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散热外壳和具有散热外壳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10: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散热 外壳 装置


1.本技术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外壳和具有散热外壳的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会用到智能设备,该智能设备可以通过一种简单小巧的智能微服务器将传统的设备进行改造得到。智能微服务器作为核心计算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进行复杂的计算,因此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智能微服务器的外壳的温度极高,甚至无法用手直接触摸,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也影响传统的设备的性能和寿命。
3.目前,主动散热,在机壳内加入风扇、散热鳍片和排气孔的方式进行主动散热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外壳和具有散热外壳的装置。
5.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外壳,包括:导热片、中框和第一盖体,中框与第一盖体和导热片形成容纳待散热设备的密封空间;其中,导热片包括设置在其上表面的第一散热鳍片和设置在其下表面的凸台,凸台与待散热设备中的发热单元接触,用于将发热单元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鳍片,第一散热鳍片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外壳外部。
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散热外壳的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散热外壳和容纳在散热外壳内部的待散热设备。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外壳和具有散热外壳的装置,其中,散热外壳包括:导热片、中框和第一盖体,中框与第一盖体和导热片形成容纳待散热设备的密封空间;其中,导热片包括设置在其上表面的第一散热鳍片和设置在其下表面的凸台,凸台与待散热设备中的发热单元接触,用于将发热单元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鳍片,第一散热鳍片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外壳外部。由于中框、第一盖体和导热片可以形成相对密闭的腔体,从而可以有效地阻挡灰尘进入散热外壳内部,进而可以防止位于散热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损坏。
8.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9.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其中:
10.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外壳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11.图2是第二散热鳍片的示意图;
12.图3是第一散热孔的示意图;
13.图4是导热鳍片的示意图;
14.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外壳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15.图6是第二盖体的示意图;
16.图7a和图7b是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外壳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外壳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散热外壳可以包括:导热片110、中框120和第一盖体130。
19.其中,中框120与第一盖体130和导热片110形成容纳待散热设备的密封空间。导热片110包括设置在其上表面的第一散热鳍片和设置在下面的凸台,该凸台与待散热设备中的发热单元接触,用于将发热单元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鳍片,该第一散热鳍片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外壳外部。第一盖体130位于散热外壳的第二表面,例如,下表面,该第一盖体130可以为散热外壳的底盖。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外壳和具有散热外壳的装置,其中,散热外壳包括:导热片、中框和第一盖体,中框与第一盖体和导热片形成容纳待散热设备的密封空间;其中,导热片包括设置在其上表面的第一散热鳍片和设置在其下表面的凸台,凸台与待散热设备中的发热单元接触,用于将发热单元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鳍片,第一散热鳍片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外壳外部。由于中框、第一盖体和导热片可以形成相对密闭的腔体,从而可以有效地阻挡灰尘进入散热外壳内部,进而可以防止位于散热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损坏。
21.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中框还包括:位于其内侧的第二散热鳍片,第二散热鳍片与第一散热鳍片配合连接。
22.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散热鳍片位于中框内侧,例如中框宽度方向,该第二散热鳍片与第一散热鳍片配合连接。
23.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2所示,中框还包括第二散热鳍片201。
2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散热鳍片的位置可以根据待散热设备对外接口的位置,在中框上设为两面或三面,中框其他面则可以留出待散热设备对外的接口。另外,第二散热鳍片可以为不贯穿的散热鳍片。
25.在本实现方式中,采用第一散热鳍片和第二散热鳍片配合连接,以使中框与第一盖体和导热片形成容纳待散热设备的密封空间,从而可以有效地阻挡灰尘进入散热外壳内部,进而可以防止位于散热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损坏。
2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第二散热鳍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散热鳍片位于中框内部的两侧;导热片还包括:位于第一散热鳍片两侧的凹槽;中框还包括:位于其内部两侧的凸起,第二散热鳍片设置在凸起上;凹槽与凸起配合连接。
