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7: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滑动 布线 座椅 结构


1.本发明涉及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存在布设于滑动座椅的线束。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线束布线装置,其具备:滑动座椅用的轨道,其被设置于车辆的地板面;滑动件,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轨道;线束,其从滑动座椅侧延伸;引导部件,其使线束与滑动件连结,并且将线束向轨道的侧方且沿着轨道的方向引导;以及容纳部,其将线束以能够随着滑动件的移动而移动的方式容纳。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6856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7.期望使线束能够对可使座椅坐垫弹起的滑动座椅进行追随。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线束对可将座椅坐垫弹起的滑动座椅进行追随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
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0.本发明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线束,其插通于构成车室的侧壁的内装件的开口部,并且与能够沿所述内装件在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座椅连接;以及卷绕装置,其被配置于所述滑动座椅,并且被构成为能够进行所述线束的卷绕和所述线束的放出,所述滑动座椅具有:滑动体,其沿所述内装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和座椅坐垫,其以能够朝向所述内装件弹起的方式被所述滑动体支承,所述卷绕装置被配置于所述座椅坐垫,所述线束被从所述卷绕装置拉出,并且从所述滑动体的侧面向车宽方向突出而插通于所述开口部。
11.发明效果
12.在本发明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中,滑动座椅具有:滑动体,其沿内装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以及座椅坐垫,其以能够朝向内装件弹起的方式被滑动体支承。卷绕装置被配置于座椅坐垫,线束从卷绕装置拉出,且从滑动体的侧面向车宽方向突出并插通于开口部。根据本发明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起到能够使线束对可将座椅坐垫弹起的滑动座椅进行追随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座椅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14.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座椅的弹起状态的立体图。
15.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内装件及滑动件的立体图。
16.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座椅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17.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18.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19.图7是表示卷绕装置及筒状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20.图8是表示卷绕装置及筒状部的配置例的主视图。
21.图9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筒状部的俯视图。
22.图10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筒状部的分解立体图。
23.图1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筒状部的剖视图。
24.图1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卷绕装置的立体图。
25.图1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卷绕装置的侧视图。
26.图14是表示滑动座椅位于车辆后方时的布线路径的俯视图。
27.图15是表示滑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卷绕装置的主视图。
28.图16是表示滑动座椅处于弹起状态时的卷绕装置的主视图。
29.图17是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的立体图。
30.符号说明
31.1 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
32.2 线束
33.3 卷绕装置
34.4 保持部件
35.5 内装件
36.5a:对置部、5b:壁面
37.6 筒状部
