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监测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7: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辆 监测系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监测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通常在车辆内安装监测系统,以提升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性。
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监测系统通常安装在前挡风玻璃附近,在夏季太阳暴晒的情况下,该位置处的环境温度较高,导致监测系统无法正常散热,影响监测系统的使用寿命,甚至影响监测系统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监测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监测系统的散热性较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监测系统,包括:底座,设置在车身内的预设位置处;图像采集组件,包括图像采集单元;连接结构,设置在图像采集组件和底座之间,图像采集组件通过连接结构与底座连接;连接结构与底座之间具有预设空间;散热部,散热部设置在连接结构上且位于预设空间内,以用于对图像采集单元进行散热。
6.进一步地,连接结构朝向底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延伸部,底座朝向连接结构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连接。
7.进一步地,第一延伸部的端部具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延伸部的端部具有第二安装孔,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一紧固结构,第一紧固结构穿设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以连接连接结构和底座。
8.进一步地,散热部包括多个散热片,多个散热片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多个散热片与第一延伸部间隔设置。
9.进一步地,连接结构具有安装面,安装面与图像采集组件相贴合设置;安装面具有第三安装孔,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二紧固结构,第二紧固结构穿设在第三安装孔和图像采集组件内,以连接连接结构和图像采集组件。
10.进一步地,图像采集单元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连接结构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限位配合;其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为凸起,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中的另一个为凹部,凸起伸入至凹部内且与凹部限位配合。
11.进一步地,底座具有第四安装孔,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三紧固结构,第三紧固结构穿设在第四安装孔和车身内,以连接底座和车身;和/或,底座与车身粘接。
12.进一步地,底座上设置有环形凸起,环形凸起围绕第四安装孔设置,第三紧固结构压设在环形凸起上。
13.进一步地,预设位置为仪表台面,底座与仪表台面相贴合设置,图像采集组件还包括罩设在图像采集单元外的罩体,罩体包括:罩体本体,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底座位
于第一开口内;透光板,设置在罩体本体上且位于第二开口处,透光板与图像采集单元的采集端对应设置。
14.进一步地,罩体本体具有多个过孔,多个过孔与图像采集单元的语音播放部对应设置;罩体本体还具有散热孔;和/或,罩体本体具有用于供图像采集单元的导线穿过的过线口。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设置在车身内的监测系统;其中,监测系统为上述的监测系统。
1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连接结构与底座之间具有预设空间,散热部设置在连接结构上且位于预设空间内,以用于对图像采集单元进行散热。这样,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图像采集单元上产生的热量通过连接结构传递至散热部上,散热部与预设空间以及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进而将图像采集单元上的热量传递至外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监测系统的散热性较差的问题,避免图像采集单元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其正常使用。同时,底座设置在车身内的预设位置处,图像采集组件通过连接结构安装在底座上,以使图像采集组件与车身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监测系统的实施例安装在车身内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图1中的监测系统的爆炸图;
20.图3示出了图1中的监测系统的图像采集单元、连接结构及散热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示出了图1中的监测系统的底座与仪表台面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示出了图1中的监测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示出了图5中的监测系统的罩体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示出了图1中的监测系统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25.图8示出了图1中的监测系统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7.10、底座;11、第二延伸部;111、第二安装孔;12、环形凸起;13、翻边;20、图像采集组件;21、图像采集单元;211、第一定位部;22、罩体;221、罩体本体;2211、第一开口;2212、第二开口;2213、过孔;2214、过线口;2215、散热孔;222、透光板;30、连接结构;31、第一延伸部;311、第一安装孔;32、第三安装孔;33、第二定位部;40、散热部;41、散热片;60、第三紧固结构;70、仪表台面。
具体实施方式
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9.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0.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监测系统的散热性较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监测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32.如图1至图8所示,监测系统包括底座10、图像采集组件20、连接结构30及散热部40。其中,底座10设置在车身内的预设位置处。图像采集组件20包括图像采集单元21。连接结构30设置在图像采集组件20和底座10之间,图像采集组件20通过连接结构30与底座10连接;连接结构30与底座10之间具有预设空间。散热部40设置在连接结构30上且位于预设空间内,以用于对图像采集单元21进行散热。
