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的制作方法

2021-09-25 02:2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压缩机 隔声 中国专利局 集气站 天然气

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
1.本技术要求于2021年03月12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的申请号为202110271749.x、名称为“集气站压缩机隔声舱”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2.本技术涉及隔声舱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


背景技术:

3.隔声舱,例如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通常设置在压缩机的外部,起到隔声和保护的作用。隔声舱具有通风和排风要求,为保证隔声舱内的压缩机的热空气能用快速、顺畅的排出,设计上须采取有组织强制通风,通风方案通常采取“自然进风、机械强制排风”的工艺,例如设置大型进风孔,并分别配备进风消声器。
4.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隔声舱内部的气流组织并不理想,这导致热空气排出效率较低,机械强制排风所耗费的能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目的在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6.本技术提供一种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包括:
7.舱体,设置于压缩机的外部;
8.排风口和进风口,二者均开设于所述舱体;所述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还包括:
9.进风洞结构,开设于所述舱体的侧部,所述进风洞结构的面积小于所述进风口的面积。
10.优选地,所述进风洞结构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至80平方厘米。
11.优选地,所述舱体包括:
12.顶部,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舱体的顶部;
13.侧部,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舱体的侧部。
14.优选地,所述舱体形成为长方体形状,所述侧部包括两个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两个彼此相对的第二侧壁,所述进风口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者;
15.所述排风口靠近两个所述第一侧壁中的一者,所述进风洞结构包括设置于靠近所述排风口的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进风洞。
16.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进风洞被设置为沿着竖直方向排布的第一上排和第一下排,所述第一上排和所述第一下排中的任一者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进风洞之间的距离占所述第一侧壁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的30%至38%。
17.优选地,所述第一上排和所述第一下排二者中次序相同的两个所述第一进风洞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对应且间距占所述第一侧壁的高度的50%到55%。
18.优选地,所述进风口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二者沿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
19.所述进风洞结构还包括第二进风洞和第三进风洞,所述第二进风洞设置于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二进风洞的在水平方向上的外侧区域;所述第三进风洞设置于两个相邻的进风口之间。
20.优选地,所述第二进风洞被设置为沿着竖直方向排布的第二上排和第二下排,所述第二进风洞的第二上排和第二下排中的任一者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进风洞的距离占所述第一侧壁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的30%至38%;
21.所述第二上排和所述第二下排二者中相同次序的两个所述第二进风洞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对应且间距占所述第一侧壁的高度的50%到55%;
22.在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进风洞之间的距离占所述第一侧壁的高度的50%到55%。
23.优选地,所述第一上排和所述第一下排均包括三个所述第一进风洞,每一所述第一进风洞均对应有温度传感器,每一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压缩机的高温位置;
24.所述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还包括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进风洞的开闭。
25.优选地,六个所述第一进风洞被设置为执行多个气流组织改善手段,所述气流组织改善手段以所述第一进风洞的开启数量和所述第一进风洞的开启顺序组合获得。
26.本技术提供的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通过设置面积更小的进风洞结构,有效改善气流组织,提高了散热效率,降低了排风设备的能源消耗。
27.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9.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内的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的轴测图的示意图;
30.图2至图5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的第一进风洞的开通状态的四种示意图。
31.附图标记:
32.100

