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锅炉的油煤气三用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2021-07-30 13: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锅炉 燃烧器 煤气 用于
一种用于锅炉的油煤气三用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锅炉的油煤气三用燃烧器。



背景技术:

锅炉燃烧器根据其不同的属性,具备多种的分类方式,按燃料方式,分为燃煤燃烧器、燃油燃烧器和燃气燃烧器。

目前,市场上存在各式各样的燃煤燃烧器、燃油燃烧器,燃气燃烧器,各种燃烧器各有特点,但均存在燃料单一、不能相互更换的不足,如果需要更换燃料就必须更换燃烧器本体设备,这就影响正常作业,同时也加大了设备费用和维护费用,增加人工劳动强度,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

为此,申请号201810055561.x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煤油气三用燃烧器,包括经过混粉筒与燃料喷射装置相连的共用炉膛;燃料喷射装置分别连接煤粉供给装置、燃油供给装置和燃气供给装置,燃料喷射装置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筒体、喷粉筒和燃油喷枪;在喷粉筒上开设有煤粉入口,燃油喷枪上开设有燃油入口;沿外筒体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燃气分流腔,环形燃气分流腔上开设燃气入口以及燃气喷嘴;外筒体上还设有进风口,进风口连接空气供给装置;混粉筒当中设有点火装置,其有效地将煤粉燃烧器、燃油燃烧器和天然气燃烧器集成于一身,并且能够任意组合,节约了购置和维护费用,安装、实用和维护非常方便;但是本发明所公开的煤油气三用燃烧器是为分体式的,密封性欠佳,且体积庞大,尤其是高度较高;而针对一些锅炉、尤其是小型锅炉,其所需的燃烧器的功率较小,且其使用高度也参差不齐,对于一些小型的锅炉,该发明中的燃烧器则会由于其高度无法降低,导致其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锅炉的油煤气三用燃烧器,旨在解决现有燃烧器为分体式,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密封性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锅炉的油煤气三用燃烧器,包括设置于燃料喷射装置前端的火膛,所述火膛包括混粉筒和燃烧炉膛,所述混粉筒与燃料喷射装置的前端连接,所述燃料喷射装置包括外筒体、喷粉管、喷油管和喷气管,所述喷粉管、喷油管和喷气管入口分别连接有粉煤供给装置、燃油供给装置和燃气供给装置,所述外筒体远离混粉筒的一端连接有鼓风机,所述燃烧炉膛和混粉筒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配合,所述燃烧炉膛和混粉筒为直径相同的筒状结构,所述火膛的一侧还设置有翻转结构,所述翻转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燃烧炉膛的外周的第一铰链底座,所述第一铰链底座上铰接有第一连接片,设置于所述混粉筒的外周的第二铰链底座,所述第二铰链底座上铰接有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设有铰链结构,并通过所述铰链结构铰接。

优选地,其中所述混粉筒和燃烧炉膛均采用耐高温不锈钢板制成的双层筒状结构,所述混粉筒和燃烧炉膛内外层筒状结构之间分别设置有相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相通且形成轴向通风道,所述轴向通风道与鼓风机连通。

优选地,其中所述鼓风机通过连接管道与所述燃料喷射装置的后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喷气管的出口端经过雾化格栅通入混粉筒,所述喷粉管的出口端通入混粉筒,且所述喷粉管的出口端设置有改变煤粉流向的导向板,所述喷油管出口端穿过雾化格栅延伸至混粉筒内设置有喷油嘴,所述混粉筒内设置有点火装置。

优选地,其中所述喷粉管包括喷粉筒外管和套装在喷粉筒外管内的喷粉筒内管,所述喷粉筒内管和喷粉筒外管之间间隙处设置有煤粉通道,所述煤粉通道端部处设置有喷粉口,所述喷粉筒外管侧壁上设置有与煤粉通道连通的进粉接管,所述喷粉筒外管远离喷粉口的另一端设置有后端盖板,所述喷粉筒内管内设置有喷油管支撑套。

