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挤胶机的制作方法

2021-09-08 02:0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加工设备 装饰 生产 挤胶机


1.本技术涉及装饰纸生产加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挤胶机。


背景技术:

2.在装饰纸生产中,通常由客户提供纸样要求厂家按纸样生产装饰纸,厂家在大批量生产之前,一般会先印制试样,试样经浸胶、晾干后与用户提供的纸样进行比对,检验试样的花色与客户提供的纸样吻合后,厂方才开始大批量印刷。这些试样先放入浸胶槽内浸胶后通过挤胶机将试样表面多余的胶挤掉,再通过烘干机烘干。
3.授权公告号为cn20182621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装饰纸试样浸胶装置,包括一浸胶槽,浸胶槽的两条相向而对的边框上各设置有一支架,支架的顶端分别设置有一垂直布置的限位板,有一挤胶机构定位在两限位板之间。挤胶机构包括一水平布置并由动力机构驱动的挤胶辊、以及设置在挤胶辊上方且与挤胶辊平行安装的压辊。挤胶辊由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轴承支撑在支架上以利于挤胶辊转动,挤胶辊、压辊的转轴的两端分别定位在两限位板上垂直布置的槽孔之间,挤胶辊和压辊转动时,限位板可对两者进行水平方向的限位。试样在浸胶槽内浸湿后,将试样的一端穿过挤胶辊和压辊之间,再启动动力机构使得挤胶辊转动,并轻轻拉动试样使试样通过挤胶辊和压辊之间,使得试样上多余的胶被挤落到浸胶槽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试样浸湿后需要操作人员双手拿着,并通过操作人员将试样的一端穿过挤胶辊和压辊之间,而抬起压辊则需要另一个操作人员帮助,并且操作繁琐,发明人认为存在试样挤胶效率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试样的挤胶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挤胶机。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挤胶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挤胶机,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上的浸胶槽、设置于浸胶槽上方的挤胶机构和用于支撑挤胶机构的支架,挤胶机构包括挤胶辊、压辊和用于驱动挤胶辊转动的动力机构;挤胶机还包括用于夹持试样的夹持组件、用于驱动夹持组件移动至挤胶辊和压辊之间的驱动组件和用于驱动压辊升降的升降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安装板和设置于安装板上的夹抓气缸,所述夹抓气缸至少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抓气缸间隔设置且间距小于试样的宽度;所述安装板与驱动组件相连。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试样在浸胶槽内浸湿后,操作人员只需将试样的一端通过夹抓气缸夹住后,启动升降组件,使得压辊上升,再启动驱动组件,使得安装板带动夹抓气缸穿过压辊和挤胶辊之间的间隙,当试样的一端穿过压辊和挤胶辊之间的间隙后,再次启动升降组件使得压辊下降并将试样压住;启动动力机构使得挤胶辊转动,并启动驱动组件使得试样被挤出多余的胶,多余的胶则落入到下方的浸胶槽内;全程只需操作人员将试样通过夹抓气缸夹住,其他步骤通过机械代替人工完成,从而提高了试样的挤胶效率。
9.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水平穿设于安装板一端的丝杆、水平穿设于安装板另一端的光杆、用于安装丝杆的支撑架和用于驱动丝杆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支撑架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于支撑架上;所述丝杆位于挤胶辊的一端,所述光杆位于挤胶辊的另一端,且丝杆和光杆均位于挤胶辊的转轴和压辊的转轴之间的间隙中;当挤压辊和压辊接触时,挤胶辊的转轴和压辊的转轴之间的间隙大于丝杆横截面的直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丝杆能够提供稳定的动力,使得安装板的移动较为稳定,从而使得试样移动时较为稳定。
