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0: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市场上存在电源适配器,不使用时,插脚折叠收纳在壳体内,使用时将插脚旋转伸出壳体。插脚收纳在壳体内时,插脚和旋转结构外露于壳体,影响电源适配器的外观整体性,使得电源适配器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以解决上述电源适配器外观整体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壳体和插脚,所述插脚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

与所述壳体连接的保护盖;及

柔性件,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保护盖之间;

所述保护盖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保护盖或所述收容空间,所述柔性件填充所述壳体和所述保护盖之间的间隙。

上述电源适配器,保护盖能够相对于壳体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插脚被保护盖覆盖或位于收容空间内,柔性件填充壳体和保护盖之间的间隙,使得电源适配器具有完整的外观面,外观整体性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

图2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仰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二状态;

图5为图4所示电源适配器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6a为图4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6b为图6a所示电源适配器的P部结构放大图;

图6c为图6a所示电源适配器的Q部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8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二状态;

图9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在另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二状态;

图10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二状态;

图11为图10所示电源适配器的B部结构放大图;

图12为图6a所示电源适配器中的第一铰链组件的立体图,其中,第一铰链组件位于第一状态;

图13为图12所示第一铰链组件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2所示第一铰链组件的爆炸图;

图15为图12所示第一铰链组件在一实施例中的截面立体图;

图16为图12所示第一铰链组件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截面立体图;

图17为图6a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第一铰链组件的立体图,其中,第一铰链组件位于第二状态;

图18为图17所示第一铰链组价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

图19为图17所示第一铰链组件在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20为图17所示第一铰链组件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截面立体图;

图21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二铰链组件的立体图;

图22为图21所示第二铰链组件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

图23为图2所示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结构截面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

图24为图2所示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结构截面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25为图2所示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结构截面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二状态;

图26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在又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

图27为图26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28为图26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二状态;

图29为图28所示电源适配器在再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10,包括本体、保护盖20和柔性件70。本体包括壳体30和插脚60,插脚60连接于壳体30,壳体30具有收容空间103(示出在图6a中)。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直接连接为插脚60直接连接于壳体30,间接连接为插脚60连接于壳体30的收容空间103内的元件,从而能够固定于壳体30,或能够与收容空间103内的元件一起相对于壳体30移动以伸出壳体30或容纳于收容空间103内。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具有第一端面33,插脚60凸出于第一端面33。保护盖20具有与壳体30连接的第一底面140,第一底面140与第一端面33能够形成工作配合面90。可以理解的是,电源适配器10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时,工作配合面90为电源适配器10的贴合或靠近外接电源的面。在一实施例中,插脚60与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比如5.1mm或6.5mm或7.9mm,使得电源适配器10能够满足安规要求。柔性件70连接于壳体30和保护盖20之间,并填充壳体30和保护盖20之间的间隙。

本申请该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10,通过第一底面140与第一端面33形成工作配合面90,使得插脚60能够满足使用状态。由于插脚60无需占用壳体30内部的空间,能够减小壳体30的尺寸,从而减小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体积,便携性好。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源适配器10,由于设置了保护盖20,可通过保护盖20与壳体30配合形成工作配合面90而满足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要求(如,安规要求),从而壳体30本身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如,远小于上述的预设值),使得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体积相比与相关技术的电源适配器10的体积可大幅缩小。柔性件70填充壳体30和保护盖20之间的间隙,使得电源适配器10具有外观整体性。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保护盖20能够相对于壳体30转动,使得电源适配器1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保护盖20盖设于壳体30,插脚60的至少部分结构被收容于保护盖20内;在第二状态时,保护盖20的第一底面140与壳体30的第一端面33平齐或存在设定范围内的高度差,并形成工作配合面90。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所有“平齐”也可为“大致平齐”,平齐可以是完全在一个平面内,也可以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高度差,比如保护盖20的第一底面140与第一端面33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2mm或5mm或不大于10mm或其它尺寸,比如高度差不大于1mm,此种情况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壳体30的收容空间103内设有电路板80(示出在图6a中),电路板80与插脚60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壳体30的边缘可以圆滑过渡,使得电源适配器10没有凸棱,手感较好。在其它实施例中,本体也可以为圆柱形结构或其它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保护盖20包括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在第一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贴合并固定。在第二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分别贴合且固定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侧。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保护盖20包括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二者均固定于壳体30的第一端面33的边缘,且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分别固定于壳体30的相背设置的两侧。插脚60固定于壳体30的第一端面33,且和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位于同一端部。壳体30开设有充电接口341,充电接口341与插脚60分别位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端,外接电子元件可以穿过充电接口341与电路板80电性连接,从而与插脚60电性连接,电源适配器10与电源电性连接后,电源能够为电子元件供电。可以理解的是,电子元件可以为数据线等中间连接线,也可以为手机、手表、平板或电脑等电子设备,或者为电子设备及对应数据线的组合,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包括长度方向即Y方向、宽度方向即X方向和厚度方向即Z方向。插脚60沿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延伸,即插脚60的长度方向为Y方向。壳体3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31、第二表面32,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35、第二侧面36,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33、第二端面34。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32定义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第一侧面35和第二侧面36定义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第一端面33和第二端面34定义壳体30的长度方向,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与壳体30的长度方向相同。插脚60沿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壳体30之外。在另一实施例中,插脚60也可以沿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延伸,可根据电源适配器10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设计。

