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制冷剂泵和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4: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制冷剂 制冷设备 特别 制冷系统


1.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冷剂泵及具有该制冷剂泵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飞速增加,其总能耗也越来越高,其中空调系统占总能耗40%以上。制冷剂泵功率远小于压缩机,因此,对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在冬季或室外温度较低的时候用制冷剂泵替代压缩机输送低温制冷剂冷却室内热空气,可有效降低系统能耗,节能效果突出。
3.制冷剂泵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不发生气蚀,实际应用中,经过冷凝器和储液器到达制冷剂泵的入口的制冷剂的状态很不稳定,当压力、温度波动时,制冷剂泵的入口的制冷剂很容易蒸发或闪发为气态,使得制冷剂泵产生气蚀,导致系统停机或制冷剂泵故障。
4.因此,避免气蚀是制冷剂泵在制冷系统中可靠应用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剂泵和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解决了制冷剂泵的入口处气蚀的问题。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剂泵,包括外壳和泵主体,所述外壳设进液口和出液口,外壳为中空结构,进液口和出液口为外壳上贯通外壳内部空间和外壳的外部的开口结构。所述外壳内包括并排设置且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具体而言,通过内置的隔板实现将外壳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空间,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空间;所述泵主体包含泵头和电机,泵头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的重力方向的底部,电机位于第二空间(关于电机的具体的位置,本技术不做限制,电机可以位于第二空间,也可以位于第一空间,也可以位于外壳的外部,只要能满足电机可以驱动泵头工作即可);所述泵主体用于将所述第一空间的制冷剂输送至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用于储存制冷系统的制冷剂,所述进液口用于通过管路直接连接至所述制冷系统的冷凝器,进液口和冷凝器之间不再额外设置储液器。
7.本技术将第一空间设计为储液空间,即除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当前正常运行所需的制冷剂之外多余的制冷剂存储在第一空间内。由于泵进口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的重力方向的底部,液态制冷剂可直接流入泵进口,不会产生气蚀现象,本技术提供的制冷剂泵具有可靠性高的优势。制冷剂泵兼备储液器功能,系统不需要单独设置储液器,使得制冷系统更简洁,成本低,占地小。本技术能够保护制冷剂泵的泵主体的同时,也可以优化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管路配置。
8.具体而言,泵主体可以为齿轮泵、离心泵、隔膜式泵或其它形式的泵。
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沿重力方向上下排布。具
体而言,通过将隔板水平放置,即隔板所在的平面近似水平面的方向,隔板的四周与外壳的侧壁相连,外壳的顶壁和底壁分布在隔板相对的两侧(可以理解为重力方向上的上下两侧),顶壁和隔板之间为第一空间,隔板和底壁之间为第二空间。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重力方向上呈上下分布,使得将泵头设置在隔板上的任意位置,都可以满足泵头位于第一空间重力方向的底部,结构设计自由度高,更利于避免泵头入口位置的气蚀现象。
10.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包括沿重力方向上下排布的顶壁和底壁,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均形成在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部分所述底壁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底部,部分所述底壁位于所述第二空间的底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水平方向上左右并排设置,可以理解为,通过将隔板竖直放置,即隔板所在的平面近似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隔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隔板的顶部边缘连接至外壳的顶壁,隔板的底部边缘连接至外壳的底部。本实施方式中,泵头安装在隔板上,且靠近底壁的位置。