11.可选的,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安装于安装板上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水平设置,所述夹抓气缸均垂直固定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夹抓气缸竖直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将试样放置到夹抓气缸的两个输出杆之间;当试样被夹抓气缸夹住后,启动第二电机,使得夹抓气缸转动90
°
至水平状态,试样被夹持的一端也由竖直状态变为水平状态;第二电机使得夹抓气缸初始状态下能够处于竖直状态,方便了操作人员放置试样。
13.可选的,所述夹抓气缸的输出杆上增设有夹板,所述夹板为长条状,所述夹板水平设置且垂直固定于夹抓气缸的输出杆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板增加了夹抓气缸与试样的接触面,使得试样被夹持得更稳定,同时减少试样由于夹持接触面过小到导致破损的情况。
15.可选的,所述夹板的表面上均设有柔软的垫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抓气缸夹住试样时,垫层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小夹抓气缸夹抓时对试样产生的破坏。
17.可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滑块和用于驱动滑块升降的升降气缸,所述支架内开设有沿竖向设置的滑槽,所述滑块位于滑槽内且滑块与滑槽滑动配合;所述升降气缸竖直固定于支架顶部,且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穿设于支架,所述滑块固定于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端部;所述压辊的转轴垂直固定于滑块上,所述滑槽与支架靠近压辊的侧面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压辊能够稳定地上升或者下降。
19.可选的,所述压辊的转轴拆卸式连接于滑块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安装和更换压辊。
21.可选的,所述压辊的转轴和挤胶辊的转轴的两端均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位于滑块和压辊之间,所述支撑块为水平设置的圆柱体,且支撑块横截面的直径大于压辊或挤胶辊横截面的直径。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压辊和挤胶辊之间留有用于试样穿过的间隙,使得试样表面留有一定量的胶。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增设的夹持组件、驱动组件和升降组件,使得试样挤胶时只需操作人员将试样通过夹抓气缸夹住即可,其他步骤通过机械操作,解放劳动力从而提高了试样挤胶的效率。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图1中a部的结构放大图;
27.图3是图1中b部的结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11、支架;111、滑槽;112、入口槽;2、浸胶槽;3、挤胶机构;31、挤胶辊;32、压辊;33、动力机构;331、主动齿轮;332、第一从动齿轮;333、第二从动齿轮;334、第三电机;34、支撑块;4、夹持组件;41、安装板;42、夹抓气缸;43、第二电机;44、夹板;45、垫层;5、驱动组件;51、丝杆;52、光杆;53、支撑架;54、第一电机;6、升降组件;61、滑块;611、腰形孔;62、升降气缸;7、踏板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挤胶机。参照图1,挤胶机包括机架1、设置于机架1顶部的浸胶槽2、设置于浸胶槽2上方的挤胶机构3和用于支撑挤胶机构3的支架11,支架11为两块板且分别垂直固定于机架1的两侧,浸胶槽2位于两块板之间。挤胶机构3包括水平设置的挤胶辊31、设置于挤胶辊31正上方的压辊32和用于驱动挤胶辊31转动的动力机构33。挤胶辊31和压辊32均架设于支架11上,且挤胶辊31和压辊32均转动连接于支架11上。试样从挤胶辊31和压辊32之间穿过,使得试样上多余的胶挤掉,多余的胶则落会浸胶槽2内。
31.为了让挤胶辊31和压辊32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在挤胶辊31和压辊32的转轴两端均设有支撑块34,支撑块34为水平设置的圆柱体,且支撑块34横截面的直径大于挤胶辊31和压辊32横截面的直径。支撑块34与挤胶辊31以及支撑块34与压辊32均间隔设置。