壳体30的相邻的面之间存在倒角并平滑过渡,使得电源适配器10具有平滑圆润的手感。插脚60固定且凸出于第一端面33,第一保护盖100固定于第一端面33和第一表面31的交界处,第二保护盖200固定于第一端面33和第二表面32的交界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面33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也可以不设置倒角。

如图4和图6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的材质为塑胶。壳体30包括第一壳301和第二壳302,插脚60固定于第一壳301。第一壳301和第二壳302通过超声热熔或其它工艺固定。插脚60与第一壳301通过模内注塑成一体,且第一壳301开设有第二容纳槽331,以便后续铰链组件的安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301和第二壳302组装一起后,形成第一表面31、第二表面32、第一侧面35、第二侧面36。

如图4和图6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护盖100由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组装而成,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110和第一内表面120,相背设置的第一顶面130和第一底面140,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左侧面150和第一右侧面160。第一外表面110位于第一外壳,第一内表面120位于第一内壳。第一保护盖100的相邻面之间可以平滑过渡,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具有平滑的手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底面140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而平滑过渡,也可以不设置倒角。第二保护盖200由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组装而成,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210和第二内表面220,相背设置的第二顶面230和第二底面240,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二左侧面250和第二右侧面260。第二外表面210位于第二外壳,第二内表面220位于第二内壳。第二保护盖200的相邻面之间可以平滑过渡,使得第二保护盖200具有平滑的手感。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底面240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而平滑过渡,也可以不设置倒角。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能够绕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相对于壳体30转动,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即电源适配器1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也可以绕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壳体30转动。如图8所示,在第二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相背离,第一保护盖100贴合于壳体30的一侧,第二保护盖200贴合于壳体30的另一侧,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壳体30的设置插脚60的端面平齐,即第一底面140和第二底面240均与第一端面33平齐,第一底面140、第二底面240和第一端面33一起形成工作配合面90,插脚60外露。用户可以将插脚60插入电源,工作配合面90贴合于电源。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所有“贴合”可为大致贴合,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贴合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贴合的两个面完全紧贴没有缝隙;第二种情况,贴合的两个面之间存在缝隙,比如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分别与壳体30的两侧的表面的缝隙不大于1mm或2mm或其它尺寸,此种情况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贴合的两个面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第三种情况,贴合的两个面为部分接触,即贴合的两个面不是完全紧贴,而是部分紧贴,部分之间存在缝隙。

第一底面140、第二底面240和第一端面33一起形成工作配合面90,第一底面140可以高于第一端面33,也可以低于第一端面33,即第一底面140与第一端面33之间存在高度差,高度差在设定范围内,设定范围可以为不大于2mm,比如为1mm。同样的,第二底面240也可以与第一端面33之间存在设定范围内的高度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状态下,插脚60的全部结构被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所覆盖,第一内表面120和第二内表面220贴合并互相接触,第一外表面110与第一表面31平齐,第二外表面210和第二表面32平齐,第一左侧面150和第一侧面35平齐,第一右侧面160和第二侧面36平齐。面与面之间的平齐,可以为共面,也可以存在些许高度差,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第一内表面120和第二内表面220贴合时,包括上述对贴合的解释的三种情况,在此不再赘述。在第一状态下,插脚60被覆盖隐藏,用户将电源适配器10放入口袋或行李箱中时,电源适配器10不会对周围物体产生破坏。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下,插脚60的部分结构被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覆盖,部分结构外露于或凸出于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分别通过铰链组件转动连接于壳体30的第一端面33的边缘,在第一状态下,铰链组件的外表面分别与第一表面31、第二表面32大致平齐。可知,第一保护盖100绕中心轴转动,则该中心轴位于第一表面31的朝向壳体30内部的一侧;第二保护盖200绕另一个中心轴转动,则该另一个中心轴位于第二表面32的朝向壳体30内部的一侧。若第一外表面110与第一底面140直角相交,第一端面33与第一表面31直角相交,则第一保护盖100绕中心轴转动时,第一外表面110、第一底面140的交汇处会与第一端面33、第一表面31的交汇处存在干涉。所以,为了方便第一保护盖100的转动,需在第一外表面110、第一底面140的交汇处设置倒圆角或圆弧面,并在第一端面33、第一表面31的交汇处设置倒圆角或圆弧面,为第一保护盖100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同理,为了方便第二保护盖200的转动,需在第二外表面210、第二底面240的交汇处设置倒圆角或圆弧面,并在第一端面33、第二表面32的交汇处设置倒圆角或圆弧面,为第二保护盖200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在第一状态下,因倒圆角或圆弧面的存在,使得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分别与壳体30之间存在间隙。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底面140、第二底面240也可能分别与第一端面33之间存在间隙。