优选地,其中所述外筒体中部外周设置有环形燃气分流腔,所述喷气管设置为不少于三根均布在外筒体内,所述喷气管尾部通过弯管与环形燃气分流腔连通。

优选地,其中所述喷油嘴端部设置为锥形,所述喷油嘴上的喷油孔均布在锥形的锥面上。

优选地,其中所述粉煤供给装置包括煤粉罐、设置在煤粉罐内的破拱板、驱动破拱板动作的振动器、设置在煤粉罐底部的出粉口和设置在出粉口处的罗茨风机或者旋涡气泵,所述进粉接管通过接管法兰与进粉管连通,所述进粉管与出粉口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锅炉的油煤气三用燃烧器,通过将燃烧炉膛和混粉筒之间设置成在径向方向上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配合,燃烧炉膛和混粉筒为直径相同的筒状结构,具体使用时,当使用燃煤供给装置时,则直接使用燃烧炉膛和混粉筒固定配合的火膛;当使用燃油供给装置和燃气供给装置时,则将燃烧炉膛从混粉筒的前端拆卸下来,通过将燃烧炉膛和混粉筒的拆卸结构改变火膛的内容积,进而解决了固定火膛空间产生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的问题;同时通过在火膛的外周设置第一铰链底座,第一铰链底座上铰接有第一连接片,混粉筒的外周设置第二铰链底座,第二铰链底座上铰接有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设有铰链结构,并通过铰链结构铰接的翻转结构,将燃烧炉膛通过该翻转结构转移至混粉筒的一侧,使得该油煤气三用燃烧器形成一个整体,实现了一体化,进而便于其进行小型化转化,同时一体化的设计能有效保证了火膛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所提供的煤油气三用燃烧器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所提供的煤油气三用燃烧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所提供的煤油气三用燃烧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所提供的煤油气三用燃烧器中混粉筒的侧视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所提供的煤油气三用燃烧器中燃烧炉膛的侧视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所提供的煤油气三用燃烧器中喷粉管的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一种用于锅炉的油煤气三用燃烧器,包括设置于燃料喷射装置1前端的火膛2,火膛2包括混粉筒21和燃烧炉膛22,该混粉筒21与燃料喷射装置1的前端连接,该燃料喷射装置1包括外筒体11、喷粉管12、喷油管13和喷气管14,喷粉管12、喷油管13和喷气管14入口分别连接有粉煤供给装置、燃油供给装置4和燃气供给装置5,外筒体11远离混粉筒21的一端连接有鼓风机6,燃烧炉膛22和混粉筒21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配合,进一步为燃烧炉膛22和混粉筒21之间通过连接法兰222固定;燃烧炉膛22和混粉筒21为直径相同的筒状结构,燃烧炉膛22与混粉筒21的连接处的接触面紧密无间隙配合,在火膛2的一侧还设置有翻转结构,翻转结构包括设置于燃烧炉膛22的外周的第一铰链底座231,所述第一铰链底座231上铰接有第一连接片232,设置于混粉筒21的外周的第二铰链底座233,在第二铰链底座233上铰接有第二连接片234,第一连接片232和第二连接片234之间设有铰链结构235,并通过所述铰链结构铰接,具体的,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设置有铰接孔,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与所述铰接孔通过铰轴转动连接。具体使用时,当使用燃煤供给装置时,则直接使用燃烧炉膛和混粉筒固定配合的火膛;当使用燃油供给装置和燃气供给装置时,则将燃烧炉膛从混粉筒的前端拆卸下来,通过将燃烧炉膛和混粉筒的拆卸结构改变火膛的内容积,进而解决了固定火膛空间产生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的问题;当燃烧炉膛与混粉筒分离时,通过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开合实现燃烧炉膛的朝侧边(左边或右边均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自行设定)翻转即可,进而保证混粉筒的正常作业。

再次参考图2和图3,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其中喷气管14的出口端经过雾化格栅7通入混粉筒21,喷粉管12的出口端通入混粉筒21,且在喷粉管12的出口端设置有改变煤粉流向的导向板8,喷油管13出口端穿过雾化格栅7延伸至混粉筒21内设置有喷油嘴,其中喷油嘴端部设置为锥形,该喷油嘴上的喷油孔均布在锥形的锥面上,在混粉筒21内设置有点火装置。

如图7所示,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其中喷粉管12包括喷粉筒外管121和套装在喷粉筒外管121内的喷粉筒内管122,该喷粉筒内管122和喷粉筒外管121之间间隙处设置有煤粉通道123,在煤粉通道123端部处设置有喷粉口124,喷粉筒外管121侧壁上设置有与煤粉通道123连通的进粉接管125,喷粉筒外管121远离喷粉口124的另一端设置有后端盖板126,喷粉筒内管内设置有喷油管支撑套。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其中外筒体11中部外周设置有环形燃气分流腔,喷气管14设置为不少于三根均布在外筒体内,喷气管14尾部通过弯管与环形燃气分流腔连通。

再次参考图1,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其中所述粉煤供给装置包括煤粉罐31、设置在煤粉罐31内的破拱板32、驱动破拱板32动作的振动器33、设置在煤粉罐31底部的出粉口和设置在出粉口处的罗茨风机34或者旋涡气泵,进粉接管125通过接管法兰与进粉管35连通,进粉管35与出粉口连通。

实施例2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其中混粉筒21和燃烧炉膛22均采用耐高温不锈钢板制成的双层筒状结构,混粉筒21和燃烧炉膛22内外层筒状结构之间分别设置有相通的第一风道211和第二风道221,第一风道211和第二风道221相通且形成轴向通风道,轴向通风道与鼓风机6连通,在混粉筒21和燃烧炉膛22的内外层筒状结构之间均均匀间隔设置有连接筋板,具体的,通过鼓风机将空气吹入第一风道后不被阻挡直接进入第二风道,然后从出风口出去,由于空气在燃烧炉膛和混粉筒之间形成的轴向通风道中不被阻挡,能够有效地对火膛进行散热降温,提高不火膛的降温效果,延长火膛的使用寿命,该结构的油煤气三用燃烧器尤其适应于锅炉,尤其适应用小型锅炉;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同规格型号的锅炉,可以增设专门的冷却风机,进而获得更佳的散热降温效果。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其中鼓风机6通过连接管道与燃料喷射装置1的后端连接,鼓风机6的出风口与外筒体11的后端连接,由于锅炉的发热量小,尤其是小型锅炉的发热量下,所以通过该鼓风机吹的轴向风,配合无阻挡的轴向通风道,能够有效满足锅炉用燃烧器的散热降温要求,且将该鼓风机设置于燃料喷射装置的后端,为降低油煤气三用燃烧器的有效高度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够有效的缩小该油煤气三用燃烧器的体积(一般的燃烧器的鼓风机装设于燃料喷射装置的下方),进而便于搬运、固定,节约生产成本,为用于锅炉,尤其是小型锅炉提供了技术支持。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其中外筒体11中部外周设置有环形燃气分流腔,喷气管14设置为不少于三根均布在外筒体11内,进一步优选设置6根,喷气管14尾部通过弯管与环形燃气分流腔连通,由于锅炉用燃烧器的功率较小,一般为15kw以下,因此设置的喷气管道的直径较小,喷出的燃气均匀,无需在通过增加喷嘴进行均匀分散喷出气体,为以进一步减少该燃烧器的总体体积提供了技术支持。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