33.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连接结构30与底座10之间具有预设空间,散热部40设置在连接结构30上且位于预设空间内,以用于对图像采集单元21进行散热。这样,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图像采集单元21上产生的热量通过连接结构30传递至散热部40上,散热部40与预设空间以及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进而将图像采集单元21上的热量传递至外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监测系统的散热性较差的问题,避免图像采集单元21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其正常使用。同时,底座10设置在车身内的预设位置处,图像采集组件20通过连接结构30安装在底座10上,以使图像采集组件20与车身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34.如图2至图4、图7及图8所示,连接结构30朝向底座10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延伸部31,底座10朝向连接结构30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延伸部11,第一延伸部31与第二延伸部11连接。这样,上述设置确保连接结构30与底座10之间能够形成预设空间,进而确保散热部40能够安装在预设空间内,提升了监测系统的结构可靠性。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监测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35.具体地,第一延伸部31朝向底座10延伸,第二延伸部11朝向连接结构30延伸,第一延伸部31和第二延伸部11连接,以确保连接结构30和底座10之间能够形成预设空间,进而能够实现散热部40与预设空间内气体以及外界的热量交换,进而提升了散热部40的散热效率,延长了图像采集单元21的使用寿命。
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31为三个,三个第一延伸部31呈三角形分布,第二延伸部11为三个,三个第二延伸部11与三个第一延伸部31一一对应地设置,进而提升了连接结构30和底座10的连接稳定性,提升了监测系统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3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延伸部3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延伸部31为两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38.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延伸部11的个数不限于此,只要与第一延伸部31的个数一致即可。可选地,第二延伸部11为两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39.如图4、图7及图8所示,第一延伸部31的端部具有第一安装孔311,第二延伸部11的端部具有第二安装孔111,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一紧固结构,第一紧固结构穿设在第一安装孔311和第二安装孔111内,以连接连接结构30和底座10。可选地,第一紧固结构为螺钉或螺
栓。这样,第一延伸部31和第二延伸部11通过第一紧固结构连接,以使第一延伸部31和第二延伸部11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同时,上述设置确保连接结构30与底座10之间能够形成预设空间,提升了散热部40的散热可靠性和散热效率。
40.具体地,第一延伸部31和第二延伸部11呈板状,第一延伸部31和第二延伸部11相互平行设置,第一紧固结构的端部拧紧在第一安装孔311和第二安装孔111上,以实现连接结构30和底座10的连接。其中,第一延伸部31和第二延伸部11的连接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避免车身的前挡风玻璃与第一紧固结构之间发生结构干涉而影响连接结构30和底座10的拆装。
41.可选地,散热部40包括多个散热片41,多个散热片41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多个散热片41与第一延伸部31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增大了散热部40的散热面积,进而提升了散热部40的散热效率,避免图像采集单元21的表面温度过高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
42.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散热片4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避让第二延伸部11,以使散热部40上散热片41的布局更加合理,也降低了散热部40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43.如图3和图7所示,连接结构30具有安装面,安装面与图像采集组件20相贴合设置。安装面具有第三安装孔32,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二紧固结构,第二紧固结构穿设在第三安装孔32和图像采集组件20内,以连接连接结构30和图像采集组件20。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确保图像采集组件20上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连接结构30传递至散热部40上,进而避免图像采集组件20的表面温度过高而影响其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使得连接结构30与图像采集组件2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44.可选地,第二紧固结构为螺栓或螺钉。具体地,第二紧固结构的紧固端穿过第三安装孔32后拧紧在图像采集组件20内,以实现连接结构30和图像采集组件20装配。
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孔32为三个,第二紧固结构为三个,三个第二紧固结构与三个第三安装孔32一一对应地设置,进而提升了连接结构30与图像采集组件2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二者发生相互脱离。同时,上述设置能够减小连接结构30与图像采集组件20之间的接触热阻,提高散热性能。
46.可选地,监测系统还包括导热件,导热件设置在连接结构30与图像采集组件20之间。可选地,导热件由导热硅脂或导热凝胶制成。可选地,导热件呈片状。
47.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30由金属制成。可选地,连接结构30由铝合金制成。
48.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安装孔32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三安装孔32为一个、或两个、或四个、或多个。
49.如图3所示,图像采集单元2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211,连接结构3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33,第一定位部211与第二定位部33限位配合。其中,第一定位部211和第二定位部33中的一个为凸起,第一定位部211和第二定位部33中的另一个为凹部,凸起伸入至凹部内且与凹部限位配合。这样,在连接结构30和图像采集组件20进行装配之前,先通过第一定位部211和第二定位部33限位配合,以实现连接结构30和图像采集组件20之间的定位。之后,再通过第二紧固结构连接连接结构30和图像采集组件20,进而提升了连接结构30和图像采集组件20的装配精准度,确保图像采集组件20的图像采集端朝向预设方向。
