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耙耕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装置 爬犁 牵引力 出土 平整


1.本发明涉及一种带爬耕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通过拖拉机的牵引力耕地的耕犁装置中,对犁出的土进行破碎的同时均匀平整的带爬犁耕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本发明中,以耕地机中通常使用的耕犁为例来描述传统技术和本发明的技术,但是不限于耕犁。
3.通常,耕犁用于通过利用诸如牛马等家畜或机械等犁地翻耕来制作田埂以种植农作物。
4.作为传统拖拉机耕犁装置的一个例子,如本技术人注册的韩国实用新型第20

0200074号(用于拖拉机的改良耕犁)中所示,其结构为,支撑体由前框架和后框架构成,该支撑体的前框架上设置有多个前耕犁部,后框架上设置有多个后耕犁部。
5.通过这种结构的耕犁装置来犁地,并使用耙来破碎犁地过程中产生的土块。
6.在韩国注册专利第10

1053758号(具有犁头部的耙培土机)中,在主体的下侧以一定间隔地垂直形成有可旋转的多个松土刀片,该多个松土刀片与拖拉机的驱动部通过齿轮紧固以接收动力,从而在水平方向上旋转来细碎土块。
7.然而,传统的耙具有齿轮紧固结构以用于将动力传递到多个松土刀片,因此该结构非常复杂,并且由于其复杂性,制造成本也增加。
8.另外,这样的耙可以细碎土块,但不能平整被破碎的土,并且在犁地时翻出来的副产物例如稻草和根类等都暴露在地面上,需要将其单独去除,因此工作效率大为降低。
9.现有技术文献
10.(专利文献1)韩国注册实用新型专利第20

0200074号
11.(用于拖拉机的改良耕犁)
12.(专利文献2)韩国注册发明专利第10

1053758号
13.(具有犁头部的耙培土机)


技术实现要素:

14.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5.为了解决这样的传统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耙耕犁装置,该带耙耕犁装置能够破碎由耕地机犁出的土块,并在平整碎土的同时将翻出来的副产物压到地面上。
16.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1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耙耕犁装置,包括:
18.框架,其前部具有拖拉机连接部,以被拖拉机牵引;
19.前耕犁部,其在所述框架的前部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耕犁机;
20.后耕犁部,其在所述框架的后部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耕犁机;
21.前耙,其在所述前耕犁部和后耕犁部之间固定至所述框架上并旋转,以破碎由耕犁部犁出的土。
22.并且,带耙耕犁装置包括:
23.一对前支撑臂,其一侧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框架的两侧,另一侧通过旋转轴安装在所述前耙的外侧;
24.耕犁深度调节部,其固定至所述框架上,并固定所述前支撑臂的上下方向的旋转角度以调节耕犁机的耕犁深度。
25.并且,所述前耙,包括:
26.一对旋转板,其安装成分别在所述一对前支撑臂的另一侧旋转;
27.连接杆,其呈杆状且具有多个,其两端分别沿着所述一对旋转板的外围维持一定距离地被固定,以连接所述一对旋转板;
28.前支撑部,其为环状或圆盘形状,插入所述多个连接杆的内侧或外侧,并且支撑固定至其外侧或内侧外围的所述连接杆以使所述连接杆不弯曲,所述支撑部以一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
29.并且,所述耕犁深度调节部,包括:
30.支撑片,其设置在所述框架的轴向上,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的多个销孔,
31.固定销,其插入到所述支撑片的销孔中以固定所述支撑臂的向上运动和向下运动。
32.并且,还包括破碎刀片,其沿着所述支撑部的外围每隔一定间隔地被安装,并设置成向所述支撑部的外侧方向突出,所述破碎刀片从所述支撑部可拆卸,所述支撑部中形成有固定孔,所述破碎刀片通过螺栓紧固到所述固定孔中。
33.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耙耕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34.框架,其前部具有拖拉机连接部,以被拖拉机牵引;
35.耕犁部,其在所述框架的前部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耕犁机;
36.后耙,其在所述耕犁部的后方固定至所述框架上并旋转,以破碎由耕犁部犁出的土。
37.并且,所述后耙,包括:
38.支撑框架,其在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上伸长;
39.后支撑臂,其连接所述框架和所述支撑框架;
40.一对旋转板,其安装成分别在所述支撑框架的两端在所述框架的牵引方向上旋转;
41.连接杆,其呈杆状且具有多个,其两端分别沿着所述一对旋转板的外围维持一定距离地被固定,以连接所述一对旋转板;
42.支撑部,其为环状或圆盘形状,插入所述多个连接杆的内侧或外侧,并且支撑固定至其外侧或内侧外围的所述连接杆以使所述连接杆不弯曲,所述支撑部以一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
43.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带耙耕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44.框架,其前部具有拖拉机连接部,以被拖拉机牵引;
45.前耕犁部,其在所述框架的前部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耕犁机;
46.后耕犁部,其在所述框架的后部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耕犁机;
47.前耙,其在所述前耕犁部和后耕犁部之间固定至所述框架上并旋转,以破碎由耕犁部犁出的土;
48.后耙,其在所述耕犁部的后方固定至所述框架上并旋转,以破碎由耕犁部犁出的土。
49.并且,在所述前耙和后耙的旋转轴上分别设置有链轮或皮带轮,并且链条或皮带连接在所述链轮或皮带轮之间以传递旋转力。
50.并且,液压马达安装在所述前耙和后耙的旋转轴上以施加旋转力。
51.发明的效果
52.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本发明,前耙安装至安装在框架上的前耕犁部和后耕犁部之间,首次粉碎从前耕犁部犁出的土,从而解决由前耕犁部犁出的土堆积在后耕犁部之间的问题。
53.另外,通过调节前耙的高度,可以调节前耕犁部的耕犁深度,从而提高耕犁作业的效率。
54.此外,通过两端固定在一对旋转板的多个旋转连接杆以及破碎刀片,在细碎犁出的土块的同时通过连接杆的旋转使地面变得平整,并且将诸如稻草或根类等副产物埋入地面,从而不需要具备单独的用于平整土地的作业机。
55.因此,由于可以同时进行耕犁、破碎及平整作业,不仅作业性能非常好,还具有非常简单的结构并且不需要单独的作业机,从而可以同时获得降低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56.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带耙耕犁装置的结构图。
57.图2是示出本发明中适用的耙的结构图。
58.图3是示出支撑部上安装有破碎刀片的结构图。
59.图4是用于说明通过耕犁深度调节部调节前耕犁部的耕犁深度的操作图。
60.图5是用于说明通过前耙对耕地的耕犁边缘进行划界的操作图。
61.图6是示出前耙和后耙通过链条或皮带连接以传递旋转力的结构图。
62.图7是示出在前耙和后耙中安装液压马达以施加旋转力的结构图。
63.图8和图9是示出向耙施加旋转力的另一种形式的结构图。
64.图10至图13是向耙施加动力的本发明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65.稍后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由此,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66.在描述本发明时,如果认为与本发明有关的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可能不必要地使本发明的主题模糊,则将省略详细描述。
67.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考虑到在本发明的功能,选择了目前可能广泛使用的通用术语,但是这可以根据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的意图或案例、新技术的出现等变得不同。
68.另外,在特定情况下,也有申请人任意选择的术语,在这种情况下,将在相应的发
明的描述中详细记载这些术语的含义。
69.因此,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应基于该术语的含义和本发明的整体内容来定义,而不是以单纯的术语的名称来定义。
70.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71.但是,以下例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修改,并且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描述的实施方式。
72.提供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旨在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描述本发明。
73.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主要由框架100、前耕犁部130,后耕犁部140和后耙200构成。
74.这里,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以犁为例被示出,犁是耕犁机的一种,并且可以具有仅在框架100中设置后耕犁部140的形式。
75.框架100连接至拖拉机的后部并被牵引,在框架100的前方沿上下方向设置有三点式的拖拉机连接部110和120,在所述框架100的前部安装有前耕犁部130,该前耕犁部130由多个耕犁机间隔开并在框架100的宽度方向上被固定,并且框架100的后部也相同地安装有后耕犁部140,该后耕犁部140由多个耕犁机间隔开并在框架100的宽度方向上被固定。
76.这些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中,可以仅有一个犁耕部(130或140)安装在框架100上,或者两个犁耕部130和140都可以分别安装在框架100的前后方。
77.后耙200设置在所述后耕犁部140的后部,该后耙200的一侧通过铰链171可旋转地安装在框架100上,而另一侧构造为通过气缸170沿上下方向旋转,从而能够从地面升起或下降到地面,该气缸170通过铰链部220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撑框架210上。
78.另外,一对后支撑臂150和160设置在气缸170的两侧,以使后耙200被框架100稳定地支撑并且可以通过所述气缸170在上下方向上旋转,该后支撑臂150和160的一侧安装在所述框架100上以在上下方向上可旋转,并且另一侧固定至后耙200。
79.如图2所示,所述后耙200以类似桶状构造,该桶状构造通过一对后支撑臂150和160在拖拉机的牵引方向上旋转并滚动,在框架100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有伸长的支撑框架210,所述气缸170的另一侧安装在该支撑框架210的中央,并且后支撑臂150和160的另一侧固定至其两侧。
80.所述支撑框架210的两端向下延伸,并且在延伸部分处,圆盘状的旋转板230和240分别由旋转轴231和241安装,以沿拖拉机的牵引方向旋转,并且多个连接杆250位于该一对旋转板230和240之间,以将该旋转板230和240彼此连接。
81.即,多个杆状的连接杆250的两端沿着旋转板230和240的外围以一定间隔固定,以彼此连接在支撑框架210的两端彼此间隔开的连接旋转板230和240,从而通过拖拉机的牵引可以进行滚动运动。
82.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多个连接杆250的两端不是水平地固定在旋转板230和240的相同位置,而是连接成从一侧朝向另一侧方向时稍微向下倾斜。
83.这是为了有效地破碎由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犁出的土块,并且将诸如稻草和根类等的副产物有效地埋入地下。
84.即,一个连接杆250从一侧到另一侧与地面有时间间隔地连续接触,从而能够使土块或副产物的阻力最小化的同时进行破碎操作。
85.另外,由于所述连接杆250为长杆形状,因此它们可能由于诸如土块或根类等的阻力而弯曲,为了在稳定地维持该多个连接杆250的间隔的同时防止弯曲,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有多个支撑部260。
86.该支撑部260是环状,可以插入到所述多个连接杆250的内侧,使得连接杆250固定到该支撑部260的外侧,或者可以将所述连接杆250插入支撑部260的内侧,使连接杆250固定到该支撑部260的内侧。
87.在附图中,虽然示出了环状的支撑部260插入到连接杆250的内侧,使多个连接杆250固定到该支撑部260外侧的结构,但是支撑部260可以具有圆盘形状,并且当插入到连接杆250的外侧时,支撑部260则具有环状。
88.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部260具有的圆环形状,其外侧每隔一定间隔形成有连接杆装配槽261,该连接杆装配槽261用于将连接杆250插入并固定,以使所述连接杆250与支撑部260的外侧接触并被固定,将连接杆250插入连接杆装配槽261中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
89.当然,该支撑部260可以具有如上所述的圆盘形状。
90.另外,破碎刀片270以一定的间隔固定于所述支撑部260上,所述破碎刀片270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并安装在连接杆装配槽261之间,并且安装成向支撑部260的外侧方向突出。
91.由此,破碎刀片270安装在不受连接杆250干涉的位置,即,通过连接杆250之间的间隔向外侧突出地固定安装,因此可细碎由耕犁部130和140犁出的土块。
92.即,尽管土块可以通过连接杆250的旋转而破碎,但是土块被破碎刀片270更精细地破碎,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平整作业。
93.在每个连接杆装配槽261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和拆卸所述破碎刀片270的固定孔262,并且在所述破碎刀片270的下部形成有螺栓孔271,因此可以具有穿过螺栓孔271和固定孔262将螺栓272插入,并通过螺母273紧固的结构。
94.当然,可以以各种方式实现破碎刀片270的可拆卸结构,并且破碎刀片270的结构也可以具有用于破碎土块的各种形状。
95.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状态。
96.在移动过程中,气缸170被压缩,使得后耙200可以在提升状态下移动,在犁地作业现场,将气缸170延伸使后耙200降低并接触地面。
97.此时,当在后耙200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下进一步延伸气缸170时,所述后耙200被支撑在地面上使框架100的后部被抬起,因此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也被抬起,从而犁地深度即耕犁深度变浅。
98.相反,当在后耙200与地面靠近的状态下延伸气缸170时,在后耙200不被支撑在地面上的状态下,由框架100、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的自身重量,更深地挖入地面,从而耕犁深度变深。
99.当然,当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挖入地面而框架100下降时,后耙200自然地与地面接触并被支撑而无需延伸气缸170,通过该支撑力耕犁深度固定在该位置。
100.结果,根据气缸170的延伸长度来调节后耙200的高度,可以调节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的耕犁深度。
101.此后,当拖拉机前进并牵引框架100时,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根据设定的耕
犁深度来对地面进行挖掘以进行犁地,而后耙200则在该牵引力的作用下沿牵引方向滚动,连接杆250和破碎刀片270细碎由所述耕犁部130和140犁出的土块,以进行平整作业。
102.另外,通过连接杆250的旋转将诸如稻草和根类等的副产物埋入地下。
103.因此,通过连接杆250的旋转非常容易地进行平整土地作业。
104.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在前耕犁部130与后耕犁部140之间设置有前耙300,前耙300的结构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耙200的结构相同。
105.然而,具有不同的支撑结构,前耙300通过耕犁深度调节部310和310'由框架100支撑,前耙300的高度由所述耕犁深度调节部310和310'调节,从而可以调节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的耕犁深度。
106.即,框架100的后部以连接到拖拉机的三点式拖拉机连接部110和120为轴在上下方向上旋转,从而调节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的深度,但是在调整后方耕犁部140的耕犁深度的情况下,由于将前方耕犁部130的耕犁深度被设定为比后方耕犁部140的耕犁深度浅,因此无法将前耕犁部130的耕犁深度调整为所需的耕犁深度。
107.因此,通过调节前耙300的高度,调节框架100的前部的高度以调节前耕犁部130的耕犁深度。
108.为此,前耙300通过耕犁深度调节部310和310'固定到框架100的前部,并且延伸框架101和101'从框架100的前部的两侧进一步向外延伸。这些延伸框架101和101'被设置成比前耕作部130进一步向外突出。
109.所述延伸框架101和101'中的每一个均设置有耕犁深度调节部310和310',由于耕犁深度调节部310和310'的两侧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将以一个耕犁深度调节部310为中心,描述其结构。
110.在所述耕犁深度调节部310中,一对支撑片311和312彼此间隔开地固定在延伸框架101的后方,多个销孔313和314形成于所述支撑片311和312的相同位置处。
111.这些销孔313和314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优选的是,形成为遵循前支撑臂320的旋转路径。
112.所述前支撑臂320的后部向下倾斜地弯曲,以使该支撑臂320的后部面对前耙300,该支撑臂320的前部安装为通过轴部315在所述一对支撑片311和312之间在上下方向上旋转。
113.另外,固定销316和317插入到销孔313和314中以固定所述前支撑臂320在上侧和下侧方向上的旋转,两个固定销316和317在前支撑臂32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插入到销孔313和314中,从而前支撑臂320被固定销316和317卡住并且被固定为不旋转。
114.即,所述固定销316和317用作防止前支撑臂320旋转的止动件。
115.在前支撑臂320的最大旋转角度的范围内形成多个这些销孔313和314,当前支撑臂320最大限度地向上侧旋转时,形成在最上侧的销孔313和314的下端部的高度与前支撑臂320的上端部的高度相同,与此相同地,当前支撑臂320最大限度地向下侧旋转时,形成在最下侧的销孔313和314的上端部的高度应与前支撑臂320的下端部的高度相同。
116.另外,各销孔313和314之间的间距相当于前支撑臂320的厚度。
117.前耙300的两侧通过旋转轴321安装连接在所述前支撑臂320上以旋转。
118.因此,如图4所示,当通过销孔313和314以及固定销316和317调节倾斜角度来固定
前支撑臂320时,前耙300接地到地面g以被支撑,通过该接地支撑力调节框架100的抬起程度,因此最终调节前耕犁部130挖入地面的深度即耕犁深度。
119.即,如果要使耕犁深度变浅,则通过加大前支撑臂320的倾斜角度来使前耙300推举框架100,从而增加框架100与地面g之间的距离,将前耕犁部130的耕犁深度调整为较浅,相反地,如果要使耕犁深度变深,则使前支撑臂320的角度平缓以减小框架100与地面g之间的距离,从而将前犁耕部130调整为深入地面挖掘。
120.作为这种耕犁深度调节部310的另一种形式,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前支撑臂320上形成销孔,一个固定销穿过销孔313和314以及形成在前支撑臂320中的该销孔并被固定,以固定前支撑臂320的旋转。
121.另外,前耙300位于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之间,以破碎由前耕犁部130犁出的土并将其传递到后方,如果不具备前耙300,仅具备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的耕犁机的情况下,由前耕犁部130犁出的土块被卡在后耕犁部140而不能顺畅地排到后方,从而发生土块堆积的现象。
122.尤其是,在诸如黏土等耕地中,由于这样的土块,在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之间发生很多堆积现象,导致不易进行作业。
123.因此,本发明的前耙300细碎由前耕犁部130犁出的土块,能够将土块容易地通过后耕犁部140向后方排出,从而减少了土块堆积的现象。
124.另一方面,在犁黏土形式的耕地的情况下,当后耕犁部140犁地时,将要进行犁地部分的外侧的土也呈块状犁出,因此耕地的边缘部分犁得不整齐。
125.因此,当牵引前耙300时,旋转板322挖入耕地并直线切割地面,使得跟随其后的后耕犁部140仅在该切割范围内犁地,从而可以使耕地的边缘变得干净。
126.为此,如图5所示,使前耙300的旋转板322的外围面与连接杆350之间的距离具有与耕地的切割深度相对应的距离d,从而使旋转板322旋转的同时切割耕地。
127.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前耕犁部130和后耕犁部140之间设置前耙300,并且在后耕犁部140的后部设置后耙200。
128.该前耙300和后耙200的结构与上述描述的结构相同。
129.因此,前耙300第一次破碎由前耕犁部130犁出的土块以消除堆积现象,并由后耙200第二次细碎土,从而连平整作业也一起进行。
130.同时,如图6所示,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前耙300和后耙200之间可以通过链条400或皮带连接以彼此传递旋转力,链轮370或皮带轮分别结合至所述前耙300的旋转轴321和后耙200的旋转轴231上,链轮370或皮带轮与链条400或皮带连接,以使旋转力即驱动力相互传递。
131.即,当由于障碍物,其中一个耙的旋转力降低时,另一个耙传递并补充旋转力,从而能够平稳地破碎和牵引。
132.另外,链轮370和280或皮带轮的齿轮比可以不同,为了使前耙300通过快速旋转来细碎土,并使后耙200进行破碎及平整作业,优选地是,使后耙200的旋转慢于前耙300的旋转,因此,可以通过链轮370和280或皮带轮的不同直径来设置齿轮比。
133.如图7所示,第一液压马达371固定至前耙300的前支撑臂320以与旋转轴321轴向结合,并且,第二液压马达281固定至后耙200的支撑框架210以与旋转轴231轴向结合,通过
从拖拉机施加的液压将旋转力施加到前耙300和后耙200。
134.此时,具有如下结构,即第一液压马达371通过第一液压管线410接收从拖拉机提供的液压,以使旋转轴321旋转,排出的液压再次通过第二液压管线420被供应至第二液压马达281,以使旋转轴231旋转,排出的液压通过第三液压管线430返回到拖拉机。
135.图8和图9是示出用于将由拖拉机产生的旋转动力施加至前耙300的结构图,动力结合部500被安装在框架100的前部,该动力结合部500被安装在拖拉机的动力轴,即与直接连接到旋转接头的位置。
136.即,由于用于将从拖拉机产生的旋转力传递到外部的动力轴通常位于拖拉机的后部中央部,因此,优选的是,动力结合部500也位于与此相对应的、框架100的前部中央部。
137.因此,设置在动力结合部500中的连接轴530直接连接至拖拉机的动力轴。
138.在所述动力结合部500中,所述框架100的前部中央部的下侧固定有托架状的壳体510,在该壳体510的内侧安装有固定轴承520,所述连接轴530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述固定轴承520并被安装,从而连接轴530的前后部分在壳体510的前后方向上突出。
139.因此,突出到壳体510的后部的连接轴530通过万向接头连接到动力传递轴600的前部,该动力传递抽600朝向后部被安装,所述动力传递轴600的后部与齿轮箱700的动力连接轴720也通过万向接头连接。
140.前耙300分离为左耙301和右耙302,它们的外部分别安装在框架100上,该左耙301和右耙302通过连接至所述框架100的支撑臂320安装到旋转轴321和321’上,并且内部分别结合至设置在所述齿轮箱700两侧的动力轴730和731。
141.所述齿轮箱700的前部设置有动力连接轴720,该动力连接轴720通过万向接头与所述动力传递轴600连接,并将通过所述动力连接轴720接收的动力转换为轴向,从而向动力轴730和731供应旋转力。
142.因此,左耙301和右耙302安装在该动力轴730和731上以旋转。
143.所述齿轮箱700可以通过以支撑臂形式的固定部710固定至框架100或与框架100连接的固定结构物上,并且为了提高与动力传递轴600的动力传递效率,优选安装为朝前向上倾斜,以与动力传递轴600位于一直线上。
144.即,由于齿轮箱700位于比拖拉机的动力轴低的位置,因此,齿轮箱700的动力连接轴720设置为与动力结合部500的连接轴530相对,通过从拖拉机的动力轴到齿轮箱700的动力连接轴720的一次角度变换,能够大幅度提高动力传递效率。
145.为了一次角度变换,齿轮箱700位于耙300的中央部分,并且从该中央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安装左耙301和右耙302。
146.当然,如果齿轮箱700的位置与拖拉机的动力轴处于相同的高度和位置,则该动力轴与齿轮箱700的动力连接轴720直接连接,从而可以将来自拖拉机的动力传递至齿轮箱700。
147.另外,还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去除动力结合部500,动力传递轴600直接连接至拖拉机的动力轴720和齿轮箱700之间以传递动力。
148.另一方面,如图10至图13的照片所示,左耙301和右耙302可具有如下结构,即其圆筒状的主体安装在支撑臂320与齿轮箱700之间,破碎刀片270在长度方向上以相等的间隔沿着外围安装。
149.如上所述,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这些详细描述仅是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此。
150.因此,可以说,本发明的实质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
151.附图标记说明
152.100:框架
ꢀꢀꢀꢀꢀꢀꢀꢀꢀꢀꢀꢀꢀꢀꢀꢀꢀꢀ
110,120:拖拉机连接部
153.130:前耕犁部
ꢀꢀꢀꢀꢀꢀꢀꢀꢀꢀꢀꢀꢀꢀ
140:后耕犁部
154.150,160:后支撑臂
ꢀꢀꢀꢀꢀꢀꢀꢀꢀꢀ
170:气缸
155.200:后耙
ꢀꢀꢀꢀꢀꢀꢀꢀꢀꢀꢀꢀꢀꢀꢀꢀꢀꢀ
210:支撑框架
156.220:铰链部
ꢀꢀꢀꢀꢀꢀꢀꢀꢀꢀꢀꢀꢀꢀꢀꢀ
230,240:旋转板
157.231,241:旋转轴
ꢀꢀꢀꢀꢀꢀꢀꢀꢀꢀꢀꢀ
250:连接杆
158.260:支撑部
ꢀꢀꢀꢀꢀꢀꢀꢀꢀꢀꢀꢀꢀꢀꢀꢀ
261:连接杆装配槽
159.262:固定孔
ꢀꢀꢀꢀꢀꢀꢀꢀꢀꢀꢀꢀꢀꢀꢀꢀ
270:破碎刀片
160.271:螺栓孔
ꢀꢀꢀꢀꢀꢀꢀꢀꢀꢀꢀꢀꢀꢀꢀꢀ
272:螺栓
161.273:螺母
ꢀꢀꢀꢀꢀꢀꢀꢀꢀꢀꢀꢀꢀꢀꢀꢀꢀꢀ
280:链轮
162.281:液压马达
ꢀꢀꢀꢀꢀꢀꢀꢀꢀꢀꢀꢀꢀꢀ
300:前耙
163.310:耕犁深度调节部
ꢀꢀꢀꢀꢀꢀꢀꢀ
311,312:支撑片
164.313,314:销孔
ꢀꢀꢀꢀꢀꢀꢀꢀꢀꢀꢀꢀꢀꢀ
315:轴部
165.316,317:固定销
ꢀꢀꢀꢀꢀꢀꢀꢀꢀꢀꢀꢀ
320:前支撑臂
166.321:旋转轴
ꢀꢀꢀꢀꢀꢀꢀꢀꢀꢀꢀꢀꢀꢀꢀꢀ
350:连接杆
167.370:链轮
ꢀꢀꢀꢀꢀꢀꢀꢀꢀꢀꢀꢀꢀꢀꢀꢀꢀꢀ
371:液压马达
168.400:链条
ꢀꢀꢀꢀꢀꢀꢀꢀꢀꢀꢀꢀꢀꢀꢀꢀꢀꢀ
500:动力结合部
169.510:壳体
ꢀꢀꢀꢀꢀꢀꢀꢀꢀꢀꢀꢀꢀꢀꢀꢀꢀꢀ
520:固定轴承
170.530:连接轴
ꢀꢀꢀꢀꢀꢀꢀꢀꢀꢀꢀꢀꢀꢀꢀꢀ
600:动力传递轴
171.700:齿轮箱
ꢀꢀꢀꢀꢀꢀꢀꢀꢀꢀꢀꢀꢀꢀꢀꢀ
710:固定部
172.720:动力连接轴
ꢀꢀꢀꢀꢀꢀꢀꢀꢀꢀꢀꢀ
730,731:动力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