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摆动式散热片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9: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散热片 摆动 散热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摆动式散热片。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和应用提升了产品功能的同时相应地增大了整机功耗,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热严重,如果不能将热量及时散去,过高的热量又会对产品中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影响,进而极大的损害用户体验。散热问题成为制约电子、机电、光电等产品向着高性能、小型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技术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是基于实用新型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叶片摆动式散热片以其噪音低、定向性高、便于微小型化开始逐渐应用到小型、微型电子、机电、光电等产品中来,比较典型的结构为压电驱动叶片摆动形式,如专利号:cn102483075b《压电风扇及使用该压电风扇的空冷装置》所描述的结构,压电叶片布置到热沉的槽道中,利用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当输入交流电压时,压电陶瓷材料带动叶片产生谐振,引起周围空气有规律的流动,起到对流换热的作用。但现有技术中,散热片与热沉、均热板等导热附件或热源结构上分离布置,即散热片布置在热沉、均热板等导热附件或热源的附近,叶片摆动过程中将热沉、均热板等导热附件或热源周围完成对流换热的热空气吹散,达到散热的目的,这种方式,热沉、均热板等导热附件或热源与散热片分散布置,集成度不高,占用空间大,无法进一步微小型化。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摆动式散热片,可解决现有技术中系统体积大、集成度不高、占用空间大,无法进一步微小型化的问题。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包括:摆叶,所述摆叶具有固定部和摆动部,所述固定部固定,所述摆动部悬置并可往复摆动,所述摆动部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热源相连、以将所述热源的热量传递至所述摆动部;致动器,所述致动器与所述摆叶对应设置,所述致动器为所述摆动部的摆动提供动力。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摆叶的摆动部直接或间接连接至热源,改变了传统的摆动式散热器与热沉、均热板等导热附件或热源分离布置的结构形式,占用空间小,结构更为紧凑,能够适应狭小空间的散热需求,从而可解决现有技术中系统体积大、集成度不高、占用空间大,无法进一步微小型化的问题,同时,热量由热源传导分散至摆叶表面,摆叶的摆动部往复摆动,拍打周围的空气,使得周围空气流速加快,并在局部形成涡旋和扰流,由此,摆叶,尤其是摆动部表面热边界层与周围空气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空气快速将摆叶表面的热量掠走,摆动部的持续往复摆动又将热空气推向远方,带走热量,如此形成高效散热。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摆动部为一体件,或者,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摆动部为分体件,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摆动部固定相连。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叶和所述致动器为一体件,或者,所述摆叶和所述致动器为分体件,所述摆叶和所述致动器固定相连。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致动器与所述摆叶间隔开且邻近所述摆叶设置,所述致动器通过静电力或者电磁力驱动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直接相连,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形式:
11.其一,仅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直接相连;
12.其二,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直接相连,所述热源上设有第一热传导件,所述第一热传导件的至少部分随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
13.其三,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直接相连,所述热源上设有第一热传导件,所述第一热传导件连接在所述摆动部和所述热源之间,所述第一热传导件的至少部分随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
14.其四,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直接相连,所述摆动部上背离所述摆动部和所述热源连接处的一侧设有第二热传导件,所述第二热传导件的传热系数高于所述摆动部的传热系数,优选地,所述摆动部为导热件;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形式:
16.其一,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热源上设有第一热传导件,所述摆动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第一热传导件的至少部分随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
17.其二,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热源上设有第一热传导件,所述摆动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第一热传导件的至少部分随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所述摆动部上背离所述摆动部和所述热源连接处的一侧设有第二热传导件,所述第二热传导件的传热系数高于所述摆动部的传热系数,优选地,所述摆动部为导热件;
18.其三,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热源上设有第一热传导件,所述摆动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第一热传导件的至少部分随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热源直接相连;
19.其四,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热源上设有第一热传导件,所述摆动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第一热传导件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上背离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热源连接处的一侧,所述第一热传导件的至少部分随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且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热源直接相连;
20.其五,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热源上设有第一热传导件,所述摆动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固定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第一热传导件的至少部分随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
21.其六,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热源上设有第一热传导件,所述摆动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第一热传导件的至少部分随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所述热源上设有第三热传导件,所述固定部通过第三热传导件与所述热源间接相
连;
22.其七,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热源直接相连,所述摆叶为导热件;
23.其八,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热源上设置第三热传导件,所述固定部通过第三热传导件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摆叶为导热件;
24.其九,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热源直接相连,所述摆叶上背离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热源连接处的一侧设有第四热传导件,所述第四热传导件连接在固定部与摆动部之间,所述第四热传导件的至少部分随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所述固定部为导热件;
25.其十,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热源上设置第三热传导件,所述固定部通过第三热传导件与所述热源间接相连。所述摆叶上背离所述第三热传导件与固定部连接处的一侧设有第四热传导件,所述第四热传导件连接在固定部与摆动部之间,所述第四热传导件的至少部分随所述摆动部往复摆动,所述固定部为导热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动部和所述致动器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摆动件以增大所述摆叶的摆动区域的长度。
2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与热源直接相连;
3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与热源直接相连,热源的背离摆动部的一侧设有第一热传导件;
3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与热源直接相连,摆动部与热源之间设有第一热传导件;
3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与热源直接相连,摆动部的背离热源一侧设置第二热传导件;
33.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热源间接相连;
34.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热源间接相连,摆动部背离热源的一侧设置第二热传导件;
35.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热源间接相连,且热源与固定部直接相连;
36.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固定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热源相连,且热源与固定部直接相连;
37.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固定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热源相连,且热源与固定部间接相连;
38.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通过第一热传导件与热源间接相连,固定部通过第三热传导件与热源间接相连;
39.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部与热源直接相连;
40.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部通过第三热传导件与热源间接相连;
41.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部与热源直接相连,摆叶背离热源的一侧设置第四热传导件;
42.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部通过第三热传导件与热源间接相连,摆叶的背离固定部与第三热传导件连接处的一侧面设第四热传导件;
43.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致动器与摆叶一体成型;
44.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致动器形成为摆叶;
45.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致动器设在摆叶上;
46.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致动器设在摆叶附件或周边;
47.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摆动部与摆动件相连;
48.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致动器与摆动件相连。
49.附图标记:
50.摆动式散热片100,
51.摆叶10,固定部11,摆动部12,
52.第一热传导件20,第二热传导件21,第三热传导件22,
53.第四热传导件23,
54.致动器30,摆动件40,热源200。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6.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57.参照图1