顶壁;110

排风消声器;
33.200

第一侧壁;210

第一进风洞;
34.300

第二侧壁;310

第一进风消声器;320

第二进风消声器;330

第二进风洞;340

第三进风洞;350

导风轮。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9.本实施提供的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包括舱体、第一进风消声器、第二进风消声器和排风消声器。以下将根据图1至图5具体描述前述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0.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的轴测图的示意图,在以上的描述中已经提及,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包括舱体,具体地,上述第一进风消声器310、第二进风消声器320和排风消声器110可以均设置于舱体。在实施例中,第一进风消声器310和第二进风消声器320分别对应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设置。也就是说,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开设于舱体,第一进风消声器310和第二进风消声器320分别设置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外侧,如此经由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到舱体内的气体分别被第一进风消声器310和第二进风消声器320所消声。此外,在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二者在舱体内均对应设置有一个导风轮350,如此更为有利于获得提高散热效率的气流组织。
41.同理,排风消声器110对应排风口设置,排风口开设于舱体,舱体内的气体在经由排风口排出时被排风消声器110所消声。在实施例中,排风口设置在舱体的上方。这是因为,压缩机设置于舱体的内部,压缩机在工作时会发热,舱体内的空气被压缩机加热,进而会呈现上升的趋势,排风口设置在舱体的上方有利于热气流的排出。
42.进一步地,舱体形成为长方体形状,舱体的内部,因此排风口设置于舱体的顶壁100。参见图1,在图1给出的示例中,排风口可以靠近顶壁100的右侧宽边设置。在此基础上,舱体的侧部包括两个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00和两个彼此相对的第二侧壁300。其中,第一进风消声器310和第二进风消声器320设置于一个第二侧壁300。
43.在以上所描述的特征的基础上,舱体还设置有第一进风洞210、第二进风洞330和第三进风洞340。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5进一步进行详细描述。
44.在描述第一进风洞210、第二进风洞330和第三进风洞340三者的设置位置之前,这里将首先描述三者的尺寸,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将三者称为进风洞结构。在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二者的面积可以相同,进风洞结构的面积小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二者中任一者的面积。如此进风洞结构以更小的进风面积流通小股气流来起到改善由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舱体内的气体的气流组织。
45.进一步地,进风洞结构的面积可以为40至80平方厘米。优选地,进风洞结构可以形
成为矩形截面,例如正方形截面,正方形截面的边长可以例如为7厘米或者8厘米,如此特别便于加工,又例如进风洞结构可以形成为圆形截面,这将在以下的描述中给出。在实施例中,进风洞结构的面积对改善气流组织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如果进风洞结构的面积小于40平方厘米,则很可能导致经过进风洞结构的气流的流量较小,难以有效改善气流组织。
46.然而,如果进风洞结构的面积大于80平方厘米,较大流量的气体经由进风洞结构进入到舱体内时,可能导致经由两个进风口进入到舱体内的气体的气流难以形成有效的气流组织,例如对压缩机的高温部位的散热效果下降;此外,较大的进风洞结构面积还导致了隔声舱的未布置隔声材料的部分过多,还会导致隔声舱的隔声效果降低。
47.在此基础上,以下将进一步描述进风洞结构的布置方式。在实施例中,第一进风洞210设置于第一侧壁200,该第一侧壁200在图1中被尤其示出。在实施例中,第一进风洞210可以设置有至少三个,例如六个。正如图1所示出的那样,六个第一进风洞210可以以上、下两排的方式布置于第一侧壁200。
48.进一步参见图1,其中,上、下两排第一进风洞210可以彼此对应,也就是说,例如以自左向右为顺序,上、下两排中处于相同次序的两个第一进风洞210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来。进一步地,位于任一排的两个彼此相邻的第一进风洞210之间的距离可以占第一侧壁200的水平方向上尺寸(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侧壁200的长度)的30%到38%,例如33%或者35%。如此,以合理的距离分散的六个第一进风洞210能够利用六股较小气流充分改善两个进风洞的气流组织,此外,六个第一进风洞210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闭,这部分将在以下的描述中进行说明。