38.6a:第一端部、6b:第二端部
39.7 滑动体
40.8:座椅坐垫、9:座椅靠背
41.10 滑动座椅
42.30:主体、31:筒状部、32:导出部、33:基端部、34:弯曲部
43.35:倾斜部、36:锥形部、37:开口部
44.40:主体、41:罩
45.42:底壁、43:第一侧壁、43a:直线部、43b:弯曲部
46.44:第二侧壁、44a:直线部、44b:弯曲部
47.45:通道、45a:一端
48.46:覆盖部、46a:矩形部,46b:锥形部
49.47:卡合部
50.50:贯通孔、51:凹部、52:开口部
51.60:主体、61:罩、62:底壁、62a:第一端部
52.62b:第二端部、63:第一侧壁、63a:第一端部、63b:第二端部
53.64:第二侧壁、64a:第一端部、64b:第二端部、65:通道
54.66:覆盖部、66a:第一端部、66b:第二端部、67:卡合部
55.70滑动件
56.71:主体、72:支承部、72a:支承孔
57.73 扶手
58.80 座面
59.ax 轴方向
60.h1:第一侧壁的高度、通道的高度
61.w1: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间隔、w2:覆盖部的宽度
62.x:车辆前后方向、y:车宽方向、h:车辆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6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另外,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件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要件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件。
64.[实施方式]
[0065]
参照图1至图16,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座椅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座椅的弹起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内装材料及滑动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座椅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部件的俯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表示卷绕装置及筒状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卷绕装置及筒状部的配置例的主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筒状部的俯视图,图10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筒状部的分解立体图。
[0066]
图1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筒状部的剖视图,图1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卷绕装置的立体图,图1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卷绕装置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滑动座椅位于车辆后方时的布线路径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滑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卷绕装置的主视图,图16是表示滑动座椅处于弹起状态时的卷绕装置的主视图。图11示出了图9的xi

xi截面。
[0067]
图1示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1的滑动座椅10。滑动座椅10被配置在车辆100的车内。滑动座椅10是车辆100中的后排座椅,例如是从前方数第三排的座椅。如图8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1是用于利用线束2将车辆100的车身侧与滑动座椅10电连接的布线结构。线束2例如具有筒状的外装部件和在外装部件的内部容纳的多条电线。多条电线例如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
[0068]
如图1所示,车辆100具有内装件5。内装件5是构成车辆100的车室的侧壁的部件。内装件5例如相对于车身面板而被固定于内表面侧。内装件5可以是由树脂成形的部件。内装件5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和车辆上下方向h延伸。内装件5例如由地板部件102支承。
[0069]
本实施方式的滑动座椅10构成为能够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滑动。滑动座椅10具有:滑动体7、座椅坐垫8、座椅靠背9以及滑动件11。车辆100具有引导滑动体7的轨道101。轨道101相对于内装件5而被配置在车外侧,并被固定于车身。轨道101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延伸。滑动体7被轨道101支承为能够滑动。即,滑动体7以能够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滑动的方式被车辆100的车身支承。滑动件11滑动自如地被配置于地板部件102的轨道支承。
