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8-10 14:0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卸车 增压 液化 天然气 单元
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化天然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



背景技术:

超低温液体比如液化天然气(lng)是我国能源供应中的重要能源之一,液化天然气多采用槽车运输,目前液化天然气槽车卸车的主要方式为泵增压卸车或自增压卸车。

自增压卸车是指利用槽车内流体经汽化器等气化后回到槽车,对槽车进行增压,自增压方式往往需要多管线进行连接,槽车内流体在管线内流动气化后回到槽车增压的过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现有经验表明一辆50立方的槽车卸车所需时间大概在3~4小时,研究开发可加速对槽车进行自增压的装置和方法,是解决超低温液体槽车快速卸车问题的关键。

泵增压卸车由于使用了卸车泵,在卸车泵良好运行后可以提高卸车速度,但是由于超低温液体本身物理性能的限制,易于气化造成泵气蚀,因此,使用泵增压卸车就需要对卸车泵进行充分的预冷。泵增压卸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卸车泵能够快速的完成预冷,而泵预冷效率的提高在于如何快速提高槽车压力,使槽车内液体快速进入卸车泵进行泵的预冷。因此,卸车泵预冷的同时,如何加快槽车的增压速度是提高卸车泵预冷速度的关键,也是使用泵增压卸车方式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卸车速度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该装置包括多个增压单元和设置在多个增压单元之间的增压器第一管线和增压器第二管线,每个增压单元均包括增压气岛单元和液增压单元,增压气岛单元与液增压单元联用实现双路槽车增压,增压迅速,节省卸车时间,实现节能降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包括储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增压单元和设置在多个增压单元之间的增压器第一管线和增压器第二管线;

每个所述增压单元均包括增压气岛单元和液增压单元;

每个所述增压气岛单元均包括增压器、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和用于与装有待卸车超低温液体的槽车分别相连的槽车液相接口和槽车气相接口;

每个所述槽车液相接口安装于相应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远离相应槽车液相接口的一端与相应增压器的进口连通;

每个所述槽车气相接口安装于相应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上,所述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远离相应槽车气相接口的一端与相应增压器的出口连通;

每个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均设置有第一逆止阀;

每个所述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上均设置有气岛阀门和卸车鹤管气相臂,所述气岛阀门靠近相应增压器的出口,所述卸车鹤管气相臂靠近相应槽车气相接口;

每个所述卸车鹤管气相臂上均设置有鹤管气相臂阀门;

每个所述液增压单元均包括卸车液相主管,每个所述卸车液相主管一端均设置有用于与槽车卸液口连通的槽车卸液接口,每个所述卸车液相主管远离槽车卸液接口一端均与储罐连通;

每个所述卸车液相主管上均设置有卸车鹤管液相臂和卸车泵;

每个所述卸车液相主管上均连接有液相支路,每个所述液相支路在相应卸车液相主管上的连接点均位于相应卸车泵和储罐之间,每个所述液相支路远离相应卸车液相主管的一端均与相应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连通;

每个所述液相支路上均设置有第二逆止阀;

所述增压器第一管线与每个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均连通,所述增压器第一管线在每个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的连接点均位于相应液相支路与相应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的连接点和相应增压器的进口之间;

所述增压器第二管线与每个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均连通,所述增压器第二管线在每个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上的连接点均位于相应气岛阀门和相应增压器的出口之间;

每个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均设置有增压互备切换阀,每个所述增压互备切换阀在相应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的位置位于增压器第一管线在相应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的连接点和相应增压器的进口之间;

每个所述液相支路上均设置有液相支路阀门,每个所述液相支路阀门在相应液相支路上的位置位于相应液相支路与相应卸车液相主管的连接点和相应第二逆止阀之间。

上述的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均包括一端连通的增压器进口管线和液相出口管线,每个槽车液相接口均安装于对应液相出口管线远离相应增压器进口管线的一端,每个所述增压器进口管线远离相应液相出口管线的一端均连接于相应增压器的进口上。

上述的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逆止阀均设置于相应液相出口管线上。

上述的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液相出口管线上均设置有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

上述的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增压单元数量相等的气相管线,每个所述气相管线的一端均连接于相应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上且连接点位于相应卸车鹤管气相臂和相应气岛阀门之间,每个所述气相管线的另一端均与储罐连通。

上述的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罐上开设有储罐气相开口,所述储罐气相开口上连接有气相总汇管,每个所述气相管线通过气相总汇管与储罐连通。

上述的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气相管线上均设置有气相阀门。

上述的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罐上开设有储罐液相开口,所述储罐液相开口上连接有液相总汇管,每个所述卸车液相主管通过液相总汇管与储罐连通。