49.在实施例中,第一进风洞210在布置得过于密集时是不利的,例如当同排相邻的两个第一进风洞210之间的距离占第一侧壁200的长度小于30%时,属于同排的第一进风洞210布置过于密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经由同排的三个第一进风洞210进入到舱体内的三股气流较为密集,有可能导致该靠近排风口的第一侧壁200上的第一进风洞210与排风口出现气流“短路”的情况,这将导致这些第一进风洞210口难以提高隔声舱的散热效果。然而,第一进风洞210在布置得稀疏则也是不利的,例如当同排相邻的两个第一进风洞210之间的距离占第一侧壁200的长度大于38%,这种情况下,经由同排的三个第一进风洞210进入到舱体内的三股气流较为稀疏,其改善气流组织的效果将可能降低。
50.进一步地,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对应的两个第一进风洞210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占第一侧壁200的高度的50%到55%,例如52%。类似地,前述比例同样表示第一进风洞210的密集程度。在该比例范围内同样有利于避免气流“短路”并具有改善气流组织的效果。
51.进一步参见图1,以下将具体描述第二进风洞330和第三进风洞340的设置位置。其中,第二进风洞330设置于两个进风口所在的第二侧壁300。具体地,第二进风洞330可以设置于以下两个区域,即第二侧壁300的位于第一进风口外侧的区域(即在第二侧壁300的长度方向上的外侧,下同)以及第二侧壁300的位于第二进风口外侧的区域。图1中作为示例,仅示出了第二侧壁300的位于第二进风口外侧的区域的第二进风洞330。类似地,第二进风洞330也可以设置有上、下两排,例如上、下两排均包括两个第二进风洞330。这里同排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进风洞330之间的距离可以按照以上同排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进风洞210之间的距离的规律进行设置,竖直方向上彼此对应的两个第二进风洞330之间的距离可以按照以上竖直方向上彼此对应的两个第一进风洞210之间的距离规律进行设置,在此不
再赘述。
52.如图1所示,第三进风洞340可以设置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之间,例如可以设置有两个沿着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三进风洞340,二者之间的距离同样可以按照以上竖直方向上彼此对应的两个第一进风洞210之间的距离规律进行设置。
53.因此,无论是第一进风口还是第二进风口,其两侧分别具有经由第二进风洞330进入舱体内的气流以及经由第三进风洞340进入舱体内的气流,这样经由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中任一者进入舱体内的气流组织可以被有效改善,更有利于对压缩机的高温位置进行散热。
54.在以上描述的特征的基础上,隔声舱还包括控制器和多个温度传感器,其中,控制器与第一进风洞210、第二进风洞330和第三进风洞340均电连接,从而控制这些进风洞的开闭。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六个第一进风洞210而言,每一个进风洞可以均对应一个设置于压缩机的高温位置的温度传感器,这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高温位置的温度,并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根据高温位置的升温情况,六个第一进风洞210以开启数量和开启顺序进行组合形成对应的气流组织的改善手段,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55.尤其参见图2至图5,图2至图5中示出了不同的气流组织的改善手段,其中,第一进风洞210在这里以圆形的方式示出,带有剖面线的圆代表未开启的第一进风洞210。作为一种示例,图2可以理解为,上排第一个、第二个以及下排第二个、第三个第一进风洞210按照顺序开启,在次序上相邻的第一进风洞210中的上一个第一进风洞210开启之后,下一个第一进风洞210可以立即开启,也可以间隔一段预定时间再开启,这取决于下一个第一进风洞210对应的高温位置的温度。
56.类似地,图3示出了另一种气流组织改善手段,下排第一个、第二个以及上排第二个、上排第三个第一进风洞210按照顺序开启。图4示出了又一种气流组织改善手段,下排第一个以及上排第一至第三个第一进风洞210按照顺序开启。图5示出了又一气流组织改善手段,下排第一至第三个以及上排第三个第一进风洞210按照顺序开启。
57.当然,气流组织改善的手段并不仅限于上述示例,例如第一进风洞210开启的数量还可以为2、3、5和6,以上所列举的示例是比较有利于实际生产中进行散热的手段。
58.本实施例提供的天然气压缩机隔声舱,通过设置面积更小的进风洞结构,有效改善气流组织,提高了散热效率,降低了排风设备的能源消耗。
5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创新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