11.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与所述泵头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的重力方向的底部。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增设单向阀,单向阀可以实现制冷剂从第一空间流向第二空间。单向阀形成与泵头并联的支路,泵头工作的情况下,第一空间的制冷液可以通过泵头流动至第二空间,当泵头不工作的情况下,第一空间的压力大于第二空间的压力,单向阀导通,使制冷剂从第一空间流向第二空间,进入第二空间的制冷剂从外壳的出液口流出。
12.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还包括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内。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空间内的制冷剂的液面的位置,液位传感器与位于外壳外部的控制中心电连接,以为控制中心传送液面位置信息,当液面低于预设值时,泵头具有气蚀的风险,控制中心控制泵头停止工作,或者报警,提示工作人员补充制冷剂。此处所说的预设值可以以泵头的入口所在的水平面为参考,可以为泵头的入口所在水平面或高于泵头的入口所在水平面的某个范围内。本技术通过在第一空间内设置液位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泵主体入口位置的制冷剂状态,方便开发测试和运行中告警保护。
13.液位传感器可以为浮球式或电磁阀式等多种类型。
14.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位传感器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泵头的入口位置所在的水平面。将液位传感器设于高于泵头的入口位置,可以保证泵头入口位置有充足的制冷剂,远离气蚀风险。而且液位传感器也能够检测第一空间内的储液量,是否满足制冷系统的管路循环用量。
15.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的第一电接头,所述第一电接头与所述这液位传感器电连接,第一电接头可以通过线缆与控制中心电连接,以使液位传感器传输信号至控制中心。
16.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内,且位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泵头之间。过滤网用于过滤制冷剂杂质。过滤网可以安装在泵头的外围,遮罩泵头,例如泵头安装在外壳内部的隔板上,过滤网也可以安装在隔板上,过滤网与隔板围设成包围空间,泵头在此包围空间内,这种架构的过滤网尺寸较小,只
需要满足遮挡泵头。其它实施方式中,过滤网可以为尺寸较大的网状结构,例如过滤网与外壳的内壁结合,过滤网将第一空间分隔为两部分,泵头位于过滤网的一侧,外壳上的进液口位于过滤网的另一侧。过滤网可以位于液面以下,也可以位于液面上方,只要从进液口流入第一空间的制冷剂可以经过过滤网即可。
17.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空间的储液量大于等于10升,通过对第一空间的储液量的具体的限定,可以清楚地限定第一空间所储存的制冷剂的量是用于整个制冷系统的储液量,第一空间的储液量远大于一般只用于输送制冷剂的制冷剂泵中所包含的制冷剂的量。
1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泵的外壳上还包括支路开口,支路开口连通第一空间和外壳的外部,支路开口可以位于(但不限于)第一空间重力方向的底部,支路开口用于与单向阀支路连接,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内不设置单向阀,将单向阀支路设置在外壳的外部,但是制冷系统的制冷液都会先流入第一空间,再选择性地流入泵头或单向阀支路。即,单向阀支路和泵主体并联在第一空间和蒸发器之间。
1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泵头的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由于第二空间和第一空间之间通过隔板相隔离,第一空间用于储存制冷剂,第一空间内的制冷剂的量较大,需要保持其存储环境温度稳定适宜,本实施方式特别将电机放置位置设计为与制冷剂隔离状态,以免电机工作发热会影响制冷剂存储环境的温度,若电机放在第一空间内,电机会直接浸泡在制冷剂中,电机工作发热,直接为制冷剂加温,可能会导致制冷剂的汽化。第二空间只是供制冷剂流经的路径,并不需要存储制冷剂,进入第二空间的制冷剂同时又从出液口排出。
2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连接在二者之间的制冷剂泵,所述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包括工作制冷剂和存储制冷剂,所述工作制冷剂在所述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循环管路中,所述存储制冷剂存储在所述制冷剂泵的所述第一空间内。本技术提供的数据中心制冷系统不需要设置储液器,使用第一方面所述的制冷剂泵,输送制冷剂的同时,还可以储存制冷剂,不但解决了制冷剂泵的气蚀问题,还使得制冷系统整体架构简洁,占用空间小。
