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炒茶机的制作方法

2021-09-10 21: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茶叶 加工 炒茶机


1.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自炒茶机。


背景技术:

2.炒茶指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炒青工序,它是利用微火在炒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该工序对茶叶品质有一定的影响。茶叶传统的手工炒制过程繁杂,由于全靠手工操作,每次炒制的茶叶量少,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
3.目前虽然市售很多的炒茶机,但是大部分的超茶机自带加热装置,不再使用炒茶灶进行炒茶,没有用灶出的茶叶不够传统工艺炒出的茶香。因此,由此设计一款延续传统炒茶工艺的炒茶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炒茶机。本发明延续炒茶灶进行炒茶,保障了茶叶的传统风味,且本发明通过自动翻炒茶叶的方式实现给炒茶人员省力的技术效果。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自炒茶机,包括筒锅,筒锅的两侧为锅壁,两锅壁之间为筒形锅;所述筒锅的上端设有放茶口;所述两锅壁中活动设有转轴,转轴上设有炒茶装置;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从动轮,从动轮通过传动带连接主动轮,主动轮连接电机;所述炒茶装置包括安装杆,安装杆中心设有轴孔,安装杆的杆身连接有连杆,连杆连接炒茶铲;所述转轴设于轴孔中。
6.前述的自炒茶机中,所述转轴与锅壁通过轴承连接。
7.前述的自炒茶机中,所述炒茶铲等距设置三到五个。
8.前述的自炒茶机中,所述炒茶铲远离安装杆的端部设为弧形端。
9.前述的自炒茶机中,所述电机连接电机座,电机座连接安装板。
10.前述的自炒茶机中,所述筒形锅的两侧连接支架。
11.前述的自炒茶机中,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杆,固定杆连接竖杆,竖杆连接底座。
12.前述的自炒茶机中,所述锅壁上设有取茶口,锅壁连接两个滑轨,滑轨之间设有锅门。
13.前述的自炒茶机中,所述锅门连接把手。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将本装置放在炒茶灶上,烧火加热筒锅,将待炒制得茶经放茶口放入筒锅中,启动电机,电机带动主动轮转动,经传动带传动,从动轮转动,转轴和其上的炒茶装置跟随转动,炒茶铲转动时,每次经筒锅底部将茶叶铲起,运动至上部,茶叶自动掉回筒锅中,如此实现自动翻炒茶叶,炒好后将茶叶取出即可。本发明通过自动翻炒茶叶的方式实现给炒茶人员省力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炒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中的标记为:1

筒锅,2

锅壁,3

筒形锅,4

放茶口,5

转轴,6

炒茶装置,7

从动轮,8

传动带,9

主动轮,10

电机,11

安装杆,12

轴孔,13

连杆,14

炒茶铲,15

电机座,16

安装板,17

支架,18

固定杆,19

竖杆,20

底座,21

取茶口,22

滑轨,23

锅门,24

把手,25

电加热装置,26

卸料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3.实施例1。一种自炒茶机,构成如图1

3所示,包括筒锅1,筒锅1的两侧为锅壁2,两锅壁2之间为筒形锅3;所述筒锅1的上端设有放茶口4;所述两锅壁2中活动设有转轴5,转轴5上设有炒茶装置6;所述转轴5的一端连接从动轮7,从动轮7通过传动带8连接主动轮9,主动轮9连接电机10;所述炒茶装置6包括安装杆11,安装杆11中心设有轴孔12,安装杆11的杆身连接有连杆13,连杆13连接炒茶铲14;所述转轴5设于轴孔12中。
24.所述转轴5与锅壁2通过轴承连接。通过轴承的设置,转轴5可在电机10的带动下,稳定旋转。
25.所述炒茶铲14等距设置三到五个。炒茶铲14设置多个,可以能保持对茶叶的翻动。
26.所述炒茶铲14远离安装杆11的端部设为弧形端。弧形端的形状与筒形锅3的底部弧形相同,可保障炒茶铲14能够将底部的茶叶全部铲起。
27.所述电机10连接电机座15,电机座15连接安装板16。电机座15、安装板16用于安装电机10。
28.所述筒形锅3的两侧连接支架17。支架17可将本装置放于炒茶灶上。
29.所述支架17包括固定杆18,固定杆18连接竖杆19,竖杆19连接底座20。
30.所述锅壁2上设有取茶口21,锅壁2连接两个滑轨22,滑轨22之间设有锅门23。锅门23可沿滑轨22滑动。
31.所述锅门23连接把手24。把手24方便对锅门23的开合。
32.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本发明沿用传统的炒茶工艺,配置适合本筒锅1的炒茶灶,将本装置放在炒茶灶上后,筒形锅3下部可受热,传动翻炒茶是人手工进行,本装置可以实现自炒。具体是:将本装置放在炒茶灶上,烧火加热筒锅1,将待炒制得茶经放茶口4放入筒锅1中,启动电机10,电机10带动主动轮9转动,经传动带8传动,从动轮7转动,转轴5和其上的炒茶装置6跟随转动,炒茶铲14转动时,每次经筒锅1底部将茶叶铲起,运动至上部,茶叶自动掉回筒锅1中,如此实现自动翻炒茶叶,炒好后将茶叶取出即可。
33.实施例2。一种可加热自炒茶机,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在筒锅1的底部设置电加热装置25,如此本装置可实现电加热,无需炒茶灶。
34.实施例3。一种方便卸料的自炒茶机,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一侧支架设置为和筒锅1铰接的结构,如此方便将炒好的茶叶倒出来。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自炒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筒锅(1),筒锅(1)的两侧为锅壁(2),两锅壁(2)之间为筒形锅(3);所述筒锅(1)的上端设有放茶口(4);所述两锅壁(2)中活动设有转轴(5),转轴(5)上设有炒茶装置(6);所述转轴(5)的一端连接从动轮(7),从动轮(7)通过传动带(8)连接主动轮(9),主动轮(9)连接电机(10);所述炒茶装置(6)包括安装杆(11),安装杆(11)中心设有轴孔(12),安装杆(11)的杆身连接有连杆(13),连杆(13)连接炒茶铲(14);所述转轴(5)设于轴孔(12)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5)与锅壁(2)通过轴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铲(14)等距设置三到五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铲(14)远离安装杆(11)的端部设为弧形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0)连接电机座(15),电机座(15)连接安装板(1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锅(3)的两侧连接支架(17)。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7)包括固定杆(18),固定杆(18)连接竖杆(19),竖杆(19)连接底座(2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壁(2)上设有取茶口(21),锅壁(2)连接两个滑轨(22),滑轨(22)之间设有锅门(23)。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锅门(23)连接把手(24)。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炒茶机。本发明包括筒锅,筒锅的两侧为锅壁,两锅壁之间为筒形锅;所述筒锅的上端设有放茶口;所述两锅壁中活动设有转轴,转轴上设有炒茶装置;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从动轮,从动轮通过传动带连接主动轮,主动轮连接电机;所述炒茶装置包括安装杆,安装杆中心设有轴孔,安装杆的杆身连接有连杆,连杆连接炒茶铲;所述转轴设于轴孔中。本发明延续炒茶灶进行炒茶,保障了茶叶的传统风味,且本发明通过自动翻炒茶叶的方式实现给炒茶人员省力的技术效果。员省力的技术效果。员省力的技术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赵连富 胡友明 朱正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苗岭雾海生态有机茶园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9
技术公布日:2021/9/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