如图6a至图6c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保护盖100开设有第一凹槽101,第一凹槽101开设于第一底面140和第一外表面110的交汇处。壳体30开设有第二凹槽102,第二凹槽102开设于第一端面33和第一表面31的交汇处。柔性件70为条状结构,一侧连接于第一凹槽101,另一侧连接于第二凹槽102,填充第一保护盖100和壳体30之间的间隙。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外表面110、柔性件70的外表面和第一表面31大致平齐,使得第一保护盖100、柔性件70和壳体30呈现为完整的结构,且避免插脚60通过间隙外露。在第二状态下,柔性件70外露于工作配合面90。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件70的数量为2个,对称的设置于壳体30的相背设置的两侧。即第二保护盖200和壳体30之间也设有柔性件70,以填充第二保护盖200和壳体30之间的间隙,以便在第一状态下,第二保护盖200、柔性件70和壳体30呈现为完整的结构。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铰链组件的数量为4个,2个铰链组件连接于第一保护盖100和壳体30之间,且该2个铰链组件在X方向上靠近第一保护盖100的两侧,则其中一个柔性件70位于该2个铰链组件之间,且该柔性件70的两端分别靠近该2个铰链组件。另外2个铰链组件连接于第二保护盖200和壳体30之间,且该另外2个铰链组件在X方向上靠近第二保护盖200的两侧,则其中另一个柔性件70位于该另外2个铰链组件之间,且该柔性件70的两端分别靠近该2个铰链组件。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柔性件70为片状的平面结构,具有柔韧性,能够折叠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使得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二状态时,柔性件70的表面与工作配合面90之间平齐或存在高度差。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柔性件70整体为片状结构。具体的,柔性件70为具有折痕的折叠结构。折痕使得柔性件70能够打开和折叠,便于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的转动。另外,在第二状态下,为折叠结构的70外露,能够增加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表现力,使得电源适配器10比较美观,具有设计感。

在一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时,比如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分别处于半打开状态(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从第一状态旋转90°后的状态),用户手夹持壳体30,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抵触用户手指。由于2个柔性件70分别填充了第一保护盖100和壳体30之间的间隙、第二保护盖200和壳体30之间的间隙,柔性件70阻断了插脚60与用户手指之间的电流的传递路径,使得插脚60与用户手指之间不会存在爬电距离,避免用户将电源适配器10插入外接电源时发生触电情况。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护盖100的第一内壳开设有第一卡槽121,第一卡槽121延伸至第一内表面120,第一卡槽121的形状与插脚60的形状相似;第二保护盖200的第二内壳开设有第二卡槽221,第二卡槽221延伸至第二内表面220,第二卡槽221的形状与插脚60的形状相似。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连通,插脚60能够容纳于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内。在一实施例中,在插脚6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上,第一卡槽121延伸至第一底面140,但与第一顶面13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第二卡槽221延伸至第二底面240,但与第二顶面23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则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插脚60完全被隐藏不外露,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呈现长方体或正方体等结构,保证的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整体性。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插脚6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上,第一卡槽121延伸至第一底面140和第一顶面130,第二卡槽221延伸至第二底面240和第二顶面230;即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均与插脚60的凸出于壳体30的长度相等,则在电源适配器10第一状态下,插脚60分别与第一顶面130、第二顶面230平齐,使得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尺寸较小,较为轻薄,便于携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卡槽121延伸至第一底面140,第二卡槽221延伸至第二底面240,但工作配合面90定义为忽略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时,第一底面140、第一端面33和第二底面240在第二状态下形成的面。当保护盖20的数量为1时,工作配合面90定义为忽略第一卡槽121时,第一底面140和第一端面33在第二状态下形成的面。