上述的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卸车泵在相应卸车液相主管上的位置位于相应卸车鹤管液相臂和储罐之间。

上述的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第二管线上设置有增压器互备管线阀门,所述增压器互备管线阀门为多个。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包括多个增压单元和设置在多个增压单元之间的增压器第一管线和增压器第二管线,每个增压单元均包括增压气岛单元和液增压单元,增压气岛单元与液增压单元联用实现双路槽车增压,增压迅速,节省卸车时间,实现节能降耗。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可通过增压气岛单元与液相支路联用实现对槽车双路增压,对卸车泵进行预冷。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包括设置于增压器第一管线上的增压互备切换阀,实现共用或切换增压器,满足对需维修处理增压器进行快速替换的要求,实现快速卸车。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包括气岛阀门和第一逆止阀,利用共用增压器和增压器互备管线中密闭空间形成的气岛进行槽车增压,可进一步在卸车泵预冷的同时,加快槽车增压速度进而加快卸车泵预冷速度,实现快速卸车。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可以在每个增压单元内独立进行槽车卸液和形成气岛,通过选用或联用不同气岛,可降低对多辆槽车同时卸液的卸液时间,通过联用气岛,可实现气岛为槽车增压压力的提高,效率更高,卸车更快。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部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2中气岛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槽车;101—槽车液相接口;

102—槽车气相接口;103—槽车卸液接口;

2—卸车液相主管;3—卸车泵;4—液相支路;

5—液相支路阀门;6—第二逆止阀;7—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

8—第一逆止阀;9—液相出口管线;10—气相管线;

11—气相阀门;12—增压器进口管线;13—增压器;

14—气相总汇管;15—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6—气岛阀门;

17—卸车鹤管气相臂;18—鹤管气相臂阀门;

19—增压器互备管线阀门;20—储罐;21—液相总汇管;

22—增压互备切换阀;23—卸车鹤管液相臂;

131—增压器第一管线;132—增压器第二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一种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包括储罐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增压单元和设置在多个增压单元之间的增压器第一管线131和增压器第二管线132;增压器第一管线131和增压器第二管线132作为增压器互备管线实现增压器的共用或替换;

每个所述增压单元均包括增压气岛单元和液增压单元;

每个所述增压气岛单元均包括增压器13、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和用于与装有待卸车超低温液体的槽车1分别相连的槽车液相接口101和槽车气相接口102;

每个所述槽车液相接口101安装于相应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远离相应槽车液相接口101的一端与相应增压器13的进口连通;

每个所述槽车气相接口102安装于相应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上,所述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远离相应槽车气相接口102的一端与相应增压器13的出口连通;

每个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均设置有第一逆止阀8;

每个所述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上均设置有气岛阀门16和卸车鹤管气相臂17,所述气岛阀门16靠近相应增压器13的出口,所述卸车鹤管气相臂17靠近相应槽车气相接口102;

每个所述卸车鹤管气相臂17上均设置有鹤管气相臂阀门18;

每个所述液增压单元均包括卸车液相主管2,每个所述卸车液相主管2一端均设置有用于与槽车卸液口连通的槽车卸液接口103,每个所述卸车液相主管2远离槽车卸液接口103一端均与储罐20连通;

每个所述卸车液相主管2上均设置有卸车鹤管液相臂23和卸车泵3;

每个所述卸车液相主管2上均连接有液相支路4,每个所述液相支路4在相应卸车液相主管2上的连接点均位于相应卸车泵3和储罐20之间,每个所述液相支路4远离相应卸车液相主管2的一端均与相应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连通;

每个所述液相支路4上均设置有第二逆止阀6;

所述增压器第一管线131与每个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均连通,所述增压器第一管线131在每个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的连接点均位于相应液相支路4与相应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的连接点和相应增压器13的进口之间;

所述增压器第二管线132与每个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均连通,所述增压器第二管线132在每个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上的连接点均位于相应气岛阀门16和相应增压器13的出口之间;

每个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均设置有增压互备切换阀22,每个所述增压互备切换阀22在相应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的位置位于增压器第一管线131在相应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上的连接点和相应增压器13的进口之间;

