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汇流条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9: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汇流 散热 结构 公开


1.本公开涉及汇流条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具备汇流条和壳体的电连接箱,汇流条固定于壳体。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连接箱中,汇流条固定于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壳体。因此,汇流条的热经由汇流条和壳体的接触部分释放到壳体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256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4.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连接箱中,汇流条及壳体分别形成并相互组装。因此,有可能由于组装误差等制造误差而在汇流条与壳体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是,汇流条和壳体的接触面积减少,从而有可能从汇流条到壳体的热传递性、进而汇流条的散热性受损。
5.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汇流条的散热性的汇流条的散热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6.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汇流条的散热结构具备:汇流条;包覆构件,其通过树脂材料形成,并将所述汇流条包覆;以及框体,其通过金属材料形成,所述包覆构件具有与所述框体接触的接触部,并且将所述汇流条嵌入而与所述汇流条一体成形。
附图说明
7.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的散热结构的立体图。图2(a)是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从表面侧示出的立体图,图2(b)是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从背面侧示出的立体图。图3(a)是沿图1的3a

3a线的剖视图,图3(b)是沿图1的3b

3b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的4

4线的剖视图。图5是将第2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从表面侧示出的立体图。图6(a)是沿图5的6a

6a线的剖视图,图6(b)是沿图5的6b

6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8.以下,参照图1~图4对汇流条的散热结构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9.如图1、图2(a)及图2(b)所示,汇流条10通过铜、铝等的金属板材形成,呈细长板状。在汇流条10的一端部折弯形成有与其他部件电连接的连接部11。
10.如图1所示,汇流条10组装于通过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的框体30。另外,在图1中,仅
示出框体30的一部分。
11.以后将汇流条10的长度方向仅记载为长度方向l,将汇流条10的宽度方向仅记载为宽度方向w,将汇流条10的厚度方向仅记载为厚度方向t进行说明。
12.在汇流条10的长度方向l的中央部设置有将汇流条10的外周面遍及全周包覆的包覆构件20。本实施方式的包覆构件20具有主体部21及弹性部28。
13.主体部21通过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并且将汇流条10包覆。作为构成主体部21的树脂材料,优选导热性优良的pa6(聚酰胺6)树脂、pa66(聚酰胺66)树脂、pps(聚苯硫醚)树脂以及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树脂。
14.在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在宽度方向w上相互朝向反方向突出的两个装配部22。
15.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设置有多个(合计八个)减重部24。各减重部24俯视呈梯形,使汇流条10的厚度方向t的两面的一部分露出。
16.在主体部21的在长度方向l上比上述减重部24靠内侧设置有多个(合计八个)减重部25。各减重部25俯视呈直角三角形,使汇流条10的厚度方向t的两面的一部分露出。
17.如图2(a)、图2(b)及图3(a)所示,在各装配部22固定有通过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的圆筒状的套环23。
18.如图3(a)所示,在装配部22形成有沿着厚度方向t贯穿装配部22的孔22a。上述套环23固定于孔22a的内部。
19.如图2(b)、图3(b)及图4所示,在主体部21的背面、即与框体30对置的面设置有朝向框体30突出的圆柱状的突部27。
20.如图3(b)及图4所示,在主体部21中的上述突部27的外周设置有圆环状的凹部21a。在凹部21a设置有圆板状的弹性部28,弹性部28通过比主体部21软质的树脂材料形成,且具有中心孔。弹性部28与主体部21的背面为同一面。作为构成弹性部28的树脂材料,优选硅树脂等耐热性优良的弹性体。
21.将汇流条10及套环23嵌入到成形模具内,向成形模具内的腔(均省略图示)注射熔融树脂,由此主体部21与汇流条10及套环23一体成形。此时,利用夹着汇流条10的厚度方向t的两面的夹紧件(省略图示)形成上述减重部24、25。
22.另外,将与汇流条10及套环23一体成形的主体部21嵌入到成形模具内,向成形模具内的腔(均省略图示)注射熔融树脂,由此弹性部28与主体部21一体成形。
23.如图3(b)及图4所示,第2支承部32从框体30突出。突部27与在第2支承部32的顶面开口的嵌合凹部33嵌合。由此,汇流条10定位于框体30。
24.如图3(a)所示,螺栓35插通于装配部22的套环23。第1支承部31从框体30突出。螺栓35螺入在第1支承部31的顶面开口的阴螺纹孔31a。由此,如图1所示,汇流条10固定于框体30。另外,弹性部28被主体部21和第2支承部32的端面夹着。
