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散热装置和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9:2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控制器 电机 散热 冷却 装置


1.本技术涉及电机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和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散热方案是由功率模块和散热水道组成,工作时,冷却液从进液口进入散热水道,对电机控制器模块进行散热,最后从出液口流出。通常情况下,散热装置只能对单一的功率模块进行散热,导致电机控制器系统的输出功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和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该散热装置能够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率模块散热,提高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的输出功率。
4.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
5.本体部件,本体部件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且本体部件具有用于冷却液流动的散热腔;
6.分隔部,分隔部与本体部件一体成型;
7.其中,分隔部将散热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8.在本技术中,冷却液经第一进液口流入散热腔,经分隔部后进入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最后经第一出液口流出;冷却液流经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能够同时为至少两个模块散热,从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且节约成本。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第一出液口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串联。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体部件与分隔部之间具有第一连通部,第一连通部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连通部位于远离第一进液口的一端。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设置于本体部件沿长度方向的同一侧。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侧盖,第一侧盖与本体部件沿长度方向连接,第一侧盖设置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一进液口与第二进液口连通,第一出液口与第二出液口连通。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进液口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第一出液口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并联。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设置于本体部件沿长度方向的两侧。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体部件的长度方向,本体部件与分隔部之间存在第二连通部和第三连通部;第二连通部设置于第一进液口与分隔部之间,第三连通部设置于第一
出液口与分隔部之间。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散热装置包括第二侧盖和第三侧盖,第二侧盖和第三侧盖位于本体部件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侧盖设置有与第一进液口连通的第二进液口,第三侧盖设置有与第一出液口连通的第二出液口。
18.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该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包括:
19.逆变模组,逆变模组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
20.散热装置,散热装置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21.其中,分隔部位于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二模块之间,第一腔体用于对第一模块散热,第二腔体用于对第二模块散热。
22.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爆炸图,其中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串联;
24.图2为图1中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2的剖视图;
26.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爆炸图,其中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联;
27.图5为图4中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图5的仰视图;
29.图7为图5的剖视图。
30.附图标记:
[0031]1‑
散热装置;
[0032]
11

