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连接件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远离所述功能器件的一端,以形成可穿戴环。
5.当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佩戴状态时,功能器件同时连接于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且连接件也同时连接于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从而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用户佩戴后,则可以避免出现相关技术中由于存在缺口而脱落的情况。
附图说明
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佩戴状态的示意图。
8.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的连接件取下后的示意图。
9.图3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10.图4为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在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11.图5为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在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1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分别与连接件连接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1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分别与连接件连接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1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分别与连接件连接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6.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17.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在至少两个实施例结合在一起不存在矛盾的情况下,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18.请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但不仅限于为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本技术仅以手表进行示例性说明。
19.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功能器件40、第一连接带10、第二连接带20及连接件30。所述第一连接带1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20均连接于所述功能器件40。其中,第一连接带10和第二连接带20可以但不仅限于为硅橡胶、橡胶等软胶材料制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带10和第二连接带20也可以由硬胶制成。所述功能器件40可以但不仅限于具有生物特征识别功能(面部识别功能、指纹识别功能)、距离探测功能、照射功能、投影功能、时间显示功能、联网功能、通话功能、录音功能、气压探测功能、水压探测功能、拍摄功能、音乐和视屏播放功能等一种功能或者多种功能的集合,在此不做限定。
20.所述电子设备1具有佩戴状态,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连接件30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带1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20的远离所述功能器件40的一端,以形成可穿戴环。换而言之,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连接件30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带10上远离所述功能器件40的一端,且所述连接件30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带20上远离所述功能器件40的一端。其中,连接件30可以但不仅限于由abs、as等硬胶材质制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0也可以是软胶制成。其中,所谓的可穿戴环是指适合佩戴在用户某一部位的环形结构,比如,适合佩戴于用户的手腕、脚腕、颈部、头部、腰部等位置处的可穿戴环。需说明的是,可穿戴环的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圆形环、椭圆形环、矩形环、非对称环等。
21.可选的,第一连接带10和第二连接带20基于功能器件40对称,或者说第一连接带10和第二连接带20的形状结构相同,如此设置,从而可以减小生产成本。
22.综上,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功能器件40同时连接于第一连接带10和第二连接带20,且连接件30也同时连接于第一连接带10和第二连接带20,从而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用户佩戴后,则可以避免出现相关技术中由于存在缺口而脱落的情况。而且,连接件30分别与第一连接带10、第二连接带20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的连接,这也就说
明,连接件30可以更换为不同的尺寸,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搭配不同的佩戴尺寸,从而增大了适用性。
23.请参照图1至图2,所述电子设备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m1和第二面m2。所述连接件30可从所述电子设备1具有所述第一面m1的一侧插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带1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20,或者所述连接件30可从所述电子设备1具有所述第二面m2的一侧插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带1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20,以形成所述可穿戴环。换而言之,所述连接件30可从第一面m1指向第二面m2的方向(虚线箭头y1的指向方向)插入,从而与所述第一连接带1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20形成连接,或者所述连接件30可从第二面m2指向第一面m1的方向(虚线箭头y2的指向方向)插入,从而与所述第一连接带1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20形成连接,以形成所述可穿戴环。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30只需插入这一个动作即可连接第一连接带10和第二连接带20形成所述可穿戴环,该插入过程简单,便于用户穿戴,提高了穿戴效率。