每个所述液相支路4上均设置有液相支路阀门5,每个所述液相支路阀门5在相应液相支路4上的位置位于相应液相支路4与相应卸车液相主管2的连接点和相应第二逆止阀6之间。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均包括一端连通的增压器进口管线12和液相出口管线9,每个槽车液相接口101均安装于对应液相出口管线9远离相应增压器进口管线12的一端,每个所述增压器进口管线12远离相应液相出口管线9的一端均连接于相应增压器13的进口上。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逆止阀8均设置于相应液相出口管线9上。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液相出口管线9上均设置有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7;每个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7在液相出口管线9上的位置均位于相应第一逆止阀8和相应槽车液相接口101之间。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与增压单元数量相等的气相管线10,每个所述气相管线10的一端均连接于相应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上且连接点位于相应卸车鹤管气相臂17和相应气岛阀门16之间,每个所述气相管线10的另一端均与储罐20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罐20上开设有储罐气相开口,所述储罐气相开口上连接有气相总汇管14,每个所述气相管线10通过气相总汇管14与储罐20连通。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气相管线10上均设置有气相阀门11。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罐20上开设有储罐液相开口,所述储罐液相开口上连接有液相总汇管21,每个所述卸车液相主管2通过液相总汇管21与储罐20连通。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卸车泵3在相应卸车液相主管2上的位置位于相应卸车鹤管液相臂23和储罐20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增压器第二管线132上设置有增压器互备管线阀门19,所述增压器互备管线阀门19为多个。增压器互备管线阀门19数量与增压单元数量相同。当长时间不用卸车时或者气岛内压力过高,增压器互备管线阀门用于释放管线内压力。

实施例2

采用上述多单元增压互备气岛卸车装置进行卸车的方法,所述多个增压单元包括第一个增压单元和第二个增压单元,所述方法包括在单个增压单元内对对应槽车进行卸车、形成气岛和利用气岛对第n辆槽车进行卸车,所述方法还包括切换或共用增压器并利用切换后或共用的增压器进行卸车的方法,其中,在单个增压单元内对对应槽车进行卸车、形成气岛和利用气岛对第n辆槽车进行卸车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所述n≥2;

步骤一、管线安装:将槽车液相接口101、槽车气相接口102和槽车卸液接口103分别与装有待卸车超低温液体的槽车1相应开口连通;

步骤二、卸车前准备:当所述槽车1内压力≥储罐20内压力时,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操作,

当所述槽车1内压力<储罐20内压力时,打开鹤管气相臂阀门18和气相阀门11使储罐20与槽车1连通以平衡储罐20与槽车1内压力,槽车1内压力=储罐20压力时,关闭气相阀门11切断气相管线10和气相总汇管14中流体,进行下一步;

步骤三、自增压及卸车泵3预冷:打开液相支路阀门5、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7、气岛阀门16并维持鹤管气相臂阀门18开启,开启增压器13,卸车泵3不开启,

槽车1内液体流体分成两路,一路从槽车液相接口101经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流入增压器13,经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卸车鹤管气相臂17和槽车气相接口102流回槽车1;

槽车1内液体流体另一路从槽车卸液接口103进入卸车液相主管2,流经卸车泵3对卸车泵3预冷,然后从液相支路4流入增压器13后,经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卸车鹤管气相臂17和槽车气相接口102流回槽车1,至未开启的卸车泵3显示温度≤-120℃时,完成对卸车泵3的预冷;

步骤四、卸车:关闭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7,维持液相支路阀门5、气岛阀门16和鹤管气相臂阀门18开启,开启卸车泵3,槽车1内液体从槽车卸液接口103进入卸车液相主管2,流经卸车液相主管2上的卸车泵3后分成两条支路,一条支路内流体从液相支路4流入增压器13,经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和卸车鹤管气相臂17经槽车气相接口102流回槽车1进行增压,在增压和卸车泵3的共同作用下,另一条支路内流体继续沿卸车液相主管2经液相总汇管21流入储罐20;

步骤五、形成气岛:卸车结束后关闭液相支路阀门5和气岛阀门16,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7和气相阀门11维持关闭,在气岛阀门16、第一逆止阀8和第二逆止阀6的作用下形成气岛,如图3所示,所述气岛包括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封闭段、增压器13、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封闭段和液相支路4封闭段,所述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15封闭段为从增压器13出口至气岛阀门16;所述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封闭段为从增压器13进口至第一逆止阀8;所述液相支路4封闭段为从液相支路4与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连接处至第二逆止阀6;

步骤六、对第n辆槽车增压和卸车泵预冷:在对所述第n辆槽车进行上述步骤一和步骤二的操作后,打开液相支路阀门5、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7、气岛阀门16和鹤管气相臂阀门18,开启增压器13,步骤五中所述气岛内流体、从第n辆槽车中经液相出口管线9进入增压器13的流体和从第n辆槽车中经液相支路4进入增压器13的流体共同进入第n辆槽车进行增压,第n辆槽车内流体流入卸车泵3对卸车泵3进行预冷,当监测到卸车泵内流体温度≤-120℃时,关闭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7;

步骤七、按照步骤三~步骤五的操作对第n辆槽车进行卸车和形成气岛;

