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灭火炮装备车的制作方法

2021-08-24 16: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灭火 装备 设备
灭火炮装备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消防灭火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灭火炮装备车。



背景技术:

消防一直承载着保证国计民生的重要使命,消防车辆的现代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是消防效率提升和降低火灾发生时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森林消防方面,火灾面积大,火势凶猛,为了提高灭火效率,急需能够快速布置、发射灭火弹的消防车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灭火炮装备车,实现了灭火炮的机动灵活,快速到达指定位置,在提高灭火率的同时,还保障了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发明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灭火炮装备车,包括驾驶室和底盘,驾驶室内装有内置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命令执行软件的智能终端,底盘上设有副车架,副车架上靠近驾驶室的一侧上依次设有发电机和配电柜,发电机和配电柜上分别设有传感器,并通过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电连接,副车架上还设有旋转底座,旋转底座上连接有电机,旋转底座由电机驱动,旋转底座上还设有升降平台,升降平台上铰接有灭火弹发射炮,旋转底座和升降平台上分别设有传感器,并通过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电连接,灭火弹发射炮上还装有昼夜合一瞄准镜、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仪,昼夜合一瞄准镜、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仪上分别设有传感器,并通过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本发明采用电气化控制,实现控制灵活、运行稳定、快速转移、快速布置、一体化设计,冗余动力源备份,在野外发电机供电,在有外接电源时使用外供电源节省燃料、节能环保,并且将动力源、配电系统和测控系统合理地安装在了车辆承载平台上,达到了展开就能作业目的,实现了灭火炮的机动灵活,快速到达指定位置,在提高灭火率的同时,还保障了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

作为优选,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还包括固接在副车架上的发电仓,发电机置于发电仓内,发电仓的底部设有排水孔,发电仓上还设有外接市电接口,发电仓下部的侧面上设有进风通道,发电仓的顶部上设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上罩有防雨罩,出风通道上还装有排风扇;进风通道为发电仓内供给低温高含氧量空气进而为发动机降温,出风通道有利于发电仓内空气流动和循环,避免发电仓内温度过高,防雨罩和排水孔避免发电仓进水,设置外接市电接口,在有外接电的条件下使用外接电,节能环保。

还包括固接在副车架上的配电仓,配电仓上设有仓门,配电柜置于配电仓内,配电柜通过多个钢丝绳减震器与底盘上的副梁螺栓连接,配电柜的侧立面和配电仓的仓壁之间还设有多个钢丝减震器;保证配电柜内电气件的防震降震性能。

还包括倾角传感器,倾角传感器设在灭火弹发射炮的底座上表面处,倾角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电连接;通过倾角传感器使得底盘保持在一个水平状态,确保满足发射要求。

副车架上螺栓连接有四个均与布置的液压支腿,四个液压支腿上分别设有传感器,并通过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电连接,副车架上还设有与四个液压支腿连接的控制箱;通过布置液压支腿使得底盘更加稳定,为灭火弹发射炮提供平稳牢固的发射条件,避免发射后坐力带来的定位精度下降。

底盘的两侧上还分别设有蹬车梯,底盘的后部设有护栏;方便消防人员上下车完成灭火弹的装填、发射等并防止消防人员在使用时从发射平台坠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主视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驾驶室1;底盘2;副车架3;发电仓4;配电仓5;发电机6;配电柜7;旋转底座8;升降平台9;灭火弹发射炮10;昼夜合一瞄准镜11;蹬车梯12;护栏13;液压支腿14;仓门15;百叶窗16;排风扇17。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将更加有助于公众理解本发明,但不能也不应当将申请人所给出的具体的实施例视为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对部件或技术特征的定义进行改变和/或对整体结构作形式的而非实质的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灭火炮装备车,包括驾驶室1和底盘2,驾驶室1内装有内置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命令执行软件的智能终端,智能终端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命令执行软件实现监控、显示、命令发出等功能,根据激光测距数据、发射平台水平角度、灭火弹发射后坐力位移和发射电流等参数综合计算最终的灭火弹发射炮10的发射参数,底盘2上装有副车架3,底盘2和副车架3通过u型螺栓和固定卡块连为一体,副车架3增强底盘2的大梁强度,形成高强度的承载平台,副车架3上靠近驾驶室1的一侧上依次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发电仓4和配电仓5,发电仓4和配电仓5内分别装有发电机6和配电柜7,发电机6为整车提供交流、直流动力源和直流控制电源,配电柜7负责各个部件的伺服控制、逻辑控制、电能转换和电动部件单元的驱动控制等功能,配电柜7是电力控制中枢,发电机6和配电柜7上分别装有传感器,并通过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电连接,副车架3的后部上还螺栓连接有旋转底座8,旋转底座8上安装有电机,旋转底座8由电机驱动,旋转底座8上还安装有升降平台9,升降平台9上铰接有灭火弹发射炮10,灭火弹发射炮10通过旋转底座8和升降平台9进行方向调节,升降平台9上支臂的长度可以调节灭火弹发射炮10的仰角,电机通过输出轴和驱动齿轮键条连接,驱动齿轮带动旋转底座8的齿圈旋转,使得旋转底座8可以调节灭火弹发射炮10的水平方位角,旋转底座8和升降平台9上分别安装有传感器,并通过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电连接,灭火弹发射炮10上还装有昼夜合一瞄准镜11、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可以辅助测量灭火弹的落点和灭火弹发射炮10之间的距离,红外夜视仪接收可见光信号、红外信号兼顾白天和夜晚灭火作业,昼夜合一瞄准镜11、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仪上分别装有传感器,并通过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电连接。