24.当需要将连接件30从电子设备1上取出时,用户只需沿虚线箭头y1的指向方向或者虚线箭头y2的指向方向移动连接件30即可完成拆卸过程,拆卸过程与上述插入过程同理,在此不一一详述。
25.请参照图1至图2,所述连接件30呈弯曲状,且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连接件30的弯曲方向朝向所述功能器件40,换而言之,连接件30弯曲形成的凹陷面向于功能器件40的所在方向,如此设置,从而更适于用户的佩戴,使得用户佩戴时更舒适。
26.请参照图3,所述功能器件40包括功能主体430、第一套环410及第二套环420。所述第一套环410和所述第二套环420分别连接于所述功能主体430。第一套环410和第二套环420的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为矩形、圆形、椭圆形等。
27.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10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环410。所述第二连接带20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环420。可以理解的,活动连接也就说明第一连接带10和第二连接带20可相对于功能主体430移动,使得功能主体430与第一连接带10或第二连接带20之间的连接不是硬连接,从而有利于功能主体430、第一连接带10、第二连接带20三者形成适当的形状,以适于用户的佩戴,使得用户佩戴时更舒适。
28.请参照图4,所述第一连接带10具有第一配合部110,所述第一配合部110位于第一连接带10上远离功能器件40的一端。所述连接件30具有第二配合部320,所述第二配合部320位于连接件30上的一端。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第一配合部110和所述第二配合部320可拆卸连接,且呈卡接关系。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110具有第一凸头111,第二配合部320具有第一收容槽32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110具有第一收容槽321,所述第二配合部320具有第一凸头111。需说明的是,在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一凸头111均容置于第一收容槽321内,两个实施方式仅是交换了第一凸头111和第一收容槽321的设置位置,在本技术的相关附图中仅以所述第一配合部110具有第一凸头111,第二配合部320具有第一收容槽321进行示例性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凸头111容置于第一收容槽321内,从而可以起到保护第一凸头111的作用,使得第一凸头111不容易损坏。
29.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头111在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连接带10未连接于连接件30)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一凸头111在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一连接带10连接于连接件30)的体积。换而言之,当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一连接带10和连接件30为过盈连接,可以理解
的是,过盈连接可以使得第一连接带10和连接件30连接的更牢固。
30.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头111在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连接带10未连接于连接件30)的体积等于所述第一凸头111在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一连接带10连接于连接件30)的体积。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可以更容易的将第一凸头111设置于第一收容槽321内。
31.请参照图4,所述第一凸头11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凹槽1111和第二凹槽1112,即第一凹槽1111和第二凹槽1112的凹陷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收容槽321由相对设置第一卡接头3211和第二卡接头3212围设而成。其中,第一卡接头32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头部3213和第一颈部3214,第一头部3213在朝向第二卡接头3212的方向凸出于第一颈部3214。第二卡接头321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头部3215和第二颈部3216,第二头部3215在朝向第一卡接头3211的方向凸出于第二颈部3216。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接头3211的第一头部3213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111内,所述第二卡接头3212的第二头部3215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1112内。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头部3213设置于第一凹槽1111内,将第二头部3215设置于第二凹槽1112内,从而可以与第一凸头111形成卡接状态,使得第一凸头111不能够沿虚线箭头x1的指向方向退出第一收容槽321,进而确保连接件30与第一连接带10是始终维持较好的连接状态。
32.请参照图5,所述第二连接带20具有第三配合部210,所述第三配合部210位于第二连接带20上远离功能器件40的一端。所述连接件30具有第四配合部340,所述第四配合部340位于连接件30上的一端。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第三配合部210和所述第四配合部340可拆卸连接,且呈卡接关系。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配合部210具有第二凸头211,第四配合部340具有第二收容槽34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配合部210具有第二收容槽341,所述第四配合部340具有第二凸头211。需说明的是,在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二凸头211均容置于第二收容槽341内,两个实施方式仅是交换了第二凸头211和第二收容槽341的设置位置,在本技术的相关附图中仅以所述第三配合部210具有第二凸头211,第四配合部340具有第二收容槽341进行示例性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二凸头211容置于第二收容槽341内,从而可以起到保护第二凸头211的作用,使得第二凸头211不容易损坏。
