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除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8-13 19:2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排气 火焰 装置 通道 特别
除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与排气通道的除烟设备有关;特别是指一种以火焰除烟的除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烧设备(例如燃烧炉、金炉或咖啡豆烘焙机)在燃烧物质的过程中会产生微粒,燃烧设备提供的热能改变空气的密度因此产生气流并形成烟雾,微粒即充布于烟雾中,最后随着烟雾而被排出于所述燃烧设备外部并飘散在空气中。此外,除了燃烧设备之外,烹调时所产生的油烟之烟雾亦会飘散在空气中。

飘散于空气中的烟雾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且微粒体积小、质量轻容易随着气流移动,因而增加了被生物吸入的机会,当呼吸道受到微粒的刺激会使身体产生不适反应。

以燃烧设备为例,目前已知的解决方法系于上述燃烧设备的排烟路径上加装滤芯或是滤网,用来过滤烟雾中的微粒,然而,滤芯或是滤网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即需更换才能确保过滤质量,但是使用滤芯或是滤网进行过滤的成本高,且更换作业不易,尤其是当燃烧设备体积庞大时,其缺点更将溢显,因此,滤芯或是滤网的使用并非优选且务实的作法。

除油烟的设备目前常见的是静电式除油烟机,然,静电式除油烟机的除烟效果有限,当油烟大时,仍有部分油烟无法去除而排出于外。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烟装置,可以有效地除烟。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除烟装置,设置于一排烟路径上,包含一连接管、一燃烧器与多个蓄热网,其中,所述连接管具有一入气端与一出气端;所述燃烧器用以燃烧瓦斯产生火焰,所述燃烧器设置于所述连接管内部,所述燃烧器具有一出火口,所述出火口朝向所述出气端之方向;所述多个蓄热网沿着所述连接管的轴向依序设置于所述出火口与所述出气端之间;所述多个蓄热网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蓄热网与一第二蓄热网,所述第一蓄热网位于所述第二蓄热网与所述出火口之间。

本发明之效果在于,烟接触火焰时可被燃烧去除,且第一蓄热网与第二蓄热网,可减缓火焰流动速度,以增加蓄热网的温度,烟与所述多个蓄热网接触后,则被烧燃而去除,藉此,具有良好的除烟效果,而烟雾中的异味亦可被烧除去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之除烟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除烟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除烟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4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除烟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除烟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燃烧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5之7-7方向剖视图。

图8为图5之8-8方向剖视图。

图9为图5之9-9方向剖视图。

图10为一示意图,揭示火焰流动方向。

图11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之除烟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之除烟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之除烟装置1,其系设置于一排烟路径上,包含一连接管10、一燃烧器24与多个蓄热网38。排烟路径可为燃烧设备或抽油烟设备的排烟管。

所述连接管10具有一入气端10a与一出气端10b,更详而言,所述连接管10包括一管体12、一第一底座14与一第二底座16,所述第一底座14具有所述入气端10a,所述第一底座14连接一入气管18,所述第二底座16具有所述出气端10b,且所述第二底座16连接一出气管20。所述管体12外侧套设有一外管22,外管22与管体12之间具有间隔。

所述燃烧器24设置于所述连接管10内部,所述燃烧器24具有一出火口24a,所述出火口24a朝向所述出气端10b之方向。更详而言,燃烧器24包括有一主体26、一盖板28、一文氏管32以及一点火器30。主体26的一端通过一固定架34架设于所述第一底座14,主体26的外周面呈锥形且与管体12的内壁相对应,并且主体26的外周面与管体12的内壁之间形成一排烟通道c1。

所述主体26具有一锥状空间262、一瓦斯通道264以及一空气入口266,所述瓦斯通道264连通所述锥状空间262与外部的一瓦斯管p。瓦斯通道264的出口处设置有一喷嘴36。空气入口266从侧向连通所述锥状空间262与排烟通道c1,空气入口266用以自排烟通道c1引入助燃的一次空气。

所述盖板28设于所述主体26的顶部。所述文氏管32的一端穿过所述盖板28且具有所述出火口24a,所述文氏管32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喷嘴36,所述文氏管32的管身对应所述空气入口266。

所述点火器30结合于所述主体26且其点火端位于所述喷嘴与所述文氏管32之间。所述点火器30用以引燃自所述喷嘴36输出的瓦斯,以使火焰经由所述出火口24a输出。本实施例中所述点火器以电热棒为例。自空气入口266注入的空气受锥状空间262的导引而沿文氏管32的管身下旋至喷嘴36周围。