发电仓4的地板上装有排水孔,发电仓4上还装有外接市电接口,发电仓4下部的侧壁上开有进风通道,进风通道上装有百叶窗16,百叶窗16铆接在发电仓4的侧壁上,发电仓4的顶部上开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上装有排风扇17,排风扇17上罩有防雨罩,防雨罩铆接在发电仓4的仓顶并做防水处理,进风通道为发电仓4内供给低温高含氧量空气进而为发动机降温,出风通道有利于发电仓4内空气流动和循环,避免发电仓4内温度过高,防雨罩和排水孔避免发电仓4进水,设置外接市电接口,在有外接电的条件下使用外接电,节能环保,在没有外接电源时,启用发电机6发电,适应多种条件作业。

配电仓5上装有仓门15,配电柜7通过多个钢丝绳减震器与底盘2上的副梁螺栓连接,配电柜7的侧立面和配电仓5的仓壁之间还装有多个钢丝减震器;保证配电柜7内电气件的防震降震性能。

还包括倾角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安装在灭火弹发射炮10的底座上表面处,倾角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电连接;在液压支腿14调平发射平台时,通过倾角传感器使得底盘2保持在一个水平状态,确保满足发射要求。

副车架3上螺栓连接有四个均与布置的液压支腿14,四个液压支腿14上分别设有传感器,并通过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电连接,副车架3上还设有与四个液压支腿14连接的控制箱;使得液压支腿14既能由智能终端控制自动调平,还能通过控制箱控制手动调平,提高车辆展开作业的效率,手动调平时便于近距离观察操作液压支腿14,通过布置液压支腿14使得底盘2更加稳定,为灭火弹发射炮10提供平稳牢固的发射条件,避免发射后坐力带来的定位精度下降。

底盘2的左右两侧上还分别装有蹬车梯12,底盘2的后部装有护栏13;方便消防人员上下车完成灭火弹的装填、发射等并防止消防人员在使用时从发射平台坠落。

使用方法:

第1步:将车辆停放到火灾现场,在灭火弹发射炮10射程范围内选取平整场地,停稳车辆,打开必要的仓门和下放蹬车梯12;

第2步:在地面放置随车携带的垫木,下放液压支腿14,并调平发射平台,使四轮完全离地;

第3步:配电仓5接地处理,打接地钢钎,连接接地线到车辆接地点。

第4步:打开智能终端的总电源开关,远程启动发电机6,为灭火弹发射炮10发射准备好动力电源供应;

第5步:打开配电柜7的电源开关,检查电压、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有异常排除故障,等待发射命令;

第6步:人员蹬车在发射平台处进行装弹操作;

第7步:在驾驶室1内智能终端处,操作昼夜合一瞄准镜11、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仪对目标落点进行测距和瞄准作业,并根据智能终端模拟结果调整升降平台9、旋转底座8的状态,完成预瞄准;

第8步:经过各个状态校验,确保准确无误,现场人员撤离;

第9步:下达发射指令,通过智能终端观察灭火弹落点情况,并调整发射参数,继续进行灭火作业;当灭火工作完成时,继续第十步操作,当灭火工作未完成时,上转到第六步继续操作直至灭火工作完成;

第10步:灭火弹发射炮10恢复运输状态,收起液压支腿14,使底盘2下放到地面。

第11步:关闭配电柜7的电源开关,关闭智能终端的总电源开关;

第12步:收回垫木、接地钢钎和接地线,关闭仓门15和收回蹬车梯12,彻底现场。

本发明采用电气化控制,实现控制灵活、运行稳定、快速转移、快速布置、一体化设计,冗余动力源备份,在野外发电机供电,在有外接电源时使用外供电源节省燃料、节能环保,并且将动力源、配电系统和测控系统合理地安装在了车辆承载平台上,达到了展开就能作业目的,实现了灭火炮的机动灵活,快速到达指定位置,在提高灭火率的同时,还保障了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