本体部件;
[0033]
111

第一进液口;
[0034]
112

第一出液口;
[0035]
113

散热腔;
[0036]
113a

第一腔体;
[0037]
113b

第二腔体;
[0038]
113c

第一连通部;
[0039]
113d

第二连通部;
[0040]
113e

第三连通部;
[0041]
12

分隔部;
[0042]
13

第一侧盖;
[0043]
14

第二侧盖;
[0044]
15

第三侧盖;
[0045]
16

第二进液口;
[0046]
17

第二出液口;
[0047]2‑
逆变模组;
[0048]
21

第一模块;
[0049]
22

第二模块。
[0050]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52]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53]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54]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55]
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56]
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如图1和图4所示,该散热装置1包括:本体部件11,本体部件11设置有第一进液口111和第一出液口112,且本体部件11具有用于冷却液流动的散热腔113;分隔部12,分隔部12与本体部件11一体成型;其中,分隔部12将散热腔113分隔为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
[0057]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液经第一进液口111流入散热腔113,经分隔部12后进入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内,最后经第一出液口112流出;冷却液流经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使得冷却液可以同时为至少两个模块散热,使得散热装置1的散热效率提高,且能够节省成本。同时,分隔部12与本体部件11一体成型,该分隔部12不仅能够用于分隔散热腔113,还能够提高本体部件11和分隔部12的强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并降低散热装置的装配难度。
[0058]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进液口111与第一腔体113a连通,第一出液口112与第二腔体113b连通;第一腔体113a与第二腔体113b串联。
[005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串联,避免了冷却液在流入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时发生分流现象,即冷却液能够从第一腔体113a流入第二腔体113b,从而保证了冷却液在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内的流动速度,进而提高了散热装置1的散热效率。
[0060]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本体部件11与分隔部12之间具有第一连通部113c,第一
连通部113c连通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
[006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通部113c的存在,使得冷却液能够顺畅的从第一腔体113a进入第二腔体113b内,从而保证了冷却液在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内流动的平稳性,进而提升散热装置1工作的稳定性。
[0062]
其中,第一连通部113c可以为通孔,也可以为本体部件11与分隔部12之间的间隙。
[006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通部113c为本体部件11和分隔部12之间的间隙,即该第一连通部113c的截面积较大,从而防止冷却液携带的杂质堵塞第一连通部113c,并确保冷却液在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内流动顺畅,进一步提升了散热装置1工作的稳定性。
[0064]
更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通部113c位于远离第一进液口111的一端。
[006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通部113c远离第一进液口111,使得冷却液将第一腔体113a充满后才会进入第二腔体113b,防止冷却液提前进入第二腔体113b,从而保证冷却液为每个模块均匀散热,提高了散热装置1工作的稳定性,且延长了逆变模组2的使用寿命。
[0066]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进液口111和第一出液口112设置于本体部件11的同一侧。
[006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液口111和第一出液口112设置于本体部件11的同一侧,使得冷却液在充满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后从第一出液口112流出,防止冷却液未充满第二腔体113b导致散热不均,从而提高了散热装置1的冷却效果。
[0068]
具体地,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1还包括第一侧盖13,第一侧盖13与本体部件11沿长度方向连接,第一侧盖13设置有第二进液口16和第二出液口17;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进液口111与第二进液口16连通,第一出液口112与第二出液口17连通。
[0069]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液从第二进液口16进入第一进液口111,进入容纳腔后经第一出液口112流入第二出液口17,将第二进液口16和第二出液口17设置在第一侧盖13上,便于与第二进液口16和第二出液口17连接的零件的安装,从而简化散热装置1的结构。
[0070]
其中,第一侧盖13与本体部件11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第一侧盖13的安装和拆卸,进而增加散热装置1的使用寿命。
[0071]
具体地,如图4~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进液口111与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连通,第一出液口112与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连通;第一腔体113a与第二腔体113b并联。
[007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冷却液从第一进液口111进入容纳腔后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一腔体113a,另一路进入第二腔体113b,由于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并联,使得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内的冷却液同时对两个模块散热,从而提升散热装置1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冷却液无需先进入第一腔体113a后再进入第二腔体113b,从而能够提高第二腔体113b内的冷却液的散热效果。
[0073]
更具体地,如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进液口111和第一出液口112设置于本体部件1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0074]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进液口111和第一出液口112设置于本体部件11长度方向的两侧,使得冷却液将第一腔体113a和第二腔体113b充满后从第一出液口112流出,从而保证冷却液对逆变模组2充分散热,提高散热装置1的工作性能;同时,将第一进液口111和第一
出液口112设置于本体部件11长度方向的两侧,简化了散热装置1的结构,减少了所需零件,从而降低散热装置1的成本。
[0075]
具体地,如图所示,沿本体部件11的长度方向,本体部件11与分隔部12之间存在第二连通部113d和第三连通部113e;第二连通部113d设置于第一进液口111与分隔部12之间,第三连通部113e设置于第一出液口112与分隔部12之间。
[0076]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连通部113d和第三连通部113e的存在,防止分隔部12将第一进液口111和第一出液口112分隔为两部分导致冷却液流动速度降低,从而保证了冷却液流经第一进液口111和第一出液口112时的流动速度,使得散热装置1的散热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增加了散热装置1工作的稳定性。
[0077]
其中,第二连通部113d和第三连通部113e可以为通孔,也可以为分隔部12与本体部件11之间的间隙。
[007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连通部113d和第三连通部113e为分隔部12与本体部件11之间的间隙。
[0079]
更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散热装置1包括第二侧盖14和第三侧盖15,第二侧盖14和第三侧盖15位于本体部件1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侧盖14设置有与第一进液口111连通的第二进液口16,第三侧盖15设置有与第一出液口112连通的第二出液口17。
[0080]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进液口16和第二出液口17设置在本体部件1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使得冷却液从第二进液口16进入容纳腔后,从另一侧的第二出液口17流出,便于冷却液流动,同时,简化了散热装置1的结构;将第二进液口16设置于第二侧盖14,第二出液口17设置于第三侧盖15,便于与第二进液口16和第二出液口17连接的零件的安装,进一步简化了散热装置1的结构。
[0081]
其中,第二侧盖14和第三侧盖15与本体部件11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第二侧盖14和第三侧盖15的安装和维修,进而延长散热装置1的使用寿命。
[0082]
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如图1和图4所示,该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包括:逆变模组2,逆变模组2包括第一模块21和第二模块22;散热装置1,散热装置1为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装置1;其中,分隔部12位于第一模块21与第二模块22之间,第一腔体113a用于对第一模块21散热,第二腔体113b用于对第二模块22散热。
[0083]
在本实施例中,当散热装置1工作时,第一腔体113a用于对第一模块21散热,第二腔体113b用于对第二模块22散热,实现对第一模块21和第二模块22同步散热,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逆变模组2的输出功率。
[0084]
其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模块21和第二模块22沿散热装置1的厚度方向布置,分隔部12位于第一模块21和第二模块22之间。
[0085]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装置1并非仅限于用于对电机控制器逆变模组2散热,还可以用于其他需要散热的领域,例如风电变流器、储能逆变器、变频器、电源等,只要能够使用本技术所述的散热装置1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86]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