在一实施例中,插脚60的数量为2个,则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的数量均为2个。在另一实施例中,插脚60的数量为1个、3个或多个,则第一卡槽121、第二卡槽221的数量与插脚60的数量相对应。插脚60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为扁平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护盖100为中空开口的盒装结构,第二保护盖200为中空开口的盒装结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形成封闭的内部空间,插脚60容纳于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形成的内部空间内,且插脚60的数量不被限制。

图2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的第二状态与第一状态相比,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以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为轴分别旋转了180°左右,即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时,将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相对于壳体30旋转180°,使得第一外表面110与第一表面31贴合固定,第二外表面210和第二表面32贴合固定,电源适配器10即处于第二状态。

如图4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插脚60的数量为2个,2个插脚60在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排列设置,2个插脚60与第一表面31之间的距离均为L1,且2个插脚60与第二表面32之间的距离均为L2。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60与第一内表面120之间的距离均为L3,L3等于第一保护盖100的厚度与L1之和;2个插脚60与第二内表面220之间的距离均为L4,L4等于第二保护盖200的厚度与L2之和。在第二状态下,插脚60与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为L3、L4中的最小值。

可以理解的是,保护盖20的数量为1个时,在第二状态下,插脚60到壳体30的背向保护盖20的表面的距离,以及插脚60到保护盖20的背向壳体30的表面的距离,该两个距离中的最小值需大于预设值。保护盖20包括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时,在第二状态下,在X方向上插脚60到电源适配器10的边缘的距离大于在Z方向上插脚60到电源适配器10的边缘的距离时,插脚60到第一内表面120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和插脚60到第二内表面220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该两个距离中的最小值需大于预设值。

安全规范要求即安规要求中规定,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插脚6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值可以为6.5mm,也可以为其它数据,具体根据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情况确定。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状态下,在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插脚6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在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插脚6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一实施例中,L1等于L2,即2个插脚60在第一端面33上对称设置,L3等于L4,则插脚6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3或L4,L3或L4不小于预设值。L1小于预设值,比如为2.65mm,L3不小于预设值,比如为8.4mm。

在另一实施例中,L1不等于L2,即2个插脚60在第一端面33上为非对称设置,比如2个插脚60靠近第一表面31,则L1小于L2,则L3小于L4,则插脚6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3,L3不小于预设值;再比如,2个插脚60靠近第二表面32,则L1大于L2,则L3大于L4,则插脚6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4,L4不小于预设值。在该实施例中,L1和L2均小于预设值,L3和L4均不小于预设值。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底面140与第一端面33之间存在设定范围内的高度差,比如不大于2mm,比如为1mm。第一底面140可以高于第一端面33或低于第一端面33。则插脚60的任意一个部位距离所述第一内表面120所在的平面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与不存在高度差的最小距离相同,均为L3和L4中的最小值,L3和L4中的最小值大于预设值。插脚60与第二内表面220之间的最小距离同上,需大于预设值。在第二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与壳体30贴合,贴合包括上述解释的三种情况,即完全紧贴无缝隙、存在2mm以内的或其它尺寸范围内的缝隙、部分紧贴部分存在缝隙。第一保护盖100与壳体30之间存在上述缝隙时,插脚60的任意一个部位距离所述第一内表面120所在的平面的最小距离需大于预设值。插脚60与第二内表面220所在的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需大于预设值。

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为L1和L2之和。L1、L2均小于预设值,L1、L2较小时,则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较小。厚度较薄的电源适配器10外形美观,具有科技感,且便于携带。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能够满足安规要求。即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厚度较小,便于携带;柔性件70的设置使得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具有外观整体性。在第二状态下通过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与壳体30的贴合增加了插脚6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使得电源适配器10能满足安规要求即安全规范的要求。