[0070]
本实施方式的滑动座椅10被构成为能够将座椅坐垫8弹起。座椅坐垫8以能够相对于滑动体7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滑动体7连结。座椅坐垫8的旋转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在图2中示出了座椅坐垫8已被弹起的滑动座椅1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座椅坐垫8在滑动座椅10中弹起的状态简称为“弹起状态”。另外,在滑动座椅10中,将以乘员能够就坐于座椅坐垫8的方式展开的状态简称为“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下,座椅坐垫8的座面80朝向车辆上下方向h的上侧,并且,座椅靠背9立起。
[0071]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展开状态下的座椅坐垫8的姿势称为“第一姿势”,将弹起状态下的座椅坐垫8的姿势称为“第二姿势”。第一姿势是使座椅坐垫8的座面80朝向车辆上方的姿势。第二姿势是使座椅坐垫8的座面80在车宽方向y上与内装件5对置的姿势。
[0072]
在座椅坐垫8被弹起时,首先,座椅靠背9倾倒,座椅靠背9与座椅坐垫8一体化。之后,座椅坐垫8和座椅靠背9朝向内装件5立起。通过使座椅坐垫8相对于滑动体7进行相对旋转,从而滑动座椅10成为弹起状态。在弹起状态下,座椅靠背9的背面与内装件5对置。在弹起状态下,座椅靠背9的背面也可以与内装件5接触。
[0073]
滑动体7具有图3所示的滑动件70和图4所示的扶手73。如图3所示,滑动件70具有主体71和一对支承部72、72。主体71能够滑动地被支承于轨道101。内装件5在车辆上下方向h上具有与轨道101对置的对置部5a。在对置部5a形成有贯通孔50。贯通孔50沿着板厚方向贯通对置部5a。另外,贯通孔50具有主体71能够插通的宽度,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延伸。主体71从贯通孔50朝向车辆上方突出。
[0074]
支承部72从主体71向上方突出。一对支承部72、72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相互对置。在支承部72形成有支承孔72a。支承孔72a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形成的凹部或孔。支承孔72a将座椅坐垫8的旋转轴旋转自如地支承。也可以在支承孔72a设置对座椅坐垫8的旋转轴进行支承的轴承。扶手73与滑动件70连接。扶手73例如从车辆上下方向h的上侧覆盖滑动件70。
[0075]
内装件5具有开口部52。开口部52沿着车宽方向y贯通内装件5。开口部52将比内装件5靠车外侧的空间与比内装件5靠车内侧的空间连通。开口部52位于比贯通孔50更靠车辆上下方向h的上侧的位置。开口部52的形状例如为矩形。开口部52例如在车辆上下方向h上配置于与支承部72相同的高度位置。
[0076]
如图1等所示,对内装件5安装有保持部件4。保持部件4相对于内装件5而被配置在车外侧,且在车宽方向y上与开口部52对置。线束2插通于保持部件4,并被保持部件4保持。插通于保持部件4的线束2的端部例如与车辆的电源、控制装置连接。
[0077]
如图5及图6所示,保持部件4具有主体40以及罩41。主体40和罩41例如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如图6所示,主体40具有底壁42、第一侧壁43以及第二侧壁44。底壁42、第一侧壁43以及第二侧壁44形成为一体。由底壁42、第一侧壁43以及第二侧壁44形成线束2的通道45。底壁42是从下方对线束2进行支承的壁部。
[0078]
第一侧壁43以及第二侧壁44从底壁42立起,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相互对置。第一侧壁43具有直线部43a和弯曲部43b。直线部43a沿着车宽方向y呈直线状延伸。弯曲部43b的基端43c与直线部43a连接。弯曲部43b以随着从弯曲部43b的基端43c朝向末端43d而远离第二侧壁44的方式弯曲。
[0079]
第二侧壁44具有直线部44a和弯曲部44b。直线部44a沿着车宽方向y呈直线状延
伸。直线部44a与第一侧壁43的直线部43a对置,并与直线部43a平行。弯曲部44b的基端44c与直线部44a连接。弯曲部44b以随着从弯曲部44b的基端44c朝向末端44d而远离第一侧壁43的方式弯曲。
[0080]
这样,第一侧壁43以及第二侧壁44的形状是弯曲部43b、44b的间隔随着朝向弯曲部43b、44b的末端43d、44d而扩大的锥形形状。因此,通道45的宽度随着朝向车宽方向y的一端45a而扩大。主体40具有对线束2进行保持的保持部49。保持部49从通道45向车宽方向y突出。线束2例如利用胶带、带部件而被固定于保持部49。
[0081]
罩41是与主体40卡合而从上侧对通道45进行覆盖的部件。罩41具有覆盖部46和卡合部47。覆盖部46和卡合部47形成为一体。覆盖部46是从上方对通道45进行覆盖的部分。覆盖部46具有矩形部46a和锥形部46b。俯视时的矩形部46a的形状为大致矩形。矩形部46a被形成为从第一侧壁43的直线部43a覆盖至第二侧壁44的直线部44a。
[0082]
俯视时的锥形部46b的形状是宽度随着沿车宽方向y远离矩形部46a而扩大的锥形形状。锥形部46b形成为从第一侧壁43的弯曲部43b覆盖至第二侧壁的弯曲部44b。卡合部47与主体40卡合,并将罩41固定于主体40。
[0083]
