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5: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磁波 发热 加热 设备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电磁波发热板。


背景技术:

2.碳晶电热低温辐射采暖系统是以碳素晶体发热板为核心部件而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的低温辐射采暖系统。碳晶电热板的制热原理:在电场作用下,发热体中的碳分子团产生分子运动,碳原子之间产生剧烈的摩擦与撞击,产生的热量以远红外辐射和对流的形式对外传递,其电能与热能的转换率高达98%以上。碳晶电热板系统充分利用了碳晶板优异的平面制热特性,采暖时整个平面同步升温,连续供暖,热平衡效果好。克服了传统采暖产品制热不连续、热平衡效果差的弊端。
3.但是目前的碳晶加热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通常介于20至150mg之间,电磁辐射容易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碳晶加热系统难以推广应用。
4.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能够降低电磁辐射,使用更为安全、健康的低电磁波发热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电磁波发热板,该低电磁波发热板能够降低电磁辐射,使用更为安全、健康。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电磁波发热板,包括:叠置的顶层聚丙烯板、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中间聚丙烯板、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和底层聚丙烯板;
7.其中,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
8.优选地,所述顶层聚丙烯板、所述中间聚丙烯板和所述底层聚丙烯板的结构相同。
9.优选地,顶层聚丙烯板、所述中间聚丙烯板和所述底层聚丙烯板的厚度为0.2mm至0.4mm。
10.优选地,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结构相同。
11.优选地,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厚度为0.2mm至0.4mm。
12.优选地,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均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由聚丙烯材料制成;
13.印刷层,印刷在所述基材层上,所述印刷层由石墨烯碳晶材料制成;
14.电极,连接于所述印刷层。
15.优选地,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串联。
16.优选地,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并联。
17.优选地,所述顶层聚丙烯板、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中间聚丙烯板、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和底层聚丙烯板压合连接。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电磁波发热板,通过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设置,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使得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完全重合,以抵消电磁辐射,大大降低电磁辐射值,使得低电磁波发热板使用更为安全、健康。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分解状态接电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顶层聚丙烯板、2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3中间聚丙烯板、4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5底层聚丙烯板、6第一电极、7、第二电极、8第三电极、9第四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低电磁波发热板,包括:叠置的顶层聚丙烯板、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中间聚丙烯板、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和底层聚丙烯板;其中,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电磁波发热板,通过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设置,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使得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完全重合,以抵消电磁辐射,大大降低电磁辐射值,使得低电磁波发热板使用更为安全、健康。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电磁波发热板,通过顶层聚丙烯板、中间聚丙烯板和底层聚丙烯板的设置,使得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均处于被绝缘材料包裹的状态,使得低电磁波发热板使用更为安全。
27.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层聚丙烯板、所述中间聚丙烯板和所述底层聚丙烯板的结构相同。
28.在该技术方案中,顶层聚丙烯板、中间聚丙烯板和底层聚丙烯板的结构相同,便于低电磁波发热板的生产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2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顶层聚丙烯板、所述中间聚丙烯板和所述底层聚丙烯板的厚度为0.2mm至0.4mm。
30.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顶层聚丙烯板、中间聚丙烯板和底层聚丙烯板的厚度,通过0.2mm至0.4mm的选取在保障了绝缘效果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整体的厚度,便于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安装与运输。
3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结构相同。
32.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结构相同,能够大大降低低电磁波发热板的生产成本。
3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厚度为0.2mm至0.4mm。
34.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厚度,在保障了加热效果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厚度,便于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安装与运输。
35.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均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由聚丙烯材料制成;印刷层,印刷在所述基材层上,所述印刷层由石墨烯碳晶材料制成;电极,连接于所述印刷层。
36.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层的具体结构,通过基材层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层的机械强度,通过印刷层的设置能够保障发热效果,通过电极的设置便于为低电磁波发热板接电。
37.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串联。
38.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串联能够在保障发热能力的同时降低能耗。
3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并联。
4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并联,能够保障加热强度。
4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层聚丙烯板、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中间聚丙烯板、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和底层聚丙烯板压合连接。
42.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压合连接的方式能够使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多层结构稳固连接。
43.实施例1
4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分解状态接电结构示意图。
45.如图1和图2所示,该低电磁波发热板包括:叠置的顶层聚丙烯板1、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2、中间聚丙烯板3、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4和底层聚丙烯板5;其中,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2在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4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4重合。
46.进一步地,顶层聚丙烯板1、中间聚丙烯板3和底层聚丙烯板5的结构相同。
47.进一步地,顶层聚丙烯板1、中间聚丙烯板3和底层聚丙烯板5的厚度为0.2mm至0.4mm。
48.进一步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2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4的结构相同。
49.进一步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2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4的厚度为0.2mm至0.4mm。
50.优选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2包括:基材层,基材层由聚丙烯材料制成;印刷层,印刷在基材层上,印刷层由石墨烯碳晶材料制成;电极,连接于印刷层。
51.进一步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2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4串联。
52.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2上设置了第一电极6和第二电极7,第二石墨烯碳晶上设置了第三电极8和第四电极9,第一电极6连接于第三电极8,第二电极7连接于电源零线或火线中的一者,第四电极9连接于零线或火线中的另一者。
53.进一步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2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4并联。
54.进一步地,顶层聚丙烯板1、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2、中间聚丙烯板3、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4和底层聚丙烯板5压合连接。
55.该实施例提供的低电磁波发热板,通过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2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4重合设置,能够将低电磁波发热板的电磁辐射控制在0.1至0.8mg,较比现有技术中的低电磁波发热板大大降低了电磁辐射,使用更为安全、健康,便于推广。
5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