2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100,可以包括摆叶10和致动器30(参照图17),摆叶10具有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固定部11固定,摆动部12悬置并可往复摆动,摆动部12直接或间接与热源200相连,以将热源200的热量传递至摆动部12,致动器30与摆叶10对应设置,致动器30为摆动部12的摆动提供动力。例如,摆叶10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平面薄板状、弧面薄板状或任意形状组合。
58.可以理解的是,摆叶10的摆动部12与热源200直接或间接相连,改变了传统的摆动式散热器与热沉、均热板等导热附件或热源分离布置的结构形式,结构更为紧凑,占用空间小,能够适应狭小空间的散热需求,从而可解决现有技术中系统体积大、集成度不高、占用空间大,无法进一步微小型化的问题,同时,热量由热源200传导分散至摆叶10表面,摆叶10的摆动部12往复摆动,拍打周围的空气,使得周围空气流速加快,并在局部形成涡旋和扰流,加强了摆叶10,尤其是摆叶12的热边界层与周围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空气快速将摆叶10表面的热量掠走,同时,摆动部12持续往复摆动,将热空气推向远方,带走热量,散热效率高。
59.具体而言,参照图1

图4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直接相连时,若摆动部12本身不导热,则图1中摆动部12往复摆动过程中,只有热源20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散热面积有限,为了提高散热效率,可在热源200上和/或热源200与摆动部12之间和/或摆动部12的背离摆动部12与热源200连接处的一侧设置热传导件(参照图2和图3中的第一热传导件20和图4中的第二热传导件21),以扩大散热面积,热传导件可随摆动部12一起往复摆动,此时,热传导件及热源20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若摆动部12本身导热,则图1中热源200的热量可以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摆动部12往复摆动过程中,形成散热,为了扩大散热面积和/或进一步提高热源200的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的速度和均匀性,进而提高散热效率,也可在热源200上和/或热源200与摆动部12之间和/或摆动部12的背离摆动部12与热源200连接处的一侧设置热传导件(参照图2和图3中的第一热传导件20图4中的第二热传导件21)。此时,摆动部12、热源200及热传导件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优选地,图4中,第二热传导件21的传热系数高于摆动部12的传热系数。
60.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通过在热源200与固定部11之间,或者是在摆动部12与固定部11之间另外设置热传导件或摆叶10本身导热,亦或上述形式组合,将热量传导至固定部11,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散热面积,虽然固定部11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对流换热的能力相对于摆动部12及随摆动部12往复摆动的热传导件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的对流换热能力较弱,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摆动式散热片100的散热效率。
61.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