如图7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1具有配置于滑动座椅10的卷绕装置3及筒状部6。卷绕装置3配置于座椅坐垫8,并固定于座椅坐垫8。筒状部6配置于滑动体7,例如固定于扶手73。另外,图7所示的滑动座椅10的位置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的可动范围内的中间位置。在中间位置,在车宽方向y上,筒状部6与保持部件4对置。本实施方式的滑动座椅10在中间位置能够将座椅坐垫8弹起。
[0084]
如图9至图11所示,筒状部6是筒形状的部件。筒状部6沿车宽方向y延伸。筒状部6具有第一端部6a和第二端部6b。第一端部6a是在车宽方向y上的卷绕装置3侧的端部,沿车宽方向y朝向卷绕装置3侧开口。第二端部6b是在车宽方向y上的内装件5侧的端部,沿车宽方向y朝向内装件5侧开口。筒状部6例如以第二端部6b在扶手73的侧面73a露出的方式配置。
[0085]
筒状部6具有主体60以及罩61。主体60以及罩61例如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如图10所示,主体60具有底壁62、第一侧壁63以及第二侧壁64。底壁62、第一侧壁63以及第二侧壁64一体地形成。由底壁62、第一侧壁63以及第二侧壁64形成线束2的通道65。底壁62是从下方对线束2进行支承的壁部。
[0086]
第一侧壁63及第二侧壁64从底壁62的边缘部立起,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相互对置。第一侧壁63的形状及第二侧壁64的形状为弯曲形状。第一侧壁63具有第一端部63a以及第二端部63b。第二侧壁64具有第一端部64a以及第二端部64b。第一端部63a、64a是构成筒状部6的第一端部6a的端部,第二端部63b、64b是构成筒状部6的第二端部6b的端部。
[0087]
车辆前后方向x上的第一侧壁63与第二侧壁64的间隔w1随着从第一端部63a、64a朝向第二端部63b、64b而变大。第一侧壁63以随着从第一端部63a朝向第二端部63b而远离第二侧壁64的方式弯曲。第二侧壁64以随着从第一端部64a朝向第二端部64b而远离第一侧壁63的方式弯曲。
[0088]
底壁62相对于车宽方向y倾斜。如图11所示,底壁62具有第一端部62a和第二端部62b。第一端部62a是构成筒状部6的第一端部6a的端部,第二端部62b是构成筒状部6的第二端部6b的端部。底壁62以第一端部62a与第二端部62b相比而位于车辆上下方向h的下方的
方式倾斜。更详细而言,底壁62在与车辆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弯曲形状。底壁62的截面形状是朝向车辆上方凸出的形状。在例示的底壁62中,第二端部62b与车宽方向y平行,底壁62相对于车宽方向y的倾斜角度在第一端部62a处最大。
[0089]
第一侧壁63和第二侧壁64的高度根据底壁62的倾斜而变化。例如图11所示,第一侧壁63的下端63c以随着沿车宽方向y从第二端部6b朝向第一端部6a而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由此,第一侧壁63的高度h1随着沿车宽方向y从第二端部6b朝向第一端部6a而变大。
[0090]
罩61是与主体60卡合而从上侧对主体60进行覆盖的部件。罩61具有覆盖部66和卡合部67。覆盖部66和卡合部67一体地形成。覆盖部66是将底壁62、第一侧壁63以及第二侧壁64从上方覆盖的部分。如图9所示,俯视时的覆盖部66的形状为锥形形状。覆盖部66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的宽度w2随着从第一端部6a朝向第二端部6b而变大。卡合部67与主体60卡合,而将罩61固定于主体60。
[0091]
覆盖部66相对于车宽方向y倾斜。如图11所示,覆盖部66具有第一端部66a和第二端部66b。第一端部66a是构成筒状部6的第一端部6a的端部,第二端部66b是构成筒状部6的第二端部6b的端部。覆盖部66以第一端部66a与第二端部66b相比而位于车辆上下方向h的上方的方式倾斜。更详细而言,与车辆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中的覆盖部66的截面形状为弯曲形状。覆盖部66的截面形状是朝向车辆下方凸出的形状。在例示的覆盖部66中,第二端部66b与车宽方向y平行,覆盖部66相对于车宽方向y的倾斜角度在第一端部66a处最大。
[0092]
第一侧壁63和第二侧壁64的高度根据覆盖部66的倾斜而变化。例如,如图11所示,第一侧壁63的上端63d以随着沿车宽方向y从第二端部6b朝向第一端部6a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由此,第一侧壁63的高度h1随着沿车宽方向y从第二端部6b朝向第一端部6a而变大。
[0093]
筒状部6具有被主体60和覆盖部66包围的通道65。通道65沿车宽方向y从筒状部6的第一端部6a延伸到第二端部6b。通道65的高度h2与第一侧壁63的高度h1相同。即,通道65的高度h2随着从第二端部6b朝向第一端部6a而变大。即,筒状部6的沿车辆上下方向h的宽度随着朝向第一端部6a而变大。
[0094]
图12及图13中示出了滑动座椅1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参照图8)的卷绕装置3。换言之,在图12和图13中示出了表示座椅坐垫8处于第一姿势的情况的卷绕装置3。如图12及图13所示,卷绕装置3具有:主体30、筒状部31和导出部32。主体30、筒状部31和导出部32例如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
[0095]
主体30是容纳线束2的壳体。主体30的形状例如是轴向的两端被封闭的圆筒形状。在主体30的内部配置有对线束2进行卷绕的卷绕机构。卷绕机构例如包括对线束2进行卷绕的旋转体和弹簧。卷绕装置3能够利用卷绕机构来进行线束2的卷绕和线束2的放出。主体30以在滑动座椅10处于展开状态时主体30的轴向ax与车辆上下方向h一致的方式配置于座椅坐垫8。