21.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包括连接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的制冷器泵,所述制冷器泵包括外壳、隔板和泵头,所述外壳设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外壳内部且与所述外壳共同形成并排设置且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空间,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空间,所述泵头连接至所述隔板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的重力方向的底部,所述泵头用于将所述第一空间的制冷剂输送至所述第二空间,所述进液口通过管路直接连接至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空间用于储存所述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制冷剂,以使所述数据中心制冷系统不额外设置储液器。
22.第三方面所述的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有益效果与第二方面相同,不再赘述。
2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板上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与所述泵头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的重力方向的底部。
24.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单向阀和泵头均安装至隔板上,使得制冷剂泵外壳内部的结构配置简化合理,节约制冷剂泵的成本。而且不需要在制冷剂泵的外部增设并联支路,使
得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结构也得到了简化。
25.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连接至所述隔板且遮罩所述泵头。将过滤网固定至隔板,使得隔板成为制冷剂泵内的安装载体,承载了其中的大部分元件,包括泵头、单向阀、过滤网,这样的配置,使得制冷剂泵的结构简单,易于组装。
26.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还包括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内。
27.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所述过滤网的遮罩空间内,且位于所述泵头的入口位置处。本实施方式将液位传感器结合在过滤网的遮罩空间内,液位传感器周围的制冷剂为过滤后的制冷剂,纯净度好,有利于保障液位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28.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所述过滤网的遮罩空间的外部,且靠近所述过滤网。液位传感器设置在过滤网的遮罩空间外部,使得它的安装和固定都比较方便。
2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泵头的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
30.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和旁路,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旁路并联连接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所述冷凝器、所述制冷剂泵的所述泵头、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旁路共同构成第一循环路径,所述冷凝器、所述制冷剂泵的所述单向阀、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缩机共同构成第二循环路径。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示意图。
34.图4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示意图。
35.图5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示意图。
36.图6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示意图。
37.图7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示意图。