如图9所述,在另一实施例中,2个插脚60在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上排列设置,即其中一个插脚60靠近第一表面31,另一个插脚60靠近第二表面32。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60距离第一保护盖100的边缘即第一内表面120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60距离第一表面31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60距离第二保护盖200的边缘即第二内表面220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60距离第二表面32的距离不同。定义在插脚60到第一表面31的最小距离为L5,则靠近第一表面31的插脚60与第一表面31之间的距离为L5;定义在第二状态下插脚60到第一内表面120的最小距离为L7,则靠近第一表面31的插脚60与第一内表面120的距离为L7;定义插脚60到第二表面32的最小距离为L6,则靠近第二表面32的插脚60与第二表面32之间的距离为L6;定义在第二状态下插脚60到第二内表面220的最小距离为L8,则靠近第二表面32的插脚60与第二内表面220之间的距离为L8。本实施例中,插脚6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L7和L8均不小于预设值;且在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插脚6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插脚60到第一侧面35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到第二侧面36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L5和L6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L5和L6均小于预设值;L7和L8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L7和L8均不小于预设值。在一实施例中,预设值为6.5m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均通过铰链组件连接于壳体30。可以理解的是,铰链组件可以是保护盖20的一部分,也可以为壳体30的一部分。比如连接于第一保护盖100和壳体30之间的铰链组件为第一保护盖100的一部分,或为壳体30的一部分;连接于第二保护盖200和壳体30之间的铰链组件为第二保护盖200的一部分,或为壳体30的一部分。当然,铰链组件也可以为独立于保护盖20和壳体30的结构,通过机械方式或粘结方式固定于保护盖20和壳体30之间。

如图12、图14和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铰链组件包括第一铰链组件40,第一铰链组件40包括基座43、第一活动件41、第二活动件42和传动机构44。第一活动件41和第二活动件42分别与基座43转动或滑动连接,传动机构44连接于第一活动件41和第二活动件42之间,第一活动件41和第二活动件42中之一转动时,能够通过传动机构44带动第一活动件41和第二活动件42中之另一沿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得第一活动件41和第二活动件42能够同时相向或相背转动。

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基座4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柱431和第二凸柱432,第一凸柱431和第二凸柱432可以位于基座43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基座43的相背设置的两侧。基座43开设有容纳腔433,传动机构44位于容纳腔433内。第一活动件41固定于保护盖20,且第一活动件41与基座43通过第一凸柱431滑动或转动连接,第二活动件42固定于壳体30,第二活动件42与基座43通过第二凸柱432滑动或转动连接。如图12和图17所示,第一活动件41和第二活动件42相向转动时,保护盖20能够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第一活动件41和第二活动件42相背转动时,保护盖20能够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41开设有弧形的第一滑槽411,第二活动件42开设有弧形的第二滑槽421。第一凸柱431与第一滑槽411滑动配合,使得第一活动件41能够相对于基座43滑动以及转动,从而能够呈现如图17和图19所示的状态。第二凸柱432与第二滑槽421滑动配合,使得第二活动件42能够相对于基座43互动以及转动,从而能够呈现如图17和图19所示的状态。

如图14至图1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动机构44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一齿轮441、第二齿轮442、第三齿轮443和第四齿轮444。第一齿轮441设有第一定位块4411,第一活动件41开设有与第一定位块4411配合的第一定位槽412,使得第一齿轮441能够与第一活动件41同步转动。第四齿轮444设有第二定位块4441,第二活动件42开设有与第二定位块4441配合的第二定位槽422,使得第四齿轮444能够与第二活动件42同步转动。

电源适配器10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铰链组件40位于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状态。用户驱使保护盖20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动时,如图15和图16所示,保护盖20驱使第一活动件41转动并向上移动。第一定位槽412驱使第一定位块4411转动,从而使得第一齿轮441转动,第一齿轮441的转动通过第二齿轮442和第三齿轮443传递至第四齿轮444,使得第四齿轮444沿与第一齿轮441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活动件41和第二活动件42相向转动,直至呈现如图17至图20所示的状态,此时,保护盖20与壳体30叠层设置,电源适配器10位于第二状态。

如图12和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柱431的数量为2个,第二凸柱432的数量为2个。第一活动件41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基座43的相背设置的两侧。第二活动件42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基座43的相背设置的两侧。2个第一活动件41斜对角设置,2个第二活动件42斜对角设置,共同包覆基座43。第一齿轮441与位于基座43两侧的第一活动件41、第二活动件42配合,使得与第一齿轮441连接并固定于保护盖20的第一活动件41、第二活动件42能够同时转动,从而带动保护盖20转动。第四齿轮444与位于基座43两侧的第二活动件42、第一活动件41配合,使得与第四齿轮444连接并固定于壳体30的第一活动件41、第二活动件42能够同时转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齿轮442和第三齿轮443不是必须的,可以去除。

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铰链组件包括第二铰链组件50,第二铰链组件50包括转轴座51、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第一保护盖100和转轴座51通过第一转轴52转动连接,壳体30和转轴座51通过第二转轴53转动连接,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平行。由此,第一保护盖100可以实现更大角度的转动,从而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在第二状态下能够遮挡插脚60,在第一状态下又能够不阻碍插脚60与外接电源插接。

