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边框、光箱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3: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边框 显示设备 显示器


1.本技术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边框、光箱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显示器的设计也越来越成熟,目前市场对于显示器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将显示器外围黑色的边框实现窄边框化,成为业界人士研究的方向。
3.目前市面上的超窄边框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玻璃扩散片、反射片及光箱构成。其中光箱由边框和底板组成。如图1所示出,目前的边框顶部均采用台阶式结构,顶部的台阶处用于固定显示面板及玻璃扩散片。而反射片直接放置于与边框底部连接的底板上,且反射片的边缘折叠到边框的内侧壁位置。上述方式,一是无法将反射片固定牢固,影响光源的反射效果,二是放置在边框的台阶处的显示面板容易产生边框暗影,影响显示效果。可见,目前市面上的超窄边框显示器的设计结构会影响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框、光箱及显示设备,以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边框,包括:主体,包括顶部和底部,所述顶部具有背离所述底部的接触面,所述底部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沿垂直于所述主体的方向延伸;所述主体的内侧壁的表面上设置有漫反射层;所述接触面用于与显示设备的玻璃扩散片的下边缘通过光学胶连接,所述主体的底部用于与所述显示设备的底板连接,所述凸起用于与所述底板配合实现对所述显示设备的反射片的固定。
7.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框,顶部设置有接触面。接触面用于通过光学胶直接与显示设备的玻璃扩散片进行连接,通过该方式可将显示设备的边框设计的更窄,并且通过光学胶可以在边框与玻璃扩散片之间形成一个导光通道,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从而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或消除。此外,底部设计凸起可以将反射片进行固定,在内侧壁的表面上也设置有漫反射层。通过该方式使得反射片不用折叠至内侧壁上,也能保证显示设备内部的光线进行有效反射,同时对反射片也实现了有效固定。可见,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框所形成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及显示设备的窄边效果均得到明显提高。
8.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体背离所述凸起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所述显示设备中与显示面板连接的源驱动板。
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主体背离凸起的一侧还设置有可用于放置源驱动板的凹槽,通过该方式,能够有效地隐藏源驱动板,进而使得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框所形成的显示设备更具美感,提高了显示设备的整体性。
1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箱,包括:m个边框,所述m个边框依次连接形成中空结构,每个所述边框包括顶部和底部,每个所述边框的顶部具有背离该边框的底部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用于与显示设备的玻璃扩散片的下边缘通过光学胶连接;所述主体的内侧壁的表面上设置有漫反射层;每个所述边框的底部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沿垂直于该边框的方向延伸;m为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底板,与所述m个边框的底部连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反射片;每个所述边框的凸起用于与所述底板配合实现对所述反射片的固定。
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箱包括m个边框和底板。每个边框的顶部设置有接触面。接触面用于通过光学胶直接与显示设备的玻璃扩散片进行连接,通过该方式可将显示设备的边框设计的更窄,并且通过光学胶可以在边框与玻璃扩散片之间形成一个导光通道,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从而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或消除。此外,每个边框的底部设计凸起可以将反射片进行固定,在内侧壁的表面上也设置有漫反射层。通过该方式使得反射片不用折叠至内侧壁上,也能保证显示设备内部的光线进行有效反射,同时对反射片也实现了有效固定。可见,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箱所形成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及显示设备的窄边效果均得到明显提高。