步骤八、重复上述步骤六和步骤七,对第三辆槽车~第n辆槽车进行卸车处理。

以上步骤一~步骤八可在每个增压单元内同时或分别进行,不同增压单元相互独立。

切换或共用增压器并利用切换后和共用的增压器进行卸车的方法,包括将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替换为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利用所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进行卸车的方法,或者为,将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共用进行卸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和步骤102与上述步骤一和步骤二相同;

步骤103、自增压及卸车泵预冷:打开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阀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并维持第一个增压单元内鹤管气相臂阀门开启,关闭第二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

当需要停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并切换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时:关闭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互备切换阀,开启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互备切换阀,槽车内液体流体分成两路,一路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槽车液相接口经增压器第一管线流入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经增压器第二管线流入槽车进行增压;

当需要共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时:开启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互备切换阀和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互备切换阀,通过相应增压互备切换阀调节流量,流体分别流入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汇入槽车进行增压;原理相同的,当需要同时使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其他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时,将上述增压器和对应增压互备切换阀同时开启并通过相应增压互备切换阀调节流量;

槽车的另一路流体经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卸车液相主管流入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卸车泵进行预冷,流出后经相应增压器和增压器第二管线132后流入槽车,至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卸车泵内流体温度≤-120℃时,完成对卸车泵的预冷;

步骤104、卸车:关闭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流体进口管线阀门,维持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阀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和第一个增压单元内鹤管气相臂阀门开启,第二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维持关闭,开启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卸车泵;

槽车内液体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槽车卸液接口进入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卸车液相主管,流经第一个增压单元内的卸车泵后分成两条支路;

当停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并切换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时,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互备切换阀和增压器维持关闭,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增压互备切换阀维持开启,一条支路内流体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经增压器第一管线131、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增压器第二管线132后流入槽车进行增压,在增压和卸车泵的共同作用下,另一条支路内流体继续沿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卸车液相主管流入储罐20;

当共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时,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互备切换阀和增压器、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互备切换阀和增压器维持开启,一条支路内流体流经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后分成两路,一路经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后流入槽车进行增压,另一路经增压器第一管线131、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增压器第二管线132后流入槽车进行增压,在两路流体和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卸车泵的共同作用下,另一条支路内流体继续沿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卸车液相主管流入储罐20,进行卸车;

步骤105、形成气岛的过程具体包括:卸车结束后关闭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阀门和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第二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维持关闭,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和气相阀门维持关闭,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第一逆止阀和第一个增压单元内第二逆止阀的作用下形成气岛,所述气岛为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第一逆止阀和第一个增压单元内第二逆止阀作用下形成的储存流体的空间;

当停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并切换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时,所述气岛包括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封闭段、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封闭段、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封闭段、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封闭段、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封闭段、增压器第一管线131和增压器第二管线132;

所述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封闭段为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与增压器第二管线132的连接点至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

所述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封闭段为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与增压器第一管线131的连接点至第一个增压单元内第一逆止阀;

所述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封闭段为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连接处至第一个增压单元内第二逆止阀;

所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封闭段为从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与增压器第一管线131的连接点至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进口;

所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封闭段为从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出口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

当共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时,所述气岛包括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封闭段、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封闭段、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封闭段、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封闭段、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封闭段、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封闭段、增压器第一管线131和增压器第二管线132;

所述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封闭段为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进口到第一个增压单元内第一逆止阀;

所述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封闭段为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出口至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

所述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封闭段为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与增压器第一管线131的连接点至第一个增压单元内第一逆止阀;

所述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封闭段为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与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连接处至第一个增压单元内第二逆止阀;

所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封闭段为从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与增压器第一管线131的连接点至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进口;

所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出口管线封闭段为从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出口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

步骤106、对第n辆槽车增压和卸车泵预冷:打开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气岛阀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液相支路阀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流体进口管线阀门和第一个增压单元内鹤管气相臂阀门,

当停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并切换到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时,开启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步骤105中所述气岛内流体、从第n辆槽车中进入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中的流体共同进入第n辆槽车进行增压;所述n≥2。

当共用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时,开启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步骤五中所述气岛内流体、从第n辆槽车中进入第一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和第二个增压单元内增压器中的流体共同进入第n辆槽车进行增压。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还可以通过调控不同增压互备切换阀和控制不同气岛开闭实现多个气岛同时或有选择的进行多辆槽车的增压,即通过相应气岛阀门和增压互备切换阀控制流量,使管线内流体同时流入相应多辆槽车中。

以上第一辆槽车、第n辆槽车并不作为对槽车顺序和数量的限定,以上步骤可以按照生产实际进行删减、调整和/或合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