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铰链组件50还可以包括:第一安装座54和第二安装座55,第一安装座54分别固定安装于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第一转轴52通过第一安装座54与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转动连接,第二安装座55固定安装于壳体30,第二转轴53通过第二安装座55与壳体30转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安装座54与第一保护盖100固定相连且同步转动,从而当第一转轴52贯穿第一安装座54和转轴座51时,第一安装座54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从而使得第一保护盖100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第二安装座55与壳体30固定相连且同步转动,从而当第二转轴53贯穿第二安装座55和转轴座51时,第二安装座55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从而使得壳体30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

由此,可以简单有效地实现第二铰链组件50与壳体30和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的装配,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座54,可以使得第二铰链组件50与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连接稳定牢固,可以降低第二铰链组件50长期使用而与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脱离连接的风险,通过设置第二安装座55,使得第二铰链组件50和壳体30连接稳定牢固,可以降低第二铰链组件50长期使用而与壳体30脱离连接的风险。

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54包裹转轴座51的相背的两侧,第二安装座55包裹转轴座51的相背的两侧,且第一安装座54和第二安装座55对接。即第一安装座54和第二安装座55对接形成内部空间,转轴座51位于该内部空间内。第一转轴52穿设转轴座51和第一安装座54,使得第一安装座54能够绕第一转轴52相对于转轴座51转动。第二转轴53穿设转轴座51和第二安装座55,使得第二安装座55能够绕第二转轴53相对于转轴座51转动。第一安装座54靠近第二安装座55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弧面541,第二安装座55靠近第一安装座54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弧面551,第一安装座54或第二安装座55相对于转轴座51转动时,第一弧面541和第二弧面551提供避让空间,使得第一安装座54和第二安装座55能够相对于转轴座51转动。

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41,壳体30上开设有第二容纳槽331,第一安装座54固定于第一容纳槽141,第二安装座55固定于第二容纳槽331,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分别通过第二铰链组件50与壳体30连接在一起。具体的,第一安装座54、第二安装座55可以分别粘结固定于第一容纳槽141、第二容纳槽331;或者第一安装座54、第二安装座55通过机械固定的方式分别固定于第一容纳槽141、第二容纳槽331。

在图2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处于第一状态,此时,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位于壳体30的正上方,第一转轴52位于第二转轴53的正上方,通过将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分离,即将第一保护盖100向左翻转,将第二保护盖200向右翻转,此时,第一安装座54和转轴座51可以同步绕第二转轴53相对壳体30发生转动。结合图24,为第一安装座54和转轴座51同步绕第二转轴53相对壳体30转动90°的状态,此时,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过渡状态,之后,壳体30和转轴座51相对静止,第一安装座54绕第一转轴52相对壳体30和转轴座51发生相对转动。结合图25,为第一安装座54绕第一转轴52相对壳体30和转轴座51转动90°的状态,此时,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处于第二状态,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动作过程原理并不是第二铰链组件50唯一的动作状态,而是为了清楚的介绍而陈述的一种理想化的工作状态,实际上,在第二铰链组件50动作的过程中,第一安装座54很可能相对转轴座51绕第一转轴52转动的同时,转轴座51同时还绕第二转轴53相对壳体30运动,从而可以实现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切换。同理,按照相反的动作,可以知晓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从第二状态转动回第一状态的动作过程,这里不作赘述。此外,为了避免转轴座51与壳体30发生干涉,保证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外表面110、第二外表面210可以分别与第一表面31、第二表面32相贴合,可以在转轴座51上设置避让缺口511。

可以理解的是,铰链组件的位置和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定和选择。第一保护盖100与壳体30之间可以通过1个铰链组件连接,则该铰链组件位于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的中心位置或靠近中心位置。第一保护盖100与壳体30之间可以通过2个铰链组件连接,则2个铰链组件分别位于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的两端处,或靠近两端处。第二保护盖200同样可以通过1个铰链组件或2个铰链组件与壳体30连接,铰链组件的位置可以与连接于第一保护盖100、壳体30之间的铰链组件的位置相同或不同。

如图4和图6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护盖100内设有第五磁性体125,第二保护盖200内设有第六磁性体225。第五磁性体125与第六磁性体225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在第一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通过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贴合固定。在第二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通过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分别贴合固定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均为磁铁。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的二者之一为磁铁,二者之另一能够被磁铁磁吸,比如普通的铁块等。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五磁性体125可以位于第一保护盖100的第一外表面110,第六磁性体225可以位于第二保护盖200的第二外表面210,同样能够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通过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磁吸固定,且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的磁力穿过第一内表面120和第二内表面220。用户放置于口袋或行李箱中时,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隐藏插脚60,避免插脚60擦伤周围物体,且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不容易打开,使得电源适配器10在存放或运输过程中能够可靠的隐藏插脚60。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磁力包括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第一磁力F1穿过第一内表面120和第二内表面220,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具有转动至第一状态的趋势;第二磁力F2穿过第一外表面110、第二外表面210和壳体30,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具有转动至第二状态的趋势。