12.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玻璃扩散片,所述玻璃扩散片的上边缘通过光学胶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边缘连接;m个边框,所述m个边框依次连接形成中空结构,每个所述边框包括顶部和底部,每个所述边框的顶部具有背离该边框的底部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用于与显示设备的玻璃扩散片的下边缘通过光学胶连接;所述主体的内侧壁的表面上设置有漫反射层;每个所述边框的底部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沿垂直于该边框的方向延伸;m为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底板,与所述m个边框的底部连接;反射片,设置在每个所述边框上的凸起与所述底板之间。
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玻璃扩散片、m个边框和底板。每个边框的顶部设置有接触面。接触面用于通过光学胶直接与玻璃扩散片进行连接,通过该方式可将显示设备的边框设计的更窄,并且通过光学胶可以在边框与玻璃扩散片之间形成一个导光通道,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从而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或消除。此外,每个边框的底部设计凸起可以将反射片进行固定,在内侧壁的表面上也设置有漫反射层。通过该方式使得反射片不用折叠至内侧壁上,也能保证显示设备内部的光线进行有效反射,同时反射片也实现了有效固定。并且玻璃扩散片的上边缘也通过光学胶与显示面板的下边缘连接,也可以使得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及显示设备的窄边效果均得到明显提高。
14.结合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个边框中的n个边框开设有凹槽,每个所述凹槽设置在该边框背离所述凸起的侧壁上;n为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覆晶薄膜及源驱动板;所述覆晶薄膜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所述源驱动板与所述覆晶薄膜连接,所述源驱动板放置在所述凹槽中。
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n个边框背离凸起的一侧还设置有可用于放置源驱动板的凹槽,通过该方式,能够有效地隐藏源驱动板,进而使得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框所形成的显示设备更具美感,提高了显示设备的整体性。
16.结合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漫反射条,所述漫反射条覆盖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玻璃扩散片之间的光学胶、所述
玻璃扩散片的侧壁、所述玻璃扩散片与所述接触面之间的光学胶上。
1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设备中还设置有漫反射条。通过设置的漫反射条能够提高外边缘的亮度,进而进一步的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
18.结合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玻璃扩散片的边长小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长,所述玻璃扩散片的边长与所连接的边框的长度相等。
1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玻璃扩散片的边长和边框的边长小于显示面板的边长。因此,可以利用显示面板多出的空间,将漫反射条影藏于显示面板后方,使得边框设计更加极致,进一步地提高了整体的美观。
20.结合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玻璃扩散片上,所述显示面板的单边尺寸比所述玻璃扩散片的单边尺寸大0.08毫米~0.2毫米。
21.结合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玻璃扩散片之间的光学胶的厚度为100~200微米;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玻璃扩散片之间的封装框的厚度为0.5~1毫米。
22.结合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底板之间还设置有硅胶条。
2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反射片与底板之间设置硅胶条能够加强对反射片的固定。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5.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台阶式结构的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箱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箱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设备的分解图。
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与覆晶薄膜、源驱动板的连接示意图。
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幕的边缘结构示意图。
37.图标:100

