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健身中心拉力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11 00: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拉力 健身器材 健身中心 装置 锻炼


1.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健身中心拉力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2.健身中心,是一种新型的健身器材理念,该理念主导的是将多种健身器材设计为一体、打造出一种全型的家庭式健身器材集成中心。
3.拉力器作为常规的力量训练的健身器材,目前应用在健身中心上的拉力器太少。
4.最常见的就是设置有配重块的拉力器,用户通过克服配重块的重量来实现锻炼肌肉的目的,但也因为配重块十分笨重,体积较大、携带性较差,所以应用在健身中心上会加重健身中心的负担,占用健身中心过多的使用面积,因此,如何设置轻便、体积小巧的拉力器是本领域人员的设计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健身中心拉力锻炼装置,充分利用空余空间实现在健身中心上的应用,且结构轻便、使用方便。
6.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一种健身中心拉力锻炼装置,包括第一拉力器,该健身中心还包括底座本体、框架和跑台,所述跑台连接在所述框架上,所述底座本体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底部,所述底座的宽度大于所述跑台的宽度,从而所述底座本体向所述跑台的两侧凸出,在凸出部位设置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拉力器;所述第一拉力器包括第一扭矩输出机构、第一拉线和第一拉手,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置于所述底座本体的内部,所述底座本体开设第一出口,所述第一拉线的一端连接第一扭矩输出机构,第一拉线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出口并连接所述第一拉手。
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拉力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底座本体在跑台的两侧的凸出部位分别设置一所述第一拉力器。
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拉力器还包括第一轮毂和第一卷簧,所述第一拉线的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一轮毂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拉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拉手,所述第一轮毂的轮面开设第一凹槽供所述第一卷簧放置,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轮毂的中心孔,并与所述第一卷簧的内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卷簧的外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周面上。
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为电机与减速组件或传动组件的组合,或者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为能够输出高扭力的电机。
10.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矩输出机构包括扭力电机、涡轮涡杆传动机构和输出轴,所述扭力电机连接所述涡轮涡杆传动机构的涡杆,所述涡杆配合在所述涡轮涡杆传动机构的涡轮的边缘,所述涡轮的中心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
11.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由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固定在一起形成内腔,内腔供所述扭矩输出机构、轮毂、卷簧、拉线放
置,所述壳体开设一出线口,用于所述拉线伸出并连接所述拉手。
1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该健身中心还包括扶手,所述框架的两边分别转动安装一所述扶手,该健身中心拉力锻炼装置还包括第二拉力器,所述第二拉力器安装在所述扶手上,所述第二拉力器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以上;所述第二拉力器包括第二扭矩输出机构、第二拉线和第二拉手,所述第二扭矩输出机构置于所述扶手的内部,所述扶手的底面开设第二出口,所述第二拉线的一端连接第二扭矩输出机构,第二拉线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出口并连接所述第二拉手。
13.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拉力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扶手分别设置一所述第二拉力器。
14.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拉力器还包括第二轮毂,所述第二扭矩输出机构为两个第二卷簧,所述第二轮毂转动设置在所述扶手的内部,所述第二拉线的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二轮毂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拉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拉手,所述第二轮毂的两侧轮面分别开设一第二凹槽,两侧凹槽各放置一所述第二卷簧,所述第二卷簧的内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凹槽中心,所述第二卷簧的外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周面上。
15.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一、充分利用健身中心的空余空间。第一拉力器是设置在底座上,因此用户可以由下至上拉动第一拉力器进行拉力锻炼,而第二拉力器是设置在扶手上,扶手还具备转动的工作,当扶手转动到竖直状态的时候,第二拉力器就能面向用户,方便用户正面进行拉力锻炼,从而两中不同位置的拉力器可以满足用户对于不同动作、不同方向的需求。
17.二、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颖的扭力控制结构,结构轻便,利用现有电机扭矩的可控性,通过控制扭矩输出机构的输出轴来为拉线提供扭力,实现力的大小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要而变动,使得用户健身体验更加丰富。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健身中心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拉力器安装在底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健身中心的轴侧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拉力器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拉力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扭矩输出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二拉力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5.标号说明:
26.第一拉力器1、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扭力电机111、涡杆112、涡轮113、输出轴114、第一轮毂12、第一凹槽121、第一轮毂的外周面122、第一卷簧13、第一拉线14、第一拉手15、壳体16、上壳体161、下壳体162、出线口163、第二拉力器2、第二扭矩输出机构21、第二拉线22、第二拉手23、第二轮毂24、第二凹槽241、第二轮毂的外周面242、第二卷簧25、底座本体3、凸出部位31、第一出口32、框架4、跑台5、扶手6、第二出口61。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健身中心拉力锻炼装置,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第一拉力器1和第二拉力器2,该健身中心除了包括拉力锻炼装置,还包括底座本体3、框架4、跑台5和扶手6,所述跑台5连接在所述框架4上,所述底座本体3设置在所述框架4的底部,所述底座本体3的宽度大于所述跑台5的宽度,从而所述底座本体3向所述跑台5的两侧凸出,在凸出部位31设置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拉力器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力器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底座本体3在跑台5的两侧的凸出部位31分别设置一所述第一拉力器1,这样一来,跑台5的两侧的凸出部位31就都能使用第一拉力器1;所述第一拉力器1包括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第一拉线14和第一拉手15,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置于所述底座本体3的内部,所述底座本体3开设第一出口32,所述第一拉线14的一端连接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第一拉线14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出口32并连接所述第一拉手15。
30.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框架4的两边分别转动安装一所述扶手6,所述第二拉力器2安装在所述扶手6上,所述第二拉力器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以上,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拉力器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扶手6分别设置一所述第二拉力器2;所述第二拉力器2包括第二扭矩输出机构21、第二拉线22和第二拉手23,所述第二扭矩输出机构21置于所述扶手6的内部,所述扶手6的底面开设第二出口61,所述第二拉线22的一端连接第二扭矩输出机构21,第二拉线22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出口61并连接所述第二拉手23。
31.本案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方面,第一拉力器1是设置在底座上,其充分利用了底座的空余空间,因此用户可以由下至上拉动第一拉力器1进行拉力锻炼,而第二拉力器2是设置在扶手6上,扶手6还具备转动的工作,当扶手6转动到竖直状态的时候,第二拉力器2就能面向用户,方便用户正面进行拉力锻炼,从而两中不同位置的拉力器可以满足用户对于不同动作、不同方向的需求;另一方面,第一拉力器1和第二拉力器2各自的扭矩输出机构均可以设计为电控制形式或非电控制形式,或,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为电控制形式、第二扭矩输出机构21为非电控制形式,或,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为非电控制形式、第二扭矩输出机构21为电控制形式。为了生产方便,可以将所述第二拉力器2与第一拉力器1设计为相同的结构。当然,为了避免用电紧张,本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是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为电控制形式、第二扭矩输出机构21为非电控制形式的并行方案,具体结构详见下述:
32.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为电控制形式。所述第一拉力器1还包括第一轮毂12、第一卷簧13和壳体16,所述第一拉线14的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一轮毂的外周面122上,所述第一拉线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拉手15,所述第一轮毂12的轮面开设第一凹槽121供所述第一卷簧13放置,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的输出轴114穿过所述第一轮毂12的中心孔,并与所述第一卷簧13的内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卷簧13的外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121的内周面上。
33.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为电机与减速组件或传动组件的组合,或者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为能够输出高扭力的电机。
34.如图6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为电机和传动组件的组合,具体地,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包括扭力电机111、涡轮113涡杆112传动机构和输出轴114,所述扭力电机111连接所述涡轮113涡杆112传动机构的涡杆112,所述涡杆112配合在所述涡轮113涡杆112传动机构的涡轮113的边缘,所述涡轮113的中心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114。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工作时,扭力电机111驱动涡杆112转动,从而带动涡轮113上的输出轴114转动。
35.如图5和6所示,所述壳体16由上壳体161和下壳体162组成,所述上壳体161和下壳体162盖合固定在一起形成内腔,内腔供所述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第一轮毂12、第一卷簧13、第一拉线14放置,内腔结构可以按照第一扭矩输出机构11、第一轮毂12、第一卷簧13、第一拉线14的大小适应性设计,所述壳体16开设一出线口163,用于所述第一拉线14伸出并连接所述第一拉手15。
36.第一拉力器1的使用锻炼过程为,用户向外拉动第一拉手15,第一拉线14拉长的同时,带动第一轮毂12转动,第一轮毂12拉紧第一轮毂12内的第一卷簧13,第一卷簧13逐渐收紧,直到第一卷簧13收紧到极限,这时,第一卷簧13起到连接第一拉线14和输出轴114的作用,接下来,输出轴114开始旋转,直接提供给第一拉线14阻力,使用户能在使用过程中持续受到阻力,持续刺激肌肉。当释放第一拉手15后,第一拉线14放松,输出轴114停止旋转,第一拉线14因第一卷簧13的扭力得到快速释放,回到放松状态,等待下一次第一拉手15的拉动。
37.从上述使用锻炼过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卷簧13到达极限后的扭力完全是由输出轴114提供的,在拉力锻炼的后期,由卷簧回弹放松、拉回拉线,电机不需要为停止状态,无需电机拉回拉线,减少电机损耗,第一拉力器1可以控制扭力电机111的扭力大小来控制输出轴114的扭力大小,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扭力调节功能,使用户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而变动,使得用户健身体验更加丰富。
38.第二扭矩输出机构21为非电控制形式。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拉力器2还包括第二轮毂24,所述第二扭矩输出机构21为两个第二卷簧25,所述第二轮毂24转动设置在所述扶手6的内部,所述第二拉线22的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二轮毂的外周面242上,所述第二拉线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拉手23,所述第二轮毂24的两侧轮面分别开设一第二凹槽241,两侧第二凹槽241各放置一所述第二卷簧25,所述第二卷簧25的内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凹槽241中心,所述第二卷簧25的外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241的内周面上。
39.第二拉力器2的使用锻炼过程为,用户向外拉动第二拉手23,第二拉线22拉长的同时,带动第二轮毂24转动,第二轮毂24拉紧第二轮毂24内的第二卷簧25,第二卷簧25逐渐收紧,与第一拉力器1的扭力来源不同的是,第二拉力器2的扭力为两个第二卷簧25所提供,两个第二卷簧25直接提供给第二拉线22扭力,使用户能在使用过程中持续受到阻力,持续刺激肌肉。当释放第二拉手23后,第二拉线22放松,第二拉线22因第二卷簧25的扭力得到快速释放,回到放松状态,等待下一次第二拉手23的拉动。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