38.图8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示意图。
39.图9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示意图。
40.图10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示意图。
41.图1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43.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示意图,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10、蒸发器20、压缩机30、旁路40、膨胀阀50和制冷剂泵60。压缩机30和旁路40通过管路并联连接在冷凝器10和蒸发器20之间,旁路40上包括单向阀42。制冷剂泵60亦连接在冷凝器10和蒸发器20之间,当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制冷系统不需要压缩机30压
缩即可实现散热,此时,用制冷剂泵60提供动力,以实现节能的目的。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泵60内设两条并联的支路,分别为泵主体支路和单向阀支路,泵主体包括泵头62和电机,泵头62和单向阀64并联设置,通过泵头62的制冷剂流道为泵主体支路,通过单向阀64的制冷剂流道为单向阀支路。所述冷凝器10、所述制冷剂泵60的所述泵头62、所述蒸发器20和所述旁路40共同构成第一循环路径,所述冷凝器10、所述制冷剂泵60的所述单向阀64、所述蒸发器20和所述压缩机30共同构成第二循环路径。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二循环路径依需求使用,例如,环境温度较高时,需要使用压缩机30,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启动第二循环路径,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只用制冷剂泵60驱动制冷剂即可实现制冷功能,就可以启动第一循环路径。
44.图2所示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示意图,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泵60内不设置单向阀,即制冷剂泵60内只有一条泵主体支路,在制冷剂泵60外部,增设一条单向阀支路70,单向阀支路70上设单向阀72,具体而言,制冷剂泵60的外壳上引出一个支路开口p,单向阀支路70的一端连接至支路开口p,单向阀支路70的另一端连接至蒸发器20,当泵主体工作的情况下,单向阀72关闭,制冷剂只从泵主体支路流动至蒸发器20,当泵主体不工作的情况下,制冷剂从冷凝器10进入制冷剂泵60内的储液空间,再从支路开口p流入单向阀支路70。所述冷凝器10、所述制冷剂泵60的储液空间、泵主体、所述蒸发器20和所述旁路40共同构成第一循环路径,所述冷凝器10、所述制冷剂泵60的储液空间、所述单向阀支路70、所述蒸发器20和所述压缩机30共同构成第二循环路径。此种架构下,单向阀支路70与旁路40可以为同样的管路形态,均通过单向阀连接在管路中实现。可以理解地,旁路40也可以不使用单向阀,可以使用其它的阀结构,例如,电磁阀。同样,单向阀支路70也可以用其它的阀结构替代单向阀。
45.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均利用了制冷剂泵的储液空间,均不额外设置储液器。制冷剂泵60与冷凝器10之间的通过管路直接相连,没有设置储液器,但其中的制冷剂泵60均具有储液及为制冷剂提供动力两个功能,也就是说,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运行时多余的制冷剂储存在制冷剂泵60中。
46.参阅图3,制冷剂泵60包括外壳61、安装在外壳61内的泵头62及用于驱动泵头62的电机63。泵头62和电机63共同构成泵主体。
47.所述外壳61设进液口611和出液口612,外壳61为中空结构,进液口611和出液口612为外壳61上贯通外壳61内部空间和外壳61的外部的开口结构。所述外壳61内包括并排设置且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r1和第二空间r2,进液口611位置连接制冷系统的管路,进液口611通过管路连接至冷凝器10,出液口612位置连接制冷系统的管路,出液口612通过管路连接至蒸发器20。进液口611与冷凝器10之间的管路及出液口612与蒸发器20之间的管路可以设置膨胀阀50,但不设置储液器,也就是说,制冷剂在从冷凝器10通过管路直接通过进液器进入外壳61的第一空间r1内。所述泵头62位于所述第一空间r1的重力方向的底部,所述泵头62用于将所述第一空间r1的制冷剂输送至所述第二空间r2,所述第一空间r1用于储存制冷系统的制冷剂,所述进液口611用于通过管路直接连接至所述制冷系统的冷凝器10,进液口611和冷凝器10之间不再额外设置储液器。
48.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空间r1的储液量大于等于10升,通过对第一空间r1的储液量的具体的限定,可以清楚地限定第一空间r1所储存的制冷剂的量是用于整个