显示设备;10

边框;11

主体;12

接触面;13

凸起;14

凹槽;15

斜坡面;20

光箱;21

底板;210

灯条;22

反射片;220

led灯孔;221

反射片固定孔;222

反射片固定压片;23

硅胶条;30

显示面板;31

覆晶薄膜;32

源驱动板;40

玻璃扩散片;41

光学
胶;50

保护盖板;60

漫反射条;70

遮光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9.鉴于目前的边框顶部均采用台阶式结构,顶部的台阶处用于固定显示面板及玻璃扩散片。而反射片直接放置于与边框的底部连接的底板上,且反射片的边缘折叠到边框的内侧壁位置。上述方式存在一是无法将反射片固定牢固,影响光源的反射效果,二是放置在边框的台阶处的显示面板容易产生边框暗影,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本技术发明人经过研究探索,提出以下实施例以解决上述问题。
40.请参阅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边框10,包括主体11。
41.主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以及相对设置的外侧壁和内侧壁。多个边框10依次连接形成中空结构以装配显示设备。
42.多个如图2所示出的边框10可以依次连接形成中空结构的载体,用于固定显示设备的玻璃扩散片、显示面板等组件。多个边框10的底部用于与底板连接以形成光箱,多个边框10的顶部用于连接玻璃扩散片及显示面板进而形成显示设备。多个边框10的内侧壁设置在显示设备内部,相应的,多个边框10的外侧壁即构成显示设备的外侧壁。
43.于本技术实施例中,主体11的顶部具有背离底部的接触面12。接触面12用于与显示设备的玻璃扩散片的下边缘通过光学胶连接。
44.其中,光学胶为一种半透明或透明的胶体。所采用的光学胶需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保证一定的胶层厚度)、粘接力(保证粘合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延展性(保证不同结构间的热膨胀和机械振动)。具体的光学胶可以是但不限于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一种光学胶)、有机硅胶、丙烯酸胶。于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具有五倍的拉伸强度的有机硅胶将接触面与玻璃扩散片的下边缘进行连接。
45.主体11的底部设置有凸起13。凸起13沿垂直于主体11的方向延伸。具体的,凸起13设置在主体11的内侧壁上且靠近底部的地方。主体11的底部用于与显示设备的底板连接,凸起13用于与底板配合实现对显示设备的反射片的固定。
46.主体11的内侧壁的表面上还设置有漫反射层。于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边框10的内侧壁上烤亚光漆进而形成白色漫反射层。通过设置漫反射层可以使得内侧壁也能够将光线进行反射,而无需将反射片折叠至内侧壁上。
47.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框10,顶部设置有接触面12。接触面12用于通过光学胶直接与显示设备的玻璃扩散片进行连接,通过该方式可将显示设备的边框设计的更窄,并且通过光学胶可以在边框10与玻璃扩散片之间形成一个导光通道,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从而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或消除。此外,底部设计凸起13可以将反射片进行固定,在内侧壁的表面上也设置有漫反射层。通过该方式使得反射片不用折叠至内侧壁上,也能保证显示设备内部的光线进行有效反射,同时对反射片也实现了有效固定。可见,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框10所形成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及显示设备的窄边效果均得到明显提高。
48.可选地,在主体11背离凸起13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凹槽14。也即,凹槽14设置在主体11的外侧壁上。凹槽14用于放置显示设备中与显示面板连接的源驱动板(source板)。
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主体11背离凸起13的一侧还设置有可用于放置源驱动板的凹槽14,通过该方式,能够有效地隐藏源驱动板,进而使得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框10所形成的显示设备更具美感,提高了显示设备的整体性。
50.请参阅图3,可选地,于本技术实施例中,接触面12设置成斜坡结构。接触面12上从主体11的外侧到主体11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其中,主体11的外侧靠近主体11的外侧壁,主体11的内侧靠近主体11的内侧壁。
51.图3中接触面12上从主体11的外侧到主体11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可选地,α的范围为(0
°
,45
°
)。比如,夹角α的角度可以是10
°
、30
°
,本技术不作限定。
5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接触面12设置成斜坡形式,在边框10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将斜坡形式的接触面12直接与玻璃扩散片通过光学胶连接,通过该方式,增加了顶部与光学胶的接触面积,提升了边框10与玻璃扩散片整体的结构强度。
53.可选地,接触面12的斜坡为呈凸起的弧形结构。通过呈凸起结构的斜坡能够使得边缘区域的光反射更加均匀。
54.需要说明的是,接触面12的弧度可以结合显示设备的参数来设定,对此,本技术不作限定。此外,接触面12的也可以是直线形式的斜坡。