所述多个蓄热网38沿着所述连接管10的轴向依序设置于所述出火口24a与所述出气端10b之间,且相邻的两个蓄热网38彼此相隔一预定距离。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蓄热网38通过多个支架46设置于所述管体12内部,各所述支架46一端连接于所述燃烧器24,各所述支架的另一端往所述出气端10b的方向延伸。各所述蓄热网38系由一金属网(例如铁铬铝网)弯曲而成,并固定于所述多个支架46上,但不以弯曲状为限。各所述蓄热网38具有一内网面与一外网面,内网面为凹弧面,外网面为凸弧面。内网面朝向所述入气端10a之方向,所述外网面朝向所述出气端10b的方向。

所述多个蓄热网38至少包括一第一蓄热网40与一第二蓄热网42,所述第一蓄热网40位于所述第二蓄热网42与所述出火口24a之间,所述第一蓄热网40之单位面积的网眼数量大于所述第二蓄热网42之单位面积的网眼数,换言之,所述第一蓄热网40的编织密度较密,所述第二蓄热网42的编织密度较疏。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蓄热网38还包括一第三蓄热网44,且所述第二蓄热网42位于所述第三蓄热网44与所述第一蓄热网40之间,所述第二蓄热网42之单位面积的网眼数量大于所述第三蓄热网44之单位面积的网眼数量,换言之,第三蓄热网44的编织密度更疏。举例而言,所述第一蓄热网40至所述第三蓄热网44之单位面积的网眼数量可依序为40目、36目、30目。实务上,第二蓄热网42及第三蓄热网44的网眼数量亦可为相同。

为便于说明,第一蓄热网40至第三蓄热网44的内网面分别定义为第一内网面40a至第三内网面44a,第一蓄热网40至第三蓄热网44的外网面分别定义为第一外网面40b至第三外网面44b。

所述第一蓄热网40的所述第一内网面40a对应燃烧器24的所述出火口24a,在所述第一外网面40b上设置有一导火板60,导火板60是用以分散火焰,所述导火板60呈圆形的平板状且具有多个穿孔606,所述多个穿孔606系供火焰穿过,所述导火板60是藉由以固定螺栓50为例的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蓄热网40。所述第一蓄热网40具有一中间部位402与一周围部位404,所述中间部位对应所述出火口24a,所述周围部位404围绕所述中间部位402。所述第一蓄热网40之第一外网面40b与所述导火板60的距离从所述中间部位402往所述周围部位404逐渐增加。请配合图7,在所述连接管10之轴向上,所述导火板60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蓄热网40的投影面积。

所述第二蓄热网42的所述第二内网面42a对应所述第一蓄热网40,在所述第二内网面42a所围绕的区域中设置有一火焰挡板52,所述火焰挡板52连接所述第二蓄热网42且对应所述第二内网面42a。本实施例中,所述火焰挡板52系藉由以固定螺栓54为例的固定件固定于第二蓄热网42,所述火焰挡板52的周缘未接触所述第二蓄热网42,且所述第二蓄热网42的周缘与所述火焰挡板52之周缘之间形成一火焰通道c2。请配合图8,在所述连接管10之轴向上,所述火焰挡板52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蓄热网42的投影面积。

所述第三蓄热网44的所述第三内网面44a对应所述第二蓄热网42,在所述第三内网面44a所围绕的区域中设置有一火焰挡板56,所述火焰挡板56连接所述第三蓄热网44且对应所述第三内网面44a。本实施例中,所述火焰挡板56系藉由以固定螺栓58为例的固定件固定于第三蓄热网44,所述火焰挡板56的周缘未接触所述第三蓄热网44,且所述第三蓄热网44的周缘与所述火焰挡板56之周缘之间形成一火焰通道c3。请配合图9,在所述连接管10之轴向上,所述火焰挡板56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三蓄热网44的投影面积。

各所述支架46远离所述出火口24a的一端连接一导火板60,且所述第三蓄热网44位于所述第二蓄热网42与所述导火板60之间。所述导火板60的直径大于设于所述第一蓄热网40上的导火板60,所述导火板60具有一中间部位602与一周围部位604,所述周围部位604围绕所述中间部位。所述多个支架46的一端围绕所述中间部位602,所述导火板60的周缘邻近所述管体12的壁面。所述导火板60具有多个穿孔,所述多个穿孔606系供火焰穿过且分布于所述中间部位602与所述周围部位604。所述第三蓄热网44在所述连接管10之轴向上正投影于所述中间部位602。所述导火板60与所述第三外网面44b之间的距离从所述导火板60的中心往周缘沿着径向逐渐增加。

请配合图10,火焰的流动方向以假想线表示,且为便于说明,以除烟装置1直立摆放为例说明,实际使用上除烟装置摆放方向可依需求调整,不以直立摆放为限。在所述燃烧器24的出火口24a产生火焰后,由于火焰需要二次空气进行燃烧,因此,通过燃烧器24之本体外围的所述排烟通道c1的之空气中将会被引入到火焰之中,烟接触火焰而被燃烧,藉此降低其烟雾微粒的残留量。

