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四管式天然气放散塔的制作方法

2021-08-27 10: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天然气 放散 输送 管道 管式
四管式天然气放散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天然气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管式天然气放散塔。



背景技术:

在天然气管道输送的各个门站,都需要设置独立放散装置,通常采用单独设置的放散立管,以在管道超压、检修和事故状态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大量天然气安全的泄放。放散立管的作用之一是可防止输气管道因超压运行发生爆管事故;其二是在管道发生泄漏后减少天然气在事故位置的泄放量,降低事故后果;其三是通过排空管道,满足管道场站的日常检修需要,同时不影响其他各站的正常工作,因此,天然气放散系统是天然气管道输送的重要安全设施。当门站采用多级调压时,需要多个不同压力引气管连接到放散装置上,这时采用单独设置的放散立管已无法满足要求。另外,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下游用户的数量及用气量也会有很大的增加,现有的门站将无法满足用户的用气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对天然气门站进行扩建,或在原门站附近新建的门站,这时就需要设置新的放散装置,而放散装置与站内、外建构筑物、工艺装置区都有一定的防火间距要求,因此新增放散装置会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不但增加了建设成本,而且浪费城市稀缺的用地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四管式天然气放散塔,该放散塔采用四根放散立管组合的形式,使用安全,能够满足门站多级调压的放散需求,可用于多个一级调压门站共同放散,且可节省占地面价、降低建设成本。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四管式天然气放散塔,包括3根上端开口的第一放散立管(1)和1根第二放散立管(2),所述第一放散立管(1)呈三角状竖向布置且相邻两根第一放散立管(1)之间自下而上采用桁架式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放散立管(2)设置在呈三角状布置的3根第一放散立管(1)中间,且每根第一放散立管(1)与第二放散立管(2)之间分别设有呈水平向设置的限位撑(7),每根第一放散立管(1)和第二放散立管(2)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其内腔导通的引气管(3)。

进一步,所述第一放散立管(1)和第二放散立管(2)的底部设置在底板(20)上,每根第一放散立管(1)和第二放散立管(2)通过底板(20)垂直设置在结构基础(10)上。

进一步,所述桁架式结构包括多根横支撑(5)和多根斜支撑(6),相邻两根第一放散立管(1)之间水平向自下而上固接有多根横支撑(5),相邻两根横支撑(5)之间固定设置有斜支撑(6)。

进一步,所述位于最上部的横支撑(5)的上方设有加强斜撑(30),所述加强斜撑(30)的两端分别固接在相邻的两根第一放散立管(1)上。

进一步,所述同一竖向上相邻的两根横支撑(5)之间的间距相等,同一竖向上相邻的横支撑(5)与斜支撑(6)之间呈45°夹角,同一竖向上相邻的两个斜支撑(6)之间呈90°夹角。

进一步,所述第一放散立管(1)和第二放散立管(2)的直径大于横支撑(5)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横支撑(5)、斜支撑(6)及限位撑(7)的直径相一致。

进一步,所述引气管(3)的直径≤相对应的第一放散立管(1)或第二放散立管(2)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第二放散立管(2)外壁制有弧形板(71),所述每根限位撑(7)的一端与第一放散立管(1)的外侧壁焊接,另一端与弧形板(71)焊接。

进一步,所述限位撑(7)设置在上、下相邻的两根横支撑(5)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所述每根第一放散立管(1)及第二放散立管(2)腔体内设有一下凹式管帽隔板(9),且在每个凹式管帽隔板(9)的最低点处设有排污孔(91),排污管(4)穿过第一放散立管(1)或第二放散立管的侧壁与所述排污孔(91)导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放散立管(1)或第二放散立管(2)侧壁穿过加强管(8)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排污管(4)穿过该加强管(8)中心,且排污管(4)外壁与所述加强板(81)的端部之间留有缝隙。

进一步,所述引气管(3)和所述排污管(4)沿相对应的第一放散立管(1)或第二放散立管(2)竖向错位设置。

进一步,所述加强管(8)的内部沿其周向均匀固定有三个朝向的加强板(81)。

进一步,所述弧形板(71)与第二放散立管(2)之间设有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a、本实用新型四管式天然气放散塔,采用三根呈三角状布置的第一放散立管和设置在三根第一放散立管中间的一个第二放散立管组合形式,每个放散立管下方可连接一个引气管,不同压力的引气管分开设置,适应门站多级调压的放散需求,同时避免了不同压力的引气管设置在同一放散立管上发生天然气回流的风险,增加了放散装置的安全性。

b、本实用新型四管式天然气放散塔,可与城市下游天然气用户近期和远期用气规划相结合,远期在对天然气门站进行扩建,或在原门站附近新建门时,可将扩建或新建的门站的引气管连接到前期建设的四管式天然气放散塔上,节约建设成本和稀缺的城市用地资源。