55.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还对内侧壁的结构进行改进。具体的,主体11的内侧壁还设置有与接触面12连接的斜坡面15。
56.斜坡面15上从与接触面12的连接侧到斜坡面15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且斜坡面15上从与接触面12的连接侧到斜坡面15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角度大于接触面12上从主体11的外侧到主体11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角度。
57.也即,斜坡面15上从与接触面12的连接侧到斜坡面15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角度β的角度值大于上述α的角度值。
58.可选地,β的范围为(0
°
,80
°
)。比如,夹角β的角度可以是45
°
、60
°
、80
°
等,本技术不作限定。
59.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α和β的具体数值需结合显示设备的参数来设定。比如α和β的具体角度可以根据光箱高度、光箱内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间距、透镜参数、玻璃扩散片的反射率、边框内表面反射率等来确定。通过调整α和β的角度大小,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显示设备边缘区域,并与aa区的亮度自然过渡,从而实现边缘暗影减弱或消失。
60.α和β的角度也可通过经验和仿真实验确定,本技术不作限定。
61.可见,于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主体11的内侧壁还设置有与接触面12连接的斜坡面15,且斜坡面15与水平面的角度大于接触面12与水平面的角度。通过该方式,能够使得反射光更容易进入到边缘区域,进而使得边框10的边缘处的反射光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的减小边框暗影的影响。
62.可选地,主体11的内侧壁上位于斜坡面15与主体11的底部之间的区域呈弧形结构。
63.也即,主体11的内侧壁设置为一个斜坡和一个弧形结构的侧壁的组成方式。通过该方式,一来能够使得反射光更容易进入到边缘区域,进而使得边框10的边缘处的反射光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的减小边框暗影的影响,二来可以提升边框10的整体结构强度。
64.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斜坡面15的另一侧直接连接至边框10的底部;内侧壁的构造也可以如图2所示,对此,本技术均不作限定。
65.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设备中包含源驱动板的一侧的边框10才需设置凹槽14。而在显示设备中的非源驱动板一侧的边框结构可以参考图4所示出的结构(图4所示出的边框10在其主体11的外侧壁并未设置凹槽14)。在显示设备的组成过程中,需根据显示面板的源驱动板的设置位置合理的选择图3或图4的两种类型的边框10。
66.请参阅图5及图6,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箱20。光箱20包括底板21以及m个如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框10。
67.m个边框10的底部与底板21连接。
68.需要说的是,m为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m的数量需要根据显示设备的形状而定,比如显示设备中显示面板及玻璃扩散片的形状为矩形,则显示设备整体为矩形。此时m的数量为4个。又比如当显示设备中显示面板及玻璃扩散片的形状为三角形,则显示设备整体为三角形。此时m的数量为3个。
69.m的具体数值,可以结合显示设备的形状而定,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但为了更好的阐述,后续实施例及图示中以m的数量为4个进行说明。
70.在光箱20的构成中,m个边框10依次连接形成中空结构的载体,每个边框10包括顶部和底部,每个边框10的顶部具有背离该边框10的底部的接触面12,接触面12用于与显示设备的玻璃扩散片的下边缘通过光学胶连接。
71.每个边框10的内侧壁的表面上设置有漫反射层,每个边框10的底部设置有凸起13,凸起13沿垂直于该边框10的方向延伸。凸起13用于与底板21配合实现对底板上设置的反射片22的固定。
72.需要说明的是,底板21上设置有依次放置的灯条210。通过灯条210上的led灯来提供光源。而反射片22设置在灯条210上方,反射片22上开设有与灯条210上的led灯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的led灯孔220。在安装过程中,反射片22上的led灯孔220穿过灯条210上的led灯后放置于底板21上,反射片22的四侧边缘被压合在四个边框10底部的凸起13下。
73.可选地,为了进一步的实现固定,在反射片22上还设置有反射片固定孔221。然后通过与反射片固定孔221所对应的反射片固定压片222实现固定。
74.可选地,在反射片22与底板21之间还设置有硅胶条23。当反射片22放置在灯条210上时,边缘无灯条的位置会与底板2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因此,在边缘无灯条的位置处设置硅胶条23。硅胶条23通过胶粘合在底板21上,反射片22的边缘固定在硅胶条23和凸起13之间。通过该方式进一步地加强了对反射片22的固定。
75.此外,光箱20中的m个边框1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后续匹配的显示面板的结构而确定。比如,m个边框10中的n个边框10开设有凹槽14,每个凹槽14设置在该边框10背离凸起13的侧壁上;n为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比如当m为4时,n可以是2个、3个。n个边框10的凹槽14用于放置与显示面板连接的源驱动板。