33.可选的,所述第二凸头211在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二连接带20未连接于连接件30)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凸头211在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二连接带20连接于连接件30)的体积。换而言之,当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二连接带20和连接件30为过盈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过盈连接可以使得第二连接带20和连接件30连接的更牢固。
34.可选的,所述第二凸头211在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二连接带20未连接于连接件30)的体积等于所述第二凸头211在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二连接带20连接于连接件30)的体积。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可以更容易的将第二凸头211设置于第二收容槽341内。
35.请参照图5,所述第二凸头21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凹槽2111和第四凹槽2112,即第三凹槽2111和第四凹槽2112的凹陷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收容槽341由相对设置第三卡接头3411和第四卡接头3412围设而成。其中,第三卡接头34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头部3413和第三颈部3414,第三头部3413在朝向第四卡接头3412的方向凸出于第三颈部3414。第四卡接头3412包括相连接的第四头部3415和第四颈部3416,第四头部3415在朝向第三卡接头3411的方向凸出于第四颈部3416。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第三卡接头3411
的第三头部3413容置于所述第三凹槽2111内,所述第四卡接头3412的第四头部3415容置于所述第四凹槽2112内。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三头部3413设置于第三凹槽2111内,将第四头部3415设置于第四凹槽2112内,从而可以与第二凸头211形成卡接状态,使得第二凸头211不能够沿虚线箭头x2的指向方向退出第二收容槽341,进而确保连接件30与第二连接带20是始终维持较好的连接状态。
36.需说明的是,图4中所示的第一凸头111和第一收容槽321的结构形式,以及图5中所示的第二凸头211和第二收容槽341的结构形式仅仅是一种实施方式,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头111和第一收容槽321的结构形式,以及第二凸头211和第二收容槽341的结构形式还可以为其它形式,如图6和图7所示。
37.还需说明的是,第一凸头111和第二凸头211的形状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第一收容槽321和第二收容槽341的形状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38.请参照图8,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头111包括第一硬质部1113和第一软质部1114。所述第一硬质部1113包裹于所述第一软质部1114的内部。其中,第一硬质部1113相较于第一软质部1114的质地较硬、不易发生弹性变形。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设置了第一硬质部1113,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凸头111的弹性变形的能力,也就是说,使得第一凸头111不易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得第一凸头111不能够沿虚线箭头x1的指向方向退出第一收容槽321。因此,第一硬质部1113的设置,确保了连接件30与第一连接带10是始终维持较好的连接状态。
39.请参照图8,可选的,所述第二凸头211包括第二硬质部2113和第二软质部2114。所述第二硬质部2113包裹于所述第二软质部2114的内部。其中,第二硬质部2113相较于第二软质部2114的质地较硬、不易发生弹性变形。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设置了第二硬质部2113,从而可以降低第二凸头211的弹性变形的能力,也就是说,使得第二凸头211不易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得第二凸头211不能够沿虚线箭头x2的指向方向退出第二收容槽341。因此,第二硬质部2113的设置,确保了连接件30与第二连接带20是始终维持较好的连接状态。
40.请参照图8,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磁作用件50,所述磁作用件50设置于所述连接件30的内部。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磁作用件50与所述第一硬质部1113相磁吸,需说明的是,所述磁作用件50与所述第一硬质部1113中的至少一个为可产生磁场,并可产生磁吸作用的磁性物体,比如,磁作用件50为磁铁且第一硬质部1113为铁,或者磁作用件50为铁且第一硬质部1113为磁铁,或者磁作用件50和第一硬质部1113均为磁铁。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磁作用件50与所述第一硬质部1113相磁吸,从而可以使得连接件30和第一连接带10的连接更为牢固,以确保连接件30与第一连接带10是始终维持较好的连接状态。
41.进一步的,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磁作用件50与所述第二硬质部2113相磁吸。需说明的是,所述磁作用件50与所述第二硬质部2113中的至少一个为可产生磁场,并可产生磁吸作用的磁性物体,比如,磁作用件50为磁铁且第二硬质部2113为铁,或者磁作用件50为铁且第二硬质部2113为磁铁,或者磁作用件50和第二硬质部2113均为磁铁。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磁作用件50与所述第二硬质部2113相磁吸,从而可以使得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带20的连接更为牢固,以确保连接件30与第二连接带20是始终维持较好的连接状态。
42.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