图4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直接相连,适用于热源200为可动热源或柔性热源的场景,热传导件(参照图2和图3中的第一热传导件20图4中的第二热传导件21)可以为导热膜、导热脂或液冷散热模组或其他。
62.参照图5

图6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通过热传导件(参照图5中的第一热传导件20)将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时,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热传导件至少与摆动部12连接的部分随着摆动部12一起摆动,如图5所示,若摆动部12本身不导热,则第一热传导件2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往复摆动的部分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若摆动部12本身导热,则第一
热传导件20及摆动部12与空气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往复摆动的部分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为了扩大散热面积和/或进一步提高热源200的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的速度和均匀性,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可在摆动部12上背离第一热传导件20与摆动部12连接处的一侧设置第二热传导件21,如图6所示,优选地,第二热传导件21的传热系数高于摆动部12的传热系数。
63.同样,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将热源200热量传导分散至固定部11,进一步扩大散热面积,具体为:
64.如图7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上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摆动部12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与热源200间接相连,同时,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
65.如图8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上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摆动部12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与热源200间接相连,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且第一热传导件20连接至固定部11上背离固定部11与热源200连接处的一侧;
66.如图9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上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摆动部12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与热源200间接相连,固定部11与热源200间接连接,且第一热传导件20连接至固定部11上;
67.如图10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上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摆动部12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与热源200间接相连,固定部11与热源200间接连接,热源200上设置第三传热组件22,固定部11通过第三传热组件22与热源200相连。
68.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

图10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上设有第一热传导件20,摆动部12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与热源200相连。热源200通过热传导件将热量传递至摆动部12,摆动部12往复摆动过程中形成散热,不需要像现有的摆动式散热片那样,必须将热源布置在摆叶摆动产生的定向风向的下游。布置上更为灵活,有利于降低空间占用率。这种布置方式适用于热源200为固定热源的场景,图7

图8中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可进一步提升了结构的紧凑性。热传导件(参照图5和图10中的第一热传导件20、第二热传导件21、第三热传导件22)可以为导热膜、导热脂或液冷散热模组或其他。
69.参照图11到图12,摆动部12与热源200之间间接连接,热源200通过摆叶10将热量传导分散至摆动部12的表面时,此时,摆叶10为导热件,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或间接相连。具体为:
70.如图11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之间间接连接,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热源200通过摆叶10将热量传导分散至摆动部12的表面,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摆叶1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这种布置方式,结构上更为紧凑,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摆动式散热器的进一步微小型化;
71.如图12所示,摆动部12、固定部11与热源200之间间接连接,热源200上设置第三热传导件22,固定部11通过第三热传导件22与热源200相连,热源200的热量经第三热传导件22传导分散至固定部11进而到达摆动部12。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第三热传导件22及摆叶1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时摆动部12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
72.为了扩大散热面积和/或进一步提高热源200的热量传导至摆叶10表面的速度和
均匀性,可在固定部11与摆动部12之间增设第四热传导件23,第四热传导件23的至少与摆动部12连接的部分可随摆动部12一起摆动,如图13

图14所示,第四热传导件23的传热系数高于摆叶10,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热传导件(图13

图14中的第三热传导件22和第四热传导件23)和摆叶1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随摆动部12往复摆动的热传导件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
73.需要说明的是,图13

图14中,即使摆叶10的摆动部12为不导热件,热量也可以通过第四热传导件23铺展到摆动部12,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
74.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1