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依靠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一磁力F1而被吸紧不张开。需要打开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时,用户需给第一保护盖100或第二保护盖200施力以克服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一磁力F1,使得第一保护盖100或第二保护盖200能够相对于壳体30旋转。存在临界角度α,临界角度α为第一保护盖100或第二保护盖200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即第一外表面110与第一表面31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或为第二外表面210与第二表面3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其中之一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其中之另一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于平衡状态,即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相互作用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处于平衡状态。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其中之一位于第二状态,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其中之另一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能够自动回复至第一状态。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其中之一位于第一状态,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其中之另一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小于第二磁力F2,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能够自动回复至第二状态。

假定用户对第一保护盖100施力,第一保护盖100旋转,第二保护盖200保持静止。此时,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具有回复至第一状态的趋势。从第一状态开始旋转第一保护盖100,且未到达第一保护盖100与壳体30之间的夹角为临界夹角α的状态时,第一磁力F1逐渐减弱,第二磁力F2逐渐增强,且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具有回复至第一状态的趋势。当第一保护盖100旋转至与壳体30之间的夹角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于平衡状态,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能够处于平衡状态,理想情况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能够在该状态下保持静止。随着用户继续施力,第一磁力F1继续减小,第二磁力F2继续增强,但第一磁力F1始终小于第二磁力F2,则用户可停止对第一保护盖100施力,第二磁力F2促使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相对于壳体30自动旋转,直至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均与壳体30贴合。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用户使用电源适配器10对电子元件供电时,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固定贴合于壳体30且不会晃动或旋转,方便使用。可以理解的是,需打开电源适配器10时,用户也可以选择对第二保护盖200进行施力,同样能够打开电源适配器10,且工作原理与用户对第一保护盖100进行施力的方式相同。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依靠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二磁力F2被吸紧不张开。需要闭合电源适配器10时,用户需给第一保护盖100或第二保护盖200施力以克服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保护盖100或第二保护盖200能够相对于壳体30旋转。假定用户对第一保护盖100施力,第一保护盖100离开壳体30并旋转,第二保护盖200保持与壳体30贴合的状态。随着第一保护盖100的旋转,第二磁力F2减弱,第一磁力F1逐渐增加,但第二磁力F2始终大于第一磁力F1。当第一保护盖100旋转至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于平衡状态,即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在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理想情况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能够处于静止状态。随着用户继续对第一保护盖100施力,则打破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之间的平衡状态,使得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用户可停止对第一保护盖100施力。第一磁力F1能够促使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相对于壳体30自动旋转,直至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贴合固定,使得电源适配器10处于第一状态。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在存储或运输或日常放置、移动过程中,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紧密固定,具有隐藏插脚60的可靠性,且厚度较薄,方便携带。可以理解的是,需闭合电源适配器10时,用户也可以选择对第二保护盖200进行施力,同样能够闭合电源适配器10,且工作原理与用户对第一保护盖100进行施力的方式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护盖10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第二保护盖20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从而能够实现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的自动打开和自动闭合,且实现原理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保护盖2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壳体3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保护盖20和本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比如,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的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电源适配器10的第一状态能够维持;壳体30的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第一保护盖100与壳体3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第二保护盖200与壳体3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电源适配器10的第二状态能够维持。同样能够实现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的自动打开和自动闭合,且实现原理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10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插脚60、第一壳301、第二壳302、铰链组件、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存在磁力;

将插脚60固定于第一壳301;

将第一壳301和第二壳302固定形成壳体30;及

将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分别转动连接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侧;

其中,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相对于壳体3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贴合固定,插脚60的至少部分结构被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覆盖;在第二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分别贴合固定于壳体30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将插脚60与第一壳301固定在一起,或者直接购买固定为一体的插脚60和第一壳301。插脚60与第一壳301可以通过模内注塑形成一体结构。之后将第一壳301和第二壳302通过点胶或超声热熔或其他工艺固定形成壳体3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301开设有4个第二容纳槽331,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容纳槽331的数量和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变。

在一实施例中,将四个铰链组件分别固定于4个第二容纳槽331中。铰链组件可以通过点胶的方式粘结于第二容纳槽331内,也可以通过机械固定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容纳槽331内。