c、放散装置采用单独的放散立管时,在风载荷的作用下,一般高于地面10米左右便已达到临界风速即会产生共振,也就是平时看到的放散立管的顶部在风中摇摆。规范要求放散装置的管口高度应高出距其25米内的建构筑物2m以上,当此范围内有高于15米的建构筑物时,采用单独的放散立管已不能满足稳定性要求。而本实用新型的四管式放散塔,采用四根放散立管组合而成,其中三根第一放散立管成三角状布置,且相邻两根第一放散立管之间通过桁架式布置的支撑杆连接成稳定的三角状支撑结构,一根第二放散立管设置在三根第一放散立管中间,且每根第一放散立管与第二放散立管之间分别设有限位撑,使得放散装置的整体稳定性得到加强,设置高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设置高度可达到单根放散立管的2倍以上。

d、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第二放散立管与其外围3根第一放散立管之间没有固定,减少了由于第二放散立管晃动对3根第一放散立管产生复杂应力的影响,简化了应力类型。

e、本实用新型四管式天然气放散塔,放散塔的各放散立管是垂直地面安装的,在多雨地区,雨水会从放散塔上端的放散立管管口进入塔体内,可能造成雨水积聚甚至会流入引气管内,将引起放散系统的腐蚀。本实用新型在每个放散立管的下方管体内设置一下凹式管帽隔板,且在每个管帽隔板的最低点处设有排污孔,位于管帽隔板下方的每个放散立管的侧壁上还分别设有排污管,排污管穿过放散立管的侧壁后与排污孔导通,可以有效地将从各放散立管顶部管口进入到放散立管管体内的雨水等积水自排污管排出到塔体外。该种设置方式排放彻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a-a截面图;

图5为图1中b-b截面图;

图6为图1中a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6结构c-c向视图。

图中标识如下:1-第一放散立管;2-第二放散立管;3-引气管;4-排污管;5-横支撑;6-斜支撑;7-限位撑;71-弧形板;8-加强管;81-加强板;9-凹式管帽隔板;91-排污孔;10-结构基础;20-底板;30-加强斜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实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四管式天然气放散塔,其设置在混凝土结构基础10上,并通过地脚螺栓与所述混凝土结构基础10固定连接。包括3根上端开口的第一放散立管1和1根第二放散立管2,所述3根第一放散立管1呈三角状竖向布置且相邻两根第一放散立管1之间自下而上采用桁架式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放散立管2设置在呈三角状布置的3根第一放散立管1中间,且每根第一放散立管1与第二放散立管2之间分别设有呈水平向设置的限位撑7,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放散立管2的晃动,每根第一放散立管1和第二放散立管2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其内腔导通的引气管3,该引气管3的直径≤相对应的第一放散立管1或第二放散立管2的直径。

所述第二放散立管2外壁上制有弧形板71,所述每根限位撑7的一端与第一放散立管1的外侧壁焊接,另一端与弧形板71焊接。所述弧形板71与第二放散立管2之间还可设有橡胶垫。

所述第一放散立管1和第二放散立管2的底部设置在底板20上,每根第一放散立管1和第二放散立管2通过底板20垂直设置在混凝土结构基础10上。

所述每根第一放散立管1及第二放散立管2腔体内设有一下凹式管帽隔板9,且在每个凹式管帽隔板9的最低点处设有排污孔91,排污管4穿过第一放散立管1或第二放散立管的侧壁后向上折弯固定与所述排污孔91导通。所述第一放散立管1或第二放散立管2的侧壁还可穿过加强管8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排污管4穿过该加强管8中心,且排污管4外壁与所述加强板81的端部之间留有缝隙,所述加强管8的内部沿其周向均匀固定有三个朝向的加强板81。

所述引气管3和所述排污管4沿相对应的第一放散立管1或第二放散立管2竖向错位设置。

所述桁架式结构包括多根横支撑5和多根斜支撑6,相邻两根第一放散立管1之间水平向自下而上固接有多根横支撑5,相邻两根横支撑5之间设置有斜支撑6,且斜支撑6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根第一放散立管1固接。每根所述横支撑2和所述斜支撑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放散立管1的外侧壁焊接。所述位于最上部的横支撑5的上方设有加强斜撑30,该加强斜撑30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相邻的两根第一放散立管1上,其与所述斜支撑6采用相同结构。

所述同一竖向上相邻的两根横支撑5之间的间距相等,同一竖向上相邻的横支撑5与斜支撑6之间呈45°夹角,同一竖向上相邻的两个斜支撑6之间呈90°夹角。所述限位撑7设置在上、下相邻的两根横支撑5的中间位置。

所述第一放散立管1、第二放散立管2、横支撑5、斜支撑6和限位撑7均为钢管结构。所述第一放散立管1和第二放散立管2的直径大于横支撑5的直径。所述横支撑5、斜支撑6及限位撑7的直径相一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