制冷系统的储液量,第一空间r1的储液量远大于一般只用于输送制冷剂的制冷剂泵60中所包含的制冷剂的量。
49.具体而言,外壳61包括顶壁613、底壁614和连接在顶壁613和底壁614之间的侧壁615,沿重力方向上,顶壁613和底壁614呈上下排布。
50.外壳61整体可以但不限于呈圆筒状、长方体状、球体状,顶壁613和底壁614可以为弧面结构,也可以为平面结构,同样,侧壁615也可以为平面或弧面结构,侧壁615可以包围形成圆柱状空间也可以包围形成方形空间。侧壁615和顶壁613之间可以形成明显的交界也可以共面,例如外壳61整体呈球体或半球体状时,顶壁613和侧壁615均为弧面,且曲率相同,以共同构成球面。
51.进液口611和出液口612的具体位置不限于某种实施方式,只要能保证制冷剂能通过进液口611进入第一空间r1及通过出液口612输出制冷剂泵60即可。根据第一空间r1和第二空间r2不同的位置布置架构,进液口611的位置可以位于顶壁613也可以设置在侧壁615或底壁614上,出液口612的位置可以设置在侧壁615也可以设置在底壁614或顶壁613上。
52.通过内置的隔板616实现将外壳61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r1和第二空间r2,可以将隔板616边缘与外壳61的内表面密封连接,一种实施方式中,外壳61可以为一体式的结构,隔板616的边缘与外壳61内表面之间可以通过凹凸配合的方式连接,连接处可以设置密封胶或密封垫。其它实施方式中,外壳61可以分为两部分,隔板616可以与其中一部分外壳61一体成型,再将这两部分外壳61连接固定,例如可以通过焊接密封固定。
53.所述第一空间r1和所述第二空间r2沿重力方向上下排布。具体而言,通过将隔板616水平放置,即隔板616所在的平面近似水平面的方向,隔板616的四周与外壳61的侧壁615相连,外壳61的顶壁613和底壁614分布在隔板616相对的两侧(可以理解为重力方向上的上下两侧),顶壁613和隔板616之间为第一空间r1,隔板616和底壁614之间为第二空间r2。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空间r1和第二空间r2在重力方向上呈上下分布,使得将泵头62设置在隔板616上的任意位置,都可以满足泵头62位于第一空间r1重力方向的底部,结构设计自由度高,更利于避免泵头62入口位置的气蚀现象。
54.本实施方式中,用于驱动所述泵头62的电机63设于所述第二空间r2内,电机63安装在底壁614上。由于第二空间r2和第一空间r1之间通过隔板616相隔离,第一空间r1用于储存制冷剂,第一空间r1内的制冷剂的量较大,需要保持其存储环境温度稳定适宜,本实施方式特别将电机63放置位置设计为与制冷剂隔离状态,以免电机63工作发热会影响制冷剂存储环境的温度,若电机63放在第一空间r1内,电机63会直接浸泡在制冷剂中,电机63工作发热,直接为制冷剂加温,可能会导致制冷剂的汽化。第二空间r2只是供制冷剂流经的路径,并不需要存储制冷剂,进入第二空间r2的制冷剂同时又从出液口612排出,将电机63放在第二空间r2也有利于制冷剂泵60整体架构的布局,第二空间r2的尺寸可以设计为稍大,而不只是用于输送制冷剂,还要容纳电机63,若第二空间r2位于第一空间r1重力方向的底部,电机63在底部,使底部重量占比提升,可以保证制冷剂泵60整体结构的稳定。
55.可以理解地,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电机63放置在第一空间r1内,可以对电机63做防护,使电机63工作发的热不直接传递至第一空间r1内储存的制冷剂中,或者在第一空间r1内设置电机63放置的独立的空间,使得电机63与制冷剂分隔。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电机63放置在外壳61的外部,将电机63轴伸入外壳61内驱动泵头62,只要在电机63轴
与外壳61结合处做好密封即可。
56.参阅图4,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泵60的外壳61内,在入液口和出液口612之间形成两条并联设置的制冷剂流动的路径,其一为从入液口经过泵头62流至出液口612,其二为从入液口经过单向阀64流至出液口612。
57.具体而言,所述单向阀64与所述泵头62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r1和所述第二空间r2之间,所述单向阀64位于所述第一空间r1的重力方向的底部。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一空间r1和第二空间r2之间增设单向阀64,单向阀64可以实现制冷剂从第一空间r1流向第二空间r2。单向阀64形成与泵头62并联的支路,泵头62工作的情况下,第一空间r1的制冷液可以通过泵头62流动至第二空间r2,由于此状态下,第二空间r2为高压区,第一空间r1为低压区,由于第二空间r2的压力大于第一空间r1,单向阀64不能将低压区的液体输入高压区,单向阀64不工作。泵头62将制冷剂输送至第二空间r2后,在第二空间r2的制冷液通过外壳61的出液口612流出。当泵头62不工作的情况下,第一空间r1的压力大于第二空间r2的压力,单向阀64打开,使制冷液从第一空间r1流向第二空间r2,进入第二空间r2的制冷剂从外壳61的出液口612流出。