借着由密到疏排列的至少两个蓄热网38(例如第一蓄热网40和第二蓄热网42),第一蓄热网40可先限制自出火口24a喷出的火焰,让火焰主要作用于第一蓄热网40上,使第一蓄热网40蓄积较多的热。而火焰再通过第一蓄热网40的网眼,继续延烧到第二蓄热网42。第二蓄热网42受火焰加热后,由于编织密度较疏,因此,不会造成过多的限制,导致后续火焰不顺畅。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三蓄热网44后,可再限制火焰,但不会造成过多的限制,使得除烟效果优于两层的蓄热网。所述多个蓄热网38受火焰加热后,皆处于炽热状态,烟与所述多个蓄热网38接触后,则被烧燃而去除。

由于所述第一蓄热网40之第一外网面40b与所述导火板48的距离从所述中间部位402往所述周围部位404逐渐增加,藉此,流经第一蓄热网40之中间部位402的火焰阻力较大,而流经第一蓄热网40之周围部位404的火焰可较易通过,使得火焰不致集中从所述第一蓄热网40的中间部位通过,而可均匀地通过所述导火板48的穿孔482。

火焰往上流动至所述火焰挡板52,沿着所述火焰挡板52的周缘往上,换言之,火焰挡板52可让火焰扩张,而扩大火焰接触第二蓄热网的面积。部分的火焰经由第二蓄热网42的网眼再往上流动。此外,往侧向扩张的火焰可经由火焰通道c2继续再上。

火焰往上流动至另一个火焰挡板56,沿着所述火焰挡板56的周缘往上,换言之,火焰挡板56让火焰扩张,而可扩大烧到第三蓄热网44的面积,部分的火焰经由第三蓄热网44的网眼再往上流动,可以烧到导火板60的中间部位。往侧向扩张的火焰可经由火焰通道c3继续再上,并且可以烧到导火板60的周围部位。由于所述导火板60与所述第三外网面44b之间的距离从所述导火板60的中心往周缘沿着径向逐渐增加,藉此,靠近第三蓄热网44中央的火焰阻力较大,而流经第三蓄热网44之周围部位的火焰可较易通过,使得火焰不致集中从所述第三蓄热网44的中间部位通过,而可均匀地通过所述导火板60的穿孔,让导火板60接触火焰的面积增大。

由于导火板48,60、火焰挡板52,56受火焰加热后,皆处于炽热状态,烟与导火板48,60、火焰挡板52,56接触后,亦可被烧燃而去除。

据上所述,本发明之除烟装置,可让烟接触火焰时可被燃烧去除,可减缓火焰流动速度,以增加蓄热网的温度,蓄热网皆处于炽热状态,烟与所述多个蓄热网接触后,则被烧燃而去除。藉此,具有良好的除烟效果,而烟雾中的异味亦可被烧除去除。而导火板、火焰挡板之设计则可更加提升除烟效果。

图11所示者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除烟装置2,其具有大致相同于第一实施例之结构,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蓄热网40、第二蓄热网42及第三蓄热网44之单位面积的网眼数量相同,例如同为40目或36目。第一蓄热网40、第二蓄热网42同样可以达到减缓火焰流动速度之作用。

图12所示者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之除烟装置3,其具有大致相同于第二实施例之结构,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包括两层第一蓄热网40,所述两层第一蓄热网40之单位面积的网眼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二第一蓄热网40为重叠设置。藉由两层的第一蓄热网40达到减缓火焰流动速度之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发明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之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发明之专利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本发明]

1,2,3:除烟装置

10:连接管

10a:入气端

10b:出气端

12:管体

14:第一底座

16:第二底座

18:入气管

20:出气管

22:外管

24:燃烧器

24a:出火口

26:主体

262:锥状空间

264:瓦斯通道

266:空气入口

28:盖板

30:点火器

32:文氏管

34:固定架

36:喷嘴

38:蓄热网

40:第一蓄热网

40a:第一内网面

40b:第一外网面

402:中间部位

404:周围部位

42:第二蓄热网

42a:第二内网面

42b:第二外网面

44:第三蓄热网

44a:第三内网面

44b:第三外网面

46:支架

48:导火板

482:穿孔

50:固定螺栓

52:火焰挡板

54:固定螺栓

56:火焰挡板

58:固定螺栓

60:导火板

602:中间部位

604:周围部位

606:穿孔

c1:排烟通道

c2:火焰通道

c3:火焰通道

p:瓦斯管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