图14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或通过热源200上设置的第三传热组件22间接相连。热源200热量首先传递到固定部12,然后通过摆叶10或设置于固定部11于摆动部12之间的第四热传导件23传导分散至摆动部12。摆动部12往复摆动过程中形成散热,不需要像现有的摆动式散热片那样,必须将热源布置在摆叶摆动产生的定向风向的下游。布置上更为灵活,有利于降低空间占用率。这种布置方式适用于热源200为固定热源的场景,图11、图13中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可进一步提升了结构的紧凑性。热传导件(参照图5和图10中的第一热传导件20、第二热传导件21、第三热传导件22)可以为导热膜、导热脂或液冷散热模组或其他。
7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所示,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为一体件,可以理解的是,一体件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的装配效率,保证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连接的可靠性,再者,一体形成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高,组装更方便,寿命更长。
76.或者,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为分体件,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固定相连,由此,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可以分别加工制造成型,然后再使得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固定相连,从而可降低制造难度,有利于降低成本。
77.需要说明的是,致动器30的成型方式和布置位置根据驱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原则上要为摆叶10摆动部12的往复摆动提供动力。
7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摆叶10和致动器30为一体件,可以理解的是,一体件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摆叶10和致动器30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摆叶10和致动器30的装配效率,保证摆叶10和致动器30连接的可靠性,再者,一体形成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高,组装更方便,寿命更长。
79.或者,参照图17所示,摆叶10和致动器30为分体件,摆叶10和致动器30固定相连。由此,摆叶10和致动器30可以分别加工制造成型,然后再使得摆叶10和致动器30固定相连,从而可降低制造难度,有利于降低成本。
8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8所示,致动器30与摆叶10间隔开且邻近摆叶10设置,致动器30通过静电力或者电磁力驱动摆动部12往复摆动。例如,当致动器30的驱动形式为静电驱动时,至少摆叶10的摆动部12由导电体构成,在周期性静电力驱动下,摆动部12往复摆动;又如,当致动器30的驱动形电磁驱动时,至少摆叶10的摆动部12的部分由磁导体构成,在周期性电磁力驱动下,摆动部12往复摆动。由此,可使得致动器30和摆叶10间隔开,有利于提高摆叶10和致动器30工作的可靠性。
81.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致动器30的驱动形式可以为压电驱动和形状记忆驱动,例如,当致动器30的驱动形式为压电驱动时,压电致动器30固定设置于摆叶10上,如图17所示,当在压电致动器30上施加周期性电信号激励时,压电致动器30产生弯曲振动,带动摆叶10的固定域往复摆动;当致动器30的驱动形式为形状记忆驱动时,致动器30由形状记忆金属构成,致动器30与摆叶10一体成型甚至,致动器30本身形成为摆叶10,或致动器30固定设置在摆叶10上如图15

17所示,形状记忆金属伴随着摆叶10的传热和散热过程形成温度变化,产生变形和恢复,进而带动摆动部12往复摆动。
8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摆动部12和致动器30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摆动件40以增大摆叶10的摆动区域的长度。换言之,可以是摆动部12和致动器30中的一个上设有摆动件40,或者,摆动部12和致动器30上均设有摆动件40。例如,参照图19所示,摆动部12与摆动件40相连;又如,参照图20所示,致动器30与摆动件40相连。由此,以增加摆叶10的摆动区域的长度,增大位移,提高定向风量,提升散热效果。
83.下面参考附图1

20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下述描述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84.实施例一
85.如图1

图4所示,一种摆动式散热片100,包含具有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的摆叶10。固定部11固定,摆动部12悬置并可往复摆动。摆动部12与热源200直接相连,摆动部12不导热,摆动部12往复摆动过程中,只有热源20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散热面积有限,如图1所示为了扩大散热面积,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可在热源200表面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如图2所示,或在热源200与摆动部12之间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如图3所示,或在摆动部12上背离摆动部12与热源200连接处的一侧设置第二热传导件21,如图4所示,或上述形式组合。图2

图3中第一热传导件20及图4中的第二热传导件21可随摆动部12一起往复摆动,摆动部12往复摆动过程中,拍打周围的空气,使得周围空气流速加快,并在局部形成涡旋和扰流,热源200及热传导件(参照图1

图4中的第一热传导件20和第二热传导件21)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快速将热源200及传递到热传导件表面的热量掠走,摆动部12的持续往复摆动又将热空气推向远方,形成高效散热。
86.实施例二
8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摆动部12本身导热,则中热源200的热量可以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摆动部12往复摆动过程中,形成散热,如图1所示。此时,热源200及摆动部12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为了扩大散热面积和/或进一步提高热源200的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的速度和均匀性,进而提高散热效率,也可在热源200上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如图2所示),或在热源200与摆动部12之间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如图3所示),或在摆动部12的背离摆动部12与热源200连接处的一侧设置第二热传导件21(如图4所示),亦或是上述形式的组合。图2