58.参阅图5,制冷剂泵60还包括液位传感器65和过滤网66。所述液位传感器65和过滤网66位于所述第一空间r1内。液位传感器65用于检测第一空间r1内的制冷剂的液面的位置,液位传感器65与位于外壳61外部的控制中心电连接,以为控制中心传送液面位置信息,当液面低于预设值时,泵头62具有气蚀的风险,控制中心控制泵头62停止工作,或者报警,提示工作人员补充制冷剂。此处所说的预设值可以以泵头62的入口所在的水平面为参考,液位传感器65可以位于为泵头62的入口所在水平面或高于泵头62的入口所在水平面的某个范围内。
59.所述液位传感器65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泵头62的入口位置所在的水平面。将液位传感器65设于高于泵头62的入口位置,可以保证泵头62入口位置有充足的制冷剂,远离气蚀风险。而且液位传感器65也能够检测第一空间r1内的储液量,是否满足制冷系统的管路循环用量。
60.过滤网66位于所述进液口611与所述泵头62之间。过滤网66用于过滤杂质,保证进入泵头62的入口的制冷剂的质量。过滤网66可以安装在泵头62的外围,遮罩泵头62,例如泵头62安装在外壳61内部的隔板616上,过滤网66也可以安装在隔板616上,过滤网66与隔板616围设成包围空间,泵头62在此包围空间内,这种架构的过滤网66尺寸较小,只需要满足遮挡泵头62。
61.参阅图6,过滤网66遮罩泵头62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位传感器65位于所述过滤网66的遮罩空间内,且位于所述泵头62的入口位置处。液位传感器65可以固定在过滤网66上,液位传感器65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泵头62的入口所在的水平面。
62.参阅图7,过滤网66遮罩泵头62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位传感器65位于所述过滤网66的遮罩空间的外部,且靠近所述过滤网66。液位传感器65可以固定在过滤网66上,也可以固定在外壳61内的支架上。
63.其它实施方式中,参阅图8,过滤网66可以为尺寸较大的网状结构,例如过滤网66与外壳61的内壁结合,过滤网66将第一空间r1分隔为两部分,泵头62位于过滤网66的一侧,外壳61上的进液口611位于过滤网66的另一侧。过滤网66可以位于液面以下,也可以位于液
面上方,只要从进液口611流入第一空间r1的制冷剂可以经过过滤网66即可。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液位传感器65固定至外壳61的内壁,可以理解的,液位传感器65也可以固定至过滤网66上,或者液位传感器65也可以固定至外壳61内壁朝向第一空间r1内伸出的支架上。
64.参阅图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61包括沿重力方向上下排布的顶壁613和底壁614,所述第一空间r1和所述第二空间r2均形成在所述顶壁613和所述底壁614之间,部分所述底壁614位于所述第一空间r1的底部,部分所述底壁614位于所述第二空间r2的底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空间r1和第二空间r2在水平方向上左右并排设置,可以理解为,通过将隔板616竖直放置,即隔板616所在的平面近似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隔板616的左右两侧分别为第一空间r1和第二空间r2,隔板616的顶部边缘连接至外壳61的顶壁613,隔板616的底部边缘连接至外壳61的底部。本实施方式中,泵头62安装在隔板616上,且靠近底壁614的位置。具体而言,单向阀64可以位于泵头62和底壁614之间,单向阀64也可以位于泵头62背离底壁614的一侧,只要保证单向阀64的位置在第一空间r1内的液面以下即可。
65.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进液口611和出液口612均设在侧壁615上,进液口611靠近顶壁613,出液口612靠近底壁614,当然进液口611和出液口612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外壳61的其它的位置,本技术不做限制,只要能满足制冷剂的输入和输出即可。
66.如图5所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6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61上的第一电接头617和第二电接头618。所述第一电接头617与所述这液位传感器65电连接,第一电接头617可以通过线缆与控制中心电连接,以使液位传感器65传输信号至控制中心。第二电接头618与电机63电连接,同样,第二电接头618也可以通过线缆与控制中心电连接。第一电接头617和第二电接头618位于外壳61的同侧,这样的架构方便接线。
67.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冷剂泵60的外壳61上还设置支路开口p,支路开口p连通第一空间r1和外壳61的外部,用于连接单向阀支路(如图2所示的单向阀支路70)。支路开口p的结构形态可以与进液口611和出液口612的形态相同,其连接的单向阀支路70与泵主体之间的工作原理,参照前面对图2的描述,不再赘述。
68.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制冷剂泵60和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