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分别安装于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内,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分别安装于壳体30上。具体的,将铰链组件分别固定于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的第一容纳槽141内,使得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分别通过铰链组件与壳体30转动连接。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五磁性体125固定于第一保护盖100内,将第六磁性体225固定于第二保护盖200内。电源适配器10处于第一状态时,利用第五磁性体125、第六磁性体225的磁场的原理,当将第一保护盖100或第二保护盖200打开临界角度α后,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二磁力F2大于第一磁力F1,从而实现第一保护盖100、第二保护盖200的自动打开,并能够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同样的,电源适配器10处于第二状态时,当第一保护盖100或第二保护盖200关闭到临界角度α后,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二磁力F2小于第一磁力F1,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也会自动闭合,并依靠磁力保持第一状态。

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较薄,由于插脚60无需占用壳体30内部的空间,能够减小壳体30的尺寸,从而减小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体积,便携性好。在不使用的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可置于第一状态,插脚60被隐藏,具有便携性,且插脚60不会损伤周围物体。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贴合于壳体30,使得电源适配器10满足安规要求。利用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的磁场特性,第一保护盖100或第二保护盖200在打开或关闭到临界角度α后,第一保护盖100和第二保护盖200能够一起实现自动打开或关闭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26至图2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保护盖20的数量为1,在第二状态下,插脚60与保护盖20的背向壳体30的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插脚60与壳体30的背向保护盖20的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使得电源适配器10能够做的较薄,且在第二状态下能够正常使用。

如图26至图2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保护盖20的数量为1,插脚60的数量为2,且2个插脚60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排列设置。保护盖20通过铰链组件转动连接于壳体30。保护盖20能够相对于壳体30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保护盖20盖于壳体30的端部,插脚60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收容于保护盖20内。插脚60可以为全部结构收容于保护盖20内,也可以露出部分结构。在第二状态下,保护盖20被打开且叠层设置于本体的一侧,保护盖20与本体的表面贴合。贴合可以理解为二者之间没有缝隙,也可以存在少许缝隙。插脚60到保护盖20的背向壳体30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插脚60到壳体30的背向保护盖20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使得电源适配器10满足安全规范要求。在一实施例中,预设值为6.5mm,在其它实施例中,预设值也可以为其它数值,比如5.1mm、7.9mm。

定义插脚6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为,插脚60的任意一点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沿插脚6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所在的面的之间的最小距离。保护盖20的数量为1时,在第二状态下,保护盖20与第一端面33之间存在高度差比如不大于2mm时,插脚6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与不存在高度差时相同;在第二状态下,保护盖20与壳体30之间存在缝隙比如不大于2mm时,插脚6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同上,为插脚60的任意一点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沿Y方向所在的面的之间的最小距离。

如图26所示,在第一状态时,保护盖20与第一端面33贴合,且保护盖20沿壳体3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延伸。保护盖20经翻转后能够转动至第二状态,如图28所示,在第二状态时,保护盖20贴合于第二表面32,且保护盖2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第一底面140与壳体30的第一端面33平齐并形成工作配合面90。

在一实施例中,保护盖20或壳体30的至少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保护盖20和壳体3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如图26至图2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保护盖20内部设有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三磁性体124,壳体30内设有第二磁性体223和第四磁性体224。第一磁性体123靠近第一底面140,第三磁性体124靠近第一底面140的相邻面,第二磁性体223靠近第一端面33,第四磁性体224靠近第二表面32。在第一状态下,保护盖20和壳体30之间通过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二磁性体223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在第二状态下,保护盖20和壳体30之间通过第三磁性体124和第四磁性体224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在保护盖20的转动过程中,当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二磁性体223之间的磁力大于第三磁性体124和第四磁性体224之间的磁力时,保护盖20能够自动转动至第一状态且能够维持第一状态。当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二磁性体223之间的磁力小于第三磁性体124和第四磁性体224之间的磁力时,保护盖20能够自动转动至第二状态且能够维持第二状态。

如图2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2个插脚60在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上排列设置,即其中一个插脚60靠近第一表面31,另一个插脚60靠近第二表面32。2个插脚60距离第一表面31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60距离第二表面32的距离不同。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60距离保护盖20的边缘的距离不同。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下,插脚6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靠近第一表面31的插脚60与第一表面3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远离第一表面31的插脚60与保护盖20的远离壳体30的一侧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2个插脚60到第一侧面35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2个插脚60到第二侧面36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一实施例中,预设值为6.5mm。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