[0096]
筒状部31形成为筒状,从主体30延伸。筒状部31具有基端部33、弯曲部34、倾斜部35以及锥形部36。基端部33是筒状部31中的最基端侧的部分,从主体30的外周部朝向主体30切线方向延伸。在滑动座椅1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基端部33相对于主体30的延伸方向为车宽方向y。基端部33从主体30朝向内装件5侧延伸。
[0097]
弯曲部34是从车辆前后方向x观察时的形状为弯曲形状的部分。弯曲部34将基端
部33与倾斜部35连接。弯曲部34例如弯曲成圆弧状。倾斜部35分别相对于车宽方向y及车辆上下方向h倾斜。在滑动座椅1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倾斜部35从弯曲部34向斜上方延伸。
[0098]
锥形部36位于筒状部31的最末端侧。例示的锥形部36的截面形状为矩形。锥形部36的形状是通道宽度w3随着朝向末端而变大的锥形形状。通道宽度w3是在与车辆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中的锥形部36的内径。换言之,通道宽度w3是沿卷绕装置3与座椅坐垫8一起转动时的旋转方向的宽度。通道宽度w3在筒状部的末端的开口部37处成为最大。
[0099]
导出部32是将座椅侧的电线导出的出口部。座椅侧的电线在主体30的内部与线束2电连接。座椅侧的电线从导出部32拉出而与滑动座椅10的装置连接。
[0100]
如以下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线束2对滑动座椅10沿车辆前后方向x的移动进行追随。在图14中示出滑动座椅10移动到车辆前后方向x上的后方的位置的状态。图14所示的筒状部6相对于保持部件4位于车辆前后方向x的后方。在筒状部6向远离保持部件4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卷绕装置3放出线束2。被放出的线束2沿着内装件5的壁面5b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从保持部件4延伸到筒状部6。
[0101]
线束2沿着车宽方向y从卷绕装置3延伸至筒状部6。筒状部6在筒状部6的内部使线束2的延伸方向变化。如上所述,筒状部6的沿车辆前后方向x的宽度随着朝向第二端部6b而变大。由此,线束2在筒状部6的内部弯曲,并从第二端部6b朝向车辆前后方向x延伸。
[0102]
滑动座椅10也能够从图7所示的中间位置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向前方移动。在该情况下,卷绕装置3也根据筒状部6相对于保持部件4的移动而放出线束2。另一方面,在筒状部6向接近保持部件4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卷绕装置3卷绕线束2。卷绕装置3对线束2施加适度的张力,能够使线束2沿着壁面5b。
[0103]
图15表示滑动座椅1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卷绕装置3,即座椅坐垫8的姿势为第一姿势时的卷绕装置3。如图15所示,在第一姿势时,卷绕装置3相对于筒状部6位于车辆下方。线束2从筒状部6朝向卷绕装置3倾斜地延伸。更详细而言,卷绕装置3的开口部37位于筒状部6的第一端部6a的下端的下方。线束2从第一端部6a向卷绕装置3的开口部37朝向斜下方延伸。
[0104]
筒状部6使线束2的延伸方向在筒状部6的内部变化。如上所述,筒状部6的沿车辆上下方向h的宽度随着朝向第一端部6a而变大。由此,线束2在筒状部6的内部弯曲,并从第一端部6a向斜下方延伸。由于筒状部6形成为使线束2弯曲,所以线束2不易产生过度的弯曲负荷。从第一端部6a延伸出的线束2从开口部37进入到筒状部31。由于处于筒状部31末端的锥形部36具有锥形形状,因此线束2不易产生过度的弯曲。
[0105]
图16表示滑动座椅10处于弹起状态时的卷绕装置3,即座椅坐垫8的姿势为第二姿势时的卷绕装置3。在滑动座椅10处于弹起状态的情况下,卷绕装置3的主体30的姿势成为主体30的轴向ax沿着车宽方向y的姿势。此时,筒状部31的基端部33从主体30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倾斜部35从弯曲部34向斜下方延伸。
[0106]
如图16所示,在第二姿势下,卷绕装置3相对于筒状部6位于车辆上方。线束2从筒状部6朝向卷绕装置3倾斜地延伸。更详细而言,卷绕装置3的开口部37位于比筒状部6的第一端部6a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线束2从第一端部6a向卷绕装置3的开口部37朝斜上方延伸。
[0107]
筒状部6使线束2的延伸方向在筒状部6的内部变化。线束2在筒状部6的内部弯曲,从第一端部6a向斜上方延伸。由于筒状部6形成为使线束2弯曲,所以线束2不易产生过度的弯曲负荷。从第一端部6a延伸出的线束2从开口部37进入到筒状部31。由于位于筒状部31末端的锥形部36具有锥形形状,因此线束2不易产生过度的弯曲。
[0108]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3中,锥形部36形成为锥形形状。因此,在座椅坐垫8从第一姿势切换为第二姿势时、或者座椅坐垫8从第二姿势切换为第一姿势时,不容易对线束2施加过度的弯曲负荷。另外,在座椅坐垫8弹起时,卷绕装置3放出线束2,从而能够使线束2对弹起进行追随。另一方面,在座椅坐垫8被展开时,卷绕装置3能够卷绕线束2以吸收线束2的余长。