4中,热源200、热传导件(参照图1

图4中的第一热传导件20和第二热传导件21)及摆动部12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均形成强对流换热。优选地,图4中,第二热传导件21的传热系数高于摆动部12的传热系数。
88.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可以将热源200的热量传导至固定部11,进一步扩大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例如,可以通过在热源200与固定部11之间,或者是在
摆动部12与固定部11之间另外设置热传导件或摆叶10本身导热,亦或上述形式组合等方式将热量传导至固定部11,此时,若固定部11不导热,则热源200、热传导件或热传导件及摆动部12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强对流换热;若固定部11导热,则热源200、热传导件或热传导件及摆动部12、固定部11与空气的接触面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热源200、热传导件或热传导件及摆动部12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强对流换热。虽然固定部11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对流换热的能力相对于摆动部12及随摆动部12往复摆动的热传导件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的对流换热能力较弱,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摆动式散热片100的散热效率。
89.实施例三
90.如图5

6所示,一种摆动式散热片100,包含具有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的摆叶10。固定部11固定,摆动部12悬置并可往复摆动。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通过设置热传导件将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如图5所示,热源200上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摆动部12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于热源200间接相连,第一热传导件20至少与摆动部12连接的部分随着摆动部12一起摆动,热源200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将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若摆动部12本身不导热,则第一热传导件2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往复摆动的部分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若摆动部12本身导热,则第一热传导件20及摆动部12与空气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往复摆动的部分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为了扩大散热面积和/或进一步提高热源200的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的速度和均匀性,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可在摆动部12上背离第一热传导件20与摆动部12连接处的一侧设置第二热传导件21,如图6所示,优选地,第二热传导件21的传热系数高于摆动部12的传热系数。
91.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三中,热量也可以由热源200和/或摆动部12和/或热传导件传递至摆叶10的固定部11,进一步增大了散热面积。虽然固定部11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对流换热的能力相对于摆动部12及随摆动部12往复摆动的热传导件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的对流换热能力较弱,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摆动式散热片100的散热效率。
92.如图7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上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摆动部12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第一热传导件20至少与摆动部12连接的部分随着摆动部12一起摆动,热源200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将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同时,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若固定部11不导热,则第一热传导件20或第一热传导件20及摆动部12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摆动的部分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强对流换热;若固定部11导热,则第一热传导件20、固定部11或第一热传导件20、固定部11及摆动部12与空气的接触面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摆动的部分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强对流换热。
93.还可以为,如图8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上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摆动部12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第一热传导件20至少与摆动部12连接的部分随着摆动部12一起摆动,热源200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将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同时,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且第一热传导件20还连接至固定部11上背离固定部11与热源200连接处的一侧。若固定部11不导热,则第一热
传导件20或第一热传导件20及摆动部12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摆动的部分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强对流换热;若固定部11导热,则第一热传导件20、固定部11或第一热传导件20、固定部11及摆动部12与空气的接触面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摆动的部分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强对流换热。
94.还可以为,如图9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上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摆动部12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第一热传导件20至少与摆动部12连接的部分随着摆动部12一起摆动,热源200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将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同时,固定部11与热源200间接相连,且第一热传导件20还连接至固定部11。若固定部11不导热,则第一热传导件20或第一热传导件20及摆动部12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摆动的部分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强对流换热;若固定部11导热,则第一热传导件20、固定部11或第一热传导件20、固定部11及摆动部12与空气的接触面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摆动的部分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强对流换热。
95.还可以为,如图10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上设置第一热传导件20,摆动部12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第一热传导件20至少与摆动部12连接的部分随着摆动部12一起摆动,热源200通过第一热传导件20将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同时,固定部11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200上还设有第三热传导件22,固定部11通过第三热传导件22与热源200间接连接。若固定部11不导热,则第一热传导件20、第三热传导件22或第一热传导件20、第三热传导件22及摆动部12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摆动的部分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强对流换热;若固定部11导热,则第一热传导件20、第三热传导件22及固定部11或第一热传导件20、第三热传导件22、固定部11及摆动部12与空气的接触面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一热传导件20随摆动部12摆动的部分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强对流换热。
96.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连接,有利于提高结构的紧凑性。
97.实施例四
98.一种摆动式散热片100,包含具有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的摆叶10。固定部11固定,摆动部12悬置并可往复摆动。摆动部12与热源200之间间接连接,热源200通过摆叶10或设置于固定部11与摆动部12之间的热传导件将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
99.如图11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同时,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且摆叶10本身导热。热源200通过摆叶10将热量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摆叶1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
100.还可以为,如图12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之间间接连接,同时,固定部11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上设置第三热传导件22,固定部11与热源200之间通过第三热传导件22间接相连,且摆叶10为导热件,热源200的热量经过第三热传导件22传导分散至固定部11上进而到达摆动部12,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此时,第三热传导件22及摆叶10与空气
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
101.为了进一步扩大散热面积和/或提高热量在摆叶10上传导分散的速度及均匀性,实施例四还可以为,摆动部12与热源200间接相连,同时,固定部11与热源200直接相连,且摆叶10为导热件,摆叶10上背离固定部11与热源200连接处的一侧设置第四热传导件23,第四热传导件23连接在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之间,第四热传导件23的至少与摆动部12连接的部分可随摆动部12一起摆动,第四热传导件23的传热系数高于摆叶10本身。热源200的热量经固定部11和第四热传导件23快速均匀地传导分散至摆叶10上,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第四热传导件23及摆叶1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四热传导件23随摆动部12摆动的部分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或为,如图14所示,摆动部12与热源200之间间接连接,同时,固定部11与热源200间接相连,热源上设置第三热传导件22,固定部11与热源200之间通过第三热传导件22相连,且摆叶10为导热件,摆叶10上背离第三热传导件22与固定部11连接处的一侧设有第四热传导件23,第四热传导件23连接在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之间,第四热传导件23至少与摆动部12连接的部分随着摆动12一起往复摆动,第四热传导件23的传热系数高于摆叶10本身。热源200的热量首先经第三热传导件22传导分散至固定部11,进而通过摆叶10和第四热传导件23快速均匀地传导分散至摆动部12上,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第三热传导件22、第四热传导件23及摆叶10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对流换热,尤其是尤其是摆动部12及第四热传导件23随摆动部12摆动的部分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强对流换热。
102.需要说明的是,图13