76.请参阅图7,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100。显示设备100包括显示面板30、玻璃扩散片40、m个边框10(m为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底板21及反射片22。
77.其中,玻璃扩散片40的上边缘通过光学胶41与显示面板30的下边缘连接。玻璃扩
散片40与显示面板30之间的光学胶41的厚度为100~200微米。具体的,厚度可以是120微米、140微米、180微米,本技术不作限定。
78.m个边框10依次连接形成中空结构的载体,每个边框10包括顶部和底部,每个边框10的顶部具有背离该边框10的底部的接触面12。接触面12用于与玻璃扩散片40的下边缘通过光学胶41连接。接触面12与玻璃扩散片40之间的光学胶41的厚度0.5~1毫米,比如,厚度可以是0.6毫米、0.8毫米,本技术不作限定。由于光学胶41的类型材质在前述实施例中已有说明,此处不作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玻璃扩散片40与显示面板30之间的光学胶41与接触面12与玻璃扩散片40之间的光学胶41可以是相同材质,也可以是不同材质。此处不作限定。
79.每个边框10的内侧壁的表面上设置有漫反射层。每个边框10的底部用于与底板21连接。每个边框10的底部还设置有凸起13。凸起沿垂直于该边框10的方向延伸。每个边框10的凸起13用于与底板21配合实现对反射片22的固定。
80.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仅展示了一个边框10的与其它部件的连接关系。为了便于理解显示设备100的整体结构,可以参考图8。图8为显示设备100的整体分解图。其中,图8示出的分解图的分解方向按照其装配顺序和方向进行分解,即显示设备100从上至下依次为显示面板30、玻璃扩散片40、反射片22、和光箱20。需要说明的是,光箱20由四个边框10和底板21组成。反射片22设置在底板21上,边框10的顶部的接触面12通过光学胶41与玻璃扩散片40的下边缘连接。显示面板30的下边缘通过光学胶41与玻璃扩散片40的上边缘连接。
81.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光箱20中的m个边框10的具体结构根据显示面板30的结构而确定。比如,m个边框中的n个边框开设有凹槽,每个凹槽设置在该边框背离凸起的侧壁上;n为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如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30上还设置有覆晶薄膜(cof线)31及源驱动板32,覆晶薄膜31与显示面板30连接,源驱动板32与覆晶薄膜31连接。因此,为了将源驱动板进行隐藏,以使得显示设备更具美感,提高显示设备的整体性。在设置源驱动板32的一侧设置的边框为图3所示出的边框,而显示面板30的非源驱动板32的一侧设置的边框为图4所示出的边框。
82.如图10所示,图10所示出的是设置源驱动板32一侧的边框10。可见,源驱动板32设置在凹槽14内部。而非源驱动板32一侧的边框10的结构可以参考图11。
83.请继续参阅图10,可选地,为了实现对源驱动板32的保护,在凹槽14的开口处还设置有保护盖板50。
84.可选地,显示设备还包括漫反射条60。
85.漫反射条60覆盖在显示面板30与玻璃扩散片40之间的光学胶41、玻璃扩散片40的侧壁、玻璃扩散片40与接触面12之间的光学胶41上。通过设置的漫反射条60条能够提高外边缘的亮度,进而进一步的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
86.请参阅图12,可选地,玻璃扩散片40的边长小于显示面板30的边长,玻璃扩散片40的边长与所连接的边框10的长度相等。由于玻璃扩散片40的边长和边框的边长小于显示面板30的边长。因此,可以利用显示面板30多出的空间,将漫反射条60和/或覆晶薄膜31影藏于显示面板30后方,使得边框设计更加极致,进一步地提高了整体的美观。
87.于本技术实施例中,当显示面板30设置在玻璃扩散片40上,显示面板30的单边尺寸比玻璃扩散片40的单边尺寸大0.08毫米~0.2毫米。比如,显示面板的单边尺寸比玻璃扩散片40的单边尺寸大0.1毫米、0.15毫米,对此,本技术不作限定。
88.可选地,显示设备100还包括遮光胶带70。遮光胶带70覆盖在显示面板30的侧壁、漫反射条60的外侧壁、边框10的外侧壁上。通过设置遮光胶带70可以防止显示设备100侧边漏光,进而提高了显示设备100的显示效果。
89.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100,包括显示面板30、玻璃扩散片40、m个边框10和底板21。每个边框10的顶部设置有接触面12。接触面12用于通过光学胶41直接与玻璃扩散片40进行连接,通过该方式可将显示设备100的边框设计的更窄,并且通过光学胶41可以在边框10与玻璃扩散片40之间形成一个导光通道,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从而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或消除。此外,每个边框10的底部设计凸起13可以将反射片22进行固定,在内侧壁的表面上也设置有漫反射层。通过该方式使得反射片22不用折叠至内侧壁上,也能保证显示设备内部的光线进行有效反射,同时对反射片22也实现了有效固定。并且玻璃扩散片40的上边缘也通过光学胶41与显示面板30的下边缘连接,也可以使得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设备100的显示效果及显示设备100的窄边效果均得到明显提高。
9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9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92.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