27.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散热鳍片a和第二散热鳍片b分别位于中框内侧,例如,第二散热鳍片a位于中框左侧宽度方向、第二散热鳍片b位于中框右侧宽度方向;导热片还包括:位于第一散热鳍片两侧的凹槽a和凹槽b;中框还包括:位于其内部两侧的凸起a和凸起b,第
二散热鳍片a设置在a上,第二散热鳍片b设置在b上;凹槽a与凸起a配合连接,凹槽b与凸起b配合连接。
28.在本实现方式中,采用凹槽与凸起的配合连接,以使中框与第一盖体和导热片形成容纳待散热设备的密封空间,从而可以有效地阻挡灰尘进入散热外壳内部,进而可以防止位于散热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损坏。
29.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中框还包括:第一散热孔,第一散热孔设置在第二散热鳍片的间隙位置。
30.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中框120(与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中框120相适应)还包括:第一散热孔301,第一散热孔301设置在第二散热鳍片201(与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二散热鳍片201相适应)的间隙位置。
3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散热孔可以设置在中框的任意位置,第一散热孔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在中框的四周均设置第一散热孔。
32.在本实现方式中,采用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鳍片的间隙设置,以使第二散热鳍片隔出的空间也都能有效的和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以促进对待散热设备的散热。
3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第一盖体还包括:设置在其底部的导热鳍片,导热鳍片用于将发热单元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外壳外部。
34.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盖体130(与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一盖体130相适应)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其底部的导热鳍片401,该导热鳍片401可以设置在第一盖体底部的任意位置。
35.需要说明的是,导热鳍片401的上表面的高度与第一盖体130外表面的高度相同;或,导热鳍片401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与第一盖体130外表面的高度,以减弱导热鳍片对散热外壳外观的影响。
36.在本实现方式中,采用第一盖体的底部设有导热鳍片,进一步增大了散热面积,又因为导热鳍片处于散热外壳的底部,对散热外壳的外观不会有很直接的影响。
37.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外壳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散热外壳可以包括:导热片510、中框520、第一盖体530和第二盖体540。
38.其中,第二盖体540位于散热外壳的第一表面(即,安装在导热片510上,与导热片510不直接接触),例如,上表面,该第二盖体540可以为散热外壳的顶盖。中框520与第一盖体530和导热片510形成容纳待散热设备的密封空间。导热片510包括设置在其上表面的第一散热鳍片511和设置在下面的凸台512,该凸台512与待散热设备中的发热单元接触,用于将发热单元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鳍片511,该第一散热鳍片511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外壳外部。第一盖体530位于散热外壳的第二表面,例如,下表面,该第一盖体530可以为散热外壳的底盖。
39.应当理解,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示出的散热外壳中包括的导热片510、中框520和第一盖体530,分别与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导热片110、中框120和第一盖体130相适应,因此,图1的实施例中针对导热片110、中框120和第一盖体130,同样适用于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导热片510、中框520和第一盖体530,在此不再赘述。
4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中框、第一盖体和导热片可以形成相对密闭的腔体,从而可以有效地阻挡灰尘进入散热外壳内部,进而可以防止位于散热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损坏;与
此同时,由于第二盖体和导热片的这种双层散热结构的设计,即能很好地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又能使散热外壳的外表面不是非常的烫;另外,由于上述部件,使得散热外壳的体积小、外观美,携带方便。
41.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第二盖体包括:与导热片定位配合的第一台阶;中框还包括用于支撑导热片的第二台阶;第一盖体包括连接件和与中框定位配合的第三台阶,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盖体的底部、中框和导热片,用于锁附在第一盖体上,连接件用于固定待散热设备。
42.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盖体包括:与导热片定位配合的第一台阶,中框还包括用于支撑导热片的第二台阶,第一盖体包括连接件和与中框定位配合的第三台阶,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盖体的底部、中框和导热片,用于锁附在第一盖体上,连接件用于固定待散热设备。
43.在本实现方式中,连接件可以用于将第一盖体、导热片、中框和第二盖体进行连接,以形成可以用于容纳待散热设备的外壳。例如,内部连接件:角槽连接件、槽条连接件、三维角连接件、斜角连接件、快速连接件、弹性扣件、内置连接件、内置内连接件;外部连接件:各类螺纹柱、各类螺纹孔、角件、活动铰链、间接连接块、网片夹块、外连接板、活动挂钩、门吸、把手、合页、直角回旋锁、蹄脚、底座、脚轮。
44.在本实现方式中,采用与导热片定位配合的第一台阶,使得第二盖体和第一散热鳍片不直接接触,中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形成双层散热结构,即能很好地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又能使散热外壳的外表面不是非常的烫。
45.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第二盖体上还包括:第二散热孔,第二散热孔和第一散热孔对齐设置。