图14中,即使摆叶10的摆动部12为不导热件,热量也可以通过第四热传导件23铺展到摆动部12,摆动部12往复摆动形成散热。
103.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固定部11与热源直接连接,有利于增加结构的紧凑性。
104.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实施例一到四中,摆动部12及随摆动部12摆动的与空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为强对流换热。
105.上述的热传导件设置的目的:一是为了扩大散热面积,二是为了将热源200的热量更快速更均匀地传导至摆动部12表面,形成强对流换热,三是为了提高热量由热源200传递到摆动部12或摆叶10上的速度,四是为了提高摆动部12或摆叶10上热量的传递速度,以提高热量分布的均匀性,提升散热效果。
106.实施例五
107.如图19

2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到三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摆叶10的摆动部12和/或致动器30上固定连接一个摆动件40或多个摆动件40,以增加摆动区域的长度,增大位移,提高定向风量,提升散热效果。
108.可以通过在摆叶10表面和/或上述的任一种热传导件表面敷贴高导热系数薄膜,如金属导热膜、石墨膜或石墨烯膜、加快摆叶10上热量的传递,或摆叶10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形成为若干凸起或凹陷,或摆叶10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若干导热翅片,或以上多种形式的组合,增大散热面积,进一步提升传热和散热效果。
109.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11的结构形式可以为连续型的单一固定部11,也可以是离散型的多固定部11;摆动部12的结构形式可以为连续的单摆动部12,也可以为离散式的多摆动部12,摆叶10为上述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结构形式之间任意组合形式。总之,摆叶10可以根据组成的固定部11和摆动部12结构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多种构型。
110.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1.(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100,摆叶10的摆动部12直接或间接连接至热源200,改变了以往叶片摆动式散热片100的叶片与热沉、均热板等导热附件或热源分离布置的结构形式,占用空间小,结构更为紧凑,能够适应狭小空间的散热需求。
112.(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100,热量由热源200传导分散至摆叶10表面,同时摆叶10的摆动部12往复摆动,拍打周围的空气,使得周围空气流速加快,并在局部形成涡旋和扰流,加强了摆叶10的热边界层与周围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空气快速将摆叶10表面热量掠走,摆动部12持续往复摆动,将热空气推向远方,带走热量,散热效率高。
113.(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100,可以通过在摆叶10表面或热传导件表面敷贴高导热系数薄膜,如金属导热膜、石墨膜或石墨烯膜、加快摆叶10上热量的传递,或摆叶10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形成为若干凸起或凹陷,或摆叶10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若干导热翅片,或以上多种形式的组合,增大散热面积,进一步提升传热和散热效果。
1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式散热片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11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1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1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