5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211为一个,第二定位部33为一个,以使监测系统的结
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监测系统的加工成本。
5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部21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定位部211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多个。
5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定位部33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二定位部33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多个。
53.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0具有第四安装孔,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三紧固结构60,第三紧固结构60穿设在第四安装孔和车身内,以连接底座10和车身;和/或,底座10与车身粘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底座10与车身的连接方式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工况和使用需求,也提升了底座10与车身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升了监测系统与车身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监测系统相对于车身发生晃动或移动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54.如图4和图7所示,底座10上设置有环形凸起12,环形凸起12围绕第四安装孔设置,第三紧固结构60压设在环形凸起12上。可选地,第三紧固结构60为螺栓或螺钉。具体地,第四安装孔为圆孔,环形凸起12与圆孔同轴设置,上述设置增大了第三紧固结构60与底座1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提升了底座10和车身的连接稳定性。
55.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安装孔为四个,环形凸起12为四个,四个环形凸起12与四个第四安装孔一一对应地设置,进而提升了底座10与车身的连接稳定性。
56.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安装孔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四安装孔为两个、或三个、或五个、或多个。
57.在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一延伸部31的高度不同,一方面确保图像采集单元的采集端朝向预设方向,以便于进行图像采集;另一方面确保连接结构30与底座10之间形成预设空间。
58.如图4至图6所示,预设位置为仪表台面70,底座10与仪表台面70相贴合设置,图像采集组件20还包括罩设在图像采集单元21外的罩体22,罩体22包括罩体本体221和透光板222。其中,罩体本体221具有第一开口2211和第二开口2212,底座10位于第一开口2211内。透光板222设置在罩体本体221上且位于第二开口2212处,透光板222与图像采集单元21的采集端对应设置。这样,监测系统安装在仪表台面70上,以使监测系统在车身内的布局更加合理。同时,罩体22不仅能够对图像采集单元21进行保护,避免阳光对图像采集单元21直射而导致图像采集单元21的表面温度升高,透光板222确保图像采集单元21的采集端能够拍摄到驾驶员的状态和车内状况。
59.具体地,预设空间通过第一开口2211与外界连通,以实现散热部40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底座10与仪表台面70充分贴合,进而增大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监测系统相对于仪表台面70发生晃动或移动。
60.可选地,透光板222由玻璃或亚克力等透光材料制成。
61.可选地,透光板222由黑色透光亚克力制成,以避免监测系统的内部结构外漏。
62.如图4和图8所示,底座10具有翻边13,翻边13与仪表台面70完全贴合,以实现底座10与仪表台面70之间的定位。
63.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0由金属制成。可选地,底座10由铝合金制成。
64.如图1、图5及图6所示,罩体本体221具有多个过孔2213,多个过孔2213与图像采集单元21的语音播放部对应设置。罩体本体221还具有散热孔2215。这样,多个过孔2213用于
将图像采集单元21发出的声音传递给驾驶员。散热孔2215能够对图像采集单元21进行散热,进一步防止图像采集单元21的表面温度过高而影响监测系统的正常使用。
65.具体地,第二开口2212处具有安装凹槽,透光板222安装在安装凹槽内。可选地,透光板222与罩体本体221通过胶水或者双面胶粘接。
66.在本实施例中,罩体本体221还具有透光孔,透光孔与图像采集单元21的信号灯对应设置。罩体本体221的四周具有翻边结构,以增大罩体本体221与仪表台面7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了监测系统与仪表台面7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67.如图5和图6所示,罩体本体221具有用于供图像采集单元21的导线穿过的过线口2214。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监测系统的走线更加美观、整洁,提升了监测系统的外观美观度。
68.在本实施例中,罩体本体221朝向仪表台面70的表面具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与仪表台面70粘接,且罩体本体221与图像采集单元21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进而避免翻边结构与仪表台面70粘接失效而导致图像采集单元21从罩体本体221内脱落。
6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未示出),包括车身和设置在车身内的监测系统。其中,监测系统为上述的监测系统。
70.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71.连接结构与底座之间具有预设空间,散热部设置在连接结构上且位于预设空间内,以用于对图像采集单元进行散热。这样,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图像采集单元上产生的热量通过连接结构传递至散热部上,散热部与预设空间以及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进而将图像采集单元上的热量传递至外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监测系统的散热性较差的问题,避免图像采集单元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其正常使用。同时,底座设置在车身内的预设位置处,图像采集组件通过连接结构安装在底座上,以使图像采集组件与车身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72.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7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7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