25.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1的突部27及弹性部28构成与框体30接触的接触部26。
26.如图3(b)及图4所示,包覆构件20的主体部21的表面以在长度方向l及宽度方向w双方上越接近接触部26则到汇流条10的距离越大的方式倾斜。由此,包覆构件20的厚度在长度方向l及宽度方向w的双方上越接近接触部26越大。即,接触部26中的包覆构件20的厚度大于接触部26的周围部分的厚度。
27.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28.(1)汇流条10的散热结构具备:汇流条10;包覆构件20,其通过树脂材料形成,并将汇流条10包覆;以及框体30,其通过金属材料形成。包覆构件20具有与框体30接触的接触部26,并且将汇流条10嵌入而与汇流条10一体成形。
29.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树脂材料形成的包覆构件20通过将汇流条10嵌入而与汇流条10一体成形,因此在汇流条10与包覆构件20之间几乎没有间隙。因此,汇流条10的热容易直接传递到包覆构件20。并且,这样传递的热通过包覆构件20的接触部26传递到框体30。因此,能够提高汇流条10的散热性。
30.(2)接触部26处的包覆构件20的厚度大于接触部26的周围部分的厚度。另外,包覆构件20的厚度越接近接触部26则越大。
31.根据这样的结构,从汇流条10传递到包覆构件20的热从接触部26的周围部分朝向接触部26移动,接触部26由于厚度相对大而能够蓄积大量热。由此,能够经由接触部26向框体30释放大量热。
32.(3)接触部26具有朝向框体30突出的突部27。另外,框体30具有供突部27嵌合的嵌合凹部33。
33.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设置于接触部26的突部27与框体30的嵌合凹部33嵌合,从而能够进行包覆构件20及汇流条10相对于框体30的定位。
34.另外,通过追加突部27及嵌合凹部33,从而接触部26和框体30的接触面积变大,所以能够使汇流条10的散热性进一步提高。
35.(4)包覆构件20具有:主体部21,其将汇流条10包覆;和弹性部28,其通过比主体部21软质的树脂材料形成,并设置于主体部21与框体30之间。
36.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以使夹在包覆构件20与框体30之间的弹性部28弹性变形的状态将汇流条10及包覆构件20组装到框体30。由此,能够抑制在包覆构件20与框体30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将包覆构件20的热有效地传递到框体30。
37.<第2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5及图6,以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第2实施方式。
38.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汇流条10平行地排列配置。具体地讲,一对汇流条10在它们的厚度方向t上对置地配置。
39.如图5、图6(a)及图6(b)所示,包覆构件40与一对汇流条10一体成形。
40.包覆构件40具有长方形筒状的框架部41和设置于框架部41的内侧的板部42。框架部41的一对长边部分将一对汇流条10的外周面遍及全周而包覆。板部42位于框架部41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与框架部41的整个内侧面连结。
41.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板部42的背面的中央部设置有接触部46,接触部46与从框体50突出的支承部51的顶面接触。即,接触部46设置于相互相邻的汇流条10彼此之间。另外,框体50与第1实施方式的框体30同样,通过铝等金属材料形成。
42.在板部42的表面中的与接触部46对应的部分突出设置有圆柱状的凸部43。即,接触部46处的包覆构件40的厚度大于接触部46的周围部分的厚度。
43.如图5所示,在板部42的表面设置有一对肋44,一对肋44分别沿着框架部41的一对
对角线延伸。
4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包覆构件40没有设置相当于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弹性部28的结构。
45.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46.(5)包覆构件40与一对汇流条10一体成形。
47.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包覆构件40使一对汇流条10一体化。因此,能够实现汇流条10的散热性提高和向框体50的组装作业性提高的兼顾。
48.(6)接触部46设置于相互相邻的汇流条10彼此之间。
49.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相互相邻的汇流条10彼此之间设置有接触部46,所以能够将框体50中的接触部46接触的部位汇集。因此,能够简化包覆构件40及框体50的结构。
50.<变更例>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够按如下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51.·
也可以适当变更减重部24的数量、形状。另外,也能够省略减重部24。
52.·
也可以适当变更减重部25的数量、形状。另外,也能够省略减重部25。
53.·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一对汇流条10分别对应地设置一对接触部46。
54.·
在第2实施方式中,包覆构件40也可以与三个以上汇流条10一体成形。
55.·
也能够将第1实施方式的弹性部28省略。
56.·
也可以将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弹性部28的结构粘贴到板部42的背面。即,弹性部也可以不与包覆构件的主体部一体成形。
57.·
也能够将第1实施方式的突部27省略。在该情况下,只要将框体30的嵌合凹部33省略即可。
58.·
在第1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包覆构件20的主体部21的厚度设为恒定。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从包覆构件40的板部42省略凸部43、肋4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