4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二盖体540(与图5对应的第二盖体540相适应)上还包括与第一散热孔对齐设置的第二散热孔601。
47.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散热孔可以设置在第二盖体的任意位置,第二散热孔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两个第二散热孔设置在第二盖体的两端。
48.在本实现方式中,采用对齐设置的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外界空气可以顺畅从第二盖体的第二散热孔和第一盖体的第一散热孔经过中框和导热片的散热鳍片,以进一步促进对待散热设备的散热。
49.进一步参考图7a

图7b,图7a

图7b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外壳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a和图7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外壳的一个实施例的拆分视图和剖视图。
50.如图7a和图7b所示,该散热外壳可以包括:顶盖710、导热片720、中框730、底盖740。
51.顶盖710安装在导热片的上表面上,与导热片不直接接触。该顶盖710与导热片720定位配合的第一台阶(图中未示出,在顶盖710下表面的任意位置,例如,正中间)、螺纹孔(图中未示出,在顶盖710的下表面)和第二散热孔711。导热片720上设置第一散热鳍片721、凸台(图中未示出)、凹槽722a和凹槽722b,其中,凸台包括第一接触表面,第一接触表面用于与待散热设备接触。中框730包括:位于其内侧的第二散热鳍片731、第二散热鳍片b(图中未示出)、凸起732、凸起b(图中未示出)、多个第一散热孔733、多个第一散热孔b(图中未示
出)和第二台阶(图中未示出);第二散热鳍片731设置在凸起732上,第二散热鳍片b设置在凸起b上,凹槽722a与凸起732配合连接,凹槽722b与凸起b配合连接,多个第一散热孔733设置在第二散热鳍片731的间隙位置,多个第一散热孔b设置在第二散热鳍片b的间隙位置。底盖740包括螺丝柱(图中未示出,可以为底盖的四个角)、定位台阶(图中未示出)、与中框730定位配合的第三台阶(图中未示出)、散热孔741和导热鳍片(在图中未示出),底盖740通过螺丝柱从其底部依次穿过中框730和导热片720,以锁附在顶盖710的螺丝孔中,其中,螺纹柱用于固定待散热设备,定位台阶与中框730定位配合,导热鳍片用于将发热单元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外壳外部。
52.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外壳包括的顶盖、导热片、中框和底盖,均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散热外壳外表面可以采用深色阳极或是喷涂石墨烯等材料,以增大对外的热辐射。
53.在散热外壳安装时,可以先安装导热片,将导热片通过螺丝与中框内的第二台阶位置固定,导热片上依照第二散热鳍片的位置留出避开第二散热鳍片的上下通风位置,即保证对外散热气流的畅通,又可以使中框、导热片和底盖形成一个相当密闭的空间,从而可以有效地阻挡灰尘进入散热外壳内部,进而可以防止位于散热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损坏。其中,底盖上设有螺纹柱和第三台阶,螺纹柱的作用是可以将待散热设备安装于底盖螺纹柱上,第三台阶的作用是和中框定位配合,保证安装的待散热设备对外接口可以准确的与中框上的开口对齐。待散热设备安装后,底盖通过螺丝从底部穿过中框和导热片,锁附在顶盖的螺纹孔中,这样顶盖和底盖都被固定住,这样锁附的目的是为了顶盖上不留下螺丝孔,以免影响外观。
54.在散热外壳安装好后,待散热设备的主要发热单元与导热片接触,次要的导热单元侧可以通过垫导热硅胶将热量导入到底盖。因为导热片和顶盖不直接接触的这种双层结构,热量的传导会先经过导热片的第一散热鳍片,再通过中框的第二散热鳍片,最终传递到底盖上,在此期间,外界的冷空气可以通过外壳上下左右开贯穿的散热孔进行和外壳上各处的散热鳍片进行热交换后再到顶盖上,此时热量已经经过充分的热交换,再到顶盖和外侧时热量已经经过充分的散热。并且由中框、底盖和导热片形成的相对密闭的腔体,可以有效地阻挡灰尘进入散热外壳内部,从而可以防止位于散热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损坏。
5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外壳,该散热外壳包括:第一盖体、导热片、中框和第二盖体,中框与第二盖体和导热片形成容纳待散热设备的密封空间,第一盖体安装在导热片的上表面上;其中,导热片包括设置在其上表面的第一散热鳍片和设置在其下表面的凸台,凸台与待散热设备中的发热单元接触,用于将发热单元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鳍片,第一散热鳍片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外壳外部。由于这种双层散热结构的设计,即能很好地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又能使散热外壳的外表面不是非常的烫,并且中框、底盖和导热片形成的相对密闭的腔体,可以有效地阻挡灰尘进入散热外壳内部,进而可以防止位于散热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损坏。
5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散热外壳的装置,该具有散热外壳的装置可以包括:散热外壳和容纳在该散热外壳内部的待散热设备。
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散热外壳的装置,该具有散热外壳的装置包括:散热外壳和容纳在该散热外壳内部的待散热设备。由于这种双层散热结构的设计,即能很好地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又能使散热外壳的外表面不是非常的烫,并且中框、底盖和导热片形成
的相对密闭的腔体,可以有效地阻挡灰尘进入散热外壳内部,进而可以防止位于散热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损坏。
58.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待散热设备包括:微服务器。
59.在本实现方式中,微服务器可以包括:体积较小的服务器、包括中央处理器的设备。
60.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这种双层散热结构的设计,即能很好地对待散热设备进行散热,又能使散热外壳的外表面不是非常的烫,并且中框、底盖和导热片形成的相对密闭的腔体,可以有效地阻挡灰尘进入散热外壳内部,进而可以防止位于散热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损坏。
61.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技术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62.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