[0109]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1具有线束2和卷绕装置3。线束2插通于构成车室侧壁的内装件5的开口部52。线束2与能够沿内装件5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滑动的滑动座椅10连接。卷绕装置3配置于滑动座椅10,并且构成为能够进行线束2的卷绕及线束2的放出。
[0110]
滑动座椅10具有:滑动体7,其沿内装件5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滑动;以及座椅坐垫8,其以能够朝向内装件5弹起的方式被滑动体7支承。卷绕装置3配置于座椅坐垫8。线束2从卷绕装置3拉出,从滑动体7的侧面向车宽方向y突出并插通于开口部52。
[0111]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1,线束2从滑动体7向车宽方向y突出并插通于开口部52,由此能够使线束2对滑动座椅10沿车辆前后方向x的移动进行追随。另外,通过将卷绕装置3配置于座椅坐垫8,从而能够使线束2对座椅坐垫8的弹起动作进行追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1能够使线束2对可将座椅坐垫8弹起的滑动座椅10进行追随。
[0112]
本实施方式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1具有筒状部6。筒状部6配置于滑动体7,是供线束2插通的部件。座椅坐垫8被滑动体7支承为能够切换成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第一姿势是使座椅坐垫8的座面80朝向车辆上方的姿势。第二姿势是使座面80在车宽方向y上与内装件5对置的姿势。座椅坐垫8通过朝向内装件5弹起而从第一姿势切换为第二姿势。
[0113]
在座椅坐垫8的姿势为第一姿势的情况下,卷绕装置3相对于筒状部6位于车辆下方。线束2从筒状部6朝向卷绕装置3倾斜地延伸。另一方面,在座椅坐垫8的姿势为第二姿势的情况下,卷绕装置3相对于筒状部6位于车辆上方。线束2从筒状部6朝向卷绕装置3倾斜地延伸。通过这样的结构,无论座椅坐垫8的姿势是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哪一个姿势,线束2的弯曲角度都小,不易对线束2施加过度的弯曲负荷。
[0114]
本实施方式的筒状部6沿车宽方向y延伸。筒状部6具有车宽方向y上的卷绕装置3侧的端部即第一端部6a。筒状部6的沿车辆上下方向h的宽度随着朝向第一端部6a而变大。由此,如图11所示,通道65的高度h2随着朝向第一端部6a而变大。因此,无论座椅坐垫8的姿势是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哪一个,都不易对线束2施加过度的弯曲负荷。
[0115]
本实施方式的筒状部6具有车宽方向y上的内装件5侧的端部即第二端部6b。筒状部的沿车辆前后方向x的宽度随着朝向第二端部6b而变大。由此,如图10所示,第一侧壁63与第二侧壁64的间隔w1随着朝向第二端部6b而变大。因此,在滑动座椅10沿车辆前后方向x移动的情况下,不易对线束2施加过度的弯曲负荷。
[0116]
[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0117]
对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7是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的立体图。图17表示滑动座椅用的布线结构1的主要部分,省略了座椅坐垫8、座椅靠背9及扶手73的图示。在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例如内装件5具有凹部51。
[0118]
如图17所示,凹部51朝向与筒状部6侧相反的一侧凹陷,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延伸。在凹部51设置有开口部52。开口部52将比内装材料5靠车外侧的空间与比内装材料5靠车内侧的空间连通。线束2插通于开口部52而被拉出到车外侧的空间。线束2例如由设置于开口部52的保持部保持。根据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结构,能够使线束2沿车辆前后方向x在凹部51延伸。由此,线束2不易与扶手73等发生干涉。
[0119]
[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0120]
对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卷绕装置3的配置、形状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例示的配置、形状。例如,在第一姿势下,卷绕装置3的轴向ax也可以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h倾斜。例如,在第二姿势下,卷绕装置3的轴向ax也可以相对于车宽方向y倾斜。例如,卷绕装置3也可以配置为在第一姿势时开口部37与筒状部6在车宽方向y上对置。
[0121]
筒状部6的配置、形状并不限于在实施方式中例示的配置、形状。例如,筒状部6也可以以第二端部6b从扶手73的侧面73a突出的方式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端部6b沿车宽方向y朝向内装件5突出。
[0122]
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组合而执行。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