32.结合图1和图2,动力机构33包括垂直固定于挤胶辊31转轴靠近第三电机334一端的第一从动齿轮332、垂直固定于压辊32转轴靠近第三电机334一端的第二从动齿轮333、水平固定于支架11上的第三电机334和垂直固定于第三电机334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331,主动齿轮331与第一从动齿轮332啮合,第一从动齿轮332与第二主动齿轮331啮合。
33.挤胶机还包括用于夹持试样一端的夹持组件4和用于驱动夹持组件4移动的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包括水平设置的丝杆51和光杆52、用于驱动丝杆51转动的第一电机54和用于安装丝杆51和光杆52的支撑架53。丝杆51和光杆52均垂直穿过挤胶辊31转轴和压辊32转轴之间的间隙,并且挤胶辊31和压辊32靠近时,挤胶辊31转轴和压辊32转轴之间的间隙大于丝杆51或光杆52横截面的直径。丝杆51位于挤胶辊31一端的支撑块34和挤胶辊31之间的间隙中,光杆52位于挤胶辊31另一端的支撑块34和挤胶辊31之间的间隙中。
34.结合图1和图3,夹持组件4包括平行于挤胶辊31设置的安装板41、固定于安装板41上的第二电机43、设置于第二电机43输出轴上的夹抓气缸42和设置于夹抓气缸42输出杆上夹板44。丝杆51和光杆52穿设于安装板41的两端,丝杆51与安装板41螺纹配合,丝杆51与安装板41滑动配合。
35.第二电机43平行于安装板41固定于安装板41的中部,夹抓气缸42设有两个,为了使两个夹抓气缸42同步转动,第二电机43为双轴电机,夹抓气缸42垂直固定于第二电机43的输出轴上。夹板44为长条状,并且一个夹板44的一端固定于一个夹抓气缸42的一个输出杆上,夹板44的另一端固定于另一个夹抓气缸42的同侧输出杆上;另一个夹板44则固定于夹抓气缸42的另一侧输出杆上。第二电机43能够带动夹抓气缸42转动90
°
,使夹抓气缸42的输出杆转至水平状态。
36.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手持试样时控制夹抓气缸42和第二电机43,在机架1靠近夹抓气缸42一端的下方增设有踏板开关7。
37.结合图1和图2,当丝杆51带动安装板41需要穿过挤胶辊31和压辊32之间时,需要将压辊32升高,使得安装板41能够带着试样的一端穿过挤胶辊31和压辊32之间的间隙,故在支架11上增设用于驱动压辊32升高或下降的升降组件6,支架11两端均有一个升降组件6。
38.每个升降组件6包括固定于支架11上的升降气缸62和设置于支架11内的滑块61,支架11上开设有沿竖向设置的滑槽111,滑块61位于滑槽111内且滑块61与滑槽111滑动配合。升降气缸62沿竖向设置,且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穿过支架11,滑块61固定于升降气缸62活塞杆的端部。压辊32的端部转动连接于滑块61上,两个升降气缸62同步工作,使得两个滑块61同步带动压辊32的两端升降。
39.为了方便压辊32的拆卸,在滑块61靠近压辊32的一侧开设有腰形孔611,腰形孔611贯穿滑块61的两个侧面,并且在腰形孔611的顶部一侧开设有一个开口,并且支架11上开设有与该开口相对应的入口槽112,入口槽112与支架11的外壁连通,使得压辊32转轴能够经过开口从入口槽112取出。
40.参考图3,为了减少夹板44夹抓时对试样的破坏,在夹板44朝向另一夹板44的一侧增设有垫层45,另一夹板44上也设有垫层45,垫层45沿着夹板44全长设置。
41.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初始状态下,夹抓气缸42竖直设置,夹抓气缸42的输出杆朝向浸胶槽2,当操作人员将试样浸湿后,将试样的一端放于两个夹板44之间,再用脚踩踏板开关7,夹抓气缸42加紧,使得夹板44将试样一端加紧后,第二电机43启动使得夹抓气缸42转动90
°
,试样被夹持的一端从竖直状态变为水平状态。
42.第一电机54随着上一个动作完成后启动,丝杆51转动带动安装板41朝挤胶辊31运动,同时两个升降气缸62同步启动,使得两个滑块61带动压辊32两端同步上升,压辊32被抬高后压辊32和挤胶辊31之间的间隙变大,安装板41带动试样的一端位于挤胶辊31上时,第一电机54停止工作,升降电机驱动滑块61下降,使得第一从动齿轮332和第二从动齿轮333重新啮合,压辊32将试样的一端压在挤胶辊31上。
43.启动第三电机334,主动齿轮331带动第一从动齿轮332和第二从动齿轮333转动,使得试样在压辊32和挤胶辊31的转动下穿过压辊32和挤胶辊31之间的间隙,并出去试样上多余的胶,多